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始和发展
可参考这本书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孙蕤,本名孙思溥,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特聘研究员。1936年生于辽宁开原,196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退休前为大连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 自幼喜爱中国流行音乐,从少年时代,便开始收集音乐资料
1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
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毕~!
『贰』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是在哪一年
1927
『叁』 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最早在香港吧,中国的流行歌曲都比较含蓄比较垃圾,中国的流行歌手由于没什么信仰和文化素质,不仅和国外的无法比,而且多有挂羊头卖狗肉之意,楼主可以听听英伦和欧美的,这样多多少少可以提高你的修养。
『肆』 麻烦简单描述一下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
历程有点曲折,这么说,台湾香港收到欧美影响早一些,然后内地先受到台湾香港还有马来西亚的影响比较多,然后慢慢意识到原来学了台湾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这些地方的音乐,他们主要是从欧美学来的,然后又直接转向欧美,当然还是会受到台湾香港影响的,为啥呢,香港有了自己套路的东西走感情路线的流行歌是代表,台湾也出了很多厉害的制作人有了很多创新,典型的是周杰伦把很多元素揉到流行歌里
『伍』 求..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我要写在研究性学习里的,越详细越好)
可参考这本书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孙蕤,本名孙思溥,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特聘研究员。1936年生于辽宁开原,196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退休前为大连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 自幼喜爱中国流行音乐,从少年时代,便开始收集音乐资料
1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
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毕~!
『陆』 为什么说早期中国流行音乐被称为靡靡之音
由于近代流行音乐的词曲风格和主体内容所体现出的社会意义与当时中国救国救民的社会背景相悖,因此从诞生之日起,流行音乐即指责为“靡靡之音”、“黄色音乐”。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解体,人们对社会生活要求随之起了变化,在音乐方面,过去中国传统的“雅乐”与“俗乐”已不能满足发达城市人们的需求,于是在上海这个在近代资本主义商业化就已高度发达的城市里,率先产生了成人爱情歌曲,即流行音乐。
(6)试述中国早期流行音乐扩展阅读
流行歌曲在历史的视野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紧贴时代情状,与时俱进的,因此歌词极具时代感。
70年代末,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人性的俗世情感开始复苏,音乐也突破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缰绊,出现了抒情歌曲和校园歌曲热,如《美丽的心灵》、《满山红叶似彩霞》、《红杉树》、《弯弯的小路》、《橄榄树》,以朱逢博为代表的开拓先锋率先录制了新中国第一张流行歌曲个人专辑,宣告新中国流行音乐诞生。
80年代中期,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社会生产关系的转变,出现了“西北风”热。
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城市打工潮、土地承包、现代手工业兴起等,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思想上的开放和视野的开阔,流行音乐开始疏离政治权力的运作网络,卸下文化载体的重责,更趋世俗化,呈现抚慰心灵、缓和紧张、娱乐生活的功能,出t-f都市歌曲热。
当代社会思潮的形形色色给流行歌曲打下了深邃的时代烙印,它是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记录、文化思潮的拷贝。
『柒』 早期流行音乐风格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
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
一、20-40年代。
在我眼里看来,中国的流行音乐,真正能称之
为自己的流行音乐的时代,
并不是明星云集的现在,
也不再纸罪金迷
的的台湾,香港。而是在20-40年代的上海。在
真正能说上中国流行
音乐黄金时期的年代,只能是解放前了。解放以后,中国大陆本身由
于政治斗争,
流行音乐普遍都带有政治色彩,
虽然歌曲的流行程度远
远超过任何现在流行歌曲的流行程度,
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
这种流
行,已经不是出于音乐本身的内涵,而是带有明显的政治需要,它是
中国极其类似于中国这样的国情的国家,或者独裁国家所特有的现
象,是为了生活的音乐,也是为了生命的音乐,更是表达自己政治观
念的音乐。或者对于歌唱者是发自内心的歌颂,但是不可否认,在一
个大一统的社会意识形态下。对于歌者,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对
于创作者,
也是没有什么选择余地的,
他们只能把自己的创作空间局
限于钦定的范围内,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看到
左右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
只是没有政治的参与,
这是完全的自发的,
自觉的,主动的过程,显示了中国文化阶层的主观的爱国,忧国的爱
国情节。但是这种爱国,是如此的纯真,如此的真诚流露,没有豪言
壮语,就如同朋友间的倾诉一样,在不经意间,就把感情表达的淋漓
尽致了。
当然,
这个时期的音乐流派众多,
歌曲层出不穷。
难以一一尽述,
但是,有几个人,还是应当提提的。
比如陈歌辛,程蝶衣,白光,
周旋,欧阳飞瑛,赵丹,白杨等等。
比如他们的《渔民曲》
《马路天
使》
《香格里拉》
《燕燕于飞》等等。
这些人无论在何时,
都会是站在中国流行音乐,
流行文艺的纪念
碑的顶端的。他们的音乐,无论在何时,都会有人记忆和传唱着,这
些,都是中国流行音乐典藏中,最为重要的珍品。在他们的身上,或
许有着时代的烙印,经历过时代的坎坷,但是,我想无论如何,应当
尊重他们的自由的音乐精神,自发的爱国热情,他们身上,有着那个
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的无奈中的忧伤,和对未来美好的渴望。
与此同时,
在中国内地,
一种带有本土风格的音乐创作是从
30-40
年代的根据地开始自发形成了,它们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和乡土气
息,
很多音乐素材都是从当地的民歌,
戏剧等演变而来的,
这个时期,
这个类型的音乐,也是主动的过程、自发的过程,但已经受到了解放
区政治宣传需要的影响,比如《南泥湾》
、
《大生产》
《游击队歌》等
等此类的作品。
二、
40-70
年代末期
中
到了
40
年代末期,
由于共产党政权已经掌
握了中国的政治主动权,
在一批具有深远政治战略目光的政治家的推
动和影响下,
他的文化宣传机构开始有计划,
有目的的开始这种带有
政治宣传色彩的文艺作品的创作。
50
年代以后,这种情况在新政权
的建立的促进作用下,变得更加有体系,有目的性。同时也带有了更
加鲜明的政治色彩,我们不难看到,在中国,个人的名字开始被写进
歌曲里传唱,被歌颂,这个时期,音乐很多,但是由于它带有的政治
色彩有它的时效性,
所以,
当时红极一时的,
现在流传下来的却很少。
到了
66-76
年的十年间。
中国的流行音乐已经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
流行因素,一切都是为了政治服务了。虽然在这个时期有诸如《沙家
浜》这样经典的戏曲作品出现,但是这八部作品,是不能代表全部的
当时的音乐形式的。
在这些之后,
人们在枯燥的高音喇叭的忠字舞的
喧闹中迷茫,武斗,全国一片混乱。
三、
80-20
世纪末。
20
世纪
80
年代曾经流行的歌曲如《在希望
的田野上》
、
《我的中国心》
等还少不了以国家民族作背景,期间费翔
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和崔健的《一无所有》则是个人色彩极为突出
的另类流行经典。在政治上的监管放松之后,
1994
年,在港台流行
歌曲依旧如火如荼时,
大陆原创流行音乐也开始了一次井喷式的大爆
发,
宣告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
这其中,
以崔健、
魔岩三杰
(窦唯、
何勇、张楚)
、黑豹乐队、唐朝乐队为代表的摇滚乐,以老狼、高晓
松为代表的校园民谣,以陈琳为代表的都市情歌,以杨钰莹、毛宁为
代表的青春偶像歌星,
迅速成长为大陆流行乐坛的中坚力量,
至今他
们的影响力在
70
末
/
80
初一代人的心目中仍然难以磨灭。
0
这个时期
的中国流行音乐,虽然现在听起来显得老土,风格也很不统一,但是
有个鲜明的特点,
就是都具有明显的独立性,
它不是源自任何流派的,
听不到当时对于香港和台湾,日本的模仿,那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四、
21
世纪至今。
90
年代末中国的流行音乐开始学习欧美日韩
的风格,
把音乐作为一种商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大部分的歌
都趋向于
R&B
、
Hip-Hop
,很多歌听上去都千篇一律。
当然,还有很多歌手、音乐人坚持着自己原来的风格,并没有走
这些商业化路线。
他们有的是独立的音乐人,
有的就是仍然认真地做
着自己的小众音乐。像内地的一些乐队,跳房子、与非门等等,也许
红过一阵,也许有非常忠实的歌迷,但结果都是像流星一样陨落。
21
世纪初,流行音乐坛开始有一种‘中国风’的趋势,像京剧、
昆剧等等都在歌曲中出现,其中有王力宏的《在梅边》
、陈升的《北
京一夜》等等。周杰伦的多首歌曲都非常有中国的风格,比如《发如
雪》
、
《菊花台》
。不论从旋律还是歌词上都呈现出中国风,连音乐录
影带也是。我觉得这种发展是非常可喜的,比一味地模仿欧美、日韩
要好得多。
就好像吴克群的新歌
《将军令》
中所唱到的
“
我知道
YO YO
YO
不是我的语言
”
、
“
在你的世界学你说
ABCD
,在我的土地对不起请
说华语
”
,他很好地唱出了流行音乐的现状,呼吁大家走向中国化。
『捌』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的代表作品和任务是谁啊
黎锦晖 中国流行音乐开山鼻祖,在1927年以一曲《毛毛雨》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先河.没有黎锦晖就没有今天的流行音乐就没有聂耳。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国语辞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毛毛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 】
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玖』 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30年代风靡上海滩的周旋等人的经典老歌吧,像《夜上海》之类的,网上还能找得到
『拾』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代表作是什么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国语辞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毛毛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2 】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