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国古代音乐的明清音乐
明清两代(至鸦片战争之前)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时期,明中叶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成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催化剂。
杂剧和南戏在明代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这就是杂剧的渐趋衰微和南戏的转趋兴盛。由于南戏(传奇)主要流行在中国南方,在流传当中,不断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并根据各地语言音调的不同,而不断派生出多种南方的戏曲声腔如:“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浙江)、“弋阳腔”(江西)、“昆山腔”(江苏)等。其中出现较早的是“海盐腔”,而在明初流传最广的则是“弋阳腔”。它不仅流行于江西、福建和安徽各地,而且还远及于云南、贵州两省。“弋阳腔”是高腔一类戏曲声腔中最早出现的一种,运用帮腔和滚调是它的特色。明代的“乐平腔”、“青阳腔”,以及清代盛行的“京腔”等多种高腔剧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影响。 “昆山腔”是明代戏曲声腔中成就极高、影响极广的一种。它在元末明初时即已形成,但当时海盐腔盛行,故未能受到广泛重视。明中叶,魏良辅等人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在总结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声腔的优点,对“昆山腔”作了重大的创造性发挥,创造了称为“水磨调”的新唱法,更加突出了舒缓优美和细腻的风格用新的“昆山腔”演唱的第1个剧本《浣纱记》(明梁辰鱼作)上演之后,“昆山腔”遂风靡一时,为其他声腔所不及。
作为一种声腔或剧种的“昆山腔”(亦称“昆曲”),并非它的所有音乐皆为昆山一地的产物。相反,它的音乐的绝大部分都是经过长期积累的南北曲曲调,只是在昆曲中经过不同程度的特殊处理,使之具有昆曲的风格色彩而已。在昆曲中,不仅有在杂剧与南戏中便已出现的南北合奏的形式,而且有将整套南曲和北曲间杂使用的“南北联套”形式,同时,还有许多整套的北曲剧目被作为昆曲的保留节目而上演不辍。这说明,南北曲在明代出现了另一个重要趋势:走向融合。而昆曲就是南北曲的集大成者。不幸的是,作为南北曲发展的顶峰的昆曲,由于适应上层观众的需要,创作和表演上过分追求文雅和雕琢,到明末清初便逐渐趋于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多种地方戏曲声腔兴起的新局面。 明末清初兴起的多种戏曲声腔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梆子腔”和“皮黄腔”。梆子腔起源于陕西一带,故又称“秦腔”。早在明代就已产生,逐渐流行于黄河以北诸省,又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梆子戏。南方的许多剧种中,梆子腔也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声腔。
皮黄腔是“西皮”、“二黄”两腔的合称。二黄是在安徽、湖北一带形成的新声腔;西皮则是梆子腔流入湖北后逐渐演变而成的。18世纪末徽班艺人首先把二黄带进北京;19世纪初汉班艺人相继入京,他们大多数以唱西皮著称。在北京的徽汉艺人的合班演出,进一步促进了两腔的结合。其后著名演员辈出,艺术上广为吸收昆曲等多方面的经验,有了重大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皮黄腔为主要声腔的新剧种──京剧。
梆子腔和皮黄腔的音乐都属于“板腔体”。这种板腔体的戏曲,音调虽较简单,但却颇为灵活。能作多层次的节奏与色彩等的变化,富于戏剧性,也便于欣赏和学习,因而深受群众欢迎。它的出现,是戏曲音乐发展一个意义重大的转变。 明清时期,器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丰富。具有悠久历史的鼓吹乐,早已突破官家的垄断,在各地普遍流行。现存北京的“管乐”、西安的“鼓乐”等,都还保留明清以来的遗制。江南一带的“十番锣鼓”、“十番鼓”在明清之际已有了广泛的影响,还有多种形式的锣鼓在南方(尤其是沿海)各地得到发展。和元代的“达达乐”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弦索”合奏形式,明清时也相当流行。18世纪蒙古族文人荣斋曾给这种合奏记下分部总谱,名为《弦索备考》传世,还有丝竹乐合奏的形式也在各地广泛流行。这时期的器乐,大都不同程度地受着戏曲和说唱音乐的影响。它们所奏的乐曲,不仅有许多曲牌是从戏曲和说唱中吸收和发展起来的(包括许多整套曲牌的移植),而且有一些大型器乐的创作构思也是从戏曲或者说唱的节目中得到启发或依据的。另一方面,许多声乐曲牌被引入器乐之后,适应器乐的需要都有程度不同的发展与变化,并获得了新的气质。
随着琵琶、三弦等乐器在戏曲、说唱等多种音乐形式中的广泛运用,演奏这些乐器的名手愈来愈多(明代北京的“都城八绝”中就包括了“琵琶绝”李近楼和“三弦绝”蒋鸣岐),演奏技巧愈来愈高,创作也日益丰汤琵琶”)是杰出的一个,他能弹《胡笳十八拍》等“古曲百十余曲”,“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王猷定《汤琵琶传》),这首《楚汉》就是至今仍在流传的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前身。至于琴曲,明清时期没有出现十分优秀的作品,但在琴谱的整理和刊印上却有显著成绩,自1425年汇集较多琴曲的第 1部琴谱集《神奇秘谱》出版之后,陆续刊印的琴谱为数不少。它们保存下大量琴曲,是研究琴的艺术和音乐历史的珍贵资料。一些经过整理的琴曲在艺术上也有发展和提高。 明清时期音乐科学的重大成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明代杰出的音乐理论家朱载,经过数十年刻苦钻研,大量的科学实验和精密计算,创造了“新法密率”,即十二平均律,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旧的三分损益律和旋宫转调的创作要求之间的矛盾,为音乐艺术和音乐科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明清时期的音乐,继续着宋元时期开始的发展趋势,在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众多的城市以至农村集镇不断兴起的形势下,各种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形成了数以百计的戏曲剧种、说唱曲种和器乐乐种,积累了无比丰富的音乐财富,为近代音乐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贰』 中国风的曲调
董贞:
相思引
情缠
金缕衣
仙剑赋
青衫隐
飞羽
仙恋
三世缘
HITA:
因缘劫(不是Finale的哦)
再封明专月照九州
祭流年属
佳人如梦令
束竹令
御歌行
歌
河图:
凤凰劫
倾尽天下
濑田水一的清商月
许嵩:
清明雨上
泸州月
南山忆
美人肩-陈思涵
还有
月中天
战魂·英雄劫
伤
枯叶之蝶(我推荐女声版的)
最后的等待
我们的墨明棋妙
蝴蝶杯
希望你喜欢
『叁』 推荐几首中国古典音乐
打个包发给你也可
中国十大名曲
1、高山流水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曰:“善哉,子之心与吾同。”子期四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断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2、广陵散
据《琴操》记载:战国聂政的父亲,为韩王铸剑,因延误日期,而惨遭杀害,聂政立志为父亲报仇,入山学琴十年,身成绝技,名扬韩国。韩王召他进宫演奏,聂政终于实现了刺杀韩王的报仇夙愿,自己也毁容而死。后人根据这个故事,谱成琴曲,慷慨激昂,气势宏伟,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3、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旋顾盼的情景。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现在流传的多树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绵延不段,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4、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5、鱼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6、夕阳萧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社根据经曲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棉会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7、汉宫秋月
乐曲表现了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8、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相传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值为琴曲。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毛泽东《咏梅》。
9、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10、胡笳十八拍
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调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乡而又不忍骨肉分离的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乐委婉悲伤,撕裂肝肠。
『肆』 真正的中国古典音乐的旋律部分是不是都没有流传下来
记得看抄央视版的笑傲江湖的时候,袭里面有几段这种描写。一个是在梅庄,大庄主喜欢音乐,他拿到了广陵散的曲谱,广陵散是古琴演奏的,所以曲谱是通过指法用文字标记位置记录的。当然,这种方法现在很少用,都用五线谱了。嗯嗯,这是个人之见,仅供参考。
『伍』 中国古代音乐
高山
流水
十面埋伏
雨打芭蕉
二泉映月
彩云追月
渔舟唱晚
春江花月夜,
闹元宵,
广陵散,
鹧鸪飞
『陆』 中国古代音乐“宫调”的五音
宫调,起源于宋代,是元曲中音乐部份的曲调模式。元曲中最常用的有五宫四调,版合称“九宫”或南北九权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 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音)的各个音级(声),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律),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调)。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是宫调理论。
『柒』 中国古代歌曲有哪些
中国古代歌曲有哪些?中国古典歌曲70首大全
指我国清代以前(1911年以前)的歌曲,包括琴歌、词曲、散曲、套曲、牌子曲以及史诗歌曲等多种体裁和形式的声乐作品。其中绝大部分是有文人参与了 创作或加工整理,一般都不注明曲作者的姓名。许多属词牌,利用现成曲调填词而成的歌曲占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史诗、长歌是靠世代口传保存至今;汉族古曲主要 从古代乐谱《魏氏乐谱》《纳书楹曲谱》《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以及《白石道人歌曲》和古琴曲谱中发掘来的。现提供70首古代歌曲供研究参考:(1)杏花天影 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
(2)醉吟商小品 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
(3)鬲溪梅令 宋·白石道人歌曲(1202)
(4)黄莺吟 宋·事林广记(1269)
(5)阳关三叠 明-浙音释字琴谱(1491)
(6)履霜操 明·谢琳太古遗音(1511)
(7)湘江怨 明-风宣玄品(1539)
(8)捣衣歌 明·风宣玄品(1539)
(9)伯牙吊子期 明·西麓堂琴统(1549)
(10)豆叶黄 明·乐律全书(1584一1606)
(11)客至 明·重修真传琴谱(1585)
(12)清江引 明·重修真传琴谱(1585)
(13)渔歌调 明·重修真传琴谱(1585)
(14)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明·琴书大全(1590)
(15)渔歌调 明·太古遗音(1609前)
(16)胡笳十八拍 明·琴适(1611)
(17)子夜吴歌 清·东皋琴谱(1676前)
(18)春光好 清·东皋琴谱(1676前)
(19)忆王孙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0)浪淘沙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1)凤凰台上忆吹箫清·东皋琴谱(1676前)
(22)长相思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3)秋风辞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4)竹枝词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5)久别离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6)送隐者 清·东皋琴谱(1676前)
(27)渔家傲 抄本
(28)胡笳十八拍(选段)清·五知斋琴谱(1721)
(29)满江红 清·治心斋琴学练要(1739)
(30)一半儿 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0)
(31)甘草子 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0)
(32)阳关曲 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0)
(33)忆王孙 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0)
(34)念奴娇 清·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1740)
(36)番桂枝 清·太古传宗(1749)
(37)醉花阴 清·太古传宗(1749)
(38)梧桐树 清-太古传宗(1749)
(39)关山月 清·魏氏乐谱(1768)
(40)陇头吟 清·魏氏乐谱(1768)
(41)敦煌乐 清·魏氏乐谱(1768)
(42)寿阳乐 清·魏氏乐谱(1768)
(43)清平调 清·魏氏乐谱(1768)
(44)阳关曲 清·魏氏乐谱(1768)
(45)秋风辞 清·魏氏乐谱(1768)
(46)青玉案 清·魏氏乐谱(1768)
(47)水龙吟 清·魏氏乐谱(1768)
(48)凤凰台 清·魏氏乐谱(1768)
(49)桃叶歌 清·魏氏乐谱(1768)
(50)秋风辞 清·槐阴书屋琴谱(1840)
(51)花鼓 清·张鞠田琴谱(1844)
(52)板桥道情(选段) 清·张鞠田琴谱(1844)
(53)五瓣梅 清·张鞠田琴谱(1844)
(54)劈破玉 清·张鞠田琴谱(1844)
(55)四大景 抄本
(56)水调歌头 清·醉金词谱(1848)
(57)阳关三叠 清·希韶阁琴谱(1878)
(35)刮地风 清·希韶阁琴谱(1878)
(58)阳关三叠 清·琴学入门(1878)
(59)鹿鸣操 清·琴学丛书(1910)
(60)归去来辞 清·琴学丛书(1910)
(61)虞美人 抄本
(62)平沙落雁 抄本
(63)水调歌头 抄本
(64)渔樵问答 抄本
(65)玉娥郎 聊斋俚曲(不详)
(66)耍孩儿 聊斋俚曲(不详)
(67)叠断桥 聊斋俚曲(不详)
(68)山门六喜 吴畹卿传谱(1847)
(69)满江红 吴畹卿传谱(1847)
(70)山歌调 弹词旧谱
『捌』 急!中国古代音乐特点
五声调式是基础,缺少了半音和三整音的尖锐倾向,使曲调大多明朗开阔。七音调式版是在五声调式权的小三度音程中间插入不同的偏音而成,共有十五种,包括雅乐,清乐,燕乐等。中国的音乐如行云流水般让人心情愉悦,它是在模仿大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与老子的思想相得益彰,有异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