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近代音乐与古代音乐相比新在哪里
近代音乐相比古代音乐是风格的彻底转变啊……中国古代音乐其实是自成一版体的权,近代中国因积弱而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西方音乐——说到底是西方文化大举占领我华夏民族的文化阵地,我辈不得不承认落后于人,所以要向发达国家学习……于是,我们不禁开始学习演奏西方的乐器,更学习西方的风格……别的不说,我们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啊,这进行曲就是西方发明的乐曲范式……传统的中国古典音乐多是民谣类型的吧,咏唱的美好、恬静的日常生活,但在西方影响下,中国有了属于中华民族的音乐——当然,这种音乐都是以救国救亡为主题的,风格极为悲壮、激进……
Ⅱ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和中国近代音乐史的难度比较
中国古代音乐史较难
Ⅲ 中国古代有那几个学派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儒家是孔子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春秋时期,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统的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等等影响深远。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墨家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巨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
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关注现世战乱;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被古代大家和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其为道家分支。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以屈原为首,包括宋玉、唐勒、景差在内的楚辞、楚赋的作家群体。其中,屈原以楚辞著称,宋玉等人皆效法屈原而以楚赋见长。而水平最高、作品最多者,首推屈原,次为宋玉,故后世或以“屈宋”并称。
中华衣冠 辉煌灿烂,
历史悠久 世代相传。
满清入关 统治中原,
鸦片战争 近史开端。
西夷贸换 英商贪婪,
输入毒品 害民攫钱。
林公钦遣 虎门销烟,
民心所向 国威大展。
英兵来犯 军民抗战,
《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
洪氏秀全 聚众造反,
金田起义 占据江南。
清军围歼 双方鏖战,
内讧外困 天国祚完。
英法通撺 修约挑端,
咸丰逃亡 烧抢明园。
辛酉政变 太后夺权,
八臣治罪 两宫垂帘。
危机凸现 洋务开展,
浅尝辄止 收效微显。
内阁觊权 慈禧不满,
岁在甲申 中枢罢换。
甲午年间 中日开战,
清军难敌 利炮坚船。
失岛沉舰 “两昌”殉难,
民族英雄 后世永奠。
签约马关 辱国丧权,
中国至此 坠入深渊。
戊戌之年 康氏法变,
公车上书 一纸通天。
时局突变 维新命短,
光绪被囚 “六君”问斩。
义和民团 设立拳坛,
扶清灭洋 杀寇除奸。
庚子之乱 八国进犯,
《辛丑条约》灾难又添。
先驱中山 革命宣传,
联合异党 “同盟会”建。
驱除鞑虏 平均地权,
志向共和 不畏艰险。
保路四川 武昌义先,
清廷退位 民国初建。
南北和谈 孙文禅袁,
北洋军阀 一手遮天。
宋氏血案 党人心寒,
二次革命 起兵讨袁。
世凯擅权 称帝“洪宪”,
群起护国,项城升天。
张勋趁乱 调解“府院”,
辫军复辟 天怒人怨。
段氏专权《临约》废换,
护法之役 不欢而散。
世界大战 巴黎会谈,
列强分赃 和约拒签。
有志青年 集会“天安”,
五四运动 惩贼争权。
南湖舫船 明灯一盏,
中国革命 谱写新篇。
直奉之乱 军阀混战,
冯氏倒戈 北京事变。
师俄策变 农工发展,
三民主义 国共首联。
国父逸仙 病逝在燕,
军政大权 介石掌管。
黄埔校园 训练军官,
发动北伐 直取武汉。
东征北战 掌控东南,
宁汉合流 反共政变。
“八一”旗展 武装始建,
井冈会师 革命摇篮。
北伐再掀 通过济南,
日军阻挠 制造血案。
作霖僭权 关内指染,
日张龃龉 命丧奉天。
学良决然 不听他言,
东北易帜,“统一”实现。
蒋李冯阎 中原大战,
“少帅”相助 联军败散。
五次围歼 苏区尽陷,
被迫长征 立足陕甘。
日挑事端 沈阳侵占,
逐吞三省 饬令不战。
溥仪魂还 丧家之犬,
满洲帝国 傀儡汉奸。
内忧外患 民如倒悬,
抗日救亡 “七君子”案。
张杨发难 西安事变,
国共联合 共赴前线。
七七事变 夺我河山,
同仇敌忾 浴血奋战。
统一战线 红军改编,
首役大捷 破敌谶言。
东洋强顽 欲犯江南,
金陵失守 国都西迁。
日寇凶悍 虎狼一般,
南京屠杀 惨绝人寰。
“四军”新编 转战苏皖,
蒋耍阴谋 制造事端。
江南惨案 千古奇冤,
同室操戈 何急相煎。
汪伪政权 充当汉奸,
卖国求荣 昙花一现。
中国抗战 世界支援,
日寇投降 举国腾欢。
重庆谈判 故技重演,
“共商国是” 烟幕之弹。
真打假谈 摩擦不断,
撕毁协议 发动内战。
各界请愿 反对内乱,
蒋匪残暴 李、闻罹难。
解放之战 军民并肩,
革命力量 壮大发展。
辽沈敌歼 淮海胜券,
三大战役 北平幸免。
蒋逃台湾 地覆天翻,
社会主义 人民掌权。
往事件件 亲睹一般,
兴衰得失 治世通鉴。
复兴宏愿 任重道远,
国欲昌盛 须强少年。
梦想实现 教育为先,
以文化人 方达彼岸。
Ⅳ 简介近代 日本音乐家 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贡献 谢谢 十万火急!!简单介绍几位以及他们的贡献
林谦三,自己搜搜吧。
Ⅵ 中国的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什么不同
现代的音阶与西方的一样.全音7个,半音5个,一共是12个.在古代,中国并无这么多的音阶,只有5个,哆内,唻,咪,唆,啦容.这几个音节虽然少,但几乎不相靠每两个都能组成和谐音,所以音调自然也不会差.比如说现代任贤齐的<沧海一声笑>就是这5个音阶组成的,也很好听.
简单就是美。。。。
Ⅶ 中国古代音乐史考研和中国近代音乐史哪个容易
当然近代的容易,无论中学学的历史还是语文书里的文章,基本上都是近代历史背景下的内容,而且这段历史资料也丰富,里出线条用功背就可以了。如果你想问中国古代音乐史和中国近代音乐史哪一个录取比较容易的话,那还是得根据你想报考的学校导师的分配和导师招生的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不知对你有没有帮助。
对了,还有就是如果你喜欢音乐史,你可以侧重自己的兴趣来报考,因为毕竟兴趣大,学起来就轻松,研究的意愿也就更大。
这个年头,如果真能以自己喜欢的事情为工作可真的很难,祝你考试顺利,心想事成。*^^*
Ⅷ 中国笛子的历史
远古时代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骨哨、骨笛,距今约7000年。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
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现代中国音调完全一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了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材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而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只笛,吹孔平面与按音孔平面相交约为90度的夹角,这与曾侯已墓笛 (篪) 的吹孔位置极其相似。在时间上,两者相隔几百年;在空间上,湖南长沙和湖北随县相距数百里之遥,而吹孔位置几乎-致,由此可见先秦到汉初横吹笛或篪的普遍形制。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现代的笛已十分相像。 [1]
汉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汉代以后,横吹笛已在宫廷、军队的鼓吹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事实提醒了人们,中国笛的发展,已经脱离了它的早期原始形态,有可能在吸取了其他民族笛的合理成分后,在音律、形制等方面更加合理和更加完善,并与乐队中其它乐器日益配合与协调。在河南邓县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画像砖上,我们能清楚地看到鼓吹乐队协调行奏的历史图像。横吹笛演奏者的持笛方向、角度,左右手弄笛姿势与现代笛演奏完全一样。 [1]
汉服与笛子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唐宋
隋唐时期鼓吹乐的“大横吹部”和“小横吹部”均用横吹笛。在供人欣赏、娱乐的隋唐“燕乐”乐种中,横吹笛(当时称横留)广泛活跃于乐队里,在敦煌隋代壁画和唐伎乐人图上,也能看到横吹笛的演奏。在其它一些历史图画里我们还会发现两个方向的吹笛姿势。
唐代已出现有关著名笛演奏家的记载,如李谟、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其中李谟曾师从西域龟兹乐手,因笛演奏不同凡响,技艺出人头地,开元年间在笛吹才能上号称“天下第一”。
陈晹《乐书》卷148 :“唐之七星管古之长笛也,其状如篪而长,其数盈导而七窍,横吹,旁有一孔系粘竹膜者,籍共鸣而助声,刘系所作也……。”也许至少从唐代开始,具有中国膜笛音色特点的笛就出现了。笛上带膜,是中国笛最独特的标志之一。 [1]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宋笛 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戏曲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近现代
20世纪六十年代, 赵松庭 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