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推荐好听的歌曲
推荐好听的歌曲:
1、齐秦/你的样子
作为齐豫的弟弟,齐秦年轻的时候也是十分叛逆的存在。不过齐秦的音乐才华还是值得肯定的,早年也是号称“情歌王子”的存在。
2、吴亦凡/时间煮雨
最为当红“流量小生”的吴亦凡有着很高的颜值,冷俊、帅气的外表为其吸粉无数。这首《时间煮雨》是郭敬明导演的电影《小时代》中的一首主题歌曲。婉婉尔雅的歌词,加上吴亦凡忧郁的声音,唱出了很特别的那种古风古韵的味道。抛开一切单说这首歌曲,还是很好听的一首歌。
3、郝云/活着
郝云曾获得2010年MusicRadio中国TOP排行榜内地最佳创作歌手奖,并在2013年签约巨匠娱乐公司并发表第三张创作作品集《活着》。作为一个乐器教师的郝云在音乐上的独特理解很值得肯定,郝云的歌曲总是那么通俗易懂,简单平凡却很耐寻味。
4、陈小春/算你狠
系列电影《古惑仔》无疑成就了陈小春,但是也正因为“山鸡”的角色光环太过强大,以至于掩盖了陈小春其他方面的才华。陈小春《古惑仔》中的放荡不羁不止体现在电影中,在他的这首歌曲《算你狠》中也能很是明显的听出来陈小春桀骜不驯的那种性格。
5、黄勇/勇敢勇敢
作为2012年《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的学员,黄勇是《中国好声音》历史上第一位赢得四位导师同时转身的学员。这首《勇敢勇敢》也是黄勇原唱歌曲,很是好听。
『贰』 请问一下:唱片原版引进是正版的吗(美卡\华纳这些的)
中国所谓的正版就是从正规渠道引进的盗版!看看包装就知道!~~现在我就不怎么买所谓的引进版!~~
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个说法?
你们应该知道,中国引进的欧美唱片销量是没有计算到歌手的官方唱片销量里的,
我们购买了唱片对歌手的帮助顶多是增加其唱片公司的收益,他们会在将来考虑再次引进该歌手的唱片,
而歌手不会拿到引进版唱片一分的销量抽成!
中国内地由于体制的原因,不允许国外的文化单位直接在内地从事销售,所以内地一贯都是通过购买国外版权,然后报文化部门审批,然后再复制销售。并且这种复制的产品是不能跨国销售的。你们看引进版CD背后不是都写了吗,只限在中国内地港奥台除外销售。而其他地区,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发行的,就可以任意流通。国外是买不到中国内地EXPORT/IMPORT过去的CD的。
比如“美卡音像”,“京文唱片”等等,
这些在引进版的唱片背面都可以看到,
如果你们买过原版就知道,他们在背面都是直接印制唱片公司的名称,
而没有通过任何的其他发行公司或出版社,那才是真正的原版唱片。
也就是说除了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其他地区,基本上全部都是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发行,比如BRITNEY属于JIVE唱片公司,一般都是由JIVE唱片公司或者JIVE唱片的母公司SONY BMG发行。而这种发行没有转让版权。并且由歌手所属的唱片公司直接压盘,生产,质量有保证的。所以这些都是原版。一般称呼它们就是日本版,英国版,欧洲国际版,美国版,亚洲国际版,香港版、台湾版......
另外,内地引进的所谓正版唱片,有些地方制作得相当草率,
我甚至有在引进版的CD背面看到“PRINTED IN USA”(美国制造)的字样!!!
不知道你们对此怎么想???!
还有的引进版CD碟片上居然还有国外的原始唱片编号,这样的唱片制作够专业吗?
那么为什么要称为是“正版唱片”呢?
因为那在中国是合法的,发行商拥有版权,缴付了相关税费,
所以国家承认这类音像制品的合法性,
因此“正版”的定义就是合法的意思。
更夸张的是,大家现在所买的原盘和打口CD,因为是走私进来,
没有关税,所以国家是视他们为“盗版”唱片的,
那些可都是欧美本土制造的最原版唱片啊,
而另外一些一张售价在150左右的进口唱片,由于付了关税,
所以叫正版,而实际上和低价的原盘是没有区别的。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和讨论,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是非。谢谢。
纠正一下:所谓原盘和打口并非大家所理解的走私唱片,实际上,它们是国外唱片公司卖不出去的积压品,后当作废旧塑料垃圾经合法的途径卖到中国来拆卸、掩埋、降解。有人说唱片上的口是咱们海关打的,其实不然,唱片上的口是在国外就打好的,以此作为垃圾的标志。广东沿海等所谓打口集散地其实就是外国的大垃圾场,只不过有人聪明,把垃圾当正常的唱片卖,于是就有了所谓的打口和原盘。——甜瓜牧羊犬
*感谢瓜瓜的发言,下面我也就此转贴一篇,有兴趣和时间的朋友或许可以获益良多:
以下是我收藏了多年的《新闻周刊》关于打口CD的新闻,
《打口产业链》
本刊记者/李剑敏
和其他“黑色经济”一样,打口这一行当一直都处于地下状态,买和卖都行踪诡异。没有人能确切说清,10年来中国究竟消化了多少打口磁带和打口CD,又有多少打口贩子由此发家致富。
当然,打口的日子也不是一直都那么好过,它不仅要与正版、盗版一起争夺市场,还要时时提防主管部门的查禁。
>>>中国打口源头
业界公认的打口源头是:广东汕头的潮阳。广东地处中国南大门,毗邻港澳,陆地海岸线长达3300多公里,是中外文化的交汇点。而潮汕人素有“东方犹太人”之称,*海吃海、头脑活络,是做生意的好手。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塑料加工和磁带制作的需要,汕头急需大量的塑料材料。在海外有路子的人发现,他们可以通过进口国外唱片公司的“洋垃圾”,来缓解原材料的部分压力。
国外唱片工业虽然极其发达,但也有自己的问题。唱片公司或是因为与歌手解约,或是因为仓库需要清仓,或是因为生产过剩,或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几乎每个月都有大量“过时”的磁带和CD需要处理。
理论上来说,这些“过时货”要么被碾碎,要么被焚毁,以杜绝它们再度进入市场流通。但实际上,唱片公司往往草草了事,只在上面打个口、扎个眼,就表明它们被“销毁”了。
本来这些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但在美国或加拿大,回收成本可能比较高。
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垃圾倾销或兜售到发展中国家,则可谓“一举两得”。于是,这些“过时货”最终并没有从物质上被完全消灭,而是被中间商运到了码头,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装箱打包,发往遥远的东欧、拉美、东南亚……还有中国。
在中国的汕头,他们的生意合伙人正在翘首以待,盼望着这些“洋垃圾”的到来。
货船到岸后,少数几个有路子的人就直接到码头上接货。然后再由这些大老板按吨卖给潮阳地区的一级批发商,中国打口的源头就在这里诞生了。
潮阳的批发商可以说是最大的获利者,因为他们是按重量买入的,最后却是按张数卖出,里面的利润差价可想而知。
星空传媒的高级经理、乐评人郝舫告诉记者,在打口成为一种买卖前,这些“洋垃圾”的“最终归宿”都是被送往当地的塑料加工厂。做这行的基本上都是当地的渔民,后来规模大了,有些渔民家里都置办了码头上用的运货*车。
“如果这么坚持做下来,有些人现在恐怕都成亿万富翁了。”郝舫说。
>>>地下商业王国
1992年打口生意刚兴起的时候,郝舫曾和武汉的一位朋友去过潮阳。因为他的朋友对音乐不在行,需要找个人帮他挑货。
潮阳的老板整理一番后,就诞生了中国第一批零售的打口带。当然,他们会留下一些“尖货”(好东西),像包装精美的大套古典唱片、几十张一套的米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专集,或是一些公司的全集(像著名的爵士厂牌Blue Note),要么自己收藏,要么留着等将来货不够好时,拿来配货用。
挑剩下的,就留给下一级的各地批发商,或者是亲自下去挑货的零售商。然后通过隐秘顺畅、四通八达的货运系统,发往全国许多大中小城市。
就这样,这些打口贩子以真正的资本主义精神——从无到有,筚路蓝缕,一手创立了一个地下商业王国。
可以算算,1柜(一个12米的集装箱)=400件=4800条=96000张CD。10年来到底有多少打口带流入了中国?就像天上的星星,谁能数得清?
以北京为例,据悉北京市面上的打口带有70%都是南方的两位批发商发的,其余30%除了零售商自己下去进货外,基本上都是从上海拿的货。经过这些中间环节后,打口带的价格直线上升,从批发商那边拿一张大概就一两块钱,但零售时往往能卖到10块以上。
原盘(没有被打口或扎眼,未伤及内容的)就更贵了,最早的时候一张平均在20块钱左右。因为打口带没有明码标价,再加上交易时的讨价还价,价格还会有变化。但扣去运费什么的,利润起码翻几番。
最早的时候,打口以磁带居多,这些现在看来不起眼的东西,当时价格却高得惊人。
郝舫告诉记者,1994年涅乐队(Nirvana)主唱科特·柯本自杀后,他们的东西一下子奇货可居,锯得很深的,可能都会卖到七八十块钱。他自己买过两盘50块钱的磁带,都是切过的,一盘是音速青年(Sonic Youth)的《空想国》,一盘是史密斯乐队(The Smiths)的精选。
>>>“打口”:成于盗版,毁于盗版
从1998年后,打口的“黄金时代”基本过去了,其中主要是因为盗版的繁荣昌盛。有趣的是,当初打口的兴起,不能不说是托了盗版的福(因为盗版需要大量塑料原料),其后几年间还一度抢了盗版的风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甘拜下风。
郝舫说:“其实盗版既把正版的唱片工业给毁了,也把打口给灭了。”
说起盗版的兴盛,其中竟然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打口的功劳。有传言说,有很多打口商后来分流做起了盗版。经过打口的洗礼后,这些人对西方流行音乐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知道乐迷们喜欢、市面上流行什么样的音乐,其盗版品种之广、数量之大,已经不是打口所能抗衡的了。
据说,这些有品位的盗版商虽然盗版范围比较小,但总是缺货,其产品的包装、工艺比中国大多数原版唱片都更专业,这让很多不大喜欢打口的白领、中产阶级能够接受。
乐迷的口味也越来越刁,而打口带基本上是大公司的大路货,偏门另类、独立厂牌的东西很少。打口做到现在,已经满足不了中国乐迷的需要了,生意冷清、直至今日的没落,也在情理之中。
现在,市面上打口带已经越来越少了,但质量却越来越好,因而与原装正版无异的原盘成了打口市场的主流——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那些有残缺的打口、扎眼“垃圾”渐渐式微,原盘才是乐迷想要的。
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原盘,据说是因为中间商贿赂国外唱片公司的人手下留情弄出来的。
郝舫表示,去年他到美国遛了一圈,结果在一些“二手市场”上发现零零星星的有几张打口带。“把它当作一门生意来做,可能只有中国。”
考察打口这一产业在中国的萌芽,会发现偶然中有必然。当初到底是谁阴差阳错,第一个发现那些没被销毁的打口带可以拿出来卖,现在已经无从考证了。但在这一偶然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必然性。
>>>“打口”=“需求”
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后,国内年轻一代对于包括音乐在内的西方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渴求。但是中国在音像制品的引进和进口上至今仍然保持垄断,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中图)至今仍是中国惟一有权进口国外正版唱片(制成品)的机构,其余单位、公司从事这项业务,都被视为非法。而中图引进的东西,很难满足中国乐迷的需要。
此外还有价格的问题。进口正版唱片大都是一百多块钱一张,引进版也要60块钱左右,这一价位是普通工薪阶层、尤其是音像制品的主要消费群体——青少年难以承受的。价格贵、品种又少,当供给满足不了需求时,打口乃至盗版的出现和繁荣就难以避免了。
据中国音像协会统计,中国每年光碟(包括音乐、影像等)的销售量约在50亿张左右,但目前中国全部合法生产线一年的生产能力只有6亿张,此间巨大的市场空白便由打口和盗版来填补。
因此,尽管打口与盗版一样,都背上了侵犯知识产权的骂名,但打口的“廉而美”让人无法拒绝,让消费者心安理得地把一张又一张的打口带列入自己的唱片收藏中,尽管上面刻有耻辱性的标志。
打口可以说是很巧妙地钻了法律的空子。它以废弃塑料的名义进入中国是合法的,但最终以音像制成品的形式在市面上出售,则是非法的。
在对打口定性时,主管部门一般都视其为盗版或走私,或是笼统地称之为非法音像出版物,但从没有界定为“打口”,处理方法也与盗版和走私一样。
据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透露,1994年以前中图也进过一批打口CD,但是此后在有关方面的干预下,公司停止了这项业务。至今还有一批货在仓库里存放,不能拿出来卖。
不过,中图音像部的工作人员强调:这些打口CD都是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的,也通过了审查,但价格比国外正价销售的同类产品低了很多。在性质上,中图进口的打口CD与市面上的那些是不同的。
因此,很容易在“打口”和“需求”之间划上一个等号。
至于打口(或现在的原盘)最终会不会消失,用乐评人颜峻的话来说,“只要中国音像制品的出版和进口还实行垄断和封锁,只要中国人购买力还不够强,(打口)就不会消失”。
————转载自《新闻周刊》
转贴自:http://bbs.britneysm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