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萧友梅
萧友梅(1884—1940)是广东中山县人。曾在日本学习音乐九年,又去德国专攻音乐八年。1916年时,他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音乐界的第一位博士。1920年回国后,参与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国立音乐院”这两所学校的创建工作,它们都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萧友梅一直担任“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行政、教学工作,直到他去世。萧友梅对中国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音乐教育方面。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 萧友梅还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1916年他尚在德国留学时,就创作了钢琴曲、弦乐四重奏、军乐合奏曲等作品。回国之后谱写的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属于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他的流传较广的艺术歌曲《问》发表于1922年,这首歌曲唱出了当时青年人对山河割裂、国家沉沦的忧虑,起伏的旋律中蕴藏着无穷的感慨。
『贰』 中国近现代音乐大师有哪些
冼星海
聂耳
『叁』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奠基人是谁
萧友梅(1884~1940),中国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思鹤,又名雪明。1884年1月7日生于广东香山(今中山市),1940年12月31日卒于上海。1901年赴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教育学,同时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音乐。1909年回国,1912年赴德国入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理论 ,1916年以论文《十 七 世 纪 以前中国管弦乐队的历史研究》获得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任教务主任,1929年改建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由他主持校政。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音乐创作
萧友梅在音乐创作和音乐学方面也有显著成绩,音乐作品主要有弦乐四重奏《小夜曲》(1916,为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钢琴曲《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大提琴曲《秋思》及《问》、《五四纪念爱国歌》等100多首声乐作品,音乐学著作主要有《和声学》、《普通乐学》、《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阶概说》、《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
教育贡献
二十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萧友梅是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五四”以前,中国传统的音乐教育只限在文人的自娱性音乐方面,例如弹古琴他们只是作为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从事表演的活动,是由社会底层的“戏子”们担任的,至于京剧的“票友”是后来的事。这些活动与“国民音乐教育”并不是一回事。萧友梅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奠定了基础。
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 ”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 ”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 等学术论著,还创作了 “新霓裳羽衣舞”、“哀悼引”等作品。
本文转自名人故事吧 http://www.gushiba.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gushiba.com/kejiao/jiaoyu/25375.shtml
『肆』 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谁是中国近代民族音乐一代宗师
刘北茂。
刘北茂(1903-1981年),别名寿慈,江苏江阴人,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内、教育家容。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是兄弟。刘北茂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刘天华逝世后,他继承其兄“改进国乐”的遗志,先后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4)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宗师扩展阅读:
刘北茂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小学时即在教会学校学英语,与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吕叔湘同学。他高中时即在本校教英语,1923年考入东吴大学,后又考入燕京大学插班生,29岁即成为北京大学英语教授,为名重一时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刘天华去世后,刘半农对他讲:“二哥子女尚年幼,学生中争气的不多,看来二哥的事业要你来继承。”从此,刘北茂改习音乐。1935年,纪念刘天华逝世3周年活动中,刘北茂演奏刘天华十大名曲,技惊四座。
『伍』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有哪些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7. 芈掏。?903年--1999年) 8.黄自(1904年--1938年) 9.聂耳(1912年--1935年)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13.朱践耳(1922年--) 14.罗中?(1924年--) 15.周广仁(1928年--) 16.王酩(1934年--1997年)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19.谭盾(1957年--)
『陆』 谁是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
音乐界缅怀和纪念的、我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奠基者萧友梅
现代绘画艺术先驱者林风眠、徐悲鸿
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先驱者、开拓者和实践者吴晓邦 是国内外众所周知和公认的舞蹈学术的领军人物
『柒』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家有哪些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7. 芈掏。?903年--1999年) 8.黄自(1904年--1938年) 9.聂耳(1912年--1935年)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13.朱践耳(1922年--) 14.罗中?(1924年--) 15.周广仁(1928年--) 16.王酩(1934年--1997年)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19.谭盾(1957年--) 20.崔健(1961年--)
求采纳
『捌』 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是谁
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刘天华(1895-1932),江苏江阴澄江镇西横街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是兄弟。自幼受到家乡丰富的民间音乐熏陶。辛亥革命爆发后,回到江阴参加“江阴反满青年团”,执掌军号。1912年随兄刘半农去上海,工作于开明剧社,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并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开始接触西洋作曲理论。曾任教于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32年因猩红热病逝于北京,年仅37岁。代表作有《光明行》、《良宵》、《空山鸟语》、《歌舞引》、《飞花点翠》等。
意大利来中国的传教士叫什么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意大利的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来到中国居住。其原名中文直译为玛提欧·利奇,利玛窦是他的中文名字,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在中国颇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称为“泰西儒士”。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除传播天主教教义外,还广交中国官员和社会名流,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技术知识。他的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玖』 在民国时期,除了现在常被提起的聂耳、冼星海之外,还有很多的音乐家,比如被称为近代音乐教育之父的是__
萧有梅
萧(肖)友梅(1884年-1940年),字思鹤,又字雪明,出生与广东省广州府中山回县,著名中国音答乐教育家及作曲家。 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之称。自小在澳门接触西乐。1899年,就读于广州时敏学堂。
曾在日本学习音乐九年,又去德国专攻音乐八年。1916年时,他在莱比锡大学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这是中国音乐界的第一位博士。1920年回国后,参与了“北大音乐传习所”和“国立音乐院”这两所学校的创建工作,它们都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重要的音乐教育机构,萧友梅一直担任“国立音乐院”(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的行政、教学工作,直到他去世。萧友梅对中国音乐的最大贡献在于音乐教育方面。因此人们尊称他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之父”。
萧友梅还是中国专业音乐创作的先行者。1916年他尚在德国留学时,就创作了钢琴曲、弦乐四重奏、军乐合奏曲等作品。回国之后谱写的管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属于中国第一首管弦乐作品。他的流传较广的艺术歌曲《问》发表于1922年,这首歌曲唱出了当时青年人对山河割裂、国家沉沦的忧虑,起伏的旋律中蕴藏着无穷的感慨。
『拾』 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家有哪些百度能否尽快恢复我呢[email protected]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1840-1949)》编辑说明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是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本书的出版是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思想、经验及其发展规律提供原始资料,可供普通学校和各级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和科学研究参考。
一、本书选编的资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主要是废科举、兴学堂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止,编录各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重要音乐教育理论文章及有关史料。既注重文献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又注重其为当前学校音乐教育提供参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二、所编资料选自公开出版的书籍和报刊,篇末均已注明。为了便于读者使用,全书按专题分为“音乐教育概论”、“音乐教育评论”、“音乐教育目的与教材”、“教学法研究”、“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与师资”、“外国音乐教育”等六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按出版年代编排。
三、选辑的资料尽量保持完整,大多数全文选录。篇幅过长时节录,与学校音乐教育无关的则删除,均附有文字说明或用删节号标明。
四、为保持资料的原貌,除明显的错讹字予以改正、异体字作相应处理外,对全部资料的文字(包括原注、人名、地名的翻译等)基本上未作改动。原件残缺或实在无法辨认的字,用□代替。大多数原件为繁体字竖排本,现改为简化字横排本,对一些技术性文字和图表顺序等作了相应更动,例如文字上的“如左”需改成“如下”等,均不注出。
五、有些原件采用的标点符号不符合或不尽符合今日通行的规范,我们在尊重原作,不影响文意和语势的原则下,略作更动。20年代以前出版的文章大多没有标点或为旧式标点,现由编者重新标点或改为新式标点,均不另作说明。
六、本书在资料收集过程中,承蒙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图书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图书馆、首都图书馆等单位和同行的诚挚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
俞玉滋 张援
1996年10月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后记
学校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做很多基本建设性的工作。编辑这本《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便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开始合作,进行资料收集,虽然始于1993年,但实际上俞玉滋在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教学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音乐史料,其中不乏今日难于找到的第一手资料,如曾志忞、沈心工、李叔同等近代早期音乐教育家在日本出版的专论等,这样就使本书有了初步的基础。这几年我们侧重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史料的挖掘和搜集,宁多勿漏,力求全面。在此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有的图书管理部门为了妥善保管历史资料,对1949年以前的资料限制复印,张援便带着微机去采录。还有的文章,我们采用手抄办法。当然,如经费充足,能拍照翻印,则可减少精力消耗,获得更大的效果。
经过努力,共收集到这一时期的有关资料大约800余件300多万字。由于篇幅的限制,经过多次筛选,忍痛割爱,七易其稿。现在呈献给读者的是87篇文字。与本书编辑的同时,我们将有关美育的50篇文章,集中编选了《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一册,已出版。
本书框架的确定,曾经过我们反复的思考和研究,编审会的同志又讨论过两次,对此备加关注,特别是顾问赵沨先生的赐教,使编者受益匪浅。原来曾考虑按照史料出版的年代顺序加以排列,但由于篇目数量很大,内容宽泛,如按年代编纂,读者使用将会不便。所以最后还是采用了现在这种“先分类再编年”的方式。但是由于很多文章往往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很难严格界定类别,这一点敬请读者注意。
资料汇编呈现的是前人的成果,它们的集成构成了一个民族在某个时期丰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将这些信息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世人以及后人,对史料工作者是一个考验。有时仅仅一个字甚至一个标点的疏忽,会使一个论点面貌全非。我们所搜集的很多原件,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战时纸张和印刷水平的限制,使文字难以辨认,往往需要设法找到两本以上原件,互相印证,才能确认。世纪初的文章中多含有古汉语中的偏冷字,还经历有清朝末年的文言文、“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过渡型文字和四十年代文白相杂的较稳定型文字几种形态,除一般繁体字外,还存在着不少古体字、异体字以及某一时期的习惯词汇等,孰留孰改,要认真判定;加之一些印刷上,尤其是外文拼写上的错误需要辨认订正;……这些都使文字编辑工作具有相当的难度,工作量之大,不亲自实践的人是难以体会的。我们深感资料编辑工作是一项严肃的科研工作,不仅需要耐心细致的秉性,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更需要相当的理论水平,现代和古代文字功底,扎实的学科知识以及外文修养。限于我们的水平,本书的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读者和同仁指正,以便今后有机会时再作补充和修订。
在编辑的过程中,我们参考了过去几种内部油印的史料集,和若干公开出版的文集,并得到张静蔚、张前、孙继南等教授的帮助,他们提供的资料已在篇末注明。冯文慈教授对本书部分篇章文言文的断句、标点,进行了认真的审阅。赵后起和李岩同志协助了资料的收集。此外,潘怡、杨宗元、曹倩、曹智伟和张笑颜等同志参加了电脑录入和校对工作。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李玲玲同志精细的审稿,给予可贵的支持。谨在此一并致以深切而诚挚的谢忱。
在此世纪之交,我们在回顾昨天的同时,展望着我国国民音乐教育光辉的明天。
俞玉滋 张援
1997年岁末
《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文选》目录
第一部分 音乐教育概论
中国音乐改良说 匪石
饮冰室诗话(节录) 梁启超
音乐教育论 志忞
《乐理大意》前言 曾志忞
乐歌一斑 保三
论音乐之关系 竹庄
昨非录 息霜
音乐于教育界之功用 剑虹
乐歌之价值 我生
在北大音乐研究会演说词 蔡元培
儿童与音乐 周淑安
从小学音乐说到音乐教科书 朱稣典
律动儿童游戏 任雁风
从乐歌科说到音乐科(节录) 盛朗西
音乐科在小学教育上的重要点 李世骏
为什么音乐在中国不为一般人所重视? 萧友梅
音乐教育通论(节录) 贾新风
音乐教育心理学 邹敏、铁明
音乐与音乐教育 雪霞
建国的乐教 李抱忱
谈学校音乐教育的建设 汪培元
我国最早的音乐教材 冬宇
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 陈鹤琴
第二部分 音乐教育评论
对我国现有歌曲的改造观 唐学咏
我对于我国学校乐歌当改良的刍议 李荣寿
关于唱歌教材上的缺点 刘质平
我国学校乐歌的误谬 李荣寿
我们音乐界应该怎样来努力 仲子通
谈儿童音乐 石真
关于小学音乐教育 储敬六
民国以来国内音乐发展的情况 汾生
简谱述评 尚朋
音乐教育的浪费与吝啬 高志云
漫谈学校里的音乐课 黎民
第三部分 音乐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材
《学校唱歌二集》序 陈懋治
《乐典教科书》自序 曾志忞
《教育唱歌》序 李宝巽
《教育唱歌》叙言 黄子绳、权国垣等
《唱歌游戏》绪言 王季粱、胡君复
《唱歌教科书》序 [日]铃木米次郎
《中学唱歌集》叙 [日]铃木米次郎
《新编唱歌集》叙言 李宝巽
《学校唱歌集》编著大意 编者
论小学校唱歌科之材料 王国维
《修身唱歌书》序 俞复
《共和国民唱歌集》编辑缘起 华航琛
《重编学校唱歌集》编辑大意 沈心工
《和声学》编辑大意 高寿田
《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 钟卓荣
《中小学唱歌教科书》序 黄炳照
《重编学校唱歌集》序 黄炎培
《雅乐新编初集》绪言 郑觐文
《乐歌基本练习》绪言 索树白
音乐教材之选择(节录) 陈仲子
《今乐初集》编辑大意 萧友梅
致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讨论中小学音乐科课程纲要的意见书 刘质平
小学音乐教材研究 陈超琼
音乐教育的意义 柯政和
选择小学唱歌教材的标准 李垂铭
小学模范音乐教科书的编辑经过 柯政和
部颁小学课程标准内几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钱光毅
怎样实行部定的音乐课程标准 柯政和
《心工唱歌集》自序 沈心工
《心工唱歌集》序 吴稚晖
《心工唱歌集》序 黄今吾
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 毛泽东、周恩来等
鲁艺的教育方针与赞扬实施教育方针(节录) 李维汉
谈小学音乐教育 粱持宇
抗战期间的乐器问题 李抱忱
改进师范学校音乐课程之我见 王宗虞
幼稚园的音乐课 吴增芥
《中学音乐教材》编辑例言 编者
小学音乐课程研究 费竭胤
音乐教材的今昔 乐如
小学唱游课程目标与教学法 潘伯英
小学音乐教学概论(节录) 朱稣典
第四部分 教学法研究
教授音乐之初步(节录) 志忞
《小学唱歌教授法》序 陈懋治
唱歌教授革新之研究 又玄
小学校唱歌教授应注重音阶之练音 傅彦长
教授音乐应该怎样? 周玲荪
《麻雀与小孩》卷头语 黎锦晖
艺术科学习法 丰子恺
民歌之教育的价值 柯政和
低年级的音乐教育 易之
怎样发达儿童听音的官能 光毅
小学校的音乐欣赏 胡敬熙
《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音乐》编辑大意 编者
音乐欣赏 黄自
中学音乐教学的实际问题 萧友梅
怎样教小学生唱歌 王明午
儿童唱歌法 张洪岛
音乐的欣赏教育 蔡继琨
唱名法检讨 李抱忱
音乐教育方法简论 夏白
儿童与唱歌 缪天瑞
固定唱名法之我见 赵梅伯
唱名法的检讨 应尚能
《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学法》自序 缪天瑞
首调音唱法为什么被废弃,而换上一个固定唱名法呢? 唐学咏
小学音乐教学上几个实际问题 屠南先
珍惜着孩子的喉咙 何绍甲
儿童唱歌一般教学法 缪天瑞
学校音乐教育的两大问题 仲初
第五部分 教学实践、课外活动与师资
小学唱歌之实验 吴福临
向本社执行委员会提出举办夏令音乐学校的意见 刘天华
中小学校唱歌教员之责任 周淑安
师范学校音乐科教学问题 顾西林
小学音乐教学的环境及方法 刘忠谋
一年来教学之回忆 满谦子
怎样做一个音乐教师 陈素莲
北平市的合唱团 李抱忱
小学生的演奏(节录) 胡敬熙
六年来教学的印象 王抒情
中学音乐教学经验谈 刘已明
一个乡村师范的音乐教学 俞绂棠
我们的歌咏团 刘锡=
战时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形调查 李抱忱
如何解决中小学音乐师资问题 熊乐忱
如何预备做一个小学音乐教师 王宗虞
小学音乐教师应具的几个条件 陈景伦
湖南中等学校音乐教育一般情况 已明
台湾音乐教育动态 俞仁溥
音乐教育与教育音乐 余一庵
小学音乐教学经验谈 陈乔德
第六部分 外国音乐教育
小学唱歌教授法(节录) [日]石原重雄著 沈心工译辑
《德国国民学校与唱歌》序言 王光祈
德国国民学校唱歌教育概论(节录) 王光祈
苏联的小学音乐教育 [日]黑田辰男著 吴承均译
音乐教育论(节录) [日]青柳善吾著 易之译
美国音乐教育家费仕女士讲演记 寇锐使
关于儿童学习钢琴问题 [日]弘田龙太郎著 陈超琼译
儿童音乐生活的内容及其指导 [日]北村久雄著 曾葆译
苏联的音乐教育 [苏]N.布卢索华著 曾葆译
音乐教师之资格 William Lovelock著 赋基译
美国的学校音乐教育 李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