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谁能够详细的谈谈交响乐与民族音乐在中国如做到发展的统一
首先我觉得应该从定调上来说,中国人用五度相生律,是手工制造的乐器,西方在文艺复兴时代之前也是用手工制的乐器,在工业革命之后为了达到乐队调统一的目的就采用了标准音的方式,十二平均律和五度相生律定律也不一样,中国使用的是用“三分损益法”是五度相生律的基础,是手工定调,所以很多的民族乐器用钢琴拌奏起来都很别扭
然后在说到音乐传统的问题,西方可以将复调等多声部音乐发展规律起来,这是为什么?个人认为中国应该更有优势来发展多声部音乐的,首先多声部音乐肯定要是很多人在一起演唱或者演奏,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个成语是“烂竽充数”,那个时候就流行很多人的大齐奏,但是中国就是没有发展起来,这个应该是属于官方正统音乐的范畴,在中国唐带以后音乐开始就发展规律不前了,学音乐的人都是社会的下九流,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一般是没有人去学音乐的,欧洲自从格利高列统编了圣咏之后,多声部的音乐逐渐就发展规律起来了,在复调发展规律起来以后也随之而来创制了和声规则,这就很接近现代音乐了。
我还觉得有一点啊,就是音乐在东西方的阶级性,很多文人都稍微会一点古琴之类的,这不是一般人学得起的,西方的音乐家就相对来说要宽一些
既然西方的对位法则和和声规则都基本完善了那就应该把它应用到实践中去,自巴赫把复调发展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到海顿确定交响乐团的编制到后来浪漫派的引入各种色彩乐器,乐队的表现力总是要不段的加强,中国乐队更多的都是拿来个戏曲拌奏,虽然也有广东音乐一些乐队用曲子,但在当时来说毕竟不是主流!
2. 谈谈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现状
崔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中国正在孕育着另一个类似,并更具革命性的新音乐浪潮,是时代所趋,也是必需的.
说实在的,每次回国不管是在电视上,广播上,或是在酒吧俱乐部等各种渠道听到的音乐绝大多数是不堪入耳的,连国内的到国外的都算上。
1. 民乐缺乏想法和深度的通俗化: 十二女子乐坊2006 年在曲目上会有什么突破?!会不会还存在?
2. 交响乐缺乏多元开拓性的单一化: 听来听去老是那么几个作曲家的东西,都能倒背如流了;
3. 流行乐缺乏质量和个性的时代落后化: 一群急功近利的经济人,一批滥竽充数的所谓的“歌星”,再加上一帮目光短浅的投资商(不如叫他们投机商)...倒霉的是谁? --中国音乐; 掏腰包的是谁?--中国老百姓。 这也是愚民的一种方式,文化愚民。
4. 摇滚乐缺乏革命气息的无力化: 一提起中国的摇滚,基本上除了崔健,还是崔健。都三十多个年头儿了,当初的锐气好像早已磨没了。摇滚乐的精神就是要有革命性。
5. 朋克乐缺乏对其他音乐形式和技巧的理解并盲目的追从日本音响化: 说白了,还处在小儿科的状态。
6. 电子音乐缺乏有好耳朵的音乐人: 软件有的是,编程没问题,但最终效果却很难自圆其说。不过电子音乐却是我在国内各类型中最看好的,原因很简单:历史短,语言全球化,制作手段相似化,统一化,和简约化。
7. 先锋乐AVANT GARDE: 还基本上是零的阶段,也是最具刺激, 挑战, 和最具可塑性的一种类型。这一类型可俱上述所有的音乐类型于一身,在无界限的形式下自由发展和探索。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怎样审视,艺术质量的把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众群的培养。这条路会是较坎坷的,但又是在时代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和必然的艺术现象。在西方至少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
是时候儿了。
完全个人看法,请自由抒发见解。目的是为了中国音乐的现在和未来。
最后补充一句,我所说的是普遍现象,并不代表 国内没有人才,恰恰相反。只不过真正有天赋有思想的人缺的是“用武之地”。
3. 简述中国交响音乐史发展的4个阶段
中国的交响音乐,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它从开始版的全盘介绍外国作品权,到稍后的运用西洋音乐技法来挖掘整理中国民族音乐,并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交响乐、管弦乐作品;从全部由外籍音乐家组成的乐团,到今天全部由我国自己培养的演奏员和指挥组成的乐团,可以说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这里所说的交响音乐,管弦乐是泛指由西洋管弦乐队演奏的交响曲、交响诗、组曲、序曲等不同体裁的乐队作品。
4. 中国交响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交响乐传入中国,是在清末的时侯。那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老挨打受欺侮,不得不练“新军”,照西方那一套办法训练军队,所以也照搬了军乐队。
在天津附近练“新军”时,就派人到德国学习音乐,办了军乐队。肖友梅(1884-1940)从日本、德国留学回国,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办过一个小型管弦乐队,演奏过交响乐作品。上海的外国人租界“政府”工部局,也办过一个交响乐队,抗战时,在重庆有过交响乐团。在延安,我们党办过延安中央管弦乐团。贺绿汀同志的《晚会》《森吉德马》,就是为这个乐团写的管弦合奏。我在1946年到延安后,就在这个乐团当指挥和教员冼星海曾经写过几部交响乐作品,但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演奏交响乐队和交响乐作品的创作的全面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十年动乱,又停滞了那么多年。目前,我国的作曲家创作出了一大批交响乐作品,1981年5月举行了“全国第一届交响乐作品评奖”。我国有了中央乐团、中国广播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乐团、广州乐团、北影乐团、上影乐团、长影乐团、珠影乐团、陕西乐团、江苏乐团、中央歌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央芭蕾舞团、北京歌舞团、上海芭蕾舞团、天津歌舞剧院都有编制齐全的交响乐队;每个省市自治区和部队的歌舞团都有自己的管弦乐队。
交响乐在中国是大有希望大有作为的。但在创作水平、与我们民族音乐相结合以及乐队的训练,素质方面的提高,还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比如说交响乐的民族化问题的解决,还需要一个实践、探索的过程。我认为中国人与外国人相比,在同样的条件下,中国人往往是比较能干、能吃苦的,是有聪明才智的。要开创我国交响乐发展的新局面,要解决创作和乐队训练、演出等许多问题。还要大力普及交响乐知识的工作,加速扩大交响乐的听众面。目前,仅靠一些音乐工作者自发的积极性是很不够的。希望有关方面的领导能把这项工作纳入计划,更有效地调动音乐工作者、教师的积极性,组织他们开创出普及音乐文化的新局面。
5. 如何看待交响乐在音乐历史发展中的变化和作用
这是两个概念,古典音乐包括交响乐、独奏、协奏、歌曲等,如果你有上古典音乐的历史就是一部交响乐历史的感觉,那说明老师讲课有问题。
6. 说一下中国音乐的现状
简析中国音乐现状
崔健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中国正在孕育着另一个类似,并更具革命性的新音乐浪潮,是时代所趋,也是必需的.
说实在的,每次回国不管是在电视上,广播上,或是在酒吧俱乐部等各种渠道听到的音乐绝大多数是不堪入耳的,连国内的到国外的都算上。
1. 民乐缺乏想法和深度的通俗化: 十二女子乐坊2006 年在曲目上会有什么突破?!会不会还存在?
2. 交响乐缺乏多元开拓性的单一化: 听来听去老是那么几个作曲家的东西,都能倒背如流了;
3. 流行乐缺乏质量和个性的时代落后化: 一群急功近利的经济人,一批滥竽充数的所谓的“歌星”,再加上一帮目光短浅的投资商(不如叫他们投机商)...倒霉的是谁? --中国音乐; 掏腰包的是谁?--中国老百姓。 这也是愚民的一种方式,文化愚民。
4. 摇滚乐缺乏革命气息的无力化: 一提起中国的摇滚,基本上除了崔健,还是崔健。都三十多个年头儿了,当初的锐气好像早已磨没了。摇滚乐的精神就是要有革命性。
5. 朋克乐缺乏对其他音乐形式和技巧的理解并盲目的追从日本音响化: 说白了,还处在小儿科的状态。
6. 电子音乐缺乏有好耳朵的音乐人: 软件有的是,编程没问题,但最终效果却很难自圆其说。不过电子音乐却是我在国内各类型中最看好的,原因很简单:历史短,语言全球化,制作手段相似化,统一化,和简约化。
7. 先锋乐AVANT GARDE: 还基本上是零的阶段,也是最具刺激, 挑战, 和最具可塑性的一种类型。这一类型可俱上述所有的音乐类型于一身,在无界限的形式下自由发展和探索。难点在于如何理解,怎样审视,艺术质量的把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基础:观众群的培养。这条路会是较坎坷的,但又是在时代进程中产生的一种自然和必然的艺术现象。在西方至少也有六,七十年的历史了。
是时候儿了。
完全个人看法,请自由抒发见解。目的是为了中国音乐的现在和未来。
最后补充一句,我所说的是普遍现象,并不代表 国内没有人才,恰恰相反。只不过真正有天赋有思想的人缺的是“用武之地”。
7. 交响乐在中国如何发展
从无到有的根本转变
1949年建国时,各行各业都开始从百废待兴的状态中恢复和发展起来,作为音乐文化中高品位代表的交响乐,同样受到了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特殊重视,建国不久,一些后来在中国交响乐发展史上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乐团先后成立,如北京的中央乐团和中央广播交响乐团分别于1953年和1956年成立,再加上1953年正式成立的新影乐团以及由老区中央管弦乐团演化而来的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等,组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首都交响乐演奏阵容。而在上海,除了早在1879年就已成立的上海交响乐团(1956年正式命名)外,上海电影乐团、上海广播乐团等,也都在上世纪50年代中陆续成立,与此同时,在祖国南方的广州,也于1957年成立了当时的广州乐团(现广州交响乐团的前身),上世纪70年代后,北京市也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乐团——北京交响乐团。这些交响乐团的成立,为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极其有益的贡献。
新中国创建后,随着国家建设的高潮迭起,各个交响乐团都在自身的范围内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个时期,交响乐团的专业起点低,演奏员的水平参差不齐,乐器的质量也很一般,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一辈音乐家们本着艰苦奋斗、刻苦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使我国的交响乐演奏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而当时以前苏联为首的部分音乐发达国家所派来的援华专家,亦对我国交响乐演奏整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上世纪50年代,国家为了加快培养交响乐方面的艺术人才,先后选派了若干批优秀音乐家赴前苏联以及前东德等国家留学,用以强化优秀音乐人才的专业素质。这其中,李德伦于1953年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黄晓同于1956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韩中杰于1957年赴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学习,郑小瑛于1960年赴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袁方于1956年入柏林高等音乐学校学习,这些指挥家学成回国后,迅速成为中国各主要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并很快发挥出了他们各自的重要作用。而除指挥家外,亦有许多其他方面的演奏人才分期分批公派出国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也立即成为国内各大交响乐团中的业务骨干。
深入实践与提高的有益步骤
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广泛的艺术交流和深入的艺术实践,当时一批批国外援华专家,以他们的辛勤努力,将世界先进的技术理念和艺术经验传授给年轻的中国音乐家,为刚成立不久的各个国家级乐团打下了交响乐演奏的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逐渐发展和建立起系统化的演奏体系。以中央乐团为例,上世纪50年代,这个乐团曾在前东德著名指挥家戈斯林教授的指导下接受东欧学派的严格训练,这段时期乐团掌握了一大批欧洲古典和浪漫乐派的经典作品。上世纪70年代末,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又给中央乐团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气息,他那严谨热情的指挥风格和高精尖的指挥技术,使中央乐团的音乐家看到了当时世界先进的交响乐演奏技术并感受到了全新的艺术表现理念。进入80年代后,中央乐团又在美国指挥家大卫·吉尔伯特的一段集中训练下获得了新的提高,这期间,他们开始接触到更加广泛的曲目,其中包括巴托克、科普兰、斯特拉文斯基等现代作曲家的作品(这三位只是无数外国专家中的最有代表性的)。正是因为有了严格系统的专业训练和不断的艺术交流,中央乐团在上世纪的数十年中,一直以国内最高水平的演奏而活跃在交响乐艺术的领域中,当时它举办的星期音乐会吸引了大批音乐爱好者,而作为国家乐团的代表,它亦在几十年中陆续出访过美、日、韩以及欧洲各国。
创作的硕果成为交响乐事业发展的催化剂
新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各地交响乐团的诞生以及演奏水平的提高上,而交响乐创作上的累累硕果业已成为这项事业发展的催化剂。建国后成立的“国”字号交响乐团,在经过若干年的技术训练和演出实践后,已经能够将莫扎特、贝多芬、德沃夏克等欧洲古典及浪漫作曲家的经典作品系统完整地演奏下来,这就使其具备了演奏创作作品的技术实力和经验。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专业作曲家的作品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大乐团的节目单中,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李焕之的《春节组曲》,马思聪的交响组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施咏康的交响诗《黄鹤的故事》,辛沪光的交响诗《嘎达梅林》,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罗忠镕的第一、二交响曲,《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序曲》,瞿维的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陈培勋的《第二交响曲》(清明祭),朱践耳的《节日序曲》,王西麟的交响套曲《云南音诗》吕其明的管弦乐《红旗颂》等。“文革”期间虽然作品很少,但却出现了日后被奉为经典的交响音乐《沙家浜》、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改革开放后直至近代,交响乐的创作更是欣欣向荣,一批批杰出的青年作曲家脱颖而出,他们的创作大胆新颖,很多优秀作品已接近和达到世界水平,如陈怡的管弦乐《多耶》,陈其钢的大提琴协奏曲《逝去的时光》,郭文景的笛子协奏曲《愁空山》,瞿小松的交响组曲《山与土风》,刘湲的管弦乐《土楼回响》等。还有一批老当益壮的前辈作曲家,更是写出了他们的时代绝笔,如朱践耳的全套十部交响曲,罗忠镕的《暗香》,杜鸣心的钢琴协奏曲《春之采》等。
新时期的转型带来的巨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交响乐事业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交响乐艺术领域也吹响了改革的号角。1996年,原中央乐团被改编为中国交响乐团,2000年,中国爱乐乐团又在原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的基本建制上,通过广泛的社会招聘而组建起来。随后,深圳、广州、青岛、厦门等地,都先后完善和创建了新型的大编制交响乐团,这些交响乐团(包括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北京交响乐团),都在努力追寻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交响乐团的职业化,将原来由国家统管的专业化乐团改成国家与赞助团体共同参管的职业化乐团,乐团在形式上借鉴西方标准职业化乐团的模式,采用艺术总监管理制和业务人员聘用制,创建音乐会演出季,努力使艺术水准得到全面的提高。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各职业交响乐团的演奏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很多乐团的演出季完整、突出而富有特色,这其中,中国爱乐乐团的业绩最显著,他们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完成了中国交响乐演奏艺术的巨大跨越,几次高水平的世界巡演,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新一代音乐家的独特风采。而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广州交响乐团、深圳交响乐团、青岛交响乐团、厦门爱乐乐团,也分别在各自的出访演出中为祖国争得了光彩。
如今,祖国神州大地上已经诞生了17个职业化交响乐团,这个数字若比起音乐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但对我们来说,它已经很有吸引力了。然而,中国职业化交响乐团的发展仍有着很多不足之处,每个乐团的固定听众群体还尚未完全成形,而自身建设中又存在着许多方面的弊病和缺憾,最重要的是还没有形成真正的、牢固而宽泛的音乐艺术氛围与环境,这一切都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去认识、提高和完善。
8. 音乐的道路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乐。” 参考资料: http://www.15150.com/notehtml/20061129/55671.shtml
9. 你怎么样看待国内交响音乐的发展
乐手不缺,作品有限。乐团不少,等级偏低。普及不力,听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