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乐期刊有哪些
1、中国音乐学
2、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3、音乐研究
4、中国音乐
5、人民音乐
6、音乐艺术
7、黄钟
8、音乐创作
❷ 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始建于1927年,是中国所有音乐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所
上海音乐学院始称“国立音乐院”,创建于1927年11月27日,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由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创办。
1929年,国立音乐院改建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937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更名为私立上海音乐院。
1942年,私立上海音乐院更名为(汪伪)国立音乐院。
1945年,(汪伪)国立音乐院改建为国立上海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三分班。
1945年,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国立上海临时大学补习班第三分班合并组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1949年,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改建为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同年,国立音乐
上海音乐学院
院上海分院改建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自1949年至1984年,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贺绿汀长期担任院长(后任名誉院长)。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同年,福建音乐专科学校、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先后并入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
1950年10月,成立音乐研究室,是全国最早的音乐学术研究机构。
1956年11月,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改建为“上海音乐学院”,院名沿用至今,系文化部直属重点院校。
1964年,开始研究生教育,招收声乐、小提琴专业方向研究生。
从1978年起,学院设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艺术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后统一合并为音乐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增设音乐教育专业方向。
1982年,在原音乐研究室的基础上建立音乐研究所。
1983年,学院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批设立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方向博士研究生。
上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两次被欧美和日本的有关国际教育情报机构评价为综合办学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排位国际著名音乐院校前十名。在1997年学院建校七十周年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为学院题词:“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
2002年,经文化部批准,上海音乐学院成为全国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跨省市考级单位。
2001年4月,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成立研究生处(2005年6月进行机构调整重新组建了研究生部)。
2003年,上海音乐学院成为第一批被国家批准设立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等院校(2012年调整为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201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学院成功申报到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2013年,获批建设上海音乐艺术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同年,成为“湖北省2011计划”(音乐创作·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协同高校。
2015年5月9日,上海音乐学院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以中国音乐的创作、研究、推广为目标的高等研究院——贺绿汀中国音乐高等研究院。
2017年5月,上海音乐学院宣布成立民族乐队学院,探索建立更符合中国民族器乐表演特点和学科规律的民族乐队发展模式。 9月,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 11月27日,学校联合14个国家和地区的25所音乐院校共同发布《“音乐与舞蹈学”国际学科评估指标》,签署“卓越音乐教育·上海共识”,为全球音乐学科评估标准提供“中国方案”。 同年,上海音乐学院入选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学校。
2018年6月,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
2019年4月,入选上海高等学校一流研究生建设引领计划首批项目。
❸ 中国最早设立音乐学专业的是以下哪三所学校
中国,中央,上海这三所音乐学院师资力量不分伯仲,这三所学校的教师,许内多都是中国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容家,都是行内里最著名的音乐人,都有音乐界开山鼻祖级的泰斗大师在校教学,而且都具有艺术硕士(MFA)授予权;具有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和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培养资格的学校,拥有国内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是与国际接轨最密切的音乐学院。
❹ 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校成立于
1927年11月27日,中国最早新型音乐高等学府“国立音乐院”(今上海音乐学院)诞生。1927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根据其一贯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宗旨,派肖友梅博士到上海筹建国立音乐院。肖友梅,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是民国元年国歌(卿云歌)的作曲者,肖友梅参照法国“国立巴黎音乐院”,办起了中国第一所音乐高校。由蔡元培兼任院长,12月蔡元培因大学院公务纷繁,委派教务主任肖友梅代理院长。1929年7月奉南京政府之命,学校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此后便逐渐成为中国一所著名的音乐学府
❺ 最早的音乐是什么
1.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
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是《乐记》,全书共23篇,现存前11篇,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和《师乙篇》,其它12篇已失传。此书详细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特征,音乐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教育与社会作用以及音乐创作过程等,作者不详。
2.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
据古籍记载,距今约3000多年的周朝就已开始了民歌的集成工作。当时的采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各诸侯国专设“采诗之官”,又叫做“行人”,每年春、秋两季出去收集民歌,再呈献朝廷后交乐官保存,除供天子了解“民意“外,每逢祭祀、朝会、宴食、迎宾等场合,还用于演奏、演唱。
3.中国最早的琴史专著
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是《琴史》,它成书于1084年。著者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号乐圃;江苏苏州人。《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专题,体现出他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
4.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
《律吕正义》是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共分上、下、续、后四编,前三编书成于1713年。上、下二编四卷中论述了乐律、管弦律制、乐器制造等多方面的要点;有关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部分在续编一卷中,它记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与意大利人德礼格(约1670—1745)来中国后传入的五线谱及音阶唱名法。后编一百二十卷书成于1746年,记述了各种典礼音乐,并录有有舞谱、曲谱。全书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珍贵的音乐资料。
5.中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
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就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之一。他编辑的《学校唱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我国国内出版并流行的第一部简谱歌集。
6.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李叔同(1880—1942)主编的《音乐小杂志》。该刊第一期除日本人所作的两幅插画和三篇文章外,封面设计、美术绘画、社论、乐史、乐歌、杂纂、词府各栏,均由李叔同以“息霜”的笔名一人包办。《音乐小杂志》的创刊号是在日本东京编印后寄至国内发行的。《音乐小杂志》作为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在我国的音乐刊物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7.中国最早出版的钢琴曲集
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进行曲集》。本世纪初,西洋乐器大量输入,钢琴教学在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一些私人开办的学堂中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学习钢琴的人与日俱增,对钢琴教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初级粗浅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为了解决当时广大学习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印了一批外国钢琴曲谱集,《进行曲集》是这批钢琴谱集中最早的一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出版的一本钢琴教材。
❻ 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是由________编辑出版的
李叔同
❼ 中国音乐有那些历史
中国音乐历史--20世纪的20位风云人物
回首20世纪中国音乐的百年历程,情随时迁,感慨系之。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个荣辱参半的世纪,我们曾经背负奴隶的枷锁,忍受贫困落后的耻辱,但20世纪对今天的中国来说更是一个奋发图强的世纪,中国人将重整昔日的辉煌和自信。
有鉴于此,我们遴选出20位曾经或依然影响着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的风云人物。历史是人类所有永恒主题的大舞台,音乐史则有如颗颗音乐家宝石穿缀而成的玉珠串,那些富于历史意义的天才创举一旦发生,便会决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史进程,这就是所谓风云人物的含义。
1.李叔同(1880年--1942年)
本世纪中国学堂乐歌著名作者,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一个进士、盐商家庭,自幼聪颖,少年时便以诗画、篆刻闻名。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 1905年--1910年就读日本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研习美术、音乐,在此期间与欧阳予倩等人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成为名噪一时的《茶花女轶事》、《黑奴吁天录》的主角。190 6年春,以个人之力编辑出版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一生经历传奇,集新旧文化为一身。创编歌曲达70多首,对后世影响甚巨。
2.肖友梅(1884年--1940年)
本世纪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奠基人,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广东中山人。1912年赴德国学习音乐,以论文《中国17世纪前管弦乐队之历史研究》获哲学博士。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上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即后来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中国音乐教育事业先驱,在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和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方面功不可没。
3.黎锦辉(1891年--1967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创作儿童歌舞音乐代表人物和作曲家。湖南湘潭人,曾创办“中华歌舞专科学校”、“中华歌舞剧团”等音乐团体。追随五四运动精神,热衷于改革普通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作品极好地继承了学堂乐歌的优秀传统,反映出五四时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其剧作广泛传唱全国,收入当时中小学音乐教科书,影响甚巨。
4.王光祈(1892年--1936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音乐历史中音乐学研究领域先驱。四川温江人,自幼受到较深的封建文化熏陶。1927年入柏林大学主攻音乐学。研究范围宽泛,传世17 种论著。不仅是当时东亚最早实践比较音乐学研究方法并提出颇具开创性见解的学者,更是中国近代音乐历史上第一个以外文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音乐的音乐学家。
5.梅兰芳(1894年--1961年)
本世纪最富盛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原籍江苏,生于北京。承其家传,9岁学戏,14岁搭喜连成科班。嗓音圆润,唱腔柔婉,身段优美,表演细致,享誉全国。先后排演《嫦娥奔月》、《黛玉葬花》、《天女散花》等,在扩大京剧艺术的表现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继王瑶卿后,以长期舞台实践为基础,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巩固并发展了“花衫” 这一行当。中年形成雍容华贵的“梅派”艺术?影响深远。
6.刘天华(1895年--1932年)
本世纪近代专业音乐发展历史中民族器乐大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江阴人,文学家刘半农之弟。1909年开始接触西洋管乐。1914年执教家乡中学过程中先后随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等人学习二胡、琵琶;之后悉心研习多种民族乐器,记录整理民间乐谱,并进入音乐创作领域。1922年受聘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之后兼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机构。曾以五线谱准确记录梅兰芳唱腔,并收集珍贵民间乐谱数种,为当时民间音乐创作教学领域最活跃者。
7.贺绿汀(1903年--1999年)
本世纪抗日救亡运动专业音乐创作代表人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湖南邵阳人。建国后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19 34年,学生时代的他即以《牧童短笛》和《摇篮曲》分获“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头奖和名誉二等奖,其中《牧童短笛》较早地将中国旋律和西洋复调手法进行了成功结合,令世人瞩目。1934年至1938年间,曾为16部电影配乐,其中一些歌曲如《天涯歌女》等广为流传。
8.黄自(1904年--1938年)
本世纪上半叶专业音乐创作的代表,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江苏川沙人。1916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始学音乐。 1924年赴美留学,主攻心理学,兼攻音乐。1929年回国执教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以严谨高质量著称,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家,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史上功不可没。清唱剧《长恨歌》为我国现代音乐史第一部该类体裁的作品,音乐会序曲重词是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性管弦乐曲。
9.聂耳(1912年--1935年)
本世纪“左翼音乐运动”的旗手,国歌曲作者,作曲家,云南玉溪人。自幼喜爱音乐,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左翼联盟”主要成员。在不到三年的创作生涯中,为后辈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群众歌曲和抒情歌曲领域,前者以《义勇军进行曲》、《前进歌》为最重要,后者则以《铁蹄下的歌女》、《塞外歌女》为最突出。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发展史中第一个准确而又深刻地反映我国无产阶级形象的作曲家。
10.冼星海(1905年--1945年)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作曲家。原籍广东番禺,自幼酷爱音乐。
1930年赴法国学习,先后师从丹第、杜卡斯等著名作曲家。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真实反映了本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拯救民族危亡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创作有《游击军》、《在太行山上》、《黄河大合唱》等数百首。
11.马思聪(1912年--1987年)
著名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广东海丰人。1923年赴法留学,于巴黎从奥博德菲尔学习小提琴,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布舍里小提琴班。建国后出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等职,“文革”中受迫害,1966年11月移居美国。德才兼备的艺术家,他不仅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中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教育家。小提琴曲《牧歌》等奠定了中国近现代小提琴音乐的基础。
12.王洛宾(1913年--1996年)
西部歌王,作曲家,民间音乐收集家。北京人,192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山西,1938年7月到兰州,在当地开展抗日歌咏活动。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新疆。在甘肃、新疆等地广泛接触西北各少数民族音乐,记录并译配了大量维吾尔、哈萨克族民歌,如《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等,由于其深入持久地扎根西北,成为开发我国西北少数民族音乐宝库的先驱。
13.朱践耳(1922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出生于天津,读书于上海,课余随钱仁康学习和声并自学钢琴。1955年留学苏联,师从谢 ·巴拉萨年,1960年回国。创作力旺盛,体裁多样,与罗中钅容并称“南朱北罗”之称。歌曲《敲碎你的脑袋》、《唱支山歌给党听》等曾唱遍大江南北。大量作品如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叙事诗“思凡”》、管弦乐《节日序曲》等风格独特,语言多变,在交响音乐中擅长将欧洲传统技法、西方现代技法和中国民族风格三者融汇之,音响效果独特,别具一格。
14.罗中(1924年--)
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四川三台人。1947年以笔名普萨创作了首部作品《山那边呦好地方》,大获成功,从此逐渐全心转向作曲。他的创作风格多样,主要集中在交响音乐领域,通过各种不同题材和体裁形式的融合,在借鉴西洋传统技法和某些现代技法并使之民族化的方面进行了有益而大胆的探索,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主要创作有合唱《十里长街送总理》以及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
15.周广仁(1928年--)
本世纪中国著名女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原籍浙江宁波,出生于德国汉诺威,1935年回国。1955年随中央音乐学院苏联钢琴家塔图良进修,1956 年在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多次代表中国出访。在其努力和倡导下,19 83年9月成立以社会广大青少年为对象的星海青少年钢琴学校。短短1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方兴未艾,她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之母”。
16.王酩(1934年--1997年)
本世纪中国现代轻音乐重要代表作曲家之一,上海人。1964年到中央乐团从事音乐创作,对中国轻音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先后为电影《小花》、《樱》、《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知音》、《红衣少女》等影片配乐,其中故事片《小花》的音乐荣获第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音乐奖。大量电影、电视剧插曲家喻户晓,如《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妹妹找哥泪花流》等。
17.施光南(1940年--1990年)
著名作曲家,祖籍浙江金华,以歌曲创作影响广泛,70年代初即写有《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群众歌曲,1976年后创作了《周总理,你在哪里》、《祝酒歌》等著名作品。1978年后到北京中央乐团,写有《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等脍炙人口的集群众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歌曲。同时,留有著名歌剧《伤逝》。
18.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
歌剧《白毛女》创作集体成员由剧本执笔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人组成。该剧在新秧歌运动和秧歌剧创作的丰富经验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外国歌剧的某些特点,大胆进行新的创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较为成熟的大型新歌剧,具有划时代意义。
19.谭盾(1957年--)
中国当代作曲家,80年代以来新潮音乐创作领域的代表人物。在学期间即已创作大量体裁的作品,并频频获奖,如交响曲《离骚》等。作品技法富于探索性,风格新颖。1983年--1985年风格发生明显改变,从纯真、质朴的民族文化精神和当代人的情感出发,创作出《弦乐队慢板》等作品。是目前国际乐坛最活跃和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作曲家之一。
20.崔健(1961年--) 听歌
中国摇滚乐第一人,80年代中国流行歌坛的代表,第一个被国际摇滚乐坛承认的中国摇滚歌手。他很早便涉足音乐领域,14岁随其父学习小号,1981 年加入北京交响乐团达7年之久。1985年听到英国威猛乐队的访华演出,受到很大震动。1986年,第一次听到甲壳虫乐队的唱片,同年,随着《一无所有》在工人体育馆演出后,一发不可收拾,自组乐队,问鼎中国摇滚歌坛。之后《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系列以及而后的《让我睡个好觉》等,可谓代表了当时中国摇滚乐发展的最高水平,对后来各路摇滚乐队产生重大影响。
❽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代表作是什么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国语辞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毛毛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2 】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❾ 中国最早的音乐作品是什么
4.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
中国最早的音乐理论专著是《乐记》,全书共23篇,现存前11篇,即《乐本篇》、《乐论篇》、《乐礼篇》、《乐施篇》、《乐言篇》、《乐象篇》、《乐情篇》、《乐化篇》、《魏文侯篇》、《宾牟贾篇》和《师乙篇》,其它12篇已失传。此书详细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特征,音乐与政治、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教育与社会作用以及音乐创作过程等,作者不详。
5.中国最早的民歌集成
据古籍记载,距今约3000多年的周朝就已开始了民歌的集成工作。当时的采集民歌的制度叫做“采风”。各诸侯国专设“采诗之官”,又叫做“行人”,每年春、秋两季出去收集民歌,再呈献朝廷后交乐官保存,除供天子了解“民意“外,每逢祭祀、朝会、宴食、迎宾等场合,还用于演奏、演唱。
6.中国最早的琴史专著
中国第一部琴史专著是《琴史》,它成书于1084年。著者朱长文(1038—1098),字伯原,号乐圃;江苏苏州人。《琴史》共分六卷,一至五卷为琴人传略,以人记事,共收集了先秦到宋代156位琴人的事迹。第六卷论述了《莹律》、《释弦》、《明度》、《拟象》、《论音》、《审调》、《声歌》、《广制》、《尽美》、《志言》、《叙史》十一个专题,体现出他的史学观和音乐美学思想。
7.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
《律吕正义》是中国最早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书。共分上、下、续、后四编,前三编书成于1713年。上、下二编四卷中论述了乐律、管弦律制、乐器制造等多方面的要点;有关记载五线谱和音阶唱名的部分在续编一卷中,它记述了葡萄牙人徐日升(1645—1708)与意大利人德礼格(约1670—1745)来中国后传入的五线谱及音阶唱名法。后编一百二十卷书成于1746年,记述了各种典礼音乐,并录有有舞谱、曲谱。全书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珍贵的音乐资料。
8.中国最早的简谱歌曲集
近代音乐教育家沈心工(1869—1947),就是简谱的积极传播者之一。他编辑的《学校唱歌集》于1904年出版,成为我国国内出版并流行的第一部简谱歌集。
9.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
李叔同(1880—1942)主编的《音乐小杂志》。该刊第一期除日本人所作的两幅插画和三篇文章外,封面设计、美术绘画、社论、乐史、乐歌、杂纂、词府各栏,均由李叔同以“息霜”的笔名一人包办。《音乐小杂志》的创刊号是在日本东京编印后寄至国内发行的。《音乐小杂志》作为我国最早的音乐刊物,在我国的音乐刊物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0.中国最早出版的钢琴曲集
191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进行曲集》。本世纪初,西洋乐器大量输入,钢琴教学在师范学校、教会学校和一些私人开办的学堂中有了初步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学习钢琴的人与日俱增,对钢琴教学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那种初级粗浅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为了解决当时广大学习者的需求,商务印书馆印了一批外国钢琴曲谱集,《进行曲集》是这批钢琴谱集中最早的一本,也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出版的一本钢琴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