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传统艺术 音乐和舞蹈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咱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恶劣各国,如朝鲜、日本等国)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赵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传统舞蹈产生于特殊的时代和环境,因此仪式性特征十分明显,舞蹈艺术后来作为审美性极强的欣赏性艺术,具有娱乐、审美等多种艺术特性,但是这些特性都是从舞蹈最早存在的仪式性中渐渐衍生出来的。
一、中国传统舞蹈多产生于先民巫术、宗教仪式的需要
从舞蹈的产生来看,是适应巫术和原始宗教仪式的需要产生的。这可以从舞蹈之“舞”的原始意义中得到理解。早期甲骨文中,“舞”与“巫”的形状十分相似。在早期社会“舞”、“巫”所指是同一事项,即女巫师的巫术仪式以及巫师祈祷神灵时的姿态。后来,用“舞”指称巫师的姿态,“巫”‘指称巫师这一类人员,其意义才渐渐分离。可见,这种姿态就是“舞蹈”的原始形态。尽管“舞”姿态从“巫”中分离,但早期舞蹈事实上还是直接服务于巫术活动的,这可以从“舞”与“雩”二字的关系中看出一些痕迹。甲骨文中有“辛巳卜宾乎舞有雨”的记载。这其实是一次祭祀求雨活动的记录,其中有舞蹈的仪式行为。《说文解字》释“雩”曰:“雩,夏祭乐于赤帝以祈甘雨也。从雨,于声。雩,羽舞也。”所以,舞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通“雩”,指求雨巫术仪式中的“羽舞”。《周礼·春官·乐师》曰:“凡舞有拨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即所谓周代的六小舞。这些舞蹈都是周代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性舞蹈。《周官·舞师》载:“掌教兵舞,帅而舞山川之祭祀;教拔舞,帅而舞社樱之祭祀;教羽舞,帅而舞四方之祭祀;教皇舞,帅而舞旱嗒之事。”羽舞、皇舞皆为祭祀求雨的仪式舞蹈。后来的《庸舞》、《奏舞》、《龙舞》等皆是旱祭求雨的巫术仪式舞蹈,其中《龙舞》至今不衰。
考古发现的中国早期乐舞图中,许多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和巫术性质,是先民巫术性仪式活动的记录。如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彩陶盆舞蹈纹,内蒙古狼山原始岩画,甘肃嘉峪关黑山原始岩画,广西花山崖原始壁画中的舞蹈场景,经专家研究皆具有很强的巫术性质和仪式特征。
为什么中国早期舞蹈会有如此明显的仪式特征?其实这跟舞蹈在当时的社会功能有关系。早期舞蹈产生于早期先民巫术图腾活动,是巫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是巫术图腾文化的产物,它必然具有巫术的文化属性。从早期舞蹈言,其直接作用就是实现其沟通人神、祈福免灾、五谷丰登等巫术性目的的。
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功用性、仪式性是早期舞蹈的第一属性,舞蹈的娱乐性是从巫术活动的娱神目的衍生的,从娱神到娱人再到自娱,是舞蹈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尽管后来的舞蹈也许并不用于祭祀,但是中国舞蹈自产生时就存在的仪式性传统却被积淀下来了,已经渗透到舞蹈的动作、结构和独特的抒情方式等内容之中。
二、中国传统舞蹈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面
从表演场合看,中国传统舞蹈多使用于各种仪式性场合。大到国家的祭祀、朝会、出战、庆功、王室更替,小到百姓婚丧嫁娶、往来聘问、播种收割等等均有若干的仪式内容。归纳起来大概可以分为社会性仪式、宗教性仪式、生产性仪式、人生成长性仪式等类。中国古代根据舞蹈的使用场合和社会功能将宫廷舞蹈分为雅舞、杂舞两类。雅舞在后来的历代王朝宫廷中皆是最重要的舞蹈,虽然各代帝王皆制作自己的舞蹈,名称也各不相同,以示不相袭用,但是仅改歌词而舞曲依旧不变,其祭祀的仪式性功能也没有改变。正所谓“自周以来唯改其辞,未有变其舞者也”。这部分舞蹈用于国家的祭祀场合,显然具有强烈的仪式性特征。
杂舞的仪式性特征从《乐府诗集》中可以看到,书中很详细地记载了自西周以来到隋唐时期民间方俗舞曲流入宫廷,以及在宫廷宴会等重要集会场合表演的历史事实。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传统舞蹈中,尽管有些舞蹈从其产生说,并未直接服务于巫术和国家祭祀活动,但是往往被统治者用来在其他仪式活动中表演,作为仪式活动的重要部分,因此也使之具有了很强的仪式特征。
没有进入宫廷的传统舞蹈则在民间流传。从其表演看,也大多在重大的节日活动中进行。如春节、三月三、火把节、泼水节、播种节等等,构成了这些舞蹈强烈的仪式性特征。如土家族每年农历正月要祭祀始祖“八部大王”跳摆手舞、毛古斯舞,藏族每年藏历2月29日的“跳神节”要跳《羌姆》,青海黄南同仁地区藏族每年的“六月会”祭祀山神、二郎神,跳((龙鼓舞》等等。这些舞蹈均具有极强的仪式性特征。这种仪式性特征一方面是这些舞蹈本身就具有的,其产生之时就是为仪式而服务的;另一方面,在这些仪式性场合表演的舞蹈,也许本身的仪式性内容并不强,有些就是娱乐性舞蹈,但是,一旦进入某种仪式性场合表演,它便具有了很强的仪式性。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舞蹈表演的仪式场合也是其形成仪式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三、现存各民族民间舞蹈的仪式性内容
现在尚流传在很多地方的摊戏摊舞,就具有很强的仪式性。滩是一种与人类巫文化紧密联系的文化事物。现存于贵州、湖南等地的摊戏如撮泰吉、地戏、摊堂戏都有极强的巫术仪式性质。摊戏之所以为摊戏,在表现形式上都有“逐摊”的含义和意味,包含驱逐鬼神和瘟疫的内容。根据周显贵老师的调查,在今天安徽贵池地区,每年农历正月初七至十一还有摊戏表演。整个仪式分三部分:启圣仪式、摊戏表演、送神仪式。在启圣仪式中有迎神的内容,迎神卤簿(仪仗队)到河边水口敬请二郎神牌位,供于宗祠内,烧香、鸣炮、行祭礼,一长者吟诵祭词。然后,族长为二郎神做仪式性表演,舞滚灯,锣鼓齐鸣。紧接着几名男子与族长共同跳起摊舞《舞滚灯》。摊舞在启圣仪式中的表演,是请神仪式的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仪式特征。
又如土家族祭祖跳的《毛古斯》舞。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的“调年”活动尽踞手舞时加毋毗舞。届时设祭场,由代表土家先祖的“拔步卡”(意为老公公)带领子孙毛古斯赤足而舞。舞者头罩尖顶遮面齐颈茅草束,上扎五根冲天辫,全身用稻草、茅草或树叶遮盖,以象征先人。舞蹈内容有做阳春(刀耕火种)、抢新娘、围猎、捕鱼、甩火把等,生动地再现了原始土家部落的生产、生活场景。生殖崇拜是贯穿舞蹈始终的主题,每个毛古斯扮演者的腰间都扎有一根象征男性生殖器的火把,称“粗鲁棍”,火把顶端用红色土涂抹,或包红布。表演围猎、甩火把等内容时,舞者要夸张地作出“示雄”、“撬天”、“搭肩”、“转臀”、“挺腹送胯”等显示阳具的动作。舞蹈到高潮时,毛古斯的火把可随意触及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被触及者则视之为祖神对生育能力的恩赐。这典型地反映了土家族先民原始狩猎生活和男根崇拜意识,具有很强的仪式性。
以上所举民族民间舞蹈的仪式性特点仅是几个案例,其实尚有很多民间舞蹈保留着大量的仪式性内容,说明民间舞蹈的仪式性特征是十分明显而突出的。
四、结论
巫术内容和图腾信仰的印记不可避免地烙在了民族舞蹈之中。早期舞蹈的基本内核诸如舞蹈动作、舞蹈结构、舞蹈表情方式等的仪式性因素通过各种途径被积淀下来,成为后来舞蹈制作的基本基因和材料被消化和渗透。如舞蹈艺术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动作的虚拟性、情节结构的程式化、抒情方式的象征性等特征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中国早期舞蹈仪式性内容的影响,可以视为早期舞蹈仪式因素在舞蹈方面的积淀。从这一意义说,仪式性不仅仅是中国早期舞蹈的根本属性,也是整个舞蹈艺术的根
『贰』 中国当代舞的历史分期和艺术成就
中国“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是“荷花奖”舞蹈比赛第一次提出并确立的(原曾建议叫“新舞蹈”),这在中国舞蹈分类和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涉及到中国舞蹈发展全局性问题。
“当代舞”,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舞蹈运动至今发展的总体认定。它即是老一代舞蹈家近代舞蹈创作实践活动,更涵盖建国后巨大的新舞蹈创作运动实践,总体概括为中国“当代舞蹈”。
当代舞的艺术风格
中国“当代舞”在舞蹈形态、表现方法与风格等方面,存在有“多界面”、多层面的丰富体系,有如现代舞一样,其中流派风格倾向繁多,但并不妨碍它们共有的、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形成自己舞种的“临界面”的当代艺术风范。这些不同的艺术方法,却在探索一个共同的主题--表现现实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当代舞”重要的艺术特征,这对于中国舞蹈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代舞蹈是指20世纪50年代后的舞蹈创作和表演,它在作品选材上鲜明地指向了中国人当代生活的感情状态,对于中国戏曲舞蹈、芭蕾舞、西方现代舞中的舞蹈元素则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方式,在时间和舞种上比现代舞容纳的东西更加广泛。昨晚的精品展演中,双人舞《踏着硝烟的男儿女儿》和《无言的战友》、《天边的红云》充分展示了人们所熟悉的革命、保家卫国和历史传统题材,其中群舞《天边的红云》以女性的视角勾画出历经磨难的女红军在壮烈牺牲前的战斗与抗争,同时又刻画了面对死亡的青春女性在残酷的战争中对美的追求和美好明天的留恋,人们从这个舞蹈中不难看到现代舞的抽象和民族舞的具象的描述风格;而被誉为“20世纪经典”的女子群舞《小溪 江河 大海》以一群少女或细碎流畅或奔腾跳跃的舞姿,象征着山涧小溪流聚成河最终汇入大海的景象,以此揭示出人类亘古不变的规律;独舞《太阳鸟》以其精致独特的艺术视角,写意的展现了人们对生命、阳光的诗般礼赞……相比现代舞的抽象和“怪”,一幕幕精彩的“当代舞”演出因它们为百姓所熟悉的题材、也因它们的贴近生活和通俗易懂而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热烈掌声。
“当代舞”主要指广泛吸收而又不拘一格地运用中国传统舞蹈素材和外来艺术素材进行的创作和表演。该舞种的作品追求鲜明的艺术形象和丰富的民族审美情趣,反映中国当代火热的社会生活和时代性的精神风貌。
中国“当代舞”,作为中国舞蹈的重要舞种,是“荷花奖”舞蹈比赛第一次提出并确立的(原曾建议叫“新舞蹈”),这在中国舞蹈分类和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涉及到中国舞蹈发展全局性问题。
“当代舞”,主要是对“五四”新文化舞蹈运动至今发展的总体认定。它即是老一代舞蹈家近代舞蹈创作实践活动,更涵盖建国后巨大的新舞蹈创作运动实践,总体概括为中国“当代舞蹈”。它常常是根据表现内容和塑造人物的需要,不拘一格,借鉴和吸收各舞蹈流派的各种风格、各种舞蹈表现手段和表现方法,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从而创作出不同于已经形成的各种舞蹈风格的具有独特新风格的舞蹈。
中国“当代舞”在舞蹈形态、表现方法与风格等方面,存在有“多界面”、多层面的丰富体系,有如现代舞一样,其中流派风格倾向繁多,但并不妨碍它们共有的、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形成自己舞种的“临界面”的当代艺术风范。这些不同的艺术方法,却在探索一个共同的主题--表现现实生活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当代舞”重要的艺术特征,这对于中国舞蹈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
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
舞蹈起源于劳动。古老的舞蹈是以模仿狩猎或欢庆丰收为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为主。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既是供人欣赏和娱乐的艺术形式,也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舞蹈依其目的与作用的不同可分为自娱性舞蹈与表演性舞蹈;依其风格特点的不同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和现代舞;此外还有与其他艺术因素相结合而成的舞剧。
自娱性舞蹈 一种不以剧场舞台为表现场所,不求供人欣赏,而以跳舞作为自我娱乐的舞蹈。其动作不表明任何意义,比较简单,有一定的规律性。队形变化简单,人数可以随时增减。有的有乐器伴奏,有的则随着鼓的节奏或歌声起舞。在一定的节奏和规律的限度内,舞者可以即兴发挥。我国各民族也都有属于本民族的传统舞蹈形式,如汉族的大秧歌、藏族的弦子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土家族的摆手舞、苗族的踩堂鼓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常跳的交谊舞、青年集体舞。
表演性舞蹈:一种以剧场、舞台为主要表现场所,专门供人观赏的舞蹈,具有认识、教育、美感和娱乐作用。这种舞蹈由于是经过舞蹈家的艺术加工、整理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着鲜明的主题思想和典型化的形象,动作也较为复杂,具有规律性和规范性,舞者不能自由发挥。表演过程须受一定舞台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同时有音乐、舞美、灯光、服装等艺术手段的配合。
古典舞:从古代流传下来具有典范性和古典风格的传统舞蹈。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各具独特民族风格的古典舞蹈。如爱尔兰气势磅礴的踢踏舞,中国的古典舞大多保留在戏曲艺术中,剧中人物演唱和说白时的一举一动是舞蹈化的,也有成套的舞蹈组合,在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紧密配合是中国古典舞的传统特色。
世界各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其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民间舞蹈大多数是和民歌相结合,采取载歌载舞的形式,因此也叫歌舞。民间舞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舞蹈形式。从人们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产生。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劳动方式以及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了舞蹈的风格和特色的明显差异。在世代相传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的加工创造,成为珍贵的民族文化瑰宝。
芭蕾舞 欧洲古典舞剧的统称。“芭蕾”一词源于意大利语“ballare”(跳舞)。芭蕾艺术是从15和16世纪的意大利贵族余兴戏剧演出脱胎而来,形成于17世纪的法国,18世纪传入俄国,19世纪初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创造了女演员以足尖立地跳舞的技巧,发展了各种腾空跳跃和旋转技巧,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体系,逐渐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意大利、法国和俄罗斯学派,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现在许多国家都有不同风格的古典芭蕾和著名的芭蕾作品。20世纪初,出现了现代芭蕾学派。芭蕾艺术在“五四”运动前后传入我国,新中国成立后才成立了专业的芭蕾舞剧团体。
现代舞 摆脱古典芭蕾的程式和束缚,强调以自然的舞蹈动作,自由地表现感情和生活的舞蹈。
舞剧 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哑剧、舞台美术等因素,以集中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一种戏剧形式。具有完整的戏剧结构舞剧中的舞蹈一般以古典舞或民间舞为基础,以结合剧中人物的性格和情节发展,分情节舞和表演舞两类,情节舞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表演舞主要描写剧情所发展的时代和环境特征。
舞蹈在揭示人的心灵,抒发内心感情方面,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说明人只有在非常激动,内心情感用语言以致唱歌都难以充分表达的时候,才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手舞足蹈来抒发。舞蹈正是运用了人们表达感情的这种特殊形态,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心神结合,以感情引起体动,以体动表达感情,给人以生动的直观形象。
欣赏舞蹈是一种文化审美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活动。在欣赏方法上,首先可以通过节目单、说明书了解舞蹈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形式及演员,再结合演出中演员的舞蹈动作、舞台灯光、布景和服饰所表现出的气氛、情景去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含义,达到形(演员动作)、意(景境和动作表达的意思)、情(抒发的感情)三者统一。其次,要对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有所学习和了解。舞蹈是文学、音乐、美术等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一起而共同塑造艺术形象的。具有一定的舞蹈知识,将有利于欣赏舞蹈作品。再则,要学会懂得音乐。舞蹈音乐和舞蹈是紧密相连的,鲜明准确的音乐形象、优美动人的旋律、丰富而有变化织体,将能更好地引导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欣赏舞蹈作品。
在看演出时,将在观赏过程中对作品获得的初步印象的基础上,随着人物情感的深入表现,逐渐进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生活的认识产生联想和思考,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这时我们不仅欣赏了舞蹈,也得到了很好的艺术美的享受。
为了鼓励我国优秀的舞蹈新创作,发现和培育优秀人才,提高舞蹈的编导和表演水平,国内分别设立了全国舞蹈比赛、中国舞“桃李杯”邀请赛,等等。使我国的舞蹈事业得到了不断的繁荣壮大。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与社会关注分不开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参与进来,关注舞蹈,关注这门艺术,用全新的视角给与新的诠释,我想你一定会和我一样为之震撼,相信我们同样有为之自豪的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艺术正在走向世界,舞动无处不在。
艺术,是由各个不同的艺术品种所组成的。作为艺术之一的舞蹈,同样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它也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所组成的。我们今天研究介绍舞蹈的种类,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艺术的特性、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熟悉和掌握舞蹈艺术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各种样式和方法。
根据舞蹈的作用和目的,舞蹈可分为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两大类。生活舞蹈是人们为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艺术舞蹈则是为了表演给观众欣赏的舞蹈。
生活舞蹈包括有: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
习俗舞蹈,又可称节庆、仪式舞蹈,是我国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各种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在这些舞蹈活动中,表现了各处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
宗教、祭祀舞蹈,是进行宗教和祭祀活动的舞蹈形式。宗教舞蹈是对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神灵的一种形象化的再现,使无形之神成为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之身,是神秘力量的人格化。主要用以祈求神灵庇佑、除灾去病、逢凶化吉、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或是答谢神灵的恩赐;祭祀舞蹈,是祭祀先祖和神佛对自己的保佑和赐福。
社交舞蹈,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增进友谊、联络感情的舞蹈活动。一般多指在舞会中跳的各种交际舞。另外,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在各种节日所进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因些,也可以说是各民族的社交舞蹈。
自娱舞蹈,是人们以自娱自乐为唯一目的的舞蹈活动。用舞蹈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
体育舞蹈,是舞蹈和体育相结合,以艺术审美的方式锻炼身体,使身心全面健康民展的舞蹈新品种。如各种健身舞、韵律操、中老年迪斯科、冰上舞蹈、水上舞蹈、以及我国传统武术中的舞剑、舞刀和象征模拟各种动物、特写形象的象形拳、五禽戏等均是。
教育舞蹈,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的舞蹈活动,以及开设的舞蹈课程,用来陶治和美化人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培养人的团结友爱、加强礼仪,以及增进身心健康,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舞蹈,是指由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集中、概括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创造,从而创作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由少数人在舞蹈台或广场表演给广大群众观赏的舞蹈作品。由于艺术舞蹈品种繁多,根据各个不同的艺术特点,大致可分为三类。
每一类,根据舞蹈的不同风格特点来区分,有:古典舞蹈、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和新创作舞蹈。
古典舞蹈是在民族民间舞蹈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各具独特风格的古典舞蹈。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由于各国家、各民族、各地区劳动方式、历史文化心态、风俗习撸
『叁』 舞蹈和音乐的关系是什么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
1、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知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
2、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道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
3、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
4、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内,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容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
(3)中国音乐和舞蹈的成就扩展阅读:
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
舞蹈本身有多元的社会意义及作用,包括运动、社交/求偶、祭祀、礼仪等。在人类文明起源前,舞蹈在仪式,礼仪,庆典和娱乐方面都十分重要。中国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舞蹈,它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到秦汉之际已形成一定特色。
舞蹈中的三要素是:舞蹈表情、舞蹈节奏和舞蹈构图。民族民间舞蹈的创作三要素是:内容上要有民族精神和时代气息、形式上要突出民族特点和审美情趣、风格上要有地域特色和新的韵律。舞蹈教学中的三要素是:趣、情、美。
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动作也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性,舞蹈演员要具备跳跃、旋转、翻腾、柔软、控制等高难度的技巧能力,但是,在舞蹈作品中表演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一种手段。
『肆』 舞蹈发展周代的艺术成就和分析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三、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着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着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伍』 音乐与舞蹈的发展关系
舞蹈从一产生起便和音乐结成了最紧密的联系,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总的概念中,音乐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舞蹈与音乐
舞蹈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舞蹈离不开音乐,舞蹈总是在音乐的伴奏下展示出来。舞蹈与音乐共生存,不存在没有音乐伴随的舞蹈。原始的舞蹈也有敲击出来的节拍或歌唱相伴和。在《乐记·乐象篇》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汉代《毛诗序》中也讲了这个道理:“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音乐的回声。”原苏联著名舞剧编导和舞蹈理论家扎哈诺夫也说过:“音乐——这是舞蹈的灵魂。音乐包含了并决定着舞蹈的结构、特征和气质。”
中国舞蹈家吴晓邦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作了验证。他认为:“任何舞蹈在艺术形象上都必须通过音乐,才能把它的‘意思’完整地表现出来。”他并且公开宣称自己曾从《义勇军进行曲》中“获得舞蹈形象”,他还指出“就是一个无伴奏的舞蹈,虽然没有声音,但他从无声中也有一种节奏动作,会使人感到无声胜有声。”‘’虽然有些舞蹈家为了强调舞蹈艺术的独立性,致力创作了不用音乐伴奏的作品。但还是用走踢踏,通过脚铃、手铃来随着身体的动作而发出有节奏音响来替代音乐伴奏。从广义上说,这种有节奏的音响,就是音乐的基本因素。我国舞蹈家王曼力等编导表现张志新烈土在狱中斗争生活的舞蹈《无声的歌》,就是一个无音乐伴奏的舞蹈作品,但是它采用了风声、水声、镣铐声、鞭打声等音响效果来伴奏,其实这种音响的本身就属于广义上的音乐,因为它有节奏,有律动,有音高,有音色。概言之,舞蹈和音乐不能分离。
二、舞蹈与音乐的结合
首先,舞蹈与音乐之间存在的共同点是节奏,这是它们结合的自然基础。舞蹈和音乐都有节奏,舞蹈更需要音乐来强化节奏感。原始舞蹈之所以一开始就与音乐结合在一起,根本原因在于节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看,人的有节奏的动作自然地要求音乐来配合,因此历代各种有节奏的集体劳动都有劳动号子。舞蹈作为一种感情冲动的自由的有节奏的动作表现,自然更加需要音乐的配合。当然,能够同舞蹈相结合的不是任何音乐,而是节奏比较鲜明的音乐。音乐本来便同其他艺术相结合,例如同戏剧、电影、诗歌等等,但是最容易而且必须结合在一起的还是舞蹈,原因也在于它们之间有着共同的节奏。
其次,舞蹈与音乐的共同点是抒情性。舞蹈和音乐都直接表达感情,而且音乐的表达具有抽象性,它不会对舞蹈的具体表达产生重叠、矛盾或干扰,而可以与舞蹈结合得天衣无缝。
再次,舞蹈和音乐都是在时间过程中展示的。这样它们才能够同步进行,结合在一起。
三、音乐对舞蹈的作用
(一)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性格,烘托气氛
舞蹈需要音乐的激发与强化。离开音乐,舞蹈是难以充分表达感情的。音乐本来就有直接渗入人心的特点,欣赏者常常把音乐中表现的感情当作自己内心的感情来体验。舞蹈家对于自己表演的作品的组成部分的音乐当然有更深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受和理解进一步激发起内心的感情,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杰出的舞蹈家乌兰诺娃在《一个舞蹈演员的自述》中说,她在扮演《巴赫奇萨拉伊的水泉》中的玛丽亚时,是把理解音乐作为“起点”的。她还说,好的音乐就是在对自己“指示舞蹈动作的表情和意义”。音乐可以加强舞蹈的感情色彩,可以帮助理解舞蹈的内容,并且使舞蹈显得更加生动而有魅力。音乐能够直接打动观众的感情,这就等于在舞蹈与观众之间增加了一条感情的纽带,使观众同舞蹈更加接近。
(二)帮助组织舞蹈动作
舞蹈创作要对照音乐来进行。由于舞蹈与音乐有着共同的节奏、韵律和情感内容,而且是同步展示的,两者必须高度地协调一致。舞蹈作品不是把动作设计成之后,再配上音乐的,而是在进行动作设计之前就必须有音乐。舞蹈音乐的采用有两条途径,一是利用现成的音乐,一是为既定舞蹈的主题和情节创作的音乐。“按照音乐编舞”,这是舞蹈的普遍做法。扎哈诺夫说:“作曲家写作舞剧音乐,……,而舞剧编导则为音乐所激动,并在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舞蹈作品——舞剧。””当然,舞蹈并非只是服从音乐。首先,舞蹈要对音乐进行选择,因为不是任何音乐都适合于舞蹈的。其次,如果专为构思中的具体舞蹈作品创作音乐,就要服从舞蹈编导提出的要求,另外,舞蹈编导在编舞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对音乐进行修改。
吴祖强先生在《舞蹈的音乐结构及其它》一文中曾这样说道:“舞蹈和音乐的任务是共同努力通过塑造鲜明、有说服力的形象来展示企图表现的内容,从总的方面来看,舞蹈音乐的最大特点应该是能尽力帮助舞蹈形象的塑造和确立,丰富舞蹈形象,加强舞蹈形象的感染力。”如民间舞《石头·女人》的音乐,以浓郁的福建地方色彩,洒脱、纯朴的音调特征,刻画了惠安女勤劳、朴实和忍辱负重的典型性格,令人回味无穷。
(三)在舞蹈和舞剧中担负着交代和展现剧情的任务
如舞蹈剧《好大的风》第一段“回忆”中,音乐以电声模拟乱风的效果,由小变大,由远至近,把观众带进了要讲的故事氛围中。到了舞蹈的第三段“象征”,在唢呐呼喊般的领奏下,和着强烈的鼓声、钹声,与弦乐的短促有力的演奏,把舞蹈推向了高潮。最后音乐伴随着一阵狂风呼啸声吹过,仿佛要把这动人的故事吹向更远的地方,让更多的人为之感动。艺术魅力在这里体现为舞蹈与音乐的浑然一体。
舞蹈与音乐的结合形成完整的舞蹈艺术。舞蹈所表现的动作和姿态是世界万物中最美、最能打动人的动作和姿态,与之组织得最美、最动听的声音即音乐艺术相结合,将给人带来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并从而产生社会作用,这是一种“天作之合”。
『陆』 音乐与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种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就失去了原来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酉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是向民间吸收了若千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首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它传播面很广。20世纪初,现代舞在酉方兴起,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但他们叉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
『柒』 舞蹈和音乐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可以在哪些方面发挥其作用
我想主要两个方面:
一是要为广大人民服务,即为以工农兵为基础的劳动大众服务。
二是要以弘扬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为加快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捌』 中国舞蹈发展历程
1、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记录中华民族舞蹈发展轨迹的文物图像和文字,连绵不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罕见的。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舞蹈纹陶盆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原始舞蹈整齐的队势及其群体性、自娱性的特点。从远古传说:“帝俊有子八人,始为歌舞”,说明了歌舞的创造者是群体。
2、夏禹传位给自己的儿子启,结束了“选贤与能”的时代,领袖世袭,成为“家天下”的局面,奴隶制建立,夏以后的殷商时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一个神权统治的奴隶时代,事无巨细都要占卜问卦,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记录宗教活动的档案。
3、出身下层的汉高祖刘邦,推翻了秦朝暴政,建立汉朝,国家统一,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达,包括舞蹈在的文化艺术也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秦汉时代建立的“乐府”制度,大量整理民间乐舞,一方面可供统治者作施政参考,另外亦可供宫廷欣赏享乐,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发展。
4、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民族迁徙杂居,文化交流频繁,出现了各民族乐舞的大交流时代。随着西北地少数民族内迁,大量西域乐舞传入中原,如影响颇大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一带)乐舞,大约是在公元384年传入中原的。
5、1271年,元世祖忽必列建立元朝,以蒙古族为主体。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且笃信佛教,他们的舞蹈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宗教色彩,例如名舞《十六天魔》。
(8)中国音乐和舞蹈的成就扩展阅读:
著名舞蹈——巫舞
宗教舞蹈直接渊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基于原始信仰的巫,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和舞蹈结下了不解之缘。《说文解字》解释“巫”字的原型,就是模拟一个人两袖作舞的样子,意思就是以舞蹈沟通人神的人。
随着人类宗教意识的成熟,原始巫术逐步衍化为有较固定仪轨的原始宗教,舞蹈就成为宗教仪轨的组成因素,这在我国各族传统宗教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普遍现象。
『玖』 中国传统的音乐舞蹈等都有哪些发展
中国传统来的音乐、舞蹈、绘画、源雕塑乃至日常生活的饮食、服饰,都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而有重要的发展。唐代在中国各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音乐,建立了燕乐、清乐、西凉、高昌等10部乐曲。舞蹈方面,剑器舞、胡旋舞等也来自西域。
『拾』 “音乐与舞蹈的关系”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舞蹈与节奏的关系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除了舞蹈本身之外还包括音乐、美术、文学、戏剧等,其基本组合是舞蹈与音乐,它们二者是一种生来的天然组合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对音乐的记载可回溯数千年。古社会,人们在集体劳动中产生的有节奏的劳动呼声,形成原始音乐的萌芽,伴随着音乐的节奏、音调的形成还产生了舞蹈姿势。正是因为劳动赋予了音乐的节奏、音调还有舞姿,所以在远古社会,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我国古代文献将音乐称为“乐舞”便是这个道理。这是以天上西宫的星名“咸池”作为他的代表性乐舞的名称。《淮南子:天文训》中写道:“日出阴谷,浴与咸池”。以音乐和舞蹈反映古人的豪华迈幻想和对星辰的崇拜,在舜统治时期,代表性乐舞叫作《韶》,又称《箫韶》。这是占代非常著名的乐舞,孔子曾赞其“尽善矣,又尽善也”。
秦、汉、两晋、南北朝时歌舞音乐是音乐发展的主流。声乐、器乐与舞蹈的结合一方面丰富和提高了歌舞音乐,形成了有艳、解、趋的较大型的歌舞音乐形式。另一方面反过来要求声乐部分能表达的更细致,器乐部分能变化得更多样,从此时起至隋唐为止,歌舞音乐在音乐艺术发展中愈益起着主导作用。
唐代有情节的歌舞是后世歌舞剧的雏形,成为不成熟的初期戏曲。被称为“大曲”的大型歌舞是器乐、声乐与舞蹈连续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曾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规模庞大结构严谨,虽早已失传,但从有关的记述和诗人、文学家所作的描写揣测,这是非常令人神往的音乐歌舞大曲。宋代形成独立歌舞剧体系,到明清时,歌舞趋向于特定故事情节的表演,演变成戏曲。在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舞蹈和音乐一直紧密相联系,这是我国的“乐舞”发展的历史事实。
在西方,古希腊荷马时代以后盛行一种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合唱抒情歌和赞美歌、祝贺竞技获胜的庆贺歌以及赞扬英雄人物的颂歌。这说明当时音乐舞蹈结合的广泛。
公元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音乐艺术特别活跃,音乐写作技术走在前面,独立的器乐有了大的进展,在音乐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舞蹈音乐的新发展。到了十六世纪至十发世纪,欧洲音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这时候的舞曲在器乐作品中获得极为多样的变化,大大促进并提高了专业音乐创作的发展和水平,这十分有利于舞蹈艺术的前进。
这都表明,舞蹈和音乐的特殊密切关系是有历史见证的,与其说它们是姐妹、兄弟,不如说是“双胞胎”。当然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各有不同的发展,但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基本上没有分开过。
这是舞蹈和音乐相互关系的最简单历史,但所有的历史现象都并不是偶然的。在舞蹈艺术长期发展过程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自然也应有它们共同的科学依据。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而舞蹈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时间的艺术,因为音乐和舞蹈都要表达一个进程,即进行着的进程。音乐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是靠音乐联系的,舞蹈表达内容和情绪的进程则是依靠动作的连续。就作为时间艺术的舞蹈整体概念而言,一个孤立的动作只构成画面,是静止的,不是舞蹈的典型现象。音乐的时间单位是音调和节奏,舞蹈则是姿势和动作。
舞蹈整体要用节奏、节拍来组织,音乐也是如此,节奏、节拍是音乐整体的骨架。音乐和舞蹈都属“动”的艺术,它们都受不可停止的进程所制约,就是说,在整体或完整的部分进程中,一般不能停下来,停下来意味着终止结束。
这是舞蹈与音乐结合的基础,同时因为听觉和视觉的感觉不同,音乐能弥补舞蹈的“局限”,而舞蹈则使音乐获得某种可能的视觉印象,给音乐作出可见的解释,从一定意义上说,在舞蹈艺术中,音乐正是舞蹈的声音,舞蹈则是音乐的形体,一个有形而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结合反映了人的智慧。舞蹈与节奏密不可分。
二、舞蹈与旋律
舞蹈之所以离不开音乐,首先基于舞蹈艺术中对声音的本能需要,还由于音乐对舞蹈的另外一些重要作用,作曲家吴祖强先生认为:“配合并帮助舞蹈在整个过程中表达情绪、体现个性、烘托气氛、塑造形象的作用和具体帮助舞蹈动作的作用,前者属于表现方面,后者属于结构方面,结构为表现服务”。对于吴祖强先生观点的理解,要求我们对音乐的构成特点有一个概念: .
1、音乐旋律的构成要素。
音乐的构成要素有音高、节奏、节拍、和声、调式、调性、音色、音区等,将这些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构成音乐旋律,这些要素的组合多种多样,因此出现了千差万别的音乐。
2、乐曲的形式和体裁
舞蹈占有空间比较具体,而音乐抽象又不能停留,所以音乐有想方设法使听众对音乐留下印象,这样便促进了音乐创作的发展。音乐形式多种多样,和声学、曲式学、配器法都在一定范围内归纳了音乐形式和组织结构的一个方面,音乐形式的主要方面是创作实践中构成的各种典型格式即曲式。明白了曲式,就抓住了乐曲的整体,包括段落、层次、规模和整个音乐发展过程,因此就形式这个名词的广义来说,任何音乐形式都是用来表现思想内容的一切手法,与组成这一个音乐的所有要素的总和及统一。
乐曲在实用中形成了各科,不同样式和类型称之为体裁,它们可以由各种曲式构成。进行曲、夜曲、交响诗、各种舞曲等是体裁的形式,而曲式则指乐段,曲式往往提示听众以结构规律,体裁往往提示风格和内容。
3、 音乐是发展的艺术
音乐是发展的产物,人们在长期音乐生活中,积累祖先的经验,不断变化,特别是舞曲,它样式多样,而且源于不同地区和民族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而成为大型乐曲的基础,如在十七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斯卡拉底称为奏鸣曲的作品,基本上具有舞曲特征。舞曲逐渐进入非舞蹈范畴,影响着其它体裁,其它体裁也影响着舞曲。各式各样的不断发展舞曲又极大丰富着舞蹈艺术本身。艺术是创造的,一定要允许并且鼓励出新,舞蹈如此,音乐也如此,舞蹈艺术中的音乐当然也是如此。历史是前进的,随着历史的进步,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得到了进步。因此说音乐是发展的艺术,在我们对音乐形式和体裁有了一个大概概念。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舞蹈音乐,也只有这样,面对舞蹈音乐时才有了充分的准备,可以与作曲者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提出对舞蹈音乐的即合理又创新的要求。
三、 音乐能为舞蹈增辉
作为综合艺术的舞蹈艺术,谁都不能否认音乐和舞蹈是最密切的伙伴,从实践和理论上看,舞蹈艺术中音乐和舞蹈是血肉相连的伙伴。 在大型舞台剧中,音乐与舞蹈都具有戏剧性的结构,舞剧的角色、动作与音乐的关系是统一相辅相成的。如柴柯夫斯基为舞剧《天鹅湖》所写的音乐就是极为突出的例证,主要角色都有相对独立的音乐主题,并围绕着主题发展,创造出符合角色性格的音乐形象。舞剧音乐的整体是根据情节的发展,情感的起伏,性格的矛盾进行的。
舞剧艺术的发展,像柴柯夫斯基这样的大作曲家参与舞剧音乐写作,促进舞蹈音乐的发展,长期以来,舞蹈家和音乐家都在为获得相互融洽的关系而努力,特别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便促使舞蹈编导和音乐创作注入现代的气息,也促进派了舞剧的大力发展,就世界范围来说,尤其是舞剧音乐,已经与交响诗、歌剧、室内乐等并列。
在我国,舞蹈音乐创作也空前繁荣,福建省《惠安女人》这富有福建特色的大型舞剧以闽南文化为背景,以惠安女人大海般的情怀,采用富于地方色彩的乡土乡音,创作了一系列福建特色音乐,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反映了惠安女人有的命比石头还硬,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不朽精神。舞蹈大赛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舞蹈音乐,第七届“桃李杯”舞、《俏花旦》、《新“阿里朗”颂歌》、《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和以历史为背景的《无名花》音乐创作与舞蹈构思紧密结合,给评委和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获得大奖。
“小荷风采"——全国优秀儿童舞蹈展演中,儿童舞蹈中的舞蹈和音乐都结合得很好,音乐创作突出了儿童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塑造了儿童生动活泼的音乐形象,使孩子们看了节目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满足,得到全面的艺术享受从而受到了聪明智慧的陶冶和启迪。甘肃的藏舞《小卓玛》无论是舞蹈和音乐都突出韵味,十分舒展,’非常和谐,耐人寻味。山西的《黄河娃》满台都是铝制造的大小不同的鼓、镲和小钹,舞蹈很奔放、很热烈。江西的《请你做裁判》表现了一位下肢残疾的小姑娘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舞蹈动作中有停顿、有伸展,音乐也留出空隙,在空白的空间中,演员的动作在交流、在延续,音乐和舞蹈动作处理得非常恰当、融洽,在展示舞蹈内涵上,编导在艺术上进行刻意处理。这所有的一切都说明我国对发展舞蹈艺术、提高舞蹈音乐水平的重视,以及我国舞蹈音乐创作的长足发展。优秀的舞蹈音乐是舞蹈中的积极因素,好的音乐能为舞蹈增辉。
总之,在舞蹈艺术中音乐将永远是舞蹈的最亲密伙伴,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发展的角度,它们都相互依存、互为因果又融为一体不可分隔的特殊关系,只有在认清楚它们之间的特殊关系,我们才能创造出好的舞蹈作品,才能提高和丰富舞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