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题目: 谈谈学习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的意义 (300左右) ,给下答案 多谢了!!
我认为可以COPY的,你加点自己的感想然后连接下。我也找不到盗案。你是不是选FM的课了?
虽然我们在尧舜时代就开始“以糜觡冒缶而鼓之……以致舞百兽”(《吕氏春秋?古乐篇》),但是在今天,很多人拿起洞箫来会横着吹,但是却能把韩式歌舞和美国的黑人说唱模仿得惟妙惟肖,甚至青出于蓝。我们现在的状况非常奇怪:虽然在我们的国土上曾经出土过距今有着9000年历史的制作已经精美的骨笛(河南舞阳贾湖村新石器遗址),我们也经常也以我们悠久的历史为荣,但是我们的正规音乐教育体系却是俄国式兼德国式的,连民族音乐的教育也必须要使用和贯彻西洋音乐的分析方法和结构体式,而我们平常嘴里哼的,常常又是H.O.T、后街男孩、迈克尔?杰克逊什么的。有人并不认识韩文,却能大段大段地背诵韩文歌词,但是若叫他唱几句中国民歌,他会憋红了脸,最后唱几句《东方红》了事。
西方音乐中繁琐的是他们的乐理,而其中的内涵与中国音乐相比,并不见得丰富。拿古典音乐来说,西方人或作壮阔状如《命运》,或作伤心状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或作神秘状如《少女的祈祷》,或做绅士状如那一大堆雷同的华尔兹,或作宁静状如《月光曲》,几乎没有什么新鲜的。再拿流行音乐来说,西方人或作发泄状如迈克尔?杰克逊,或作长吟状如席琳?迪翁,或作下乡状如那些乡村歌手,或故作妖冶的纯情如蝴蝶?微笑,或故作哲学家状如神秘园乐队,看起来五花八门,实际上千篇一律。现在的欧洲民歌是什么味道,几百年前还是什么味道,但是中国的民乐无论从形式还是思想来说都改变了很多。就算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内,我们的音乐也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中国的音乐表面上纯净、简单,没有和声,合奏的规模也不大,但音乐的过程绝非对情感或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在看似宁静安详的基础上进行着无尽的冥思,音乐的起伏相当光滑,但悄悄营造出的构造的想象空间却是近乎无限的。中国传统音乐、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弱势地位是短期性的因素造成的,虽然这些因素看似是来势汹汹。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对我们的传统保持乐观的态度。
为小众音乐提供生存土壤。现在的埃及人没有人会唱古埃及的民歌了,但是今天的中国人还能用古琴弹奏千年前的乐曲。中国的民间音乐文化经常会随政治的原因发生突变和表面上的“猝死”,但这种“猝死”却无法斩断地下的暗流。在很多城市里的偏僻角落,当你不经意间闯入了一间不起眼的酒吧,你也许会惊讶地发现,酒吧里的人都在欣赏着一种你也许根本无法接受的音乐——这和公园里那些拉着胡琴唱京剧的老先生们其实是一样的,是在以小众的方式为大众延续着过去和现在,并为未来提供着种种未知的可能。一个小国很容易被彻底改变,但是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灰烬之下隐藏的炭火很可能就能够引发明天崭新的灿烂。崔健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也许今天我们尚不理解少数人的坚持,但是明天他们就可能变成主流。而应该成为主流、却遭受着不公待遇的文化现象,也完全可以通过小众音乐的流传等待历史的机遇。
⑵ 谁有古典音乐的乐评,300字左右,急急急急急急啊!!!!!!!
拉德茨基进行曲:
乐曲概述
拉德斯基进行曲,管弦乐曲,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作于1848年。是老约翰最著名的代表作,经常作为通俗的管弦乐音乐会的最后一首曲目。每年著名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也总是以这首曲子作为结束曲,并已成为一种传统。
1987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当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欢快的旋律响起时,听众情不自禁地应和着节拍鼓掌。这时指挥卡拉扬很有想象力地转过身来,示意观众随着音乐的强弱和节奏来鼓掌,从此以后,每当音乐会最后的拉德斯基进行曲响起时,这个音乐家与听众互动鼓掌场面就成为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保留节目。
拉德斯基进行曲常见的版本还有为管乐队所作的改编曲。
创作背景
这首曲子本是老约翰·施特劳斯题献给拉德斯基将军的。拉德斯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从1815年至1831年,他在威登伯克、隆巴等地任骑兵总司令。拉德斯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斯基的威风。后来,就连施特劳斯本人及其子小约翰·施特劳斯也不愿再演出这首进行曲。尽管如此,拉德斯基进行曲还是以其脍炙人口的旋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征服了广大听众,人们也就渐渐地忘记了拉德斯基那段不光彩的历史,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进行曲。
乐曲赏析
这首曲子由对比鲜明的两部分构成。强劲有力的引子之后是第一部分主题,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队步兵轻快的走过大街。反复一遍之后,音乐经过一个全乐队齐奏的过渡句,随后出现的是与前面主题相对比的轻柔主题,优美动听。音乐最后在反复第一部分的主题后结束。
⑶ 中国传统艺术 音乐和舞蹈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咱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恶劣各国,如朝鲜、日本等国)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赵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因此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
一、中国传统舞蹈多产生于先民巫术、宗教仪式的需要
从舞蹈的产生来看,是适应巫术和原始宗教仪式的需要产生的。这可以从舞蹈之“舞”的原始意义中得到理解。早期甲骨文中,“舞”与“巫”的形状十分相似。在早期社会“舞”、“巫”所指是同一事项,即女巫师的巫术仪式以及巫师祈祷神灵时的姿态。后来,用“舞”指称巫师的姿态,“巫”‘指称巫师这一类人员,其意义才渐渐分离。可见,这种姿态就是“舞蹈”的原始形态。尽管“舞”姿态从“巫”中分离,但早期舞蹈事实上还是直接服务于巫术活动的,这可以从“舞”与“雩”二字的关系中看出一些痕迹。甲骨文中有“辛巳卜宾乎舞有雨”的记载。这其实是一次祭祀求雨活动的记录,其中有舞蹈的仪式行为。《说文解字》释“雩”曰:“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于声。雩,羽舞也。”所以,舞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通“雩”,指求雨巫术仪式中的“羽舞”。《周礼·春官·乐师》曰:“凡舞有拨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即所谓周代的六小舞。这些舞蹈都是周代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性舞蹈。《周官·舞师》载:“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拔舞,帅而舞社樱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嗒之事。”羽舞、皇舞皆为祭祀求雨的仪式舞蹈。后来的《庸舞》、《奏舞》、《龙舞》等皆是旱祭求雨的巫术仪式舞蹈,其中《龙舞》至今不衰。
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乐舞图中,许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巫术性质,是先民巫术性仪式活动的记录。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纹,内蒙古狼山原始岩画,甘肃嘉峪关黑山原始岩画,广西花山崖原始壁画中的舞蹈场景,经专家研究皆具有很强的巫术性质和仪式特征。
为什么中国早期舞蹈会有如此明显的仪式特征?其实这跟舞蹈在当时的社会功能有关系。早期舞蹈产生于早期先民巫术图腾活动,是巫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是巫术图腾文化的产物,它必然具有巫术的文化属性。从早期舞蹈言,其直接作用就是实现其沟通人神、祈福免灾、五谷丰登等巫术性目的的。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功用性、仪式性是早期舞蹈的第一属性,舞蹈的娱乐性是从巫术活动的娱神目的衍生的,从娱神到娱人再到自娱,是舞蹈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尽管后来的舞蹈也许并不用于祭祀,但是中国舞蹈自产生时就存在的仪式性传统却被积淀下来了,已经渗透到舞蹈的动作、结构和独特的抒情方式等内容之中。
二、中国传统舞蹈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面
从表演场合看,中国传统舞蹈多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合。大到国家的祭祀、朝会、出战、庆功、王室更替,小到百姓婚丧嫁娶、往来聘问、播种收割等等均有若干的仪式内容。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社会性仪式、宗教性仪式、生产性仪式、人生成长性仪式等类。中国古代根据舞蹈的使用场合和社会功能将宫廷舞蹈分为雅舞、杂舞两类。雅舞在后来的历代王朝宫廷中皆是最重要的舞蹈,虽然各代帝王皆制作自己的舞蹈,名称也各不相同,以示不相袭用,但是仅改歌词而舞曲依旧不变,其祭祀的仪式性功能也没有改变。正所谓“自周以来唯改其辞,未有变其舞者也”。这部分舞蹈用于国家的祭祀场合,显然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特征。
杂舞的仪式性特征从《乐府诗集》中可以看到,书中很详细地记载了自西周以来到隋唐时期民间方俗舞曲流入宫廷,以及在宫廷宴会等重要集会场合表演的历史事实。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舞蹈中,尽管有些舞蹈从其产生说,并未直接服务于巫术和国家祭祀活动,但是往往被统治者用来在其他仪式活动中表演,作为仪式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也使之具有了很强的仪式特征。
没有进入宫廷的传统舞蹈则在民间流传。从其表演看,也大多在重大的节日活动中进行。如春节、三月三、火把节、泼水节、播种节等等,构成了这些舞蹈强烈的仪式性特征。如土家族每年农历正月要祭祀始祖“八部大王”跳摆手舞、毛古斯舞,藏族每年藏历2月29日的“跳神节”要跳《羌姆》,青海黄南同仁地区藏族每年的“六月会”祭祀山神、二郎神,跳((龙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均具有极强的仪式性特征。这种仪式性特征一方面是这些舞蹈本身就具有的,其产生之时就是为仪式而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这些仪式性场合表演的舞蹈,也许本身的仪式性内容并不强,有些就是娱乐性舞蹈,但是,一旦进入某种仪式性场合表演,它便具有了很强的仪式性。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舞蹈表演的仪式场合也是其形成仪式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三、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仪式性内容
现在尚流传在很多地方的摊戏摊舞,就具有很强的仪式性。滩是一种与人类巫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事物。现存于贵州、湖南等地的摊戏如撮泰吉、地戏、摊堂戏都有极强的巫术仪式性质。摊戏之所以为摊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逐摊”的含义和意味,包含驱逐鬼神和瘟疫的内容。根据周显贵老师的调查,在今天安徽贵池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一还有摊戏表演。整个仪式分三部分:启圣仪式、摊戏表演、送神仪式。在启圣仪式中有迎神的内容,迎神卤簿(仪仗队)到河边水口敬请二郎神牌位,供于宗祠内,烧香、鸣炮、行祭礼,一长者吟诵祭词。然后,族长为二郎神做仪式性表演,舞滚灯,锣鼓齐鸣。紧接着几名男子与族长共同跳起摊舞《舞滚灯》。摊舞在启圣仪式中的表演,是请神仪式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仪式特征。
又如土家族祭祖跳的《毛古斯》舞。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的“调年”活动尽踞手舞时加毋毗舞。届时设祭场,由代表土家先祖的“拔步卡”(意为老公公)带领子孙毛古斯赤足而舞。舞者头罩尖顶遮面齐颈茅草束,上扎五根冲天辫,全身用稻草、茅草或树叶遮盖,以象征先人。舞蹈内容有做阳春(刀耕火种)、抢新娘、围猎、捕鱼、甩火把等,生动地再现了原始土家部落的生产、生活场景。生殖崇拜是贯穿舞蹈始终的主题,每个毛古斯扮演者的腰间都扎有一根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火把,称“粗鲁棍”,火把顶端用红色土涂抹,或包红布。表演围猎、甩火把等内容时,舞者要夸张地作出“示雄”、“撬天”、“搭肩”、“转臀”、“挺腹送胯”等显示阳具的动作。舞蹈到高潮时,毛古斯的火把可随意触及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被触及者则视之为祖神对生育能力的恩赐。这典型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猎生活和男根崇拜意识,具有很强的仪式性。
以上所举民族民间舞蹈的仪式性特点仅是几个案例,其实尚有很多民间舞蹈保留着大量的仪式性内容,说明民间舞蹈的仪式性特征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
四、结论
巫术内容和图腾信仰的印记不可避免地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早期舞蹈的基本内核诸如舞蹈动作、舞蹈结构、舞蹈表情方式等的仪式性因素通过各种途径被积淀下来,成为后来舞蹈制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渗透。如舞蹈艺术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动作的虚拟性、情节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方式的象征性等特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早期舞蹈仪式性内容的影响,可以视为早期舞蹈仪式因素在舞蹈方面的积淀。从这一意义说,仪式性不仅仅是中国早期舞蹈的根本属性,也是整个舞蹈艺术的根
⑷ 中国传统艺术的音乐
国乐、新音乐、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五类。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我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伊期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导迎及巡幸乐、宴乐。
⑸ 对中国音乐有何感想(可以从历史发展、器乐、民族歌曲、流行乐等方面入手300字
正常情况下,以时间不同为标准,将1840年以前的中国音乐统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广义上说,对发生在当下以前的中国音乐都可谓是中国传统音乐。若以流行层面的不同为标准,中国传统音乐可包括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和宗教音乐四个部分,其中民间音乐又可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戏曲和民间器乐等。
然而,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我们习惯上将1840年以前的中国音乐称为中国传统音乐或中国古代音乐;把1840年至1949年期间的中国音乐称为中国近现代音乐;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音乐称为中国现当代音乐。中国民族器乐首先是以音乐承载的媒介不同为标准,将中国音乐分为声乐、器乐和二者结合三个部分;其次,又以民族的不同为标准,将不同民族的乐器和器乐分别加以研究。
⑹ 如何保护发展我国的传统音乐(以一种音乐形式为例)300字左右。
二胡
众所州之,二胡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乐器,而以二胡为题材的歌曲也很多如内:《二泉映月容等 而现在由于国际融合越来越多的洋乐器随之而来如:吉它,钢琴等
而我们本民族乐器随之凋零我认为我们应该保护和发展我国音乐首先我们应该大力宣传我国传统音乐使我们都了解传统音乐的魅力所在第二对我国的传统音乐实行保护主义要对其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第三对传统音乐传人的培养使其发展第四与国外的音乐人合作创作更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使之发扬
最后我们不光要保护要发展更重要的是发扬光大
|
⑺ 用300字介绍一种传统艺术
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诞生于唐,兴于宋,版鼎盛于明,历史悠久,源权远流长,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鼻祖。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年画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淳朴古老的民族风格,是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支奇葩。
朱仙镇年画构图饱满,线条粗扩简炼,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新鲜艳丽。人物头大身子小,既有喜剧效果又觉得匀称舒适。用色以矿物、植物作原料,自行手工磨制颜料,磨出的颜料色彩十分纯净,以之印制的年画明快鲜艳,久不褪色。
⑻ 音乐论文300字怎么写
音乐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在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很多东西。
一. 对中国古典音乐的认识
在这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中国的古典音乐,体味到了中国古典音乐的美。笛声的清脆,箫声的深沉,琵琶的铮铮之音,这些我们都从中感受到了华夏之音的美妙,体味到古典的魅力所在。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中国独特的音乐形式
如今在民间十分流行的是唢呐这种乐器,无论民间的喜事还是丧事唢呐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乐器之一。唢呐作为我国传统的乐器我国的音乐大家创作了优秀曲子如《百鸟朝凤》堪称经典。
在这门课的学习中感受最多的就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有提升了对祖国的爱。
二. 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命运交响曲》堪称经典,历史上表现命运的音乐很多唯独只有贝多芬用选取了敲门声来表现命运,一声声短促而有力的敲门声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和与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命运”这一主题在贝多芬的演绎下有了另一种境地,成为了历史上无人挑战的经典。同时在这门课的学习中还有欣赏了幽默曲、圆舞曲等,其中印象深刻的是对幽默曲的欣赏,不但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这个时代的音乐更是在这些艺术家的身上学到了追求理想的不放弃精神和为实现目标不断奋斗的高尚品格。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回归传统是一种趋势,我国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立足于传统并且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进行创新这是一种必然。有我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是将传统音乐用现代音乐元素演绎的典范,他创作的歌曲脍炙人口,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
四. 音乐对人的影响
音乐由人创作自然表达的是人的情感,音乐的欣赏着便是要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体味创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人与音乐的共鸣。《义勇军进行曲》,中国人民内心的坚决,顽强的意志,作曲人满怀的崇高,神圣,庄严都融进那雄壮的旋律之中,无论何时何地听到都热血沸腾,充满希望,让听者蓦地升起对崇高的一团敬畏与仰望。又如在欣赏陈钢、何占豪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梁祝二人真挚的情感,音乐主要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 ”、“化蝶”为情节展开,大提琴与小提琴交相互应的音乐形式让人印象深刻,欣赏者可以从中清楚的体味主人公的情感。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音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生活的调和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受到音乐的意义所在。在情绪低落时适合听激情澎湃的音乐如交响曲与进行曲,在心情烦躁的时轻音乐是不错的选择能让人平静下来,认真的思索。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音乐的最大功能是从精神上让我们超越有限的生命的围墙,把视野投向另一个关于美的音乐世界。她最奇妙的力量在于让我们日益漂泊的灵魂有回家的感觉,扩充我们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寻找到生命的精神支柱,找到灵魂的归属。
近年来,我国大学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其实是在追求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艺术教育的平衡。素质教育建立在和谐教育对素质的全面理解上。因此,素质教育本质上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这个充满竞争的世界,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里,每个人都应该从各方面全面的提升自己,而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途径,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其中一个要义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于是,我国的各个大学正逐步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同时,尤其注意了艺术教育的发展。在大学课程里,艺术不再只是艺术系学生的学习内容,也纳入了普系的教程,艺术成为公共必修课程。
当代大学教育中强调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要求,而艺术教育的关注正是人类感情的关注,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感情重要的存储和表达方式,艺术教育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提供了生动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成为受教育者最易接受的、最有活力的一种教育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