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20世纪40年代左右的歌曲急!!!!
1942年深秋,舒模创作的《你这个坏东西》歌曲,轰动一时。当时,舒模正随演剧四队从柳州到桂林进行演出。这时的桂林,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投机官商们却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舒模总想写一首歌曲来揭露此事,酝酿了半年左右,一直没有合适的歌词。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很快完成了这首歌。原来,一天晚上,舒模到桂林郊区看望一位朋友,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从他那里到舒模的住地有五六里路,一路上黑乎乎的没有路灯。接近市区才见到几盏像鬼火似的电灯吊在电线杆上,市内大街的店铺都关门休息了,门口屋檐下躺着一些身盖麻布片的难民,远远的又不时传来跳舞厅里“砰嚓嚓,砰嚓嚓”的爵士乐声。此时此景,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使舒模感到那些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大发其国难财的坏蛋都该枪毙!舒模一边走,一边想,不由得就哼唱。等舒模走到了住地,《你这个坏东西》连词带曲的初稿都出来了。
《你这个坏东西》
市面上日常用品不够用,你一大批一大批囤积在家里。只管你发财肥自己,政府的法令你是全不理。你这个坏东西!你这个坏东西!坏东西!坏东西!囤积居奇、抬高物价、扰乱金融、破坏抗战都是你,你的罪名和汉奸一样的!别人在抗战里出钱又出力,只有你整天在钱上打主意。你这个坏东西!真是该枪毙!
㈡ 中国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还有20世纪的代表音乐都是有哪些(当时流行最好)
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
50年代 《我的祖国》《浏阳河》《九九艳阳天》
60年代专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属》《唱支山歌给党听》《大海航行靠舵手》
70年代 《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
80年代 《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一无所有》《迟到》《我的中国心》《冬天里的一把火》 《甜蜜蜜》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流行乐坛是属于杨钰莹的。
㈢ 求三四十年代经典电影音乐...
很不好意思
我没看清楚您的要求 以为只是经典电影的经典歌曲了 呵呵
那我重新给您推荐回吧:
《The Way You Look Tonight》答
电影《摇曳时光》
《The Continental》
电影:《快乐的离婚了的人》
《Thanks for the Memory》
电影《1938年播音大会》
《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
电影:《端庄淑女》
《White Christmas》(这首强烈推荐 很有味道)
电影:《假日旅店》
《You'll Never Know》(这个你应该听过吧 呵呵)
电影:《喂!旧金山,喂!》
《Baby, It's Cold Outside》
电影:《海王星女儿》
《On the Atchison, Topeka and Santa Fe》
电影:《哈维女孩》
《Mona Lisa》
电影:《古堡歼仇记》
《Zip-A-Dee-Doo-Dah》
电影:《南方之歌》
《Swinging on a Star》
电影:《与我同行》
差点把这个忘了:
《Over the Rainbow》
电影:《绿野仙踪》
以上全是三四十年代的经典歌曲和电影 相信您会喜欢。
㈣ 解放前30 40年代中国会弹钢琴的多吗,那时钢琴在中国流行吗
发一份“钢琴在中国的历史”给看看。希望能帮到你。
钢琴的前身是拨弦古钢琴,也称作羽管琴键。它与钢琴的内部原理大致相同,都是在琴体内部装有音板和许多拉紧并列的琴弦。不同的是钢琴的弦槌击弦发音,拨弦古钢琴用羽管制的拨子拨弦发音。此外,还有一种与它们同一血统的键盘乐器--击弦古钢琴,它同样是一种装有击弦装置的乐器,用铜制的 形槌击弦发音;它的应用范围不如拨弦古钢琴广泛,主要用在当时的贵族家庭中演奏。
17世纪到18世纪间,拨弦古钢琴在当时的音乐生活中有着相当显赫的位置,可以说是它的全盛时代。至18世纪初,欧洲大陆音乐迅速发展,音量弱小的拨弦古钢琴已不能满足当时音乐家们的需要,因而逐渐被音量洪大的钢琴所取代。 在西方已有三百年历史的钢琴,传到我们中国,也有百年了。百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纪。然而,中国钢琴的百年,却不是一个完整的记忆,它是断续的,甚至是破碎的。
百年前的中国,在今人的眼里是部沉淀得泼黄的影集。在老旧照片可以畅销的今天,很方便就能找见那些比较洋气的沿海城市街景中的洋楼画面。洋楼最早与我们的城市的关系肯定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它很霸气地迸出自身的凛然来:各种柱式与门庭怪模怪样地切割着光线,切割着城市,也切割着市民的心。在这种切割中,国人的心受到的切割是最耐人寻味的。由洋楼而及钢琴,大概不会没有相似之处吧。
寻找钢琴传入的轨迹,不能不提到1840年,鸦片战争使我们坚固的国门被西方列强撕开。一旦撕开个口子,就是大面积的扩展,从东南沿海直至长江中下游许多口岸,作为通商口岸的最初开放,总不免伴随着撕裂般的痛楚:强迫性的挤压中涌入了大批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就是他们带来了现代钢琴。
据载,外国使者曾将钢琴作为礼物赠送给清朝宫廷。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弹过一架三角钢琴,这架钢琴还曾在故宫展出过。这很有意味。不过,更有意味的是在他们爱新觉罗家族中,最早接触钢琴的人是康熙皇帝。他学弹过一架古钢琴--"西洋铁丝琴"。我想,康熙肯定不会喜欢这种玩艺,他只不过是闲着没事玩玩而已,否则,中国人接受钢琴的历史将会提早一个世纪还多。
随着传教活动在中国的合法化,许多沿海城市开设了教堂,教会每到星期日都要作礼拜的仪式,对于爱凑热闹爱围观的人们而言,不仅新鲜而且神秘。围观的人肯定越来越多,而从教堂里边传出的钢琴声音和伴唱的圣诗,则更具吸引力。这大概就是我们本世纪最早的钢琴教育场所。钢琴真正走进我们还不是在教堂,而是在课堂:一些教会学校专门开设了钢琴课,让中国学生课外选学。上海中西女中就有这样的钢琴课堂,钢琴老师由传教士担任。这些传教士的钢琴水平并不高,他们多数只会弹些圣诗和浅显简易的小曲,他们缺乏正确系统的弹奏方法训练,所以,他们是不能真正培养出钢琴人才的。不过,作为普及钢琴,他们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本世纪初的上海最值得记忆的钢琴人物是来自意大利的梅.帕契。他是钢琴大师李斯特的再传弟子。他带着李斯特的耀眼光环走进上海德侨俱乐部,他在这里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钢琴音乐会。十四年后,他又一次来到上海演奏,也许是天意,一场意外的大病把他留在了上海,从此,上海拥有了一位真正的钢琴家,而上海工部局的管弦乐队也有了真正的指挥。这个中国大地上的第一个洋乐队因为有了梅.帕奇的操练,名声大噪,被誉为"远东第一"交响乐队。这位李斯特的再传弟子还从事钢琴教学。他强调手指的独立性和对坚实的指尖的训练,对中国钢琴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不但教出了老一辈的中国钢琴家俞便民和张隽伟,接下来更有名气的朱工一、周广仁、傅聪都曾跟他学过琴,由此,这位意大利人的名字将永远载入我们的钢琴史。
应该载入钢琴史的外国人还有查哈罗夫。他因婚变而来上海,由此看来他与上海还是有缘份的。萧友梅这位中国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的第一任院长高薪聘用了查哈罗夫,于是,中国钢琴的真正教学由此开始迈步。萧友梅是位非常高尚的人,就从他把政府专门拨给他买小轿车,专门供他个人使用的经费用来买了一台"IBACH"牌大三角琴这件事上,就永远值得我们敬重。我觉得他那尊安放在上音院内的半身塑像小了点,应该再塑一个大些的放到上海的大广场上,上海人近年来不是喜欢在广场上搞钢琴演奏吗?那更应该让萧友梅到那里听听。这才是真正的文化景观。
查哈罗夫被称作中国第一代钢琴家的宗师,经他教出的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可以列出李献敏、丁善德、吴乐懿,还有能背出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的杰出的李翠贞。中国的钢琴教学因此有了质的飞跃,于当时的世界水平基本拉齐。丁善德在上海新亚大酒店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他荣幸地成为中国钢琴史上第一个举办钢琴独奏会的中国钢琴家。那是30年代的上海,出现了百年钢琴的第一次辉煌。 其实,不该称作"辉煌",换作"希望"一词恐怕更准确。百年钢琴的第一次辉煌出现在50年代。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17岁的上海青年金石,他在上海兰心剧场举办了钢琴独奏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场钢琴独奏会。47年后,当头发稀疏的满面沧桑的金石教授将当年的那场演出后的照片呈现在我的面前时,令我惊叹的绝不仅仅是那幅才华横溢的躇踌满志的青春面孔。 比金石更有天才的是一位来自普通中学的女高中生。她居然被素有"远东第一交响乐团"之称的上海乐团吸收为钢琴独奏演员。顾圣婴--这位当时最有才华的钢琴演奏家创造了50年代的奇迹。顾圣婴还曾多次走向世界舞台,她先后获得过"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联欢节"钢琴比赛一等奖、第十四届瑞士国际钢琴比赛二等奖(无一等奖)、还有60年代的第十六届布鲁塞尔伊丽莎白皇太后国际钢琴比赛比赛奖.可惜,一场文革破碎了中国人的钢琴梦。
辉煌过后,留下的是毁灭般的记忆,而钢琴废墟上还能够再现辉煌吗?
进入80年代,中国钢琴复苏了。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复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潮汐,不可思议地奔腾咆啸,于是,我们惊呼:中国暴发了一场世界罕见的钢琴狂热,日甚一日地摇撼着江河大地。从未有过的狂热,从未有过的激情,成千上万人去抢购钢琴。钢琴价格强烈刺激着人们的消费心理,几千元到几万元的升级,国产到进口的转换,似乎都在转瞬间迅速完成,然而,由粗俗到高贵的过程也可以缩短吗?
诚然,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输送钢琴的路未必都是坑坑洼洼,但是,钢琴路上输送出的沉重、艰涩、辛酸和苦楚却是大同小异,从而导致了许多家庭许多孩子的心灵的失衡。沉重的钢琴似乎本来就需要人们付出沉重的代价,只是中国人何以这样自觉自愿争先恐后? 本世纪80年代的中国钢琴进入了最普及的时代。普及得就像一场人民战争。平民百姓心甘情愿地勒紧裤带进行着西方的奢侈的游戏或曰追求,那一片丛林倒伏般的凝聚着几代农民血脉的手臂颤颤地伸开来,撰紧着拳头使血管暴凸,接受着倾斜悬垂的贵族吊瓶,数着泪珠状的血液,一滴一滴坠入钢琴之梦…… 在我们为期百年的钢琴经历中,最值得去写的,还是本世纪最后这二十年。这二十年的步子迈得最大,最迅速,无论从规模和水平,都是前80年所不可比拟的。因此,我在这个系列长卷中,重点书写了世纪末这20年的事情.我一直觉得这是个令人激动的名字。世纪末的中国钢琴与世纪初世纪中相比,都发生着惊人的变化,我们的钢琴家成批出现,我们在美国在欧洲在世界各地都有钢琴人才,在任何世界级比赛中,都能够看到我们中国人的面孔。我们拥有了许忠、许斐平、郎朗、陈萨这样一批钢琴家,他们比前辈在钢琴上更有才华,他们的条件更好,他们与世界钢琴大师接触起来也更容易更便利,因此,他们更适应当今的世界钢琴文化与潮流,所以,他们集大成的可能性就更大。只是,他们还在成长阶段,尤其是郎朗与陈萨这代人,他们肯定是最有希望将中国钢琴推向世界高峰的,然而,他们与本世纪上半叶的那些国际上的演奏大师相比,还应该看到既有先天的优势,也同样伴着不足.一百年的钢琴,有多少年是荒置的,多少年是松懈的,多少年是浪费的?真正有效时间不过30年。我们在本世纪末已经形成了一个不错的钢琴文化环境,我们与世界钢琴已经"接轨"而且很默契,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只能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中国百年钢琴说到底还只能说是奏响了一个序曲,这是为下一个世界奏响的序曲,相信我们那些才华横溢的年轻的钢琴家们能在新世纪演奏更大更辉煌的乐章。
一位世界级的大师的出现,是需要具备诸多因素的。其中除了自身的天才外,我以为最重要的是环境和土壤。一百年来,我们的钢琴发展并不是一番风顺的,有过刻骨铭心的挫折和教训,也有着令人欢欣鼓舞的再生与崛起,但是,毕竟时断时续,真正要把一片钢琴的平地变成高原,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耐心、更多的付出和更多的铺垫工程,这个工程是浩繁的,是博大的,一个世纪的时间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再来一个世纪。我们的基础太低了,百年前曾经是块盆地,百年后,终于把盆地垫成了平原,而站在平原上是拔不起来高峰的,真正的高峰只能矗立在高原上。整体的高度才能托起个人的高度,霍洛维兹这种大师之所以能够在俄罗斯的土地上出现,就是因为那是一片钢琴的高原。他从小就吸收了最好的文化营养,他父亲是位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工程师,他的家境相当不错,有个丰富的藏书室,霍洛维兹从小说阅读了很多经典书籍。他学习音乐的条件也非常之好,从小就熟悉各种乐器曲目,甚至不看谱就能弹奏意大利、法国、德国和俄国的歌剧。可以说霍洛维兹得天独厚,何况他较早走出了那片高原,走到了一个更大的高原去和世界对话呢? 20世纪的钢琴,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世纪,像阿格丽基那急风狂扫的弹奏,掀起的风暴压得我们抬不起头来。20世纪的炫技,20世纪的速度,20世纪的感慨。留下了,留在这世纪末的门坎。而我们的钢琴,虽然也有一百年了,但是,还没有形成一条壮阔的大河,只能说是一条条闪着光彩闪着希望的小溪,阳光好了的时候,它们流淌得更加欢快,似乎一条比一条更灿烂,更动人。我所期待的是何时才能汇成一条豪迈激越的大河? 大河的发源地在高原,我们的高原何时崛起?再有一个百年如何?既然新世纪的序曲已经鸣响,我们就能够充满信心地跨进21世纪的音乐大厅。
㈤ 20世纪30至40年代著名的爱国音乐家有
冼星海,聂耳 马思聪
中国现当代重要音乐作品
歌剧《扬子江暴风雨》,1934年作于上海,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写上海码头工人的苦难和反抗,内有歌曲《前进歌》、《码头工人歌》等。
《黄河大合唱》,1939年作于延安,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以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不幸和抗争。共八条乐曲,如《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
歌剧《白毛女》,1945年作于延安,贺敬之、丁毅等人作词,马可、向隅等作曲。它写农村姑娘喜儿受地主迫害的遭遇,表达了翻身求解放的主题。该剧在歌剧民族化上作了成功的尝试,名曲有《北风吹》、《扎红头绳》等。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上海音乐学院1959年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陈钢、何占豪作曲,俞丽拿小提琴领奏。它写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用西洋乐器和体裁来表达中国民族文化,吸收了大量越剧音乐。
歌剧《洪湖赤卫队》,湖北实验歌剧院1959年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作品。张敬安、欧阳谦叔词曲(作词还有梅少山、梅会召)。它写30年代洪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塑造了韩英、刘闯等英雄形象。名曲有《洪湖水浪打浪》、《小曲好唱口难开》等。
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1964年为庆祝建国十五周年,由首都艺术家集体创作演出。它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为线索,选用各个时期的革命历史歌曲,并创作部分歌曲,配以舞蹈、朗诵,纵情歌颂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共分七部分,即序曲《葵花向太阳》1.《东方的曙光》2.《星火燎原》3.《万水千山》4.《抗日烽火》5.《埋葬蒋家王朝》6.《欢腾的节日》。参加演出的有三千多人,包括全国一流的艺术家。
歌剧《江姐》,解放军空军政治部文工团1964年创作,阎肃作词,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它写解放前夕重庆地下党的斗争,歌颂了江姐等共产党人的英勇不屈。名曲有《红梅赞》、《绣红旗》等。
《红军不怕远征难——长征组歌》,1965年为纪念长征三十周年创作,北京部队战友文工团演出。肖华作词,晨耕、生茂、唐诃、遇秋作曲。它以长征为题材,歌颂红军的英雄气概。由十一首歌曲组成,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入云南》等。
钢琴协奏曲《黄河》,1969年创作,中央乐团演出,殷承宗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并任钢琴领奏。
㈥ 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
那时只有上海有大型的唱片公司,大部分的红歌星在百乐门的百代分部.例:金焰(男)<<大路歌>>,周旋<<花样年华>>,白光<<我等着你回来>>还有很多流行歌曲都是电影的宣传歌曲.后大多唱片公司移居台湾和西方音乐交融而内陆则由中国唱片公司代理以政治歌曲为主.例<<游击队歌>><<岭南的早上>><<渔光曲>>等等.
请交流:[email protected]
㈦ 美国40-50年代的乡村音乐歌手及代表作
四十年代:“乡村酒吧”
Bill Monroe (1911.9.13--1996.9.9)
经典歌曲:《Blue Moon of Kentucky》《Uncle Pen》
Ernest Tubb (1914.2.9--1984.9.6)
经典歌曲:《Walking the Floor Over You》 《Waltz Across Texas》》
Roy Acuff (1903.9.15--1992.11.23)
经典歌曲:《The Great Speckled Bird》 《Wabash Cannonball》
那是个美妙的年代,大家在乡村酒吧(honky-tonk)里一边喝酒,一边跳舞,从此“honky-tonk”既作为一种地名,又作为一种乡 村音乐的形式。
当Ernest Tubb成为“honky-tonk”音乐之王的时候,这个“酒吧间”的俚语也与40年代的乡村音乐不分彼此的纠缠在一起了。
这个有“德克萨 斯游吟诗人”之称的Tubb,在30年代是以模仿Jimmie Rodgers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他最初在宣传照上借穿Rodgers的上衣引起公众注意。直到1941年他那张百万销量的单曲 “Walking the Floor Over You”横空出世,他才找到属于自己的风格。
1943年,当他前往纳什维尔时,他向乡村老大剧院(Grand Ole Opry)电台的听众们介绍了电吉他。此时,乡村音乐--后来被称为西部乡村音乐--已经脱离了早先的东南部大本营:194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底特律的电唱机所播放的音乐成为最流行的。
而第一乡村电台--纳什维尔的“Grand Ole Opry”--也找到了它整个40年代的最爱:Roy Acuff。 伟大的棒球手Dizzy Dean称Acuff为“乡下人的皇帝”,而Acuff则渐渐赢得了更尊贵的“乡村音乐之王”的称号。这个称号是如此被验证的--在40年代,他经常在超 过15,000人的欢呼中演出。在二战期间,他与超级巨星Benny Goodman,Frank Sinatra一样受欢迎。最传奇的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水兵们竟然听日本士兵们这样叫道:“见鬼的罗斯福!见鬼的露丝娃娃!见鬼的Roy Acuff!”
他与合作人Fred Rose在40年代早期第一次在纳什维尔确立了乡村歌曲出版机制。这最终帮助稳固了纳什维尔乡村音乐之家的地位。
Bill Monroe,蓝草音乐之父,也是40年代乡村乐坛的风云人物。当他和他的乐队“蓝草男孩”(Blue Grass Boys)1939年加入了Opry电台,他们音乐中的大多数元素已很受欢迎--强烈的节奏,完美的和声,精致的小提琴,欢快的曼陀铃。二战之火渐熄时, 歌手Lester Flatt和班卓琴奇才Earl Scruggs的加盟,使Monroe的乐队最日趋完美。
㈧ 求音乐:40年代人爱听的歌曲
问了老爸
说张信哲,张学友,张国荣= =(好吧,都新张)
《过火》《爱如潮水》
《吻别》
哥哥的歌都狠红的说,就不举例了。最近听哥哥的歌会很有感觉,他的逝去日啊。很多爸爸级的人都会很有感触的。
㈨ 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音乐特色是什么
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抗日战争。20世纪三四十年代正爆发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抗日救亡,故选D。.
㈩ 汪毓和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第七章 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详细内容
阿斯顿阿斯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