A. 贝多芬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你不留邮箱怎么传给你?
B. 请问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前16首第一乐章的曲式结构和分析
第16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 活泼的快板 (Allegro vivace) G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1—110)
(1—30)主要主题 (G)
(30—65)连接
(66—73)副主题(第一部分) (B—b)
(74—88)(第二部分)
(88—98)(第三部分)
(98—113)结束主题
2.展开部(114—193)
3.再现部(194—278)
(194—210)主要主题 (在原调上)
(211—217)连接
(218—266)副主题(三次重复) (E、e、G)
(266—278)结束主题
(279—325)尾声
从Op.26奏鸣曲开始,贝多芬在第一乐章没有安排奏鸣曲形式,而在这作品里,他又重新使用了奏鸣曲形式。车尔尼跟贝多芬学会这首乐曲,根据车尔尼本人的权威性证明:这个乐章应该弹得“精力充沛,别出心裁,俏皮灵敏。”事实上,本乐章的音乐富有贝多芬“脾气”的特征——切分音、休止符、力度、音区对比等等,音乐具有独特的新因素——有和平的生活、有节日的光辉形象、有心理描写的“肖像性”、有个性表情的音调结合。
乐章以奇妙的切分音及音阶式动机,很象是序奏,由跳跃式主要动机构成的对比,在整个乐章中担任了重要的任务。主要主题的两种成份同样表现了充满热情的生命力,其形象更为自由,两个因素的总和、对比、交替,创造了具有对立、相互矛盾的特性轮廓,构成了这个乐章的基本意念。副主题的新形象非常民间性,色彩的戏谑十分率直、十分优美,富于弹性的切分音,从上中音的B大调出现是颇为罕见的。展开部建立在主部的素材基础之上,好似是一种往事的回忆,略带有不安和戏剧性。跳跃式的前半段主要动机被加工了,到后半段时,虽然开头的音阶式动机颇为活跃,但是在它的末尾由于浮在固执地反复切分音持续低音上,象一缕轻烟上升的属和弦,把聆听者的心灵引进到遥远的彼方。再现部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再现,而是紧缩的、激动的、英勇的,热情的成份又占了上峰,其开头的动机以最强音突入时,就显得更为强大、猛烈,尾声又俏皮地把整个斗争变成了戏谑。
总之,这乐章可以引证贝多芬给霍夫曼依斯泰尔的信来加以理解,贝多芬写道:“夫人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一首奏鸣曲,我想在美学方面也遵照他的要求。”这位夫人是谁?这留下了一个迷。
演奏注释
[弱拍起]主要主题从p开始,其原是为弦乐四重奏写的主题,它拥有轻快的动机和奇妙的附点节奏号音动机,这个冲动的实质是表现一种生命力,这两种动机形成了对照性格动机。这里的结构是2小节为一个单位,其中1小节是强奏,1小节是弱奏,与后面具有的诙谐情绪产生了对比。
[11]属调的完全终止。
[12]这里突然出现F大调,而且下面又出现了c大调,必须注意离调的性质。
[22]下属调的完全终止。
[30]主调的完全终止。接之而来的经过连接句相当长,急速向前的热情奔放有效地引出了动机,它是主题性格的加固调性,左右手的急流要弹得流畅,分句要清楚,注意好对称性的指法。
[40]强调出sf,是高潮点。
[45]停在主调的属和弦上,这个延长号可相当1小节。
[46]连接段落,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开始,进行到属大调的平行小调(b小调)半终止。
[55]在这些和弦中,主导的进行是(E一#E一#F),时而在高音声部上,时而在中间声部里。
[64]这个十六分音符的进行引向副主题,但每音要连贯,做出(cresc.)。
[66]副主题非常美妙地从高音声部开始导入,分三个部分组成了复合体,第一部分是8小节的乐段,它的终止是半终止、完全终止。切分音要稍稍强调,左手的伴奏要注意支点音,跳跃要准确,弹得轻巧、连贯。
[73]左手音阶式的进行应不知不觉地接往高音声部的十六分音符进行。
[74]第二部分改为小调,变奏重复上面的乐段,右手的十六分音符的音型要轻盈些,旋律以b小调的活泼变形转到低音声部。f要突然插入,但不要(cresc.),具有严肃的、令人感动的特性。
[76]左手的sf只管低音声部。
[78]后乐句通过离调(D一#f—e—D—b)。
[79]这个sf与所有的声部都有关系,它们突出了转调的和弦性质,低音声部具有朗诵性线条。
[88]第三部分变奏地重复,改为小调乐段的后乐句,旋律在高音声部,和声在下面。p在第一拍上的后半拍上立即出现,这里是一种请求般的音调。
[93]要在准确的声部进行条件下使十六分音符连成一片,同时又要清楚地弹出两个声部来,高音声部应比中间声部略明亮些,左手伴奏重复的八分音符应该轻巧、均匀,根音的进行要有强调之感。
[98]结束主题,是p的性质,是明显的调皮卖俏音调,音乐显得摇摆不定。伴奏中重复的八分音符要弹得清楚,高低音声部要连贯,同时休止符必须确实做到。
[102]pp的性质,与前面的p明显做出音量变化。
[108]p要突然,强力度的结尾要做出来。
[111]把b小三和弦的根音和三音作为G大三和弦的三音和五音,基本动机又重新出现,一定要注意速度不能改变。
[114]整个展开部使用了主要主题与经过连接句的音乐材料,p与f交替进行,主要主题的两个动机交替展开了一系列的转调,处理的手法十分大胆,对副主题没有任何处理。
[118]转调全部用主要主题的材料发展,右手的八度始终是沉重的,左手的短促跳音要明显做出,是f的性质。
[122]p的性质。
[141]右手的颤音不要有结束感。
[158]到达主调的属和弦,并将该和弦延伸36小节。
[170]注意同音反复中重量和音质的平衡。
[194]再现部。有关呈示部的注释同样适用于再现部。以ff再现主要主题,连接段落比前面更缩短些,副主题暂不出现在主调,而是再度回到E大凋,然后在后面比呈示部做出更大的延长。
[208]暂时结束在主调。
[226]第一次重复副主题,把旋律安排在低音声部,从e小调开始,在G大调结束。
[234]第二次重复,把旋律安排在高音声部,从主调开始,在主调结束。
[242]第三次重复仍在主调,旋律又移回低音声部,并通过离调(b—d—c)。
[256]开始变奏的重复部分,重复离调的后乐句将旋律移到上方声部。
[266]结束主题,在大调中摇摆不定。
[279]尾声,由主要主题构成,前半是开头的动机,后半是主要动机的变形,它实质上是一个巨大的重复终止,由主、属交替出现。
[295]这个延长号相当等于1小节,从此开始的速度至终不变,所有的休止符都要准确停顿。
[319]突然的ff。
[324]柔和而优雅地在p中结束。
C. 急求贝多芬第六奏鸣曲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快板来(降A大调奏鸣曲),今年源上海音乐学院的10级乐曲,我这儿有曲谱,开头主旋在右手,到中段两手主题交错 PS:(一会右手,一会左手是主题。)这首奏鸣曲的末乐章篇幅较长,演奏时速度从头至尾应保持一致。还要注意看清乐句的断奏和连奏。两手都是16分音符的跑动处应对整齐。整首乐曲应演奏的欢愉轻盈,充满生机。
D. 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 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求帮忙 在线等
《暴风雨奏鸣曲》全曲充满着奇异的、灰暗的紧迫感。全曲的三个乐章都是以奏鸣曲式写出的,这是本奏鸣曲最突出的特点。本曲在速度、节奏及主题处理上采用了一些新手法,琶音的基础形态贯穿于奏鸣曲各乐章的始终。
总之,对表现大自然力度、壮观和威严的暴风雨,贝多芬则怀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爱,因为这是符合他的气质和个性的。
第一乐章的曲体分析
第一乐章 广板与快板 (Largo,Allegro) d小调 4/4拍子 奏鸣曲式
1.呈示部 (1——90)
(1——21)主要主题 (d)
(21——41)连接
(41——55)副主题 (a)
(55——63)副主题的补充
第一个结束主题
(63——75)第二个结束主题
(75——90)第三个结束主题
(90——96)括号引回引出
2.展开部 (97——146)
3.再现部 (147——232)
(147——162)主要主题的再现 (在原调上)
(163——174)连接
(175——222)副主题 (d)
(223——232)结尾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是一形式异常独特、极富独创性的乐章,也是一首幻想与形式调和得十分优美的乐曲。在这一章中,贝多芬通过采用调性的不稳、速度突变、不易分辨的音乐手法,赋予音乐以鲜明的幻想性格,刻画出紧迫与松弛的巧妙对比,使得音乐形象在主题上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呈示部主要主题是音乐的核心,贝多芬将三种不同的速度(Largo、Allegro、Adagio)安排在一个乐句中,突显了乐章发展的对比。
主要主题以d小调的属音开始,持有庄严琶音的悠然雄伟性,在短短的6小节中就含有最缓慢、快板、慢板,是全乐章的基本思想和音乐核心。要十分慎重决定速度,尽管广板部分由些即兴性,但要注意广板与快板之间的统一,广板部分的四分音符等于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延长号大约等于两个四分音符,紧接的八分音符快速音型是个在力度上不寻常的激动不安形象,是激动骚动的快板,上行与下行音程的交替造成了不安的节奏催促,左手的断音要清晰、肯定。第六小节中的Adagio是一个深刻、不安的慢板并在d小调的属音终了。要明确三个对立不同的因素把主要主题建立在冲突原则之上,延长号可以任意处理,但要安静。
在这短短的六小节中小节里,从徐缓、庄重、带有召唤性的音调到焦急、不安、好像急忙诉说一样的音调对比,戏剧性的气氛随之产生。其力度的安排从PP—P—crescendo—sf—decrease—P.琶音不慌不忙,好似沉思、恳求,快板主部在严格中透出生气蓬勃的气氛,快速八分音符的音符是个在力度上不寻常的激动不安的形象,好像是揭开了复杂而骚动不安的内心世界,向自己提出苦恼的问题而找不到解答,陷入深沉的哀怨中。
主要主题中的十三小节:
前半部分右手奏出f的性质,一串的下行小连音。这种下行小连音音流好似一种节奏动力的追逐。到了后半部分,力度变成双手的sf性质,这样不仅仅由于左手的加入使力度对比更强烈,也使音响效果变得更强,使情绪在前半部分动力的追逐下要求出现sf的力度对比,就像暴风雨一样,慢慢由小变大,慢慢高涨,使力度与情绪对比得到统一。
主要主题中的连接部分: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性格的旋律,它是由广板的和弦发展得来的。此时,主旋律变为左手低音声部,从而要求左手重音要十分明显的做出来。就像一种坚定的信念,是f的性质,好似雄浑、单纯、雷鸣般的。右手则由同一力度的八分音符的三连音无间隙的走动,表达出一种悲哀如歌的抱怨回答,是被束缚着的灵魂骚动,是一种要战胜心中烦恼的意志力。这样两种性格,两种情绪,必须通过力度的对比来体现,于是便有了f—P与同一力度之间的力度对比。
副主题:
副主题不知不觉地在a小调上出现,它是个活跃的乐句,在有属持续音的重复终止上构成,虽然是以弱奏弹出,但在副题的后半部加入的cresc和f使力度更为强烈,充满了激动的摇曳,仿佛是一种急速发展的结果及延长,右手仍要弹出两个音符一组的奏法,左手的音型一定要匀整。很显然,这是从尾奏的快板中蜕变出来的,仿佛是一种急速发展的结果及延长,加上的休止符则更显得不安。
第二个结束主题:
注意六十一小节中的decresc,要明显的表现出来。这一乐句是由第一结束主题的主动机构成,主要声部引向低音声部,右手转为断音加上切分音的进行。右手的断音要果敢、有力,切分音效果要弹得动人些。左、右两手交替,先后出现sf的性质,从而产生左、右两手之间的力度对比,就像矛盾冲突,相互抗争。
展开部:
以广板扩大再现开始。整段安静、温柔,被跑动的琶音包围着,并展示出美妙的和声对比,四分音符相当于快板部分的二分音符,注意要严密做好左右手的交替弹奏,使其流畅、动听。前半部分安静、温柔的情绪突然进入沉重的抑制发泄,感情逐渐高涨,整个冲动只留下回响。
再现部:
六和弦出现引起再现部。再现部和旋结束了展开部中那种暴风雨式的激情,平息了曲中的戏剧性。主要主题的再现发生了变化,在前、后乐句中插入了以新材料构成的富于表情的、近似朗诵调的插句。宣叙调部分根据贝多芬的指示(con espressione e semplice),必须弹得有表情而纯朴,速度可以较自由的处理。
再现部分的连接:
同音异名转调,以f小调的属和弦过渡,这四个和弦的断音要弹得肯定、干脆,在做出作者所表达的雷鸣意境的同时,注意琶音的跑动一定要均匀、动作敏捷,cresc要明显做出。
结尾:
一乐章的结尾,是在d小三和弦的延长中逐渐消失的。音的延伸、减弱,趋向平静,小三和弦的沉闷,又觉得“事情还没完”。 低音声部八分音符主和弦的闷哑、阴沉的嗡嗡声代替了尾声,非常富有表情,似乎是斗争的消失,极其悲哀的全音符结束在终止中,激烈的乐章以寂静为结束,但带给人们的还是一个问号。
贝多芬广为采用钢琴艺术中一切富有表现力的手法,用他的鲜明、富有表现力的音 调来反映时代的先进思想,抒发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他的创作中心永远是人、人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他总是展示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力图使主观与客观、与现实相统一的构思。他那持续性的、超越时代的概念及许多被称为贝多芬式的意念,便是他独特的音乐个性。他的音乐有着强烈的个性,既突破时代及先锋的音乐范畴,又为浪漫乐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继往开来”的艺术家。贝多芬说过:“我们只要用钢琴就能够将想讲的话讲出来。”既然要把“想讲的话讲出来”,也就是艺术的“描述世界”,就不能只是平铺直叙,必须使钢琴表现出细腻的色彩变化及明暗对比。在注意表达的同时,还要注意情感与技术的融通,这样才能完整、正确地再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演奏更为完美,并实现贝多芬作品的艺术价值。
E.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第六首第一乐章难度
1、不是抄所有的钢琴作袭品都被订上级别,不过以这首F大调(注意不是小调)的难度来看我个人认为大概相当于业余7级的水平。 2、就该作品的难度来看该作品的技术要求并不是很大,但是弹干净仍然不易。各个学校的音乐教育系的要求也有差距。
F. 贝多芬第六奏鸣曲第二乐章 曲式分析 调式调性
第二乐章 小快板(Allegretto) f小调 3/4拍子复合歌谣曲式
1.主歌谣曲式(1—38)
(1—8)第一部分(主题) (f—bA)
(9~16)中间部分
(17~30)第三部分 (原调一f)
(31—38)新材料乐段
2.中间的歌谣曲式(39—118)
(119一124)连接
3.主歌谣曲式的再现(125—170)
(125—132)第一部分
(133一140)重复部分
(141—148)中间部分
(149—170)再现
4.没有尾声。
第二乐章
这首奏鸣曲没有徐缓乐章,而代之以具有动感的小快板乐章。贝多芬对这个乐章并没有记以诙谐曲的名称,但在乐章中间部的主题却是明显的诙谐曲式的性格,就其内容来说,特别能让人联系到的是贝多芬较后期作品中含有的思想,如《命运交响曲》等等。这个乐章好象在描写从孤独的深渊再度涌现出各式各样的梦与希望,这是彻头彻尾的贝多芬式音乐,是无限简洁又无限丰富的独特
作品。
由低音域弯弯曲曲地往上爬升的齐奏歌曲是多么平静而遥远,随后的乐句中弱拍附上强音,音乐的紧张感突增,跃上高峰后又平静下降的主题又显得多么寂寞;寂静的中段在根底部却流动着可怕的力量……,这一切的表现无不沁人肺腑,唤醒了人们心灵深处的真实感受。
兰兹认为这个乐章是贝多芬最优秀的钢琴作品之一。按照安·鲁宾斯坦的评论:“这首小快板(它的第一个神秘的主题和柔和的三声中部)从头至尾是惊人的,没有内心的激动是不可能演奏的。”兰兹在这小快板中感觉到近似《浮士德》中的夜景,兰兹的想象可能是随意性的,但我们却能似乎感受到小快板中那沉着、徘徊的夜色情景音响,这的确与第一乐章响亮、白昼的音响形成对比。在第
一乐章里,人们愉快地投身于欢乐的大自然的怀抱,而在此乐章里,人们感受的是忧愁、不安,大自然和音响也是神秘莫测的。
在这小快板中,p和pp占优势的力度特点也强调了夜曲的形象特性,精致的和声与深沉的形象极为绚丽。总之,此乐章与第一乐章放在一起,形成了光明与昏暗、愉快与悲哀、信心与犹豫之间的强烈感情对比,这乐章显然是一首诙谐曲风的音乐。
G. 贝多芬第六钢琴奏鸣曲的解说
本奏鸣曲与第一首奏鸣曲相同,也是三个乐章的。贝多芬在其中使用了一些异乎寻常的手法: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里出现了崭新的主题。再现部在D大调上开始。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乐章代替了缓慢的第二乐章。末乐章是用赋格段的形式写成的(这是贝多芬在奏鸣曲套曲形式中采用对位形式的第一个例证)。
本奏鸣曲的内容清楚简单,它不包含什么戏剧性因素。它的末乐章十分幽默。
第一乐章
第一乐章的形式是奏鸣曲式快板。主部是一个12小节的乐句,它在主调(F大调)上以完满终止结束。接着开始了新的6小节的乐句,它并没有结束乐段,而停在a小调的属和弦上,紧跟着在属调(C大调)上开始了宽广如歌的副部,它在左手十六分音符华采音型的背景上由和弦与八度陈述出来。第二主题的陈述在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华采音型背景上以(G大调上)相当强烈的结尾收场。
在两小节由高音声部级进的十六分音符单声部进行充实起来的停顿以后,便是有些幽默的主题(也在C大调上),在它的中间出现了三十二分音符的进行。朝气蓬勃的结束部在这段之后加入进来,它陈述在左手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三十二分音符和声音型背景上。呈示部以两小节的八度进行:C—G—C结束。在展开部里,这个呈示部结束的进行起着很大的作用。展开部从这个动机在a小调上的反复开始。接着(在d小调上)它由十六分音符三连音和普通十六分音符的旋律音型伴随着,新主题跟着(也在d小调上)出现,它由分解八度陈述出来,这些分解八度与左手的伴奏进行联合组成了绵绵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进行。这个主题的陈述在向g小调和c小调离调以后,便出现在降B大调上。呈示部结束的动机又在降B大调上出现。在一系列离调(降b小调,f小调、c小调、降E大调)之后,便是d小调属音上的停顿,再现部在延长的休止以后开始(又在D大调上!),它在短促的转调过渡以后,又回到了主调(F大调)。
在再现部中,副部(在F大调上)紧跟着主部,它的陈述里多了一个富有歌唱性的扩充(在f小调上)。再现部以后和呈示部相差无几。
第二乐章
这个乐章的速度近似很平稳的小步舞曲的速度。假如进行是以整整一小节为单位,那么,要找到自然的速度便不困难。
第三乐章
这个生气勃勃、洋溢着海顿式俏皮和愉快的幽默的末乐章式一个赋格段。
末乐章是用具有奏鸣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主部紧接着转入了以主部素材为基础的结束部(C大调)。
篇幅相当大的展开部把同样的主题材料加以发展。它(在降A大调上)从八度进行开始,以后便具有了对位的性质。结束部主题的素材出现在(D大调上)在展开部的中央,在回到F大调以后,便是第二声部(八度的复对位)的再现部。向小调的下属音(降b小调)离调以后,主题便由分解八度陈述出来,随后是结束部(在F大调上),它以短短的尾声(10小节)结束。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H. 求贝多芬第六奏鸣曲第一乐章的曲式分析
快板(降A大调奏鸣曲),今年上海音乐学院的10级乐曲,我这儿有曲谱,开头主旋在右手,到版中段两手主题权交错 PS:(一会右手,一会左手是主题。)这首奏鸣曲的末乐章篇幅较长,演奏时速度从头至尾应保持一致。还要注意看清乐句的断奏和连奏。两手都是16分音符的跑动处应对整齐。整首乐曲应演奏的欢愉轻盈,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