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行山上>里面的配乐插曲!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象太阳!!
② 电影《太行山上》的主题曲是什么
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来 曲 桂涛声源 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③ 在太行山上的歌曲鉴赏
《在太行山上》在专业上叫复二部曲式,一个部分是慢板,一个是快板。前面它有号召性,感觉是太阳冉冉升起,它就是号角性的铺垫。第二段就进入快板,词曲结合得比较完美。人们的情绪在这个歌里得到了释放,唱完以后觉得很振奋,再唱几遍也可以,这就是它词曲上的成功。这首歌词不多,但句句都精彩。最令人感动的,就是慢板的后半部分,它的旋律很美,每次唱到这里,心里会涌出一阵热浪来。(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曲靖市麒麟区歌舞团国家二级作曲王学军评价)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该曲为复二部曲式,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前段抒情宽广,属小调色彩。乐曲开头部分“红日照遍了东方”是一个强有力的旋律上行,恰似红日东升,配以回响式的二声部,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一呼百应的气氛。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现了军民鱼水之情。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节奏铿锵有力且具有弹性,生动地刻画了出没在高山密林、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此部分的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节奏果敢有力,“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的歌声随着音调逐步向上推进,形成高潮,最后结束在小调上,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④ 太行山上是哪个电视剧的主题曲
太行山上
⑤ 电影<<太行山上>> 主题曲
在太行山上
冼星海
曲
桂涛声
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
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⑥ 该写歌曲《在太行山上》歌词
红日照遍了东方(照遍了东方)
中华儿女在纵情歌唱(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 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版烧在太行山上权(太行山上)
气焰千万丈(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 妻子送郎上战场(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我们在太行山上 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 兵强马又壮敌人从哪里进攻
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
⑦ 求歌曲《在太行山上》,《解放区的天》的资料
《在太行山上》,桂涛声/词,冼星海/曲
由冼星海谱曲的《在太行山上》,是当时游击专队员们最喜欢的一首歌。属1938年7月,词曲作家冼星海在武汉为英勇的太行山游击队创作了这首歌曲。冼星海在《创作札记》中这样写道:“这首歌写成后,在汉口抗敌纪念宣传周歌咏大会上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演唱,听众大声喝彩,要再唱,此后又传遍了全国。
《解放区的天》是刘西林于1943年根据冀鲁民歌曲调填词而成,该曲在全国解放后被广泛传唱。
⑧ 诚求《在太行山上》歌曲(冼星海作品)的创作背景谢谢
冼星海(1905-1945),原籍番禺,1905年5月出生于澳门。其父是船工,在冼氏未诞生时已经过世;见光即无父,自幼就与母相依为命,靠外祖父生活。1911年,时年六岁,其外祖父逝世,生活无靠,母子俩遂流落到马来亚,母亲当上了佣人,糊口过日子。冼氏读过三四年私塾,曾在圣安得烈英校上过课。14岁那年,随母到新加坡申请入养正,寄宿在校,半工半读,工作是负责管理摇铃,直到1921年六月,高级小学三年级毕业为止。当时冼氏为区健夫所赏识,选他加入其在1917年创设的铜乐鼓喇叭队。因具音乐天赋,不久升任金线三粒星肩章的乐队队长及指挥。区氏不在时,代行其职权。这段时期,乐队所吹奏的曲谱,全是雄浑壮烈的军歌和进行曲,对冼氏往后之音乐创作有深远的影响。16岁时随林耀翔校长到广州之岭南大学附属学校升学。1925年入岭南大学文科。1926年,他到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主修理论与小提琴,同时任该图书馆助理员,以维持生计。1928年入上海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学习。这时期他参加了田汉等人搞的“南国社”活动。1929年他到法国深造,半工半读。1930年2月他到巴黎先后跟奥别多菲尔·加隆学小提琴和音乐理论。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作曲班,随印象派作曲家杜卡学习。1935年回到中国。1936年他为影片《夜半歌声》,《青年进行曲》和《状志凌云》配乐。1937年为话剧《日出》,《雷雨》,《太平天国》作曲配乐。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爆发,他参加了由洪深领导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到苏州等地宣传抗日。冼氏加入了国民政府政治部第三厅,后离开到延安去。1939年他的力作〈黄河大合唱〉出炉了!冼氏受聂耳(1912-1935)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他在悼念聂耳辞世三周年一文中,写道:“聂耳先生虽然没有像许多音乐家一样的环境与修养,然而他具有的是青年活泼的创造力和斗争性的特点,因此,他的作品得到了广大群众之爱好与传诵。尤其在目前,不论在前线或后方,都有成千上万的群众歌唱着《义勇军进行曲》,甚至国际上都公认《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国最雄伟的一首歌曲。聂耳先生的伟大就在此。他永远是年青的音乐家,他永远站在青年音乐家的前面,他已经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新兴音乐的大路。”
1940年5月他到苏联为抗战记录影片《延安与八路军》作曲,配音。
冼氏是位多产作曲,直至去苏联之前,他创作了《运动会》,《战歌》,《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江南三月》,《到敌人后方去》,《军民进行曲》,《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其中以《黄河大合唱》,饮誉乐坛。冼氏早年立志创作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音乐,《黄河大合唱》可说是十分充分体现了他努力的方向和抱负。
在苏联期间,他创作了《民族解放交响乐》,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交响乐乐谱,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第二组曲《牧马词》,第三组曲《敕勒歌》,第四组曲《满江红》,《中国生活》,《阿曼盖尔达》,《中国狂想曲》。《中国生活》反映出他对祖国的思念。
冼氏在苏俄生活极为困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冼氏图从蒙古回国,因受阻只好留居下来。一次因排队轮购粮食时,晕倒街头,幸得一位苏联女青年之救助,过了险关,后他们结成夫妇。他在延安之妻钱韵玲,当时可能不知情,后也改嫁了。由于生活艰苦,营养不足,冻饿成病,延误医疗,1945年10月30日患肺病客死他乡。他在贫困中成长,一生亲历了中华民族百般受侮辱和欺凌,眼见同胞到处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悲惨人间。他积极地创作支援抗战,他来到了天寒地冻的苏联,在饥寒交迫中,仍旧辛勤作曲,不幸积劳成疾,在深深的乡愁中客死他乡,时方40,精华早逝。虽然他看不到中华民族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他的作品仍旧继续动员和鼓舞着中华民族,与日寇周旋到底。他以西方之长,创作出具有民族色彩音乐的作曲道路,给振兴中华文化的崇高事业,指出了新的方向!当人们提起养正,就会想起冼星海,当人们听到《黄河大合唱》那雄伟悲壮的歌声,就会想起冼星海,被他那“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崇高人格,深深地感动。(引爆!
⑨ 在太行山上歌曲来历
在太行山上
《在太行山上》,抗战老歌,桂涛声词,冼星海曲。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
⑩ 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的片尾曲歌名叫什么
电视连续剧太行山上的片尾曲歌名叫《赤岸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