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的古代声乐作品
关山月、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念奴娇·赤壁怀古、 古怨、扬州慢、苏武牧羊、木兰辞、满江红
关山月 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借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有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四的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乐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之琰)所传。歌词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支海间?那一首。后来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五十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配入歌唱,并得以流传。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风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较贴切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
胡笳十八拍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着。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拍"为",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 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曲谱最早风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四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阳关三叠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除第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的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还必须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北宋诗人苏轼根据民间曲调《念奴娇》填词的一首独唱歌曲。《念奴娇》这个词牌,最早的歌词可能和唐代歌女念奴有关,故有此名。念奴是唐玄宗时"梨园"里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据诗人元稹说,当时宫廷每年会宴百官,必有音乐歌舞表演,但是累日之后,万众喧哗,常常弄得舞台上的演出无法继续下去,于是玄宗便下令叫念奴出去歌唱。当中官太监高力士向大家宣布这个节目时,台下马上就安静下来了。这个词牌自五代以来即已流行,有不少人为之填写新词。其中以苏轼这首词最能体现原调"高亢豪迈"的精神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就有所谓"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评语。苏轼这首词是他被贬谪黄州,游览传说中的"三国周郎赤壁"时写的。面对如画的江河,缅怀古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为朝廷所见容,而今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端,发出了人生如寄的悲叹;但整个基调是健康昂扬的。曲谱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6年)。曲为散板,按词调传统由两个乐观(即上、下片)组成,后乐段基本上是前乐段的发展,既有对比,又有联系,其整体结构和情绪的起伏均与歌词密切结合,具有雄健豪放的气质和浓厚的古典风格。
古怨 是南宋作曲家姜白石(1155--1221)为探索古代"侧商调"而创作的一首琴歌。侧商调即隋唐时候流行的"燕乐调",其音阶特点是引用降低的七度音B7。作者是一位爱国词人和音乐家,常常自己作词并谱曲,称为"自度曲"。他的作品大都是长短句的词体歌曲,琴歌《古怨》则采用骚体,可能是他晚期的作品。当时宋朝偏安江南,对金人强占北方领土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对辛弃疾等抗战派爱国将领进行钳制和打击。白石有感于国土沦亡,世事昏黯,联系自己凄苦的身世,因借"古怨"为题,创作了这首歌曲,以寄托他的怨恨和凄情。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包括前奏、唱段和间奏,都用同一曲调,而采取不同甘共苦处理方法。前奏用七弦琴高低八度跳进的特有手法,在唱段中则形成连续的同音进行,显示出琴歌的风格特色。第二段是发展段,一开始即进行大二度的暂转调,并以较坚定的节奏,表现作者对"世事兮据,手翻乎云雨"的愤慨。第三段再现首段音调后,转为波浪式下行直到全曲的最低音,情绪十分低沉,描画了一个"弦欲绝兮声苦,满目江山兮泪沾履"的动人情景。接着转入尾声:"君不见,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飞去!"作者借唐代李峤诗抒发他对北土沦亡不得恢复的感慨。音乐以连续的同音进行开始,然后转入高音区;伴奏用泛音奏出,悠然远逝,令人感慨万端,惆怅无穷。
扬州慢 南宋时候,金主完颜亮于1161年入侵扬州重镇,使这个"淮左名都"遭到严重破坏,久久不能恢复。经过十五年后,作曲感慨地说,如此景象,即使大诗人杜牧在世,也将惊叹而无法用笔墨来表达和描述的。昔日游人如织,而今二十四轿仍在,桥边的红芍药花依然年年开放,可是有谁再来欣赏呢!《扬州慢》属古音阶宫调式,音调质朴而又富于激情,行腔自然,结构严谨。上下片各四句,结音安排得很有层次。歌曲的旋律动向和语调倾向大体一致,而又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如"自胡马窥江去后"的激动情绪,和"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处的慨叹,都能在音调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给人以相当深刻的印象。
苏武牧羊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曾长期流行于二、三十年代。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为长短句,音乐也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片的曲调完全相同。乐曲采用民间"背工调"手法,用清角音4而不用角音3,显示出北方民间歌曲的风格。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两句则改用3而不用4,与前后形成调性调式上的对比,加强了坚定诚挚的情感。此曲虽用古代题村,但却寄托着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它音调流畅,内容通俗,感情深切,因而流行较广。
木兰辞 原是产生于南北朝时候的一首叙事诗,写爱国女英雄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北魏年间,可汗大点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转战十年,立下辉煌战功。当胜利回师时,坚决不受朝廷封赏,而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诗中塑造的这一热爱家园、不图宝贵荣华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辛亥革命后不久,《木兰辞》被谱成歌曲流传,在当时国难深重、帝国主义横行的历史条件下,很受群众欢迎。此曲可能是根据传统的吟诗调而加以歌曲化处理的,音乐基本上用叙事歌曲常见的上下句结构作变化发展而成。风格清新,音调流畅,感情朴实亲切。全曲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部以五声音阶为主,后部较多运用"二变"。特别从"爷娘闻女来"以后,常因强调四度音4而产生转调效果,对于渲染木兰返家时与父母姐弟团聚的欢乐气氛颇有帮助。
满江红 宋、元时候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剌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二十年代中,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而得以广泛流传。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后遭投降派秦桧诬陷而被杀害。这首词描述他回忆过去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想到而今却是"三十功名尘与土",靖康之耻犹未报雪,发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并表达了坚持"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和决心。歌曲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全曲由两大段组成,称为上、下片,下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的反复,只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词调音乐中最典型的曲式结构之一。
❷ 写出中国音乐第三阶段性中国音乐主要器乐作品和主要的声乐作品并指出(赵元任,萧友梅,冼星海,贺绿汀,
(非权威总结)
主要作品:《二泉映月》、《梁祝》、《苗岭的早晨》、《牧童短笛》、《光明行》、《彝族舞曲》、《牧民新歌》、《新疆之春》、《瑶族舞曲》、《春节序曲》、《金蛇狂舞》、《喜洋洋》等。
【赵元任】:赵元任的歌曲作品,音乐形象鲜明,风格新颖,曲调优美流畅,富于抒情性,既善于借鉴欧洲近代多声音乐创作的技法,又不断探索和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的特色。他十分注意歌词声调和音韵的特点,讲究歌词字音语调与旋律音调相一致,使曲调既富于韵味,又十分口语化,具有独特的风格。此外,他在创作中还注意吸收民间音乐语言,如《听雨》是将常州地方吟诵古诗的音调加以扩展,《卖布谣》是在无锡方言音调基础上创作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曲调;《教我如何不想他》吸收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西洋镜歌》采用了民间拉洋片小调作素材;《老天爷》则具有北方民间说唱音乐的风格。他在创作中对和声的民族化,作了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常采用平行四、五度进行,大调主三和弦上附加六度音程,以及小七和弦与调式和声的手法等。他也十分注意钢琴伴奏在歌曲整体中共同塑造形象和刻画意境的作用。
【萧友梅】:大提琴曲《问》:歌曲内容反映对当时军阀统治下的中国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忧虑,《问》,是一首公认的、优秀代表作。
【冼星海】:《黄河大合唱》、《中国狂想曲》
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面。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
为了表现广阔的现实生活和使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冼星海还探索创造了一些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歌曲样式。其中有将抒情性与战斗性两者不同的表现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歌曲,如《在太行山上》《三八妇女节歌》;有颂扬性的歌曲《赞美新中国》;还有将民间说唱音乐与战斗性的群众歌曲音调相结合的叙事性歌曲,如《梁红玉》和《打倒汪精卫》等。他很善于发掘歌词语言的韵律美,在表现主题形象的前提下予以音乐性的发挥。他也很善于运用多种多样的歌曲演唱形式,如独唱、齐唱、领唱、合唱和有说有唱等,特别是在群众歌曲中广泛运用轮唱和二部合唱的形式,在当时的抗战歌咏中具有创新的意义,并具有广泛的影响。此外,他在去苏联期间,主要采用中国古典诗词谱写的艺术歌曲,在探索新的体裁和民族风格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贺绿汀】:《牧童短笛》
作品风格和特点:这首钢琴小品以清新、流畅的线条,呼应、对答式的二声部复调旋律,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从而向听众展示了一幅传统的中国水墨画,仿佛使人们看到了江南水乡一个骑在牛背上的牧童,正在悠然自得地吹着牧笛。
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可以说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乐曲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 最后,再现第一段的主题。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施光南】:《祝酒歌》:整首歌曲清新明快,以跳跃的节奏、抒情的气质见长。
第一段音乐比较含蓄,在中低音区进行;
第二段节奏紧缩,旋律向高音区发展,情绪逐渐高涨;
第三段将开始的主题加以变奏发展,形成高潮。
选用热情奔放而又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歌曲节奏则使人感受到响彻四方的锣鼓。歌曲的高潮更是别具匠心,既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使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旋律让演唱者和听众久久难以忘怀。
施光南是新中国乐坛上一位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其创作涉及多个领域,且达到了相当的艺术水准;而最能体现其艺术成就的当首推其歌曲创作。他的歌曲旋律既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既有较高的艺术性,又具有通俗性,可谓“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其“立足于民族传统,融汇各民族、各地方民族民间音乐之神韵,化为自己的音乐语言,创造性地运用于创作实践”的创作思想,对当代及今后的歌曲创作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❸ 音乐欣赏的作品目录
第一单元
走进音乐的大门——让我们认识音乐
第一节 音乐的产生及其要内素
第二节 音乐的结构容及其欣赏方式
第二单元 悠扬动人的歌声——中外声乐作品欣赏
第一节 声乐的演唱形式
第二节 民歌与艺术歌曲
第三节 歌剧、音乐剧
第四节 影视、校园歌曲
第五节 中国戏曲
第三单元 独特的民族音乐——中国民族乐曲欣赏
第一节 民族乐器概述
第二节 吹奏、弹拨乐器
第三节 拉弦、打击乐器
第四节 民族器乐合奏
第四单元 经典的西方音乐——外国乐曲欣赏
第一节 西方乐器介绍
第二节 室内乐、舞曲、序曲介绍
第三节 交响曲、协奏曲介绍
❹ 新中国成立后的声乐作品经历了哪几个时期各有哪些代表曲目
这个问题是中国音乐史。
你问的问题比较笼统。曲目太多了。
我手边的中国当代音乐史书上就不下200首作品。
新中国成立之后就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解放后到1966文革之前,1966-1976文革期间。1978至今。
解放后到文革前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6-1957-1965.
第一时期1949-1956重要歌曲有《歌唱祖国》《全世界人民一条心》《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我是一个兵》骑着马儿过草原等等、
第二时期是1957-1965年处于反右与大跃进时期:重要歌曲有《我为祖国献石油》《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走在大路上》《红军不怕远征难》《唱支山歌给党听》《边疆处处赛江南》《蝶恋花@答李淑一》等等
第三时期是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历史背景比较重要。可以分为3个小阶段:
第一阶段语录歌狂潮,出现了很多不太出名的歌曲《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你不打。他就不倒》等等:还有一些歌颂领袖的歌曲《祝福毛主席万寿无疆》《万岁,毛主席》《最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等等
第二阶段沉默期。原因是江青对一个歌曲的批评,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全国只许唱《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海航行靠舵手》
第三阶段:站地新歌:《北京颂歌》《台湾同胞我的兄弟》《红星照我去战斗》《打起手鼓唱起歌》这些革命抒情歌曲。
第四时期在文化大革命之后1978-今,此时歌曲题材有了打打的扩展,才有了很多优秀的歌曲《祝酒歌(施光南的)》《十月里响起一声春雷》《周总理,您在哪里》《再见吧妈妈》《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十五的月亮》等等
由于当代音乐史的书是05年的版本,很多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新歌还没流行开还有没写入。望谅解。
纯手打。
❺ 中国声乐曲集
1个回答您还有其他的音乐教材吗,可以给我几本吗?主要是声
音乐学院的教材比较繁多,很多声乐用书编得比较散,比较经典的有《中国声乐曲逊1,2,3,4册、《高等艺术院校声乐教材精编》美声卷民族卷、《声乐曲集》一套。在北京。是十本颜色各异的一套曲集,由中国音乐学院出版的一套声乐曲集,集结青歌赛的曲目和一些新曲子开头也有部分较经典的曲子,是想知道它的具体名称和价位还有哪里能邮购。不知道你有没有买(中国新编声乐曲集)里面有简谱和五线谱版本的,是F调的。中国艺术歌曲教程,---\暨南大学出版社,党劲主编。---------------------书上的都是原调的,如果要移调降调,找我。
声乐曲集第一级美声唱法:《喀秋莎》、《问》、《长城谣》、《渔光曲》、《我亲爱的》、《摇篮曲》、《大海啊故乡》、《嘎达梅林》、《红莓花儿开》、《梅娘曲》、《北国之春》、《在我心里》、《不要责备我吧,妈妈》、《我和我的祖国》、《黑龙江岸边的玫瑰花》、《我心里不再感到青春火焰燃烧》、《党啊,亲爱的妈。学钢琴教学视频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全套,帕瓦罗蒂声乐曲集,十大原版歌剧精选,巴赫的二部、三部创意曲集,巴赫平均律全集,小奏鸣曲集,莫扎特奏鸣钢琴曲全集,莫扎特钢琴协奏。美声唱法歌曲集,中国作品。就那紫色的书。这本还算全。要知道这两年民美风格的作品好像多些。。。纯美的中文发音挺难的~~~~~要找那些好作品,目前没见过有书。但好像有谱子。只能一个个找喽。中国乐曲声乐曲选集。1、《中国民歌名曲手风琴曲集》线谱冯德刚编著,上海音乐出版社根据民歌改编的手风琴曲51首及根据其他乐曲改编的手风琴曲11首。(五线谱)2、《110首中国民歌钢琴小曲集》郏国庆编曲、四川大学出版社(五线谱)3、《建国三十年声乐作品选电影、歌剧选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编、人民音乐出版社(简谱)4、《中国经典。
玛依拉变奏曲五线谱
我这只有《玛依拉变奏曲》钢琴谱,是上海音乐学院孟锦慧编的中国声乐作品选里的,那个《军营里飞来一只百灵》是老歌了,随便一本声乐曲集里都能找的。我这没现成。
❻ 中国声乐作品体裁有哪些
音乐体裁的分类现把音乐众体裁分为两大类:声乐体裁、器乐体裁。
1.声乐体裁:清内唱剧、容歌剧、音乐剧、弥撒和安魂曲、合唱、齐唱与重唱、康塔塔、牧歌、声乐套曲和组歌、艺术歌曲和浪漫曲、小夜曲、摇篮曲和船歌、宣叙调和咏叹调。
2.器乐体裁:奏鸣曲和交响曲、交响音乐和交响诗、音诗、音画、协奏曲、套曲和组曲、前奏曲和序曲、夜曲、幻想曲、随想曲和狂想曲、军乐和进行曲、圆舞曲、变奏曲、改编曲、创意曲、叙事曲、谐谑曲、幽默曲、练习曲、托卡塔、重奏和独奏曲等。
声乐(vocal music),是指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
声乐包括: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现在中国又出现了原生态唱法。
通常声乐指美声唱法。
❼ 中国古代声乐作品有哪些还有它们的音乐下载
关山月、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念妈娇·赤壁怀古、 古怨、扬州慢、苏武牧羊、木兰辞、满江红
关山月 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之填写新词,内容是抒写作者感怀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借以非议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有反对侵略战争的意思。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四的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乐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之琰)所传。歌词就是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支海间?那一首。后来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五十年代初,夏一峰、杨荫浏等将李白的歌词重新配入歌唱,并得以流传。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风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示出琴歌的特色,又比较贴切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怀的情调。
胡笳十八拍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着。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拍"为",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 的哀声而作,所以就叫做《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鸣》。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胡笳鸣》、《小胡笳鸣》。前者即《胡笳十八拍》的嫡传。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该曲内容的概括。现存曲谱最早风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四期歌曲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1)作为调式外音。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阳关三叠 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送元二之安西》诗谱写的一首琴歌。王维这首诗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唐末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后来又被谱入琴曲,以琴歌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送友人去关外服役而作:"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入琴曲后又增添了一些词句,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曲谱最早见于《浙音释字琴谱》(1491年以前),另外还有1530年刊行的《发明琴谱》等十几种不同的谱本。据清代张鹤所编《琴学入门》(1864年)的传谱,全曲分三大段,基本上用一个曲调作变化反复,叠唱三次,故称"三叠"。每叠又分前后两段,前段除第一叠加"清和节当春"一句作为引句外,其余均用王维的原诗。后段是新增的歌词,每叠不尽相同。从音乐角度说,后段有点类似副歌的性质。这首琴歌的音调纯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度大跳,以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呈述,还必须意真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 是北宋诗人苏轼根据民间曲调《念奴娇》填词的一首独唱歌曲。《念奴娇》这个词牌,最早的歌词可能和唐代歌女念奴有关,故有此名。念奴是唐玄宗时"梨园"里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据诗人元稹说,当时宫廷每年会宴百官,必有音乐歌舞表演,但是累日之后,万众喧哗,常常弄得舞台上的演出无法继续下去,于是玄宗便下令叫念奴出去歌唱。当中官太监高力士向大家宣布这个节目时,台下马上就安静下来了。这个词牌自五代以来即已流行,有不少人为之填写新词。其中以苏轼这首词最能体现原调"高亢豪迈"的精神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当时就有所谓"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评语。苏轼这首词是他被贬谪黄州,游览传说中的"三国周郎赤壁"时写的。面对如画的江河,缅怀古代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想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为朝廷所见容,而今华发早生,一事无成,不禁感慨万端,发出了人生如寄的悲叹;但整个基调是健康昂扬的。曲谱见于《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6年)。曲为散板,按词调传统由两个乐观(即上、下片)组成,后乐段基本上是前乐段的发展,既有对比,又有联系,其整体结构和情绪的起伏均与歌词密切结合,具有雄健豪放的气质和浓厚的古典风格。
古怨 是南宋作曲家姜白石(1155--1221)为探索古代"侧商调"而创作的一首琴歌。侧商调即隋唐时候流行的"燕乐调",其音阶特点是引用降低的七度音B7。作者是一位爱国词人和音乐家,常常自己作词并谱曲,称为"自度曲"。他的作品大都是长短句的词体歌曲,琴歌《古怨》则采用骚体,可能是他晚期的作品。当时宋朝偏安江南,对金人强占北方领土采取不抵抗政策,并对辛弃疾等抗战派爱国将领进行钳制和打击。白石有感于国土沦亡,世事昏黯,联系自己凄苦的身世,因借"古怨"为题,创作了这首歌曲,以寄托他的怨恨和凄情。全曲分三段,第一段包括前奏、唱段和间奏,都用同一曲调,而采取不同甘共苦处理方法。前奏用七弦琴高低八度跳进的特有手法,在唱段中则形成连续的同音进行,显示出琴歌的风格特色。第二段是发展段,一开始即进行大二度的暂转调,并以较坚定的节奏,表现作者对"世事兮据,手翻乎云雨"的愤慨。第三段再现首段音调后,转为波浪式下行直到全曲的最低音,情绪十分低沉,描画了一个"弦欲绝兮声苦,满目江山兮泪沾履"的动人情景。接着转入尾声:"君不见,年年汾水上兮--惟秋雁飞去!"作者借唐代李峤诗抒发他对北土沦亡不得恢复的感慨。音乐以连续的同音进行开始,然后转入高音区;伴奏用泛音奏出,悠然远逝,令人感慨万端,惆怅无穷。
扬州慢 南宋时候,金主完颜亮于1161年入侵扬州重镇,使这个"淮左名都"遭到严重破坏,久久不能恢复。经过十五年后,作曲感慨地说,如此景象,即使大诗人杜牧在世,也将惊叹而无法用笔墨来表达和描述的。昔日游人如织,而今二十四轿仍在,桥边的红芍药花依然年年开放,可是有谁再来欣赏呢!《扬州慢》属古音阶宫调式,音调质朴而又富于激情,行腔自然,结构严谨。上下片各四句,结音安排得很有层次。歌曲的旋律动向和语调倾向大体一致,而又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抒发。如"自胡马窥江去后"的激动情绪,和"波心荡,冷月无声"等处的慨叹,都能在音调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给人以相当深刻的印象。
苏武牧羊 此曲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三、四年,曾长期流行于二、三十年代。传说作者是北京一位中学教师。内容采自古代历史故事:汉武帝时,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贵族囚禁冰窟逼降,他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后来又把他遣送到北海边上牧放公羊,说要等公羊生子之后才能放他回朝。苏武为长短句,音乐也仿照词调传统作上下片处理,除第一句引子外,上下片的曲调完全相同。乐曲采用民间"背工调"手法,用清角音4而不用角音3,显示出北方民间歌曲的风格。其中"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两句则改用3而不用4,与前后形成调性调式上的对比,加强了坚定诚挚的情感。此曲虽用古代题村,但却寄托着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它音调流畅,内容通俗,感情深切,因而流行较广。
木兰辞 原是产生于南北朝时候的一首叙事诗,写爱国女英雄木兰(传说姓花)从军的故事。北魏年间,可汗大点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老弟幼,乃假扮男装,代父应征,驰骋疆场,转战十年,立下辉煌战功。当胜利回师时,坚决不受朝廷封赏,而提出"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要求。诗中塑造的这一热爱家园、不图宝贵荣华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辛亥革命后不久,《木兰辞》被谱成歌曲流传,在当时国难深重、帝国主义横行的历史条件下,很受群众欢迎。此曲可能是根据传统的吟诗调而加以歌曲化处理的,音乐基本上用叙事歌曲常见的上下句结构作变化发展而成。风格清新,音调流畅,感情朴实亲切。全曲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部以五声音阶为主,后部较多运用"二变"。特别从"爷娘闻女来"以后,常因强调四度音4而产生转调效果,对于渲染木兰返家时与父母姐弟团聚的欢乐气氛颇有帮助。
满江红 宋、元时候最流行的词牌之一。现行曲调本来是和元代萨都剌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配在一起的,二十年代中,杨荫浏先生将它与相传为岳飞所作的《满江红》词相结合而得以广泛流传。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后遭投降派秦桧诬陷而被杀害。这首词描述他回忆过去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想到而今却是"三十功名尘与土",靖康之耻犹未报雪,发出了"臣子恨,何时灭"的感叹,并表达了坚持"收复旧山河"的壮志和决心。歌曲音调淳厚,节奏稳健,感情昂扬而壮烈。全曲由两大段组成,称为上、下片,下片的曲调基本上是上片的反复,只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词调音乐中最典型的曲式结构之一。
❽ 求一篇关于声乐欣赏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记孙国栋老师《音乐欣赏——声乐作品欣赏》
第四次选修课,我选报了孙国栋老师的《音乐欣赏——声乐作品欣赏》。从5月5日开始,老师讲解了从课程总括——看美国音乐舞蹈剧《猫》——流行音乐的演变——歌唱发音——歌唱方法——舞台表演——舞台装饰,最后以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束了这次课程。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泊与祝英台》在音乐形象的塑造上并非是越剧“卡戏”式的模仿,而是根据协奏曲的形式特点,对原则内容和曲调进行综合提炼,加以发展和创造。结构上根据标题内容的需要,运用了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在艺术处理上,为了充分发挥交响性效果,使之具有民族特色,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如在显示部尾吸取了戏曲中歌唱性的“对话”形式,来表现“梁祝相爱”的主题;展开部中的“哭灵投坟”则用了京剧中的倒板和越剧中的嚣板,在小提琴演奏上,借用了我国民族乐器的某些演奏技法和效果,听来别有风味。这部协奏曲旋律优美,色彩绚丽,通俗易懂,艺术性很强,在国内誉为“民族的交响音乐”,国外音乐评论家则称它是“《蝴蝶的爱情》协奏曲”;是一部“迷人、新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
这部作品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素材,按照剧情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单乐章,有小标题。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综合采用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深入而细腻地描绘了梁祝相爱、抗婚、化蝶的情感与意境。
在呈示部中,由引子开始,描写了春天的景色,接着由主部,以单三段体的ABA形式,描绘了梁祝两人“爱情主题、草桥结拜、主题再现”的情景,然后在连接部出现了自由华彩段。副部是由回旋曲体以ABACA形式构成,描写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情趣。结束部写出了两人“十八相送、长亭惜别”情景;展开部写出了“抗婚”、“楼台会”、“哭灵一控诉一投坟”三个场景。最后的再现部(省略副部)出现了美妙、神秘而有如梦幻般的“化蝶”世界。
呈示部:乐曲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震音背景下,长笛以其纯净甜美的音色吹出明亮跳跃的华彩旋律,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春天美景。接着,由双簧管奏出优美抒情的旋律。之后,在清淡的竖琴伴奏和木管乐器呼应下,独奏小提琴在明朗的高音区奏出纯朴、优美、极富诗意的爱情主题。大提琴潇洒浑厚的音调随后加入,与独奏小提琴进行着交流对答,描写梁祝二人在草桥亭畔相互结拜、心心相印的情景。乐队全奏,重复爱情主题,独奏小提琴起而应和,主题思想得到进一步深化。最后,乐队将副部主题再次重复一遍,音乐进入结束部。结束部由爱情主题发展而成。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生动地表现了“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柔情和动人场面。
展开部:这是整部作品戏剧性发展的中心。音乐转入阴郁的气氛,由大提琴和巴松管奏一个阴沉的下行乐句,出现大锣、定音鼓声和乐队演奏的不协和音响,制造出阴森恐怖的气氛,预示着悲剧的降临。突然,由大管、圆号、长号、大号和低音弦乐奏出代表封建势力残酷凶暴的主题。独奏小提琴用戏曲散板的节奏描绘祝英台的惶恐不安和痛苦心情。经过乐队强烈的间奏,小提琴以强烈的切分和弦奏出由副部变化而来的“反抗”生题。刻画出祝英台誓死不屈的反抗性格和精神。这一主题与封建势力主题反复交替出现,情绪越来激动,形成了强制与反抗的斗争高潮,封建主题占据了优势。
再现部只再现了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一爱情主题。长笛以美妙的华彩旋律,在竖琴的伴奏下,把人们带入神仙般的境界中。在加弱音器的弦乐背景上,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加弱音器奏出爱隋主题。由于弱音器的使用和钢片琴富有特色的伴奏音型,使得这时的爱情主题较之在呈示部中出现时,具有一种轻盈飘渺、朦胧神秘、崇高的色彩,既象征一种美妙的梦幻世界,又表达出一种无限眷念、追忆、敬仰和崇敬的感情。爱情主题的重复演奏,使这种感情不断得到升华。最后,音乐在慢板中静静地结柬。
《梁祝》整部协奏曲由于作者艰苦地进行严肃的艺术思维和创造,呈现出纯朴、清逸、幽思并带着浓郁民族风格的泥土芳香和仙乐般的境界,而又运用西洋音乐的体裁和技法,成功地塑造出当代小提琴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