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职业生涯中如何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
一、中国民族音乐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音乐文明那要从一万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开始说起。在2002年左右,在重庆兴隆洞发现了距今14万年用钟乳石加工制成的“石哨”,从这一旧石器时代的遗物,或许说明“智人”有了朦胧的音乐意识。在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谷笛”,已经有了开凿音孔距离计算的刻画印迹,证明这是八,九千年前的“原始人”在明确音高观念支配下寻求音律的文明行为。音乐文明的曙光已经在中华大地的地平线上升起,揭开了中国音乐历史的序幕。
在中国音乐历史的进程,实际是以古代的炎黄部落索组成的“华夏集团”为中心。与其它四周部落或民族进行音乐文化交流的历史。这一进程一直延续了五千余年的岁月。我们对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音乐面貌,都是根据出土的音乐的年代和性能来判别的,而“炎黄时期” 的音乐在有关神话和文献中都有了记载,音乐遗物在考古发掘中也有了更多的发现。所以说较为有迹可寻的中国音乐历史是从炎黄时期开始至今日的一个历史进程。
二、中国民族音乐时期的划分
我们可以把中国音乐分为几个时期,第一个时代是舞乐时代,舞乐时代有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有从9千余年钱到公元前2070年的原始社会音乐;从公元前2070年到钱1046年的夏商音乐;从公元钱1046年到钱221年的西周春秋战国音乐。在舞乐时期里产生了礼乐制,音乐机构,宫廷乐师,简单的乐律理论等。
第二个时期是歌舞妓乐时期。其中分为三个阶段。从公元钱221到公元220年的秦汉音乐;公元220到589年的魏晋南北朝音乐;公元581到960年的隋唐五代音乐。这在三个音乐阶段里更加完善了音乐机构,乐律理论。丰富了宫廷音乐和民族音乐,创作了古琴音乐,引进了西域乐器,产生了两大音乐思想和音乐理论著作,也与日本,缅甸等国有了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
第三个时期是民族音乐时代。它分为两个阶段。其中有从公元960到公元1368年的宋辽金元音乐,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1年的明清音乐。这个时期以戏曲音乐为代表,其中还有文人音乐,说唱音乐,杂剧,南戏,散曲。产生了大量的民族歌曲歌舞,和民族器乐。这时期中国与欧洲有了交流,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
产生每个不同时期的音乐,主要是因为历史的背景,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原因发生改变。通过前三次的剧烈变革,中国的音乐形态发生了性质上的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专业音乐制作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分为两个阶段,从公元1840年到1919年的清末明初音乐和公元1919年到1949年的二十年代音乐。三十年代音乐,四十年代音乐。在这个时期里以借鉴西方高度声乐化和高度器乐化的音乐形式为代表。有音乐刊物和音乐理论著作出版,诞生了很多音乐家,如有专业音乐制作的开拓者萧友梅,高举平民音乐旗帜的音乐家黎锦晖,中国的“schubert”赵元任,中国二胡音乐的奠基人刘天华,音乐救国的理想主义者王光祈,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等。流行音乐,歌剧艺术有室内乐,钢琴曲,管弦乐的创作。
三、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与继承
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我们当今优秀音乐的创作都离不开中国这四个阶段音乐的发展和继承。所以我们在欣赏当今流行音乐的同时,不妨去听听古琴音乐,京剧,古乐。我们不能遗忘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民族音乐,不能让它们自身自灭,对于原生态的优秀音乐我们要传承,我们也还可以通过传承并加以发展。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音乐院校中,重视西洋音乐的教学,轻视民族音乐的教学。很多音乐院校的学生不了解梅兰芳、冼星海及古代诗词歌曲和传统民歌。在全国高师学生五项技能比赛中,选手在听辨各地方民歌的考试中表现都不好,甚至有的连本省本地区的民歌都听辨不出。这些选手都是全国各师范院校的精英学生,他们对民族音乐都不甚了解,毕业后又如何教导他们的学生?所以,从民族到舞台,从民众到课堂,都要警醒中华民族民族音乐亟须继承和保护,不能让属于民族的、大众的民族音乐在不经意间消亡。
四、继承和发展民族音乐的一些举措
首先,要积极做好采风工作,多多接触和了解民族音乐。学习与研究民族音乐不能局限在工作室中,需要更多地走人民族广袤的天地,近距离的感受、考察各地区各民族音乐的形式、风格及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更多捕捉民族音乐资源,还可以辅助相关学科和人文历史的研究。
其次,要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可以对民族音乐进行准确清晰的录音、录像等采集工作,使它们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今人和后人研究、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源。
第三,要汲取民族音乐的原生态精粹,把它融人文人音乐创作中,使民族音乐在文人音乐的创作中传播和发展。现在国内很多音乐作品,在运用民族音乐的曲调和元素来吸引民众;甚至西方一些作曲家也在使用中国民族音乐素材,创作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作品来增加感染力,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魅力。
第四,要重视学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爱民族音乐艺术。
总之,民族音乐的延续,是中华民族音乐生存的象征。我们要珍爱、传承、发展民族音乐,让它伴随中华民族文化一道永远发扬光大。
② 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音乐
现在民族音乐都快失传了啊 。
我认为要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音乐有几点:
首先国内家要制定相关政策保护和发容展民族民间音乐。由于汉族文化的入侵,越来越多的本民族的东西在下一代都失传了,更多的年轻人都学习汉族文化而忘了本民族。
其次鼓励本民族的年轻人学习和发扬本民族的音乐。比例在当地学校开设民间音乐课,政府要培养这类人才。
最后本民族人要提高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
③ 简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并分析民间音乐的传承特征
国乐、新音乐、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音乐可分五类
中国传统音乐简介: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论民间音乐的内容、种类与特征。
民歌的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民歌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六类,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儿歌、生活歌。
1、劳动歌劳动歌包括各种号子、夯歌、田歌、矿工歌、伐木歌、搬运歌、采茶歌等所有直接反映劳动生活或协调劳动节奏的民歌。它是一种由体力劳动直接激发起来的民间欧谣。它伴随着劳动节奏歌唱,与劳动行为相结合,具有协调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等特殊功能。
在民歌中,劳动歌产生的最早。鲁迅先生认为:我们不会说话的祖先原始人,在共同操劳得特别吃力的时候,懂得唱唱歌谣,来减轻肌肉的疲乏,来鼓舞工作的热忱,来集中注意力……。民歌,不是有闲阶级的士大夫或骚人墨客,坐在屋里的无病呻吟,它是一切体力劳动者的血汗搅着泪汗的结晶和升华,所以农民们有秧歌,打渔的有渔歌,采茶的有茶歌,牧人有牧歌等。
我们的祖先在劳动中,为了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常常发出前呼后应的呼喊。这些伴随着劳动重复出现的、有强烈节奏和简单声音的呼喊,就是萌芽状态的民歌——早溯的劳动歌。这种古老的劳动歌,历代相传,不断创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劳动歌。在劳动中,到处都有劳动歌:搬运劳动中有装卸号子、板车号子;水上劳动中有行册号子、捕鱼号子,建筑劳动中有打夯号子、代木号子等。这正如一位作家所说:古往今来的一切体力劳动中,都有符合它那劳动节奏和特点的劳动歌,只有大机器所到之处,劳动歌才愈来愈多地被它那轰轰隆隆的吼声所代替。
早期的劳动歌调子比较固定,歌词比较单一,有的则只是咳嗬、哎嗨的呼呐声,在劳动中起着号令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劳动歌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呼喊号令,而且还描写劳动的过程,表现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相关的生活情态和风俗特征。
呼喊号令式的劳动歌的特点是:歌声与劳动节拍和谐一致。
它的内容主要是靠劳动的呼声组成,在一领众和的形式下,加入少量指挥劳动和鼓舞情绪的伺句。如《上滩号子》,节奏极为短促,几乎全由“咳!咳!咳!咳!”的呼语组成,表现了在紧要关头,船工们和激流险滩搏斗的紧张气氛。
抒情式的劳动歌,歌词比较长一些,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劳动的呼声在其中起着点缀节拍的作用。如反映劳动人民对自己所从事的劳动的态度,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中,人民对劳动是积极热情的,唱出了“神农皇帝也是种田人”,充分显示了农民的自豪感和乐观主义情感。但是,在贫富悬殊的旧社会,倍受剥削和压迫的劳动人民只能用歌声来表达对剥削者的反抗情绪。如《十二月长工》、《十二月采茶》等歌中,都反映了劳动人民终年劳动不得温饱的生活情景,发出了“你享福来我受穷,这种世道要改变”的呼声。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劳动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就是它那强烈的节奏感。每一首劳动歌都有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节奏,它是凝集了生活中的劳动节奏而创造出来的,因而是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在从事紧张而又高强度的劳动时,动作强烈,呼吸短促,劳动气氛浓烈,这时唱出的劳动歌必然节奏鲜明急促、强音不断、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和劳动创造世界的有力的感染。在体力劳动比较轻,或间歇时间长的劳动中、劳动歌的速度比较柔缓,节奏感较弱,音乐上的变化比较丰富,结人以优美的旋律感。
2、时政歌时政歌是人民有感于切身的政治状况而创作的歌谣。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对某些政治事变、政治措施、政治人物,以及与此有关的政治局势的认识和态度,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政治理想和为此理想而斗争的精神。
劳动人民从不无病呻吟。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经济上受到重重的压迫,政治上受到残酷的剥削。他们不满于现状,于是就把自己对当时的政治见解,用形象的语言编成歌谣,借以表达对统治者的愤懑和抗议。汉未董卓专权,人民不堪其苦,唱出了“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当人民无法抑制胸中的不平和愤怒时,就会喷涌出控诉之歌,甚至连者天爷也在控诉之列。
劳动人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牛羊,当他们忍无可忍,就要揭竿而起,进行反抗。”想着想着心不甘,一心要去上梁山,学会一身好武艺,来挖老板黑心肝。”这类反映农民起义的歌谣,是传统歌谣中政治色彩最浓、斗争住最强的部分。我国秦代未年第一次农民起义时,就产生了“大楚兴,陈胜王”的歌谣。毛译东同志指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反映农民起义的时政歌,正是历代劳动人民在这些重大政治事件中的真实写照。
颂歌是解放后新时政歌的主流,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欣喜若狂,歌颂党,歌颂领袖,歌颂伟大的社会主义等歌谣大量产生。
时政歌以民谣居多。它一般篇幅短小,句数和字数都比较自由,没有固定的格式。鲜明性是其主要特点。如“骑虎不怕虎上山,骑龙不怕龙下滩,决心革命不怕死,死为人民心也甘”,语言坚定有力,毫无矫饰晦涩之处。
3、仪式歌仪式歌是伴随着民间礼俗和祀典等仪式而唱的歌。它产生于人们对自然力的威力尚不认识而对语言的力量又很崇拜的时候,即幻想用语言去打动神灵,用以祈福、免灾。
仪式歌就其仪式应用的情况来看,可以分为诀术歌,节令歌、礼俗歌和把典歌四种。
诀术歌是巫婆、神汉进行巫术活动时唱的歌,如“天灵灵。
地灵灵……”之类,也包括用以医病的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
节令歌是对某种节日或对时令描述的歌,它常与舞蹈和游艺相结合。如壮族春节舞春牛时唱的《春牛歌》,主要内容是歌唱农事生产、人畜太平等。
礼俗歌经常被用于男婚女嫁、贺生送葬、新屋落成、迎宾待客等场合。如《哭嫁歌》、《妈妈的女儿》等。
把典歌是在重大的庆典时吟唱的祈祷性的民歌,它根据祭祀和庆典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内容,如播种祭、收获祭、颂租祭、招魂祭等。人死了,也有丧歌,以表示生者对死者的哀思。
4、情歌情歌是广大人民爱情生活的反映。它主要抒发男女青年由于相爱而激发出来的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它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恋爱观和审美情操。有的情歌也表现了对封建札教的蔑视和反抗。
有相当数量的表现青年男女互相爱慕之情的歌,如“妹是桂花香千里,哥是蜜蜂万里来,蜜蜂见花团困转,花逢蜜蜂朵朵开”。这优美抒情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他们热烈相求、亲密相爱的情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由于生计所迫或天灾人祸,拆散了多少对情人,把他们抛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深渊,产生了大量的倾诉离别思念之苦的民歌。如大理白族情歌所唱的“大理坝子弯又弯,妹在海来哥在山;苍山洱海两相隔,想见不能见”。
旧中国,封建礼教摧残了无数青年男女的幸福生活,造成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但坚贞不渝的爱情和精神却世世代代地活在人民的心里,人们用歌声表示了誓死相爱、决不屈服的决心和与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意志。
土地革命以后产生的新情歌,不再是孤立的个人受慕之情的表白,而是把个人的爱情同整个革命事业联系起来。送郎当红军的歌,就是证明,如“红军哥哥人人爱,当兵就要当红军”等。
情歌,在艺术手法上的运用极为丰富,而比较突出的有比兴、双关,重复,如一百蒙古族情歌唱道:“震动山峰的,是黑马的四只蹄;扰乱人心的,是韩蜜香的两只眼睛。”用马蹄嗒嗒震动山峰比喻少女美丽的眼睛扰乱人心,充分体现了比兴的艺术魅力。
双关在情歌中也运用了不少。如“街头铜锣声声打,打着中心响嘡嘡。”锣声的“响嘡嘡”只是表面,姑娘心中的“想郎郎”才是要表达的真正意思。这种手法使真挚、热烈的感情含蓄地表现出来,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深思。
重复的表现手法,把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接二连三地使用,给人以情意婉转、回肠荡气的感觉。一首贵州情歌唱道:“哪个认得妹要来,请人挑水去洗街;请人挑水去洗路,洗条大路等妹来。”运用重复的手法,把殷切盼望情人的心情深刻地表达出来。
5、儿歌儿歌是以简洁生动的韵语创作井流传于儿童中间的一种口头短歌。
儿歌的内容丰富多彩。大体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和绕口令。
游戏儿歌是人一生中最早接触到的歌谣。当婴儿还在襁褓中,就听过母亲温存的歌声,如《催眠曲》、《摇篮曲》。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便学会一支支游戏儿歌。这种儿歌能丰富孩子们游戏的内容,增添孩子们的兴趣,如《拉大锯》。儿童踢毽子、跳皮筋、捉迷藏等,都有与之相配合的游戏儿歌。这种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唱起来倍感亲切、有趣,大大增加了游戏时的趣味。
教诲儿歌侧重对儿童的教育作用。它不但能丰富孩子们的知识,启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作风、好习惯,成为教育孩子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觉留一个。”
绕口令,由于它读起来绕口,颇受孩子们的欢迎。如“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孩子们往往由于念错而哈哈大笑。
儿歌在形体上一般都比较短小,没有固定的形式。在语言上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节奏鲜明,最适宜儿童唱诵。
6、生活歌生活歌的范围相当广泛。我们所说的生活歌只取它狭义的概念,主要是指反映人民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的歌。
如反映社会生活不公平,不合理的歌:“编凉席的睡光床,抬棺材的死路旁。”字里行间,透露了劳动人民对这种生活的不平。
旧社会的封建礼教及宗法观念给广大劳动妇女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使她们从生到死都得不到与男子一样平等的待遇。“嫁鸡随鸡飞,嫁狗随狗走”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
人民生活是多种多样的,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事物,人们总是要表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抒发内心的情感,《十送红军》就是优秀的抒情之作。它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地抒发人民与红军的血肉感情。人们借物抒情,使情景交融,形式优美,实是民歌中的珍品。
生活歌在表现手法上,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人类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对立的统一,美与丑、善与恶、痛苦与欢乐,革命与反动、剥削与被剥削等,通过鲜明、生动的对比,表达歌者的思想和感情。
民歌在千百年的人世沧桑变化中,也在不停地变化、发展,至今已形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之林,我只采撷了其中的这几朵小花,以完成此次论文
④ 简述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并分析民间音乐的传承特征
国乐、新音乐、中国音乐、中国传统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各不相同。
中国传统音内乐可分容五类
中国传统音乐简介: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⑤ 当今中国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如何传承和发展
我觉得是由他们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
⑥ 青少年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国民族音乐
推广是关键复·现在的民族艺术越来制越被人们淡忘·其实民族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做到传承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其次是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把民族音乐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文化,
我也是一个即将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我今后从事的可能就是音乐教育·我很喜欢民族音乐·从心底里希望她能不被人们淡忘··这还需要更多人的共同努力才行·
⑦ 中国民间音乐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民族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以五声音阶为主。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
民间短篇诗歌。包括抒情性的民歌与民谣。 歌﹑谣分称,最早见于《诗经‧园有桃》:“心之懮矣,我歌且谣。”关于歌与谣的不同,主要有两种解释:“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毛诗故训传》);“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韩诗章句》)。一般说来,歌因为配乐和受曲谱制约,歌词有与之相适应的句法章法结构,节奏一般比较徐缓。谣不配乐,没有固定曲调,取吟诵方式,章句格式比较自由,节奏一般比较紧促。古人对歌与谣,也常联用,统称为“歌谣”,简称“民间歌谣”为“民歌”。
民间音乐有系统之定义研究虽起自19世纪,但实际形成却可溯自远古,例如中国春秋战国以前之诗经歌曲或今仍盛行之中国民歌等,亦可视为民间音乐。而不论古今或地区,民间音乐乐型态之传统要素与特性有下列几项:民间音乐具有把现在与过去连结之连续性,个体与群体产生出不同类型的创作,并有其一定差异性,决定音乐形式或音乐存在,纯粹由社会力选择。
民歌,即民间歌谣,是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多为韵文。中国民歌依作用和流传方式种类可分为:号子,田歌,山歌,高原山歌(西南地区),“客家山歌”(赣、闽、粤、台),摹“长调”(内蒙古),信天游 “花儿”(甘、宁、青),小调。
依曲式可分为单声部及多声部民间歌曲。
知名的各地民歌:河北、江苏茉莉花,山西、云南绣荷包,河北小白菜,江苏四季歌,云南小河淌水,四川康定情,歌。
中国民歌包括用以演唱的歌和用于吟诵的谣两种形式。
公元前5世纪左右编成的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的部分,就是当时各地之民歌。西汉时期,政,府设立“乐府”,收集各地民歌,以察民情。
中国民歌当前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分法: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大类;还有的学者将其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与多声部歌曲四大类;还有的学者将其细化,分为号子、山歌、小调、儿歌、摇儿曲、宗,教歌曲、长歌与多声部歌曲等。
中国民歌分为三类:
号子是人们在体,力劳动时候编唱、并直接为之服务的民歌。在中国,号子有不同的称呼:北方常称之为“吆号子”,南方常称之为“喊号子”。节奏十分鲜明;有的只是调节劳动情绪,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山歌是指各种山野歌曲,它是人们在上山砍柴、田间劳作、野外放牧、停脚小歇时,为抒发内心情感,或向远处的人传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即兴编唱。有直畅性、单纯性、自由性的特点。
小调: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会等场合中演唱的民间歌曲,也就是说,除了劳动号子、山歌以外的各种日常歌唱的小型民歌都可以归入这一类之中。小调常由职业或半职业的艺人演唱,流传性广。
中国民歌分为六类:
劳动歌指劳动号子等各种在劳动中唱的歌。有的直接配合劳动动作,节奏十分鲜明;有的只是调节劳动情绪,如采茶歌、草原牧歌等。
仪礼歌:专门用于各种民间仪式和民间礼俗的民歌。如民间婚礼上使用的撒帐歌,民间建房时使用的建房歌。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时,事,政,治评论的民间歌谣。其政,治,意,义高,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生活歌表现群众一般的家庭生活与劳动生活内容的民歌。如反映农民生活的《十二月长工歌》,集中揭示了长工与地,主之间的尖锐矛盾。
情,歌:即有关爱,情的民歌。它是民歌中数量最多,也最动人的一种。如四川民歌《高高山上一树槐》,它所表现的是一位姑娘久等情人不至后的怅惘。情歌在中国部分少数民族中是青年人恋,爱、择,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
儿歌是儿童演唱或朗诵的民间歌谣。中国古代特定时期产生的童谣由于是时,政预言性质的民歌,不属于儿歌。儿歌的内容主要是游戏儿歌,绕口令以及大人逗小孩的歌。
中国民歌是一种富于生命力的口头创作,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在中国文学史上,民歌是诗歌与文学的始祖,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之一。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文学体裁都起源于民歌而后为作家所采用的。
中国民歌的形式非常丰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有区别。汉族民歌四句一段者居多,但陕北、晋西北以及内蒙古地区也有两句一段的民歌。藏,族的“谐”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至八句一首的。汉族民歌除七言体以外,又有五言、六言、八言以至十几言的诗句。纳西族民歌多为五言体。在用韵方面,汉族民歌基本上都押尾韵,蒙,古,族民歌多押头韵,侗,族民歌中有押腰韵的。民歌的风格各地各族也有不同,傣,族民歌明丽,蒙,古,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南方的较为柔美含蓄,北方的较为直率豪放。
流行于西安城区及郊县乡问的长安古乐,是继承唐、宋音乐传统,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元、明、清各代姊妹艺术,以及各地民问音乐精华的基础上形成的有歌有舞的、大型古乐套曲。这套长安古乐曲目丰富,内容广泛,风格多样,曲式结构复杂庞大。记谱采用唐代《燕乐半字谱》、与宋代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记谱基本相同,与《敦煌曲谱》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过去分布于西安城区及郊县的古乐社有十八家之多,大部分在城里,如广仁寺,香半园、马神庙巷、西仓、城,隍,庙、迎祥观、佛,教古乐社、显密寺、大吉昌、东仓、北池头等古乐社。在郊县乡间,有蓝田县的楸树庙,全家岭、田家村;长安县的何家营、皇甫村、白道峪;周至县的南集贤、东村、西村等古乐社。这些古乐社的演奏活动,以祈雨、斗乐、朝山进香为主,从不参与婚、丧、嫁、娶、庆祝寿诞活动,同民间一般“古乐社”完全不同。现在,能进行演奏活动的有大吉昌、东仓、何家营、南集贤四家“古乐社”,也只能演几套。
“上阳化鼓乐”是流行于周至县上阳化村鼓乐的专称。据传:上阳化村的先祖,在清同治十二年耍社火时,为了渲染气氛,将附近各村鼓乐社的鼓点经过筛选,整理编排成“十段”,称为“十样景”,又名“风搅雪”,在社火队前作先导。光绪十六年,人们认为十段太长,鼓点也显得重复,后删去前五段,补充了后五段,加进了小乐器。上阳化鼓乐层次分明,鼓点刚柔兼备,有紧有慢,并有鼓点指挥,颇有情趣。
五圆鼓,也称“打五圆”,民间传统打击乐。流行于陕西合阳、澄城县一带。因打鼓时用一面大鼓和四面小鼓,故称。有时用两面小鼓,也称“打三圆”。“打五圆”在做寿诞时敲打,被称为“五枝梅花”,娶亲时敲打,被称为“五子登科”。合阳县把“打五圆”当作办丧事、摆路祭的压轴戏。演奏“五圆鼓”还要配上大锣、铙钹、唢呐等乐器,一般为5—9人,建国后鼓面按键盘乐器定音,敲起来音调和谐中听。
八仙鼓(板)流传的地方较多,在西安附近的叫“杨贺锣鼓”,系民间打击乐;流行于西安市新筑镇杨贺村一带,由清代光绪时过庙会兴起至今。建国后已为群众普遍敲打,在多种乐器配合下,可演奏出“龙虎头”、“二龙戏珠”、“和尚撞钟”、“曲江流吟”等乐曲,其音色高亢激越,细腻、缠绵兼有,民间多有“仙乐仙鼓”之誉。流行于铜川一带的称“八仙板”、“八阵鼓”两种:
八仙板:初为八女表演,以后演变为四男四女表演。表演者身穿古装,八人分别代表神,话,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各人分别身系一件能代表身份的小物件,来代表某仙;道具为简板,每人手执一件,桑木做成,长尺五至尺六,四页为一副,两大两小,类似文乐上的“牙子”,舞时伴以铰、钗,边舞边击节拍。队形有“燕子队”、“单掏”、“摆五花”、“山连山”、“推磨子”、“垒罗汉”等,以“燕子队”和“单掏”下场。
八阵鼓:据铜川民问艺人称,是由诸葛亮的“八阵图”演变而来。初演时单调,后经刘家堡前四辈民间艺人刘老汉(佚名)改进,在铜川独树一帜,压倒群芳,一直流传至今。今之“八阵鼓”,表演者十人(四女六男),其中一男武将打扮,手执一根长七、八尺长,顶端带小旗的杆子,在场中间代表东吴大都督陆逊,起指挥作用;另一男老生打扮,身穿道,袍,胸前挂一个“边(扁)鼓”,在表演者的外围,代表诸葛亮的岳父黄成炎,为被围在阵内的陆逊不断指点着走出阵图的方法。其余四男四女,武士打扮,身插背旗,胸前挂鼓,边演边敲。“八阵鼓”在过去表演时,八人分两路,陆逊在两路中间,可前后穿插;扮黄成炎者在两队外边,可在周围穿插,全部表演者以秧歌步子而贯穿始终。另有“摆四花”、“扭门卷”、“一窝蜂”等。“八阵鼓”敲打鼓乐谱点,不同于它地,有一套文武、粗细打法,其艺术音响之美,在铜川可称一绝。
“南留锣鼓”系民问鼓舞,流行于陕西朝邑县韦林镇的南留村,故名。南留锣鼓的行进、定场表演,均为自由敲打。其鼓点有“热闹鼓”、“常庆鼓”、“竹马鼓”等。敲打演奏人数不限,可几人,也可数百人;一般乐队配有大鼓六面、社锣八面、社钗八副、马锣两面。行进时,前面三面鼓开道,后面三面鼓压阵,其他人分三路纵队行进;敲社钗的为上首,站队伍左边;敲社锣的为下首,站队伍右边;敲马锣的站队伍中间,共为一支锣鼓队。锣鼓队中,由一人手执绕杆(彩绸、彩纸糊成,约2米多长的竹竿),不停地面向队伍左右上下绕动,指挥队伍表演。
素鼓,流行于陕西华阴市的东部地区双泉、马村一带,在节日和庙会表演,民间称其为“素鼓”。其内容:善于抒情、叙事,多表现古代军旅故事,如《敬德一条鞭》、《三战吕布》、《六出祁山》、《五龙二虎逼彦章》、《十里埋伏》等,表演者以手、眼、身、步示意传神,鼓姿灵活优美,步法轻快。因其中又有拳术招式和造型,故又称其为“拳鼓”。
流行于陕北榆林、延安、神木等地的民间山歌、小调、对曲、信天游等曲目,统称“陕北民歌”,而其中“信天游”,则是陕北民歌中最富特色、流行最广的一种山歌形式,男女老少以及遍及城乡、各行业的群众,均可自编自唱。有名的歌曲《东方红》、《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刘志丹》、《绣金匾》、《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高楼大厦平地起》等,都是从民歌基础上润色、创编的。陕北民歌在民间乐舞中,曲调、曲目不下千万种,其音调、音色奔放高亢,舒展明快,极为美妙。在乐舞演奏中,多以社火、秧歌形式出现。陕北民歌是独具民族、民间文化特点并在国内外享名的民歌流派之一。
“榆林小曲”已往为坐唱曲目,由明、清时外来官,员在阵,守,边,陲时带来的南方歌曲为基础,和当地民歌融合而成的特有的乐曲。一般一人独唱,有时也男女对唱或多人轮唱。
常家唢呐流行于陕北志丹县常家村的唢呐,清代初年已封为“官吹”,其音调高亢激昂,不同凡响,其调目约二百三十多首,在国内独树一帜。
民歌起源于人类维持生存的物质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它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口头创作形式。初期民歌创作,往往与音乐密不可分。有的还与舞蹈﹑音乐三位一体。后来的民歌,仍然与音乐有密切关系,如歌词的重叠﹑衬字等,都是因为歌唱的关系而形成的特点。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章句的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或比较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诗、民间说唱等其它民间韵文样式相区别。
民歌种类繁多,因分类标准不一,有各种不同的分类。从内容出发,结合某些特殊功能,大致分为:劳动歌﹑仪礼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五类。又因服务对象的不同,又有儿歌一类。
劳动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号子,以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和直接促进劳动的功用为其基本特征。广义的包括在劳动中唱的歌,如草原牧歌﹑采茶歌等。后一类歌,有些也配合劳动动作而歌唱,一般对劳动也能起一定的鼓舞和调节情绪的作用,但无明显的与劳动动作相配合的强烈声音节奏。广义的劳动歌,有时也可归入生活歌中。
伴随民间祈年庆节﹑贺,喜,禳,灾﹑祭,祖,吊,丧等仪,式及日常迎亲送友等习俗活动而吟诵演唱。大致有诀术歌﹑仪式歌﹑习俗歌三类。诀术歌,是被认为具有法术作用的民间歌诀与咒,语,如“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哭,夜,郎,过路君子吟三遍,一觉睡到大天光”之类。
仪式歌是与节令庆祝﹑其他祭,祀等仪,式相结合而诵唱的歌,主要内容为祭,神,求,福﹑祈保丰收等。如祭,灶,王,爷求福﹑祭,龙,王,爷求雨所唱的歌。习俗歌,用于婚,娶﹑生,子﹑祝寿﹑送,葬﹑造房等红白喜事和迎宾待客的场合,如撒,帐,歌﹑哭,嫁,歌﹑盖房歌﹑敬酒歌等。这是仪礼歌中数量居多﹑迷,信色彩较少﹑文学价值较高的部分。
时,政,歌主要内容是反映人民群众对某些政治事件﹑人物的认识和态度的。有相当高的文献价值。中国古代的时政歌谣,不少以童谣形式出现,其书面记录,较多见于各朝史书的《五行志》中。
时,政,歌谣大致可分三类:
①揭露讽,刺,统,治,者的歌谣,这类作品数量最多;
②赞扬廉洁﹑爱,国,官,吏的歌谣;
③历代农,民,起,义的歌谣,这类歌谣,体现农民的觉,醒最充分,政,治,色,彩最浓。
生活歌反映人民一般的社会家庭生活和日常劳动生活的各方面,尤以表现农民和妇,女生活的为多。关于农民生活的歌,反映了广大农民在旧社会所过的非人生活,揭露地,主,残,酷,剥,削和贪,婪,吝,啬的本质。流传相当普遍的《十二月长工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长工与地,主的尖锐矛盾。妇,女生活歌,大部分出自民间妇,女之口。女,性从一出生即受歧视的童年,到像货物一样被买卖的出嫁;从备受,虐,待,摧,残的小,媳,妇生涯,到熬成婆后仍无幸福可言的毕,生悲,惨,遭,遇,在妇,女生活歌中都有所反映。在大量的苦,情,歌中,又常蕴含著对美满生活的憧憬。在资,本,主,义兴起后的近代歌谣中,常迸发出反,抗的时代强音。
情,歌据有些学者的看法,大概最早产生于对,偶,婚与对,偶,婚,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制的交替时期,是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也更加脍炙人口的一种,在历代劳动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的爱,情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①倾,诉互相爱,恋之情和表明选择爱人标准的﹐如《丝线牵桥妹敢过》﹑《金银不是如,意,郎》。
②抒发离别﹑想念之情的,如《把你画在眼睛上》﹑《和来捏作一个人》。
③表达誓不分离的坚,贞,爱,情的,如《情愿挨打不丢郎》﹑《出了衙门手牵手》。
④告,诫和批,评的怨,情,歌,如:“要学苋菜红到老,莫学花椒黑了心”﹑《小,妹,郎多乱了心》。
⑤为数甚多的“家,花,不,如野,花,香”之类的偷,情,歌,虽含某些不,健,康的思,想,情,感,但往往也表现了被,剥,夺正常爱,情,生,活的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儿歌在中国“五,四”以后才普遍使用。古代称为“孺子歌”﹑“小儿谣”等。儿歌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专指由儿童自己创作以及由大人教唱但内容符合儿童生理心理特征和理解能力的歌。广义的还包括由妈妈奶奶等教唱﹑反映旧,社,会大人特别是妇,女生活情感的﹑但由儿童传唱开来的歌。具有时,政,歌,谣性质的所谓“童谣”,一般非真正的儿歌。儿歌按其功用,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
儿歌的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说话发音的习惯,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易上口。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
中国不仅不同民族和地域,民歌形式往往各异,即使在同一民族和地区中,也常有多种样式。
句式方面:如汉族民歌,除七言体外,还有三﹑四﹑五﹑六﹑八言或多达十几字一句的。纳,西,族民歌和苗,族古歌,几乎都是五言句,水族的歌多为前三言﹑后四言的特殊复式句。
章段结构方面:四句头最多。陕南﹑鄂西以及湖南﹑安徽﹑四川等省部分地区流行赶五句。两句一首的有陕,北信天游﹑内,蒙,古爬山歌﹑晋西北的山曲﹑壮族“师”体歌等。藏,族“鲁”体歌,多三至五句成章,三章成首,且句子之间讲究对应。“谐”体歌多四句一首,也有六或八句成首的。僳族民歌,凡两句两句唱的,均分为上句与下句,上下句要求对仗。汉族各地流传的小调歌词,体例各有格套,如四季调为四段式,五更调为五段式,十送等为十段式,十二月调为十二段式等。西北“花儿”的河,湟﹑洮,岷﹑陇,中三派,格式各异。各族民歌中﹐还有不少章﹑段﹑句数是不固定的。
用韵方面:汉族民歌押尾韵的居多,四句一首的多一﹑二﹑四句用韵,五句一首的一﹑二﹑四﹑五句用韵,两句一首的每句有韵。蒙,族民歌则多押头韵﹐在大多数四行为一章,上﹑下两章成一首的民歌中,一般每行都要求押韵。各民族的民歌中,还有押腰韵﹑腰脚韵﹑头脚韵或腰韵﹑尾韵相互为韵的。壮族的“勒脚欢”,西北各族的“花儿”,有特殊的押韵法。
表现手法方面:比兴﹑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运用。揭,露,抨,击,性的时,政,歌谣,常用谐音﹑隐语。双关语在情歌中运用较多。拟人化手法,儿歌中较为常见。纳,西族的相会调,在大量运用谐音同时,通篇以物拟人﹐如用蜂花﹑鱼,水,相,会,比喻男女间的爱,情。
民歌的风格,因地区﹑民族等不同而异。傣,族民歌明丽,赫,哲,族民歌粗犷。汉族民歌,北方的多偏于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较婉约。但同为南方民歌,吴歌又比楚歌更显细腻。同是花儿,不同民族或地区,也各有特色。
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及创作流传方式,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其中新,时,政歌谣,以颂歌为主调,但在歌颂时代与人民同时,也揭,露,抨,击一切反动事物,批,评,领,导与群众的缺点错误。新的生活歌,一改过去悲怨的基调,洋溢著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格调高昂轻快,内容往往和歌,颂,党﹑军,队﹑人,民,政,权融汇在一起。新,情,歌的不少作品,爱,情与革,命,战,争﹑生产劳动﹑学习科学文化相结合,表现了新,时,代青,年,男,女,思,想,感,情的新,境,界。新儿歌中,教,诲性作品明显增多。有些古老的仪,礼,歌和劳动歌,在新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处于逐渐消失中。
民歌的形式,变化比较缓慢,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在现代新民歌中,虽然形式方面可见某些新的变化,但古代传统民歌的体例﹑句式﹑押韵方法等,至今仍有所沿用。
民歌是人民的一种口头创作,富有生命力,其优秀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它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具有比较直接的多种实用功能。它紧密伴随著人民的历史前进,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民心理,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诗歌和文学的始祖﹐作家和诗人的创作源泉之一。中国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以及词﹑曲等体裁﹐大都起自民间。楚辞和古代民歌﹑建安文学和两汉乐府﹑唐代诗歌和六朝歌谣﹑元代杂剧和五代以来民间词曲,都有著深刻的渊源关系。当代作家学习民歌,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学大众化﹑民族化的途径之一。
民歌总体风貌可谓天机自动,朴素浑成。民歌具有鲜明的率真自然的特点,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二是具有天然的韵味。这种特色的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第一,民歌的创作与传播方式是民众生活的一部分;第二,民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真实而自然的流露;第三,民歌的表达方式率真自然,善于借助生活环境中的事物来形象地表达思想;第四,民歌的语言都用自然活泼的口头语言。
民歌体式有很多种,而且各有特色。总体来看,各种民歌在创作和演唱上是有一定的套路可循的,它的章法、句式、套语、曲调和韵律往往都是固定的。民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韵律和谐,这使民歌便于传播、富于音乐性,也是民歌作为诗与歌的中构成因素。
民歌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在表达方式上频繁运用赋、比、兴、反复、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
⑧ 什么叫“乐籍制度”它对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起到何种作用
乐籍制度:是源自北魏时期终于清雍正元年的一种官方所制定的“专业,乐人,内贱民”制度,或称为“官属乐容人制度”,在历史长河中承载从宫廷到地方官府主流脉络的专业用乐,这些专业用乐泛指礼乐与俗乐中所有音声技艺形式,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形成深层次的广泛影响。
乐籍:既指乐籍制度本身,也是对乐籍制度下的乐人群体及其名籍,籍册,隶属机构的代称。一旦入籍则终生步入了社会地位最为卑微的阶层。
作用:正由于乐户这一活态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中国文化现象的存在,使得中国悠久的传统音乐文化在他们有组织,有规律的世世代代的口传心授中得以流传下来并在今天乃至未来不断的散发出它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