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音乐剧有哪些
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或称“小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歌剧体裁,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和歌剧的分别是,音乐剧经常运用一些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乐器编制;在音乐剧里面可以容许出现没有音乐伴奏的对白;而音乐剧里面亦没有运用歌剧的一些传统,例如没有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区分,歌唱的方法也不一定是美声唱法。但音乐剧和歌剧的区分界线仍然有不少学者争议,例如格什温(Gershwin)作曲的波吉与佩斯(台湾翻译乞丐与荡妇)就曾同时被人称作歌剧、民谣歌剧和音乐剧。一些音乐剧如悲惨世界是从头到尾都有音乐伴奏,而一些轻歌剧如卡门却有对白。音乐剧普遍比歌剧有更多舞蹈的成分,早期的音乐剧甚至是没有剧本的歌舞表演。虽然著名的歌剧作曲家华格纳在十九世纪中期已经提出总体艺术,认为音乐和戏剧应融合为一。但在华格纳的乐剧里面音乐依然是主导,相比之下,音乐剧里戏剧、舞蹈的成分更重要。
【海涛娱乐原创,未经允许,谢绝转载!】欢迎留言评论!
② 中国一共有几部歌剧名字是什么
中国歌剧发展概况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
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③ 什么是音乐剧怎么定义音乐剧中国适合发展音乐剧吗
对于音乐剧一般有2种看法: 其中的一种看法就是:咳!音乐剧不就是有歌有舞的吗?看得多了。另一种看法则是:中国的戏曲不就是中国的音乐剧嘛。
要想说明什么是音乐剧,我们不妨先来绕一下道儿,从戏剧的概念说起。 在国外,谈起戏剧,一般指的就是话剧,而在中国,说起戏剧,很容易首先想到的是戏曲。实际上,在中国,戏剧的定义应该是戏曲和话剧。戏曲是源于本土的东西,它起源于生活中的有感而发。话剧则是舶来品,源于古希腊,是祭酒神时唱的,在歌舞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被介绍到中国是清朝末期。
话剧在我国发展到今天,也有两种样式:其一是纯外国样式的话剧,其二则是中国自己民族的话剧,以人艺演出的话剧样式为代表。所以,戏曲和话剧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时至今日,谁也不会把戏曲和话剧混同。
我们不妨拿音乐剧和它们做一个比较。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能歌善舞的中华民族早就有自己的歌舞剧,人们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比如《红湖水》。如果把此类的歌舞剧比作戏曲,那么音乐剧可比作话剧,是舶来品,所以歌舞剧和音乐剧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两种概念,两个意义上的不同的剧种,
那么到底什么是音乐剧呢?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
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即以歌曲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
舞蹈音乐剧中,舞蹈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
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
如今,美国百老汇的《俄克拉荷马》、《窈窕淑女》、《西区故事》、《西贡小姐》;英国的《猫》、《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等都成了世界各国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和经典剧目。在美国及经济发达国家,欣赏音乐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大爱好。
在短短的五六十年中,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要价由4.85美元上升到了60美元左右,而欣赏的大众化也赢得了企业家的投资——音乐剧的投入由原来的十万美元上升到了几千万美元。市场上通常的情况是有十几出音乐剧在同时演出。它不但令本土的观众陶醉,而且深深地吸引了人员的外国游客。可以说,美国的音乐剧是真正的美国文化,它热烈、明快、华丽、悦目,雅俗共赏而没有节制。它是娱乐戏剧的代表形式,真正的大众化艺术。
④ 中国有哪些著名的音乐剧
相对出名的有 由三复宝作曲的《蝶》《制金沙》,近期上演的《妈妈咪呀!》中文版,北京地区较出名的《白日梦》,《电影之歌》。等等。因为中国原创的音乐剧很少,一旦投资制作了,都必须把它弄出名。这个问题有点大。不知道你是否满意。
⑤ 中国的音乐剧电影有什么
歌舞电影:
大陆:《刘三姐》,《阿诗玛》,《五朵金花》(这些都N老了),回09年有部拉丁舞电影,答叫《斗爱》…
港台:《夜半歌声》(张国荣版)(1995),《如果爱》(2005)…
音乐剧:《雷雨》….
歌剧:《Turandot》(图兰朵)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有中国版
推荐:
《火爆浪子》Grease(1978)
《发胶》 Hairspray (2007)
《妈妈咪呀》Mamma Mia! (2008)
⑥ 什么是中国歌剧
中国歌剧
歌剧是一门集诗歌、戏剧、声乐、器乐、舞蹈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音乐工作者借鉴西洋歌剧开始了中国歌剧的探索之路。
中国歌剧特征
第一,歌剧情节结构,吸取民族传统戏曲的分场方法,场景变换多样灵活。
第二,歌剧的语言继承了中国戏曲的唱白兼用的优良传统。
第三,歌剧的音乐,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并加以发挥创造,又吸收了西洋歌剧音乐的某些表现方法,具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第四,歌剧的表演,学习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手段,适当注意舞蹈身段和念白韵律,同时,又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既优美又自然,接近生活。
中国歌剧发展史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我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十七年中,我国歌剧创作在创作思维上形成几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继承戏曲传统,代表性剧目有《小二黑结婚》(马可等作曲)、《红霞》(张锐作曲)、《红珊瑚》(王锡仁、胡士平作曲)、《窦娥冤》(陈紫等作曲);一种是以民间歌舞剧、小调剧或黎氏儿童歌舞剧作为参照系,创作新型歌舞剧,其代表作为《刘三姐》;一种是以话剧加唱作为自己的结构模式,其代表作为“文革”后出现的《星光啊星光》(傅庚辰、扈邑作曲);一种以传统的借鉴西洋大歌剧为参照系,代表作有《王贵与李香香》 (梁寒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望夫云》(郑律成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最后一种是以《白毛女》创作经验为参照系,在观念和手法坚持以内容需要为一切艺术构思的出发点,既不受制于、也不拒绝任何一种手法,只要内容需要,可以兼取西洋歌剧手法、板腔手法或话剧加唱手法。这种创作模式有两部歌剧杰作——《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足可证明其卓有建树。
到了新时期,由于歌剧生存环境的变化和艺术观念、歌剧趣味的发展,歌剧创作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种是雅化趋势,即沿着严肃大歌剧的方向继续深入开掘,把歌剧综合美感在更高审美层次达到整合均衡作为主要的艺术探索目标。这种探索的早期成果是《护花神》(黄安伦曲)、《伤逝》(施光南曲),随后是《原野》(金湘曲)、《仰天长啸》(萧白曲)、《阿里郎》(崔三明等曲)、《归去来》(徐占海曲),到了九十年代之后,又有《马可孛罗》(王世光曲)、《安重根》(刘振球曲)、《楚霸王》(金湘曲)、《孙武》(崔新曲)、《张骞》、《苍原》(徐占海等曲)、《鹰》(刘锡金曲)、《阿美姑娘》(石夫曲)等作品。就其思想性、艺术性和歌剧综合美的高层次营杂邙论,《原野》、《苍原》、《张骞》可视为新时期严肃大歌剧创作的高峰。
另一种是俗化趋势,即把美国百老汇音乐剧作为参照系,探索在中国发展我们自己的通俗音乐剧的途径。这方面最早的成果是八十年代初的《我们现代的年轻人》(刘振球曲)、《风流年华》(商易曲)和《友谊与爱情的传说》(徐克曲),此后这类探索贯穿于整个八九十年代,公演过的新剧目不下百部,但鲜有成功者。
⑦ 什么是话剧,什么是音乐剧,它们有什么区别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回,话剧答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话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音乐剧(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音乐剧在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