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这个人几乎所有歌都是中国风的
许嵩-清明雨上 花满楼 南山忆 庐州月版
哎,你干脆去看权这个帖子吧http://..com/question/88693684.html
B. 流行歌曲中含有中国古诗诗句的歌词
1、梅艳芳《床前明月光》歌词完全引自《静夜思》
2、邓丽君《在水一方》:“绿草苍苍,白露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
白露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是直接引处《诗经》中的词句。
3、毛宁《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
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
唐诗:《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或间接引用,即对某些词句加以改变,或表达意思上与古典诗词相同相似。诗、词、曲和当代歌曲都源于生活。无论是过去的诗、词、曲或是现代的歌曲,它们的题材均取材生活。
1、友情
元曲:关汉卿的《双调.沉醉东风》: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饯行杯,别
离泪,刚道声保重将息。痛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前程万里。
当代歌曲:《驼铃》:送战友,踏征程,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路漫漫,雾蒙蒙,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战友啊战友,亲爱的弟兄,当心夜晚北风寒,一路多保重。表达了对友人由衷的嘱咐和祝福。
2、亲情
(1)借月思乡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当代歌曲:《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淼淼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月似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古典语词与歌曲都采用“月”这一事物恶霸 表达思乡的情感。
(2)借物思乡
元曲:《仙吕.赏花时》:一簇人家入屏帐,竹篱补苔墙破柴门上张破网。几间茅屋,一竿风旆,摇曳持长江。
《越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宋词:《苏幕遮》(范仲淹):碧动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暗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当代歌曲:《望乡》:“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淼淼炊烟飘来了思乡愁,多少回朝夕晨暮思念你,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月似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
诗词和歌曲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大都是借助物象《仙吕.赏花时》描写竹篱、苔墙、破网、茅屋、风旆,《苏幕遮》描写蓝天、白云、水波、斜阳等,《望乡》描写夕阳、天空、炊烟、河水来抒发情感。
(3)特定节日思乡
元曲:《双调.折桂令》九日:青山强整乌纱,归燕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花流水,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顾旨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当代歌曲:《九月九的酒》《九九女儿红》
以上都是在特定节日思乡的例证。
(4)以月喻心
《菩提心论》:照风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
《发菩提心品》:如圆满月轮于胸臆上明朗。
唐诗僧皎然的《水月》一诗:夜夜池上观,禅身坐月边。虚无色可取,皎洁意难传。若向空心了,长如影正圆。
C. 中国古代诗歌与现代流行歌曲的关系 具体点
古代诗歌,如《来木兰词》都是用源来传唱的,说白了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诗经》的由来便是收集这些传唱的歌曲,到了汉代的乐府更是顶峰。
此外,在古代可以传唱的诗为歌,不能谱曲的才称之为诗。诗、歌、舞本为一体,到了后世才分开各自发展,直到最后人们才把诗和歌统称为诗歌。
写这么多是为了让你不要被误导,说白了诗歌就是古代的流行歌曲。
而现代流行歌曲运用古诗词可以看做是对诗歌的一种传承和发扬,因为许多的歌词本身就是真正的诗歌。当然,一些附庸风雅的口水歌除外。
多说一句,两千年前的那一首“关关雎鸠,在河知州。窈窕淑女,君子好求……”连曲子都丢了,至今还是传唱不衰,这才是真正的流行啊。
D. 急求一篇文章2000字的 名叫:流行歌曲与中国传统文化 哪位好心人帮下忙!
浅谈流行歌曲歌词与古典传统文化
编者按:流行歌曲发展到今天,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流行歌曲和传统文化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是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精华加以借鉴发扬,使之成为一种大众化的精神快餐;古典诗词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以及铺陈,情感把握等方面,为现代流行歌曲的词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和借鉴,它将会是流行歌曲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主题。
中国的流行歌曲,已经走过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国流行歌曲产生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等大都市,新中国成立后“迁移”港台,内地改革开放以来,又逐渐北上,回归到大陆,并从当初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发展到如今的“风风火火闯九州”。可以这样说,作为一种词曲交辉、诗乐合壁的音乐体裁和大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流行歌曲已经不仅仅成为广大人民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而且成为现当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先进的文化手段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为商品交换原则在文化领域的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文化艺术不再是独立的艺术创造,它不得不受市场供求的制约。”[1]流行歌曲得以流行就是市场的产物。可是,“老百姓并不是把流行歌曲作为一门什么艺术来接受的,而是作为生活来接受的,把它看作属于自己的一种文化。举止行停,起居之中,有形无形俱在。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取决于他们内心的自然,人为制选的引导或有强烈的终止都不易改变他们的选择。于是,不甚承认权威,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直截了当的承认自己的感受。”[2]因此,这种大众化市场化的精神快餐,也许不会有太多的人主动地将它和古典诗词联系在一起,会觉得那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个好比是汪洋中的滔滔江水,一个是高峰上的千年积雪,相距太遥远。但是正如滔滔江水实则来源于千年积雪的消融,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其实也有着一个根源与发展的不可磨灭的关系。本文拟探讨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
一、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关系示例
流行歌曲作为现今社会的一套大众快餐,已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喜好,所接受。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曾剖析过:“大众传播媒介的美学意识到必须讨人高兴和赢得大多数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的变成媚俗的美学。随着大众传播媒介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包围与渗入,媚俗成为我们日常的美学观与道德。”[3]这大概是我们社会的主流。尽管如此,那些盛行的流行歌曲,却有很大的一部分和我们传统的古典诗词紧密联系,成为流行歌坛上的生力军,这又似乎使它远离了媚俗。我们知道古典诗词意境很深,深入到了生活的每一个细微处,而只有在生活化极度而开的时候,古典诗词才禀为经典盛才。而唯一不同的是,越以前的文字越拘板、越咬口,而越以后的,文字形式越开放、越广阔,这大概也就是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有着如此紧密联系的原因。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结合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2.对古典诗词标题与名句的引用
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古典诗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其出发点就在于古典诗词的标题简短但具有深度,能够恰如其分的表达歌曲所要传达的意境和情感,这也正好符合流行歌曲对歌词简练的要求。古典诗词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然“能够称得上具有审美价值的,就必定是合乎人道的,是与人的审美需求相吻合的……这是由美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5]故词作者们也喜欢借用古典诗词的这些审美价值。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红唇那样激动,笑容那样朦胧,眼神那样的伤感,象那岁月正在流淌,记忆正在遗忘,桃花依旧笑春天),白雪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古典诗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这些也是直致所得的流行歌曲。
(二)离形得似的流行歌曲
“离形得似”一词来自司空图,他在《诗品》中提到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在艺术创作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而“离形得似”就是其中一点。所谓“离形”,即是不受“形”的束缚,不拘泥于形似; “得似”,即是要传神,得神似而非形似。通俗的说法就是重在传神,这是对诗歌意境来说的,这里我们借鉴到对流行歌曲的研究上来,也就是说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流行歌曲。上面我们说到的是直接取材于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曲,其实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流行歌曲。他们不用古典诗词原句或标题,而是从中吸取精华。
1. 对古典诗词意境和情调的借鉴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6]因此许多现代的流行歌曲词作者,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拓宽他们的创作思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心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符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有一个颇有影响的 “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由毛宁唱红了的《涛声依旧》,其精彩之处就在于词作者把传统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与现代人的爱情感受有机的结合起来。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是老少熟知的一首名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人抓住“月落乌啼”、“渔火”、“钟声”、“客船”等特定景物,描述旅客夜宿舟中辗转难眠,凄凉冷落的情景。《涛声依旧》的作者也紧紧抓住这些重要的字眼,引用古典诗词的美妙意境,并赋予它们以深刻的含义,籍以表达对已离去的恋人的思念和重归于好的企盼。虽然说古典诗词与这首流行歌曲的主题相去甚远,但是两者在情调上却有着相似之处,古典诗词为流行歌曲提供了借鉴。《白云深处》则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中的“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一样的月色洒满你双肩,霓虹灯下看不清你的脸,穿过了岁月织成的网,你是否愿意陪着我回到从前)。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最喜欢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归纳,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流行歌曲的创作树立了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这也是现代流行歌曲的主流。
除了对个人情感,还有对家国情怀进行借鉴的。冯小泉就是一个代表,因为他本身是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典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典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还有《秋水长天》等。我们还可以拿现在很火的刀郎来说,他的歌并没有很明确的引用古典诗词,但是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因为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最能体现大唐盛世时代风貌的代表性作品,一提起盛唐边塞诗派,总能让人想到那大漠风尘中的热血男儿,无奇不有的绝域景色,以及边关将士旁若无人的大无畏气概和回肠荡气的儿女柔情,更多的是体现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怀,惊叹于在环境如此恶劣的边塞,竟也有这等美丽壮阔的异景,这种在艰苦中感受美的精神应该就是所谓的盛唐时期积极乐观的向上精神。这些就是我们从古典诗词中吸收的家国情怀的意境。
上述这些例子都很好的说明了当下流行歌曲在意境和情调上对古典诗词的借鉴。
2. 对古典诗词语言风格和形式的借鉴或套用或模仿
用古典诗词的风格和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儿女情思,还是家国情怀,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方面的代表很多。
我们首先来看看风格上的借鉴,以香港为代表。香港的流行歌曲创作一直都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在流行歌曲方面,曾经有一个时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但是香港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我想,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有牵连的。另一方面香港的词作者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所以很多香港词作家的作品,往往是集大俗大雅于一身,这就形成了他们自己的风格。但也必须承认的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古典诗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
除了在风格上的借鉴,在形式上流行歌曲也对古典诗词有着很好的借鉴。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本,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
作为当今文化快餐的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联系千丝万缕,相关例子我们数不胜数,这里我们只是简单列举了一些,但却足以说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那么在这些大量的示例后面,我们又可以去探讨其深层的关系。
二、诗乐交融的自觉时代
关于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关系,我国古籍中早有论述。《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7]这就恰恰说明诗歌与音乐联系紧密。据说“诗三百”孔子皆弦歌之。(“诗三百”指《诗经》,产生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等地。)其实我国早期的古典诗词就是歌词,与音乐密不可分,是音乐的附产品,春秋以后才逐渐分开。上面说到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是用来表达志向抱负的(虽然这个问题在当时存在着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诗言志”讲的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人的情感问题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诗的抒情特征,甚至还有人认为这就是与陆机的“诗缘情”表达一个意思,但是这并不影响它对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关系的说明),它是一种观念形态,是我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对后来系统诗歌理论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正是基于上述这些,古典诗词才得以进入流行歌曲的行列,并逐步的发展,直到今天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大众快餐。诚然,这些进入流行歌曲的古典诗词也不仅仅真的只是如当年被轻蔑的称做的“诗余”那样,轻松娱乐之余,人们也会从中去体会其情感和人生感悟,从而启示我们的生活。“……文化已经大众化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总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已经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消费品。”[8]与古典诗词结合的流行歌曲,也正是这样成为了一种大众化的精神消费品。
流行歌曲自然就成了现代生活的代言人。特别是那些与古典诗词相关的流行歌曲,更是连接了文化与生活,传统与现代,它已经发展成为现如今我们大众的精神快餐,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在主动或被动地充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它其实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在来自于生活的同时也充当着生活代言人的角色,在这一点上,它和古典诗词相辅相成,异曲同工,更何况它包含着一个歌词的创作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与诗词扯上关系,进入一种自觉的交融。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诗词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与我国古典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一) 古典诗词直接为流行歌曲提供表现的主题和内容
对古典诗词表现主题和内容的引用,不仅丰富了流行歌曲的空间,也考查着流行歌曲词作者对文化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流行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流行歌曲的层次。艺术生产归根到底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社会主体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文化构成乃至人生经验等因素都会通过作品的审美意识集中的体现出来,从而使艺术生产打上个人倾向性的烙印。“只有在相应的社会思想基础之上,音乐才能对政治、教育、宗教等社会活动起到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诚然,诗词,任何时代的诗词,都不会脱离情感的主题,正如一位社会学者所言,相思、怀古、思乡成为“重复率最高的三大主题”。[11]但不同时代的人,在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上却经常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标准都不无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河山等方面。在古典诗词中,想必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算比较多了,但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企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让我一个人留”,感情突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面大声质问“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清楚“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也只是想想,而提都不敢提的问题。
上面我们说到了流行歌曲在主题和内容上对古典诗词的借鉴,除此之外,古典诗词还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不少的素材,它如源头之水,为流行歌曲大河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使其得以蓬勃发展。
(二)古典诗词在写作手法上为流行歌曲提供了一种借鉴
整个的中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流行歌曲在写作手法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古代诗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精练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又亦或是什么别的内容,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正好符合流行歌曲传唱的要求。康德曾说“最高的范本,鉴赏的原型,只是一个观念,这必须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里产生出来……理想本来意味着一个符合观念的个体的表象。”[12]虽然说美的观念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产物,但是大多数文艺作品都能激起人的美感。之所以能够激起人的美感,这与文艺创作本身的特殊规律有关。古时有“兴”、“观”、“群”、“怨”之说,而诗之所以兴,就在于诗“不质直言之,而比兴言之;不言理而言情;不务胜人而务感人。”(《毛诗补疏序》)古典诗词的特点就在于它可以用形象的方法来反映生活,以言情作为主要内容,以感人作为自己的职能。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古典诗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曲的写作中,例子更是不胜枚举。例如《爱像青橄榄》中就把爱情形象的比喻为青橄榄,苦涩过后却有余味在心头,这是对爱情的真实感受:有酸苦更有甜蜜。《像雾像雨又像风》中“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爱情生活中对对方的爱的感受是一种抽象无形的东西,是很难说清楚的。词作者把它同雾、雨、风这些具象联系在一起,让欣赏者通过对雾的朦胧模糊不清晰,雨的来得快去的得急,风的来去无踪的具体感受来把握这种云遮雾障的感觉和不可捉摸的情思。又如《思念就象一条河》中“寂寞像一面银幕,银幕里全是你,悲伤像一张巨网,网住了我的心,思念就象一条河,不能停留不回头。”本来寂寞、悲伤、思念都是一些意识领域里的心理现象,通过比喻把它们具象化了,变得可感可见,词作者寂寞之深,悲伤之重,思念之切一一跃然纸上,情真意切,欣赏者为之动情,共抹一把相思泪。
再如在《想家的时候》里有几句,“想家的时候很甜蜜,家乡月就抚摸我的头;想家的时候很美好,家乡柳就拉着我的手;想家的时候不睡觉,乡情淡淡溶进怀中酒。”家让人感到温馨,想家更让家人感到亲切,这里词作者让家乡的月和柳也象人一样懂人意有人情味,整幅思乡情也因此有了生气,境界全出,令人思绪万千。
而姜育恒的《邮票》“买一张邮票,贴在我心里,好想把自己这样寄回家里,潮湿的洋井什么时候放晴,好让我看清自己身在哪里。”这是一个身在异乡的游子恋家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情。在这里,客观现实已被情感幻觉化、诗意化,人似乎可以像邮局中的信件一样只要贴上邮票就能回家,这是词作者强烈的情感引起的审美幻觉,在现实和幻觉之间,欣赏者获得了广阔的审美幻觉,而这个空间越大,欣赏者得到的美感就越多。歌词中,“放晴”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带感情色彩的具象词,欣赏者带着雨过天晴对万物焕然一新的喜悦这种情绪体验去玩味词中抒情主人公希望悲伤的眼中不再有泪的心情,就更能入情动情,从而感受到语言的神韵和新奇之美,获得审美愉悦。
尽管现代歌曲的创作是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古典诗词与现代的流行歌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三、当下流行歌曲与古典诗词的相互交融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古典诗词,而并没有泛称,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迥异于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将它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之间的相互交融,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古典诗词对当下流行歌曲的点化
古人有“点铁成金”之说,这是一种创作的方法。“‘点铁成金’出于《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问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所谓‘点铁成金’,就是要求取古人‘陈言’要经过诗人的重新陶冶熔铸,为我所用,以前人作品中的‘佳句善字’点化自己的作品。”[13]这是黄庭坚诗论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内容之说。唐诗的成就登峰造极,唐诗的题材和意境也几乎无所不包,修辞手段的运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还提出对前代诗歌的语言艺术积极的借鉴的理论。他说:“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故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黄庭坚在创作中比较成功地运用了“点铁成金”的方法,从而在借鉴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例如其《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之八:“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诗歌结构借鉴了杜诗《存殁绝句二首》一句写存者、一句写殁者的方式,但辞意俱新,情韵宛然,在北宋的特定时代里,这不失为摆脱窘境的一种策略,所以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一理论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表达今人的思想,将古人的这种方法借鉴到对流行歌曲的研究上来,这是上面我们说过的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的主流。我们说过,古典诗词在用语、主题、韵律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古人对字句等的推敲往往是很精致的,借用过来无疑会使流行歌曲锦上添花,这也正好符合歌曲传唱的要求,简洁而精确,又朗朗上口。吸收精华,当然会增加现代流行歌曲的吸引力,为其画龙点睛。
(二)当下流行歌曲对古典诗词的变通
古人还有“夺胎换骨”之说,这也是一种创作方法,我们仍然将其借用到对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关系的研究中来。“‘夺胎换骨’出于惠洪《冷斋夜话》:‘山谷云: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所谓‘夺胎换骨’,就是用新的文字词汇重写前人诗意,以前人诗歌内容作为创作材料。”[14]比较通俗的说法就是借用古人的意思,用今人的语言来表达。莫泊桑曾经说过:“读者有许多人构成,他们的要求各不相同:安慰安慰我吧;娱乐娱乐我吧;使我忧愁吧;感动我吧;让我做梦吧;让我欢笑吧;让我恐惧吧;让我思想吧。”[15]这就必然会造成不同的审美主体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借用前人的这种方法来看当下流行歌曲,这方面的例子就太多了。虽然不少的流行歌曲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古典诗词这些那些东西,但它或多或少的对古典诗词的一些东西会有一定的变通,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曲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语法始终占据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在语言格式上的要求也不同,古典诗词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古典诗词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佳话传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现代流行歌曲的语言则以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古诗中诚然有少数的叙事体,但依然是“卖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土色”这样的文学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忙吗,身体好吗”的。
现代流行歌曲过多的关注爱情,张口就是撕心裂肺的真情呼告,你的离去让我死去活来……还有很多流行歌曲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词创作为甚,奇怪地现象是,最好的词作与最滥的词作都出现在香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一些老牌词作家,更注重于诗词文化的结合,而且注重结合的方式。香港的词作爱用诗词文化,但多是滥用甚至曲解,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也代表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一大缺憾,它明显的体现出一种贫血、缺钙的态势。而与古典诗词结合的流行歌曲吸收了古典诗词的精华,只是用具有时代特色的语言形式来表现经典的话题。这就恰恰弥补了现代流行歌曲的不足,给瘫痪的现代流行歌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因此古典诗词与当下流行歌曲一脉相承,虽然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它们之间也开始出现交错,也存在着历史的分歧,但是这并不影响流行歌曲和古典诗词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结 语
我们探讨出古典诗词和当下流行歌曲的关系,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借鉴的,这是主流(尽管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分歧)。作为一个成功的歌者,他首先应该成为一个成功的诗人,他“不但应是‘情种’,同时还应是哲人,不但应追求感情的浓度,还应追求哲理性的深度,使歌词既燃烧着炽烈的感情之焰,又闪耀着睿智的哲理之光”。[16]并且应该努力追求诗的悟性,使语言极为简练精确,字字千钧,容不得任何误解与猜疑,却又让人产生无尽联想,然后才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词作者。这也是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交融的体现。
E. 为什么中国古代诗词(歌)句式的演变,主要以五七言为主,九十一言没有流行急!有积分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孔子所谓<诗经>,里面大多是四言,如大家耳熟能详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有五言的,但很少,且大多是由虚词凑音节,如"坎坎伐檀兮"等等.
后来有了<楚辞>,句式更加灵活.
至于盛唐的五言七言格律诗,则有着严苛的规则限制.
之所以五言七言诗流行,主要是因为诗歌在当时的地位决定.----当时的诗歌是配以音乐歌唱用的,如果通篇都是九言乃至十一言而没有五言七言,一首歌很难唱下来,即使唱下来了也不会动听.反之,例如歌行体,可长可短,但基本都是五,七言的,则让人感觉比较自然,听起来也比较舒服.我想通篇九言十一言的诗应该不是没有,而是难以传播开来.很可能有不少九言诗十一言诗,但难以传世.比如李白有很多歌行体,句式并无拘泥,也会偶尔夹杂着九言乃至十一言,但主要的还是七言五言,有时也会三个字甚至一个字的往外蹦.
至于象"静夜思"一类五七言诗,看起来好象是格律,但其实是古风.之所以最后盛行的是五言七言的格律而非五言七言的古风仍然是因为歌唱的需要.----如果一句话唱到最后全都是平或全都是仄,也实在难听.因此才有平仄相间,音韵相偕这种说法.
同时因此也可以看出,九言诗十一言诗不能流行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九言诗十一言诗要讲究音韵平仄实在太难了,不讲究平仄的九言诗十一言诗又难以传世.
好歹咱也是人肉输入法一个字一个字敲上去的,提问的同志一定要看哪,不然我就白吭哧了...
F. 听了这么多古风歌曲和流行歌曲,还没弄清何谓古风何谓流行古风歌曲仅是古典诗词或故事作词写的曲子
突然好想装一下B,告诉楼主所有音乐都是相通的,因为他们都能表达人类的感情…回…
咳咳,跑题答了跑题了。本人不是学音乐的,但估计学音乐的专业里也没有古风这个专有名词。不过作为一个古风爱好者,还是能告诉楼主一点点明显的区别滴。
从曲作方面:两者都采用先作曲后填词的方式(大部分)。古风曲作往往有古典元素,比如古筝、二胡、琵琶等等。流行则不会。
从词作方面:古风歌词通常包含古代故事、特征、文言用语等等,比如古代帝王战争、新妇盼郎归、江湖恩怨等等。流行歌词不含古风元素,多的是男女恋爱(个人感觉失恋题材已经泛滥了……)。
从演唱方面。非专业人士表示听不出神马区别……咳咳。
仅供参考……楼主可以看一看。
G. 诗歌与流行音乐的关系
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概念,他说:中国文学的发达、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接的关连。……中国文学的活动,以音乐为归依的那种文体的活动,只能活动于所依附 产生的那种音乐的时代,在那一个时代内兴盛发达,达于最活动的境界。若是音乐亡了,那么随着那种音乐而活动的文学也自然停止活动了。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便是有价值的文学。
胡先生所讲的文学,自是广义上的文学,但是他的表述,运用在诗歌与音乐得关系上,也是十分之贴切。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面,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一句话,概括了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要谈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首先要先定义什么是“中国诗歌”以及“音乐”。中国诗歌,这里主要强调中国古代诗歌,一般被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泛指中国古代的韵文,如词,赋以及曲。而,我们所说的音乐是指,任何一种艺术的、令人愉快的、审慎的或其他什么方式拓扑结构起来的声音,通常可以解释为一系列对于有声、无声具有时间性的组织,并含有不同音阶的节奏、旋律及和声。《诗大序》中指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叹嗟饮之,嗟饮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由此可知,诗歌的本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仅是思想感情的发泄,更是情绪的宣泄。
中国的古代诗歌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存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雅》则分《大雅》与《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风》本是乐曲的统称,15组国风是十几个地区的乐曲,包括了周南、召南、邶、鄘、卫、 王、郑、桧、齐、魏、唐、秦、豳、陈、曹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共105篇,其中《大雅》 31篇,《小雅》74篇。《颂》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治者功德的乐曲,在演奏时要配以舞蹈。
由《诗经》的内容可以看出,它是一部关于古代音乐的汇集,是中国古代音乐的启蒙,而由之名字亦可得知,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启蒙。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中国诗歌脱胎于音乐。
广义的诗歌到汉代时候,达到了一个顶峰,著名的便是乐府这一官方机构的成立。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朝廷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乐府诗是为了配音乐演唱的,相当于现在的歌词。这种乐府诗称为“曲”、“辞”、“歌”、“行”等。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既是乐府诗,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它也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
到了唐代,中国诗歌出现了绝句和律诗。律诗押平声韵,每句的平仄、对仗都有规定。绝句的规定稍微松一些。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而汉字是单音,每一个音又包括声、韵、调三个部分。这样,讲究声韵和格律,就成了中国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唐诗十分讲究声韵与格律,因此,唐诗具有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当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杜甫的《羌村》:“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的时候,那种顺畅,真如行云流水,声音处感情亦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韵味无穷,不能不叫人感到音乐的美。
朱谦之先生在《中国音乐文学史》中提到,“唐代的绝句,都是用来歌唱得”。这个也可以从绝句的形式上看出来。绝句是全押韵,所谓全押韵,是指绝句从起句至末句的句尾,句句用韵;要求完全彻底,只要其韵相同,不论平、仄,均可通押。例如:
夜静观沧海,风怀独自开。无情也无奈,归去约仍来。(《赤湾观海》)
花香和酒香,踏沙还踏浪。情人在何方?不觉天地广。(《秋夜西丽湖花间对饮》)
绝句只有四句。五、七言的绝句,有首句押韵与不押韵之别;五言以首句不押韵为正格,七言则以首句押韵为正格。绝句全押韵,就是不论绝句的正格与否,一律起句用韵,而且第三句也用韵,也就是四句全部用韵,平仄通押,一韵到底。
上例《赤湾观海》,原为首句不入韵的正格五绝,但现在句句用韵,而首句韵脚用的“海”字与第三句韵脚用的“奈”字为仄声韵,二、四句押的 “开”、“来”为平声韵,四者同韵,而平仄通协,这样,便形成了全篇四句平仄(或仄、平)通押一韵的绝句,显得新鲜、独特,与众不同,大有一气呵成、音韵流转、乐感优美的效果。
“绝句完全押韵”,正是希望在增强诗歌的音乐性方面,能产生一种新思维,指引出新的方向,绝句的完全押韵,大有一气呵成的气势,使绝句在音乐美方面,更加悦耳、上口,乐感优美,强化了音韵的流转,使绝句的气韵更加紧凑和具有连贯性,更适合演唱要求。
在对唐代诗歌的研究中,我发现两种特殊情况。其一是,专门为了歌唱所作的诗歌,这里有一例,史载杨贵妃要听新歌,唐明皇特地从酒肆里将醉醺醺的李白拽出,令宠臣为其提鞋,宰相为其磨墨,只为求‘诗’作‘歌’,诗成,静候的宫廷乐师立即按律谱曲。以下是李白的 “宫廷诗”作品, 虽然是命题奉召之作, 但也是优雅空灵, 雍容隽美, 流畅上口, 被谱成歌曲后一定更加具有魅力吧.
清平调三首
李白
清平调三首之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三首之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清平调三首之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第一首写贵妃的容貌如花似仙。第二首形容传说中襄王见到的巫山神女也未必如现实中的美人,汉宫中也仅只赵飞燕能和她相比。第三首点明妃子、名花都常得君王宠爱,所有的愁绪一见就能消除。当时,玄宗和贵妃对诗人的才华都很赞赏。
另外的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诗歌对音乐的专门描写,这里有两个典型,包括白居易的《琵琶行》以及李贺的《李凭箜篌引》都是对描写音乐的绝妙好诗。以李贺的诗为例,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湘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赞扬了李凭高超的演奏技艺;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诗歌发展到盛唐与宋朝时期,主要的创作形式也从诗发展到了词,或称曲子和曲子词,也叫长短句,兴起于公元八世纪之初,即中国盛唐时期,在宋代臻于繁盛。词是一种音乐文学,它的产生,发展,以及创作,流传都与音乐有直接的关系。词所配合的音乐事所谓的燕乐,也称为宴月,主要是自北周鹤隋以来由西域与民间里巷之曲相融而成的一种新型音乐,主要用于娱乐与宴会的演奏。宋人王灼在曾说,“盖隋以来,今之谓曲子者渐兴,至唐稍盛。”
宋人作词,首先考虑的便是它的歌唱性,李清照所作的《词论》,便提到“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对词的声律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首先便是“可歌”。王炎也曾说“长短句宜歌不宜诵”。南宋姜夔所作的《暗香》可以明显的看出宋词的歌唱特性,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这首词借咏梅表达对逝去的感情的追思,咏物与怀念故人融为一体,意蕴深远,文词典雅,与清雅的曲调和谐的配合,相得益彰。
虽然宋词的乐谱已失传,但是词本身的音乐性依旧很强。这种音乐感来自于词所规定的字声的平仄组合,句式的错路所带来的旋律和节奏感。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叠字的运用,既强调了凄苦孤独的心情,又赋予了整首词的乐律感。
在关注宋词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始终徘徊在脑海里,那就是柳永,自嘲的称呼自己“奉旨填词”的柳三变。柳永算是一个特例。他所作得大量词作,都是直接为了歌唱,直白一点,他的很多作品,是直接提供给歌妓的。他仕途失意,便多出入于是市井里巷,混迹于秦楼楚馆,舞榭歌场,与乐妓乐工交往。对当时流行的音乐非常熟悉,加之他的非法功力,词在他手里,开始了新的倾向。柳永采用民间的曲调,大量写了篇幅长的慢词,适合演唱。柳永所作之词用语明白浅近,不避俚言俗语,有些部分还出现了口语化的特色,因而,在民间广为流传,叶梦得有过如下的记录: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永词的影响之大。
自元代开始,中国诗词的黄金时期逐渐过去,文学创作逐渐转移到戏曲等形式。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是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杂剧是元代的歌剧;散曲可以独立,同时又是构成元代歌剧的主要部份。
从某种意义上讲,曲是词的替身,无论从音乐的基础或是形式的构造上,都是从词演化出来的,而词本起 于民间,流传于歌女伶工之口,宜于歌唱。而作为词的替身的曲,随着时间的发展,曲调变得丰富,渐渐的形成一种与词不同的的体裁,成为一种继词而起的便于歌唱的新兴文学了。
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曲等,这些创作形式,在内容以及自身的形式体裁上,各有特色。但是在和音乐的交流吸收进步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容性,是其他文学所不能达到的。,“诗歌”这个词语中本身就包含了“音乐”,也可得知,诗与音乐得密切关系。二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相互交融,像中国诗歌与音乐这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所谓的混合艺术,在世界文学史甚至世界音乐史上,不能不称之为一个奇观。
H. 诗经大部分采自民间的歌咏,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居身文学殿堂,为什么当代流行歌曲徘徊在文学殿堂之外
“流行派文学”是指内容能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表现手法简单,具有休息娱乐性的文学作品,包括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等。言情小说主要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武侠小说则主要描写充满神奇色彩的武林豪杰的故事,琼瑶、金庸和古龙是流行派有代表人物。
流行文学的概念
自90年代以来,受欧美,以及港台文化的影响,中国大陆地区也出现了新的一轮的文化变革。其中大众文化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了它颇具中国时代特色的几个特点。
有意思的是在短短的20年中,在中国文坛相继出现了不同的文学招牌(概念)。在这里我们试图将这些介绍给大家,从中,你也许可以感受到当今中国流行文学的丰富多彩。
痞子文学
八十年代末开始,痞子文学渐成气候。现代市井的语言,完全无理化的情节,加上年轻人的无所事事、玩世不恭,这就是痞子文学的风格。
网络文学
以痞子蔡的《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起点,这本书的风行使得网络文学一词流行,也基本上奠定了网络文学自由、调侃、即兴的格调。其后"榕树下"成为最成功的原创文学网站,出现了安妮宝贝、李寻欢等网络作家。网上写作,网上阅读,改变了原有的文学消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