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代表作是什么
什么人写了近代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什么人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歌舞团?
什么人把爵士乐结合中国民间小调而创造一种全新的汉化爵士乐,“时代曲”? 什么人发掘了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
什么人为20世纪的中国现代流行音乐开创了所有的路途,却为人遗忘?
都是一个人。
都是一个名字。
黎锦晖。
黎锦晖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全都是知名的人物。其中尤其大哥黎锦熙,是语言学专家,以制定注音符号、编辑《国语辞典》而著名。
毛毛雨
作词:黎锦辉
作曲:黎锦辉
(百代公司,有请黎明晖女士唱毛毛雨)
毛毛雨 下个不停 微微风 吹个不停
微风细雨柳青青 哎哟哟 柳青青
小亲亲不要你的金 小亲亲不要你的银
奴奴呀只要你的心 哎哟哟 你的心
毛毛雨 不要尽为难 微微风 不要尽麻烦
雨打风吹行路难 哎哟哟 行路难
年轻的郎太阳刚出山 年轻的姐荷花刚展瓣
莫等花残日落山 哎哟哟 日落山
毛毛雨 打湿了尘埃 微微风 吹冷了情怀
雨息风停你要来 哎哟哟 你要来
心难耐等等也不来 意难捱再等也不来
又不忍埋怨我的爱 哎哟哟 我的爱
毛毛雨 打得我泪满腮 微微风 吹得我不敢把头抬
狂风暴雨怎样安排 哎哟哟 怎样安排
莫不是有事走不开 莫不是生了病和灾
猛抬头 走进我的好人来 哎哟哟 好人来
《毛毛雨》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
《毛毛雨》,是我们今天能够听到的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也是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唱歌的人叫黎明晖,那年19岁。黎明晖1909年出生,12岁登台演出,13岁拍电影,是中国第一代歌星影星,说起黎明晖,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七、八十岁的人都唱过她的歌,黎明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摇篮明月歌舞团主持人黎锦晖的女儿,她演唱的《毛毛雨》、《人面桃花》等歌曲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风行一时。 黎氏家族是中国流行音乐历史上不得不提的一群人。黎锦辉创作的歌曲总是先让女儿来唱,这样便成就了黎明晖,使她成为中国歌坛的第一位流行歌星。其实她电影界也很有名的,她是和阮玲玉,蝴蝶是当时四大天王,1925年黎明晖初涉影坛,首演电影《不堪回首》,以后相继主演了《战功》、《小厂主》、《花好月圆》、《柳暗花明》等影片,1938年主演《凤求凰》后退出影坛。记得中央电视台曾经有个节目,采访过黎明晖的儿子陆震东,他很风趣的说到:“那个时候只是小妹妹形象。就是剪一个短发,刘海这个发型,那么这个小妹妹形象,这个小妹妹那个时候很出名,上海人都知道。那个时候写信给我妈妈,不要写地址,画过图像她能收到,在那个时候真的神了。”黎明晖,她以自己的歌声为中国的现代流行音乐拉开了帷幕,她与她的歌声一起成为了永不磨灭的经典记忆,而她成就的那段沉香,也成为了中国流行音乐最早的滋味。 这位曾经算是在上海滩乃至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手在2003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说起这首歌,他的词曲作者就是黎明晖的父亲黎锦晖,他是中国早期流行歌曲创作的大师级人物,1921年,他带着推行白话文国语的重任来到上海,然而,他却在这里,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创者。从1922年黎锦晖创建明月音乐社开始,开创了流行乐曲创作和歌舞演出的先河。1930年创办的明月歌舞剧社更是成为了中国流行歌曲和几代歌星的摇篮。
旧上海无疑是很多人的梦想家园。十里洋场上的那些灯红酒绿、风花雪月,把往昔的浮华和荣耀一直闪烁到今天,现在回想起那个年代的上海音乐,总是让人沉迷不已。虽然几十年过去了,风景虽已被历史风干,但倚风景而立的依旧是那些鲜活的面孔,还有各自精彩的传奇。在上海所有的传奇里面,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那部分最为精彩,成就了上海百年城市历史中最华丽的一幕光影,最浓郁的一段沉香,几十年过去了,曾经风靡上海滩的名人们已不在,但那段沉香却留了下来,直到今天,还是一种风情,一个别致。
黎明晖与父亲黎锦晖
黎锦辉与《何日君再来》
黎锦辉出生于19世纪末的湖南,一个富裕的望族。他兄弟八人,日后都是知名人物。特别是大哥吴锦熙,是著名的语言学家。
黎锦辉的“中华歌舞专修学校”
1916年到1926年,黎锦辉在北京。他参与了中国现代第一批白话文国语教科书的编辑和出版;参与了中国最早也最长寿的儿童刊物《小朋友》的编辑与出版;他写了中国第一出儿童歌舞剧;还打破了清末民初女性不得登台表演的禁忌,让他的女儿黎明晖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位登台表演的女性。
1927年到1936年,黎锦辉开设了“中华歌舞专修学校”。他参考日本宝冢歌舞团,把“标准人体之美从封建教条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但黎锦辉被戴上“黄色音乐”的帽子,也由此开始。
黎锦辉的舞校培养出来的音乐、电影人才在当时都红极一时。他还拔擢了两个人:一个原名周小红,后来经他改名为周璇;另一个是聂守信,后来以聂耳为名,为电影《风云儿女》写了插曲《义勇军进行曲》,现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929年,北伐军开进上海,黎锦辉遭到租界和北伐军双方的政治挤压,被迫率领舞校到东南亚各国巡回演出。这趟巡回演出造成空前成功和轰动,但结果黎锦辉却因为学员纷纷被当地挖角而困守新加坡。他为了赚取回国路费,于短期内一口气写了100首“家庭爱情歌曲”,接洽给上海各书局出版,结果不但有钱回国,还展开了事业的新局面。他这一出手,使他站上了中国流行歌曲界无以伦比的一个高度,各大唱片公司无不以邀约黎锦辉作曲的音乐为最高目标。他因此而录制了数百张唱片。1932年,《大晚报》举办的上海首届三大播音歌星评选活动的100多首参赛歌曲中,有90%的歌是黎锦辉所写。
开创“时代曲”
黎锦辉的流行音乐,在中国音乐的历史上完全是全新的走向。他在创作时困守新加坡,手边没有任何资料,所以不论古今中外各家诗词、西洋诗歌、民间小调、土风舞曲,全都拿来为我所用。于是,他就开创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流行时代,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时代曲。”他的创作与别人的跟进,形成一股巨流,和歌星、电台、电影、歌厅、杂志、八卦等形成一个共生体、互生体,成为整个三四十年代海派文化的代表。《何日君再来》虽然不是黎锦辉本人的作品,却正是那个时代流行音乐的最佳缩影。
很多人是因为邓丽君才知道《何日君再来》。其实,这首歌已经有70年历史了。这首歌原来是1938年电影《三星伴月》的插曲,由周璇主唱。这部电影不怎么样,但这首歌却惊动万教,成为中国近代流行音乐史,甚至近代史上意义深远的一首歌。这首“时代曲”的代表作,曾经被称为“靡靡之音”,各方力量都欲除之而后快。但这首歌,却展现了难以言述的生命力。
一百年的歌声
黎锦辉个人在上海的时代,大致结束于1936年。他坚持的理想主义不适合于经营一个商业上成功而能累积的娱乐事业,加上政治与军警势力的压迫、文化界的攻击、黑道的胁迫与掠夺,更为了不为日军所用,在日军占领上海前夕,他下定决心,离开上海,告别他创造的音乐世界。但他培养的人才,继续主导了整个四五十年代的上海音乐与电影界。
2004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一百年的歌声》,开篇就响起了黎锦辉的《毛毛雨》的旋律。这首歌已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概况2 】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②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 高潮时期
严格意义上来说,"流行音乐"是一个非常暧昧的概念,它不是一种负责的明确的界定,而像一个大布袋,装了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它的暧昧源于"假、大、空"的思想。我们只能像"流行性感冒"一样来理解它。基本上可以说"流行音乐"是波普艺术的一种表现,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形式。反观中国二十世纪的流行音乐发展过程,我以为其美学特征就是整体的暧昧,在音乐创作与演绎当中丧失了艺术的主体性。当我们检点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只有一些模糊的碎片。
一
中国流行音乐(或者说新音乐)一开始就是来源于日本与欧美,如果我们老实一点,就不得不承认,世纪初与世纪末是何等相似。
20世纪初,是一些日本留学生把流行音乐这种形式带回中国,带进学堂,从而使新音乐得到了传播。但那时的音乐只能像新诗一样,清新有余、技术不足。从其代表人物沈心工、李叔同等编制的"学堂乐歌"来看,许多音乐素材直接取之于日本和欧美。现在被一些人奉为经典的"长亭外、古道边"只能说是个"混血儿",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歌曲。当然,这个时期作曲家们也作了一些民族歌曲与西洋歌曲相结合的探索,但开风气,不成气候。真正有点成绩,已经是世纪末的事了。
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激剧转型,这促成了中外音乐的融合,但这种融合是浑沌的、被动的、没有根基的。所以我们只能说,这个时期的流行音乐只是萌芽。但其探索之功不可没,甚至它规范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模式。
二
"五四"运动后,流行音乐的创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等颇有影响的作曲家,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原创音乐人,他们已经从早期的填词编写的方式解脱出来。也因为作曲技术的进步,他们得以在更加宽广的领域表现音乐思想。他们创作的歌曲富有时代性,比如萧友梅的《五四纪念爱国歌》,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劳动歌》,黎锦晖的《麻雀与孩子》、《可怜的秋香》等。
但20年代的中国可谓乱世,作曲家何为?流行音乐何为?不可避免地又要陷入"暧昧"当中,作曲家无法介入社会,而歌唱家还没有出现。与文学的迅猛发展相比,流行音乐则显得简单无力。
三
30年代,流行音乐真正走进了大众,同时音乐本身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九·一八"事变之后,救亡歌曲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和作品。如聂耳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的《打回老家去》,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孙慎的《救亡进行曲》,麦新的《大刀进行曲》,贺绿汀的《保家乡》,刘雪庵的《长城谣》。"七七"事变后,最有代表性的有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二月里来》、《到敌人后方去》,郑律成的《八路军进行曲》、《延水谣》、《延安颂》,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嘉陵江上》,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何士德的《新四军军歌》,李焕之的《胜利进行曲》,舒模的《你这个坏东西》等。此外八年抗战当中,也出现了卢肃的《团结就是力量》,马可的《咱们工人有力量》,曹火星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剧《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刘胡兰》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流行歌曲是历史的镜子,但多年以来,人们将之庙堂化,但同时又没有很好地总结其特征,只能从意识形态上说它们是革命歌曲,与当时敌战区、国统区的靡靡之音对立。这一时期随着电影、留声机的普及,使得许多歌曲得以广泛的流传。同时也出现了周璇这样的流行歌星。
这个时期流行音乐的"暧昧性"体现在救亡与沉沦的冲突、群体性与个体性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时期的流行音乐创作是个低潮期,因为它成为斗争的一种工具。它与世纪初的发生形态形成断裂,这种断裂一直持续到80年代中期。
四
解放初期,政治成为首要的任务。流行音乐被工具化为一种革命模式,即颂歌。如王莘的《歌唱祖国》,贺绿汀的《人民领袖万万岁》,李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李焕之的《社会主义好》,生茂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秦咏诚的《我为祖国献石油》,王永泉的《打靶归来》,柴本尧的《南京路上好八连》,胡宝善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寄明的《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等。还有马寒冰的《我骑着马儿过草原》,美丽其格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乐蒙的《歌唱二郎山》,生茂的《马儿啊,你慢些走》,吕远的《克拉玛依之歌》,罗念一的《洗衣歌》,洪云才、郭颂的《乌苏里船歌》,朱践耳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白诚仁的《挑担茶叶上北京》等。以及电影歌曲《敖包相会》,《我的祖国》,《九九艳阳天》,《人说山西好风光》,《谁不说俺家乡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弹起心爱的土琵琶》等等。
一个模式写歌,一个模式唱歌,在整体上艺术创作让位于政治任务。流行音乐的时代性、群众性、民族性加强了,而艺术本身的个性化特征则被淹没了,这种淹没的过程则是一种"暧昧"。虽然此间发生过民族音乐与西洋音乐的对抗与交流,但是随着意识形态的强烈介入,使得一次非常好的融合流产了。
这是一个大调式的时代。
睁一眼闭一眼的随大流创作心态,使得流行音乐创作面临着空前的危机。
五
像所有的文艺形式一样,流行音乐在文革当中成为"毒草",被烙上阶级斗争的印记。歌唱的声音越来越大,把时代震聋了。无声的中国,终于由"暧昧"走向了"迷茫",归于"沉默"。
文革当中,流传的不外乎傅晶的《北京颂歌》,施光南的《打起手鼓唱起歌》,傅庚辰的《红星照我去战斗》这些歌曲。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李双江,高大全而又单薄憋气得慌。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六
被扭曲的喉咙要唱歌。70年代后期随着政治气氛的相对宽松,一些作曲家勇敢地站起来,在满是伤痕的大地上放飞心中的旋律。
这是流行音乐的一个过渡时期,"人"的意识开始抬头,开始用"黑眼睛"去寻找"光明",开始走上一条不再"暧昧"的中国特色的路。
有这样一些歌曲让大众记住,并且传唱至今,如:施光南的《祝酒歌》、《假如你要认识我》、《在希望的田野上》,张乃诚的《再见吧,妈妈》,吕远的《泉水叮咚响》,姜春阳的《幸福在哪里》,王祖皆、张卓娅的《小草》,刘诗召的《军港之夜》,谷建芬的《妈妈的吻》,铁源、徐锡宜的《十五的月亮》,铁源的《望星空》,徐东蔚的《请到天涯海角来》,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王立平的《大海啊故乡》,王酩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刘锡津的《我爱你,塞北的雪》,刘虹的《妈妈教我一支歌》,谷建芬的《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马殿银、周右的《党啊,亲爱的妈妈》等等。
这期间港台流行音乐大量涌入内地,从邓丽君到张明敏,从齐秦到王杰,无不让我们疯狂。随着收音机、录音机的流行,流行音乐真正走入了每个老百姓的家庭当中。歌星也成为时尚的代言人,登上了舞台。1985年,在中原郑州出现了中国第一家发表流行音乐的杂志——《流行歌曲》,短短几年其发行量便突破100万大关。此后,各类宣传媒体风起云涌,蔚为壮观。
七
有论者以为,中国真正的原创流行音乐始于1986年的"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确实,这个时期,中国的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反映到流行音乐创作与演唱当中,就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些曲目,从中不难感受到这一点。
诸如: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孟卫东的《同一首歌》, 解承强的《信天游》,付林的《小小的我》,苏越的《黄土高坡》,高枫的《大中国》,张千一的《青藏高原》,孟庆云的《长城长》,赵季平的《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雷蕾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徐沛东的《篱笆墙的影子》,士心的《黄河,泰山》,冯晓泉的《中华民谣》,万首的《纤夫的爱》,李春波的《小芳》,张全复的《爱情鸟》,孙川的《雾里看花》,李海鹰的《弯弯的月亮》,陈小奇的《涛声依旧》,何训田的《阿姐鼓》,郑钧的《回到拉萨》,浮克的《为你》,刘群利的《野花》,臧天朔的《朋友》,崔健的《一无所有》,刘欢的《千万次的问》,李汉颖的《真的好想你》,高晓松的《同桌的你》,的《祝你平安》,卞留念的《今儿高兴》,肖白的《相约一九九八》,王佑贵的《春天的故事》,三宝的《不见不散》,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的《钟鼓楼》等等。
这些只是笔者随意想起来的一小部分,并不包括港台流行歌曲。而事实上在整个90年代,港台流行歌曲,一直是中国流行歌曲的主要方向,内地的流行歌曲在学港台,港台在学日本、欧美。可以说,这样的发展方式,在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只不过中间断了几十年罢了。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中国流行音乐的不足正是如同世纪初一样:如何与西方音乐接轨;如何找回自己,找回艺术创作的主体。
很显然地,这个时期的"暧昧"表现在流行音乐的创作、传播当中的急功近利行为。批量生产的口水歌的出现,商业动作当中的粗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流行音乐作为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使之成为另一种工具,就是赚钱,出名。
好在在"暧昧"的"雾里看花"的自足当中,还有一些人在坚持、在摇滚,在"时代的晚上"唱着"清醒"。
八
"暧昧"只是我的感受,它并不代表许多人的感觉。我也无法在短短的篇幅里仔细地梳理二十世纪的中国流行音乐,毕竟,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当大众在强大的电视、网络文化当中,喊出"没有精品"的时候,我想"暧昧的中国"与"暧昧的中国流行音乐"应该让我们反思,我们有反思的权利。同时,做流行音乐的人也得作好准备,"放开眼光,大胆拿来",什么JAZZ、蓝调、RAP、电子音乐,写你想写的,唱你想唱的。
中国的二十世纪流行音乐在世界范围没有什么地位,一言以蔽之,是"暧昧"让我们"狭窄",是"暧昧"使我们步人后尘,是"暧昧"使我们丧失创造力。什么是"暧昧"?"暧昧"就是不明白。为什么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③ 中国的流行音乐起源于哪个年代
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的爵士音乐。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一种由多民族文化汇集而成的爵士音乐。这种新兴音乐,以它独特的演奏(演唱)方式,刷新了听众的耳目,
④ 流行歌曲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流行歌曲来源
一.首先来说说:
1、流行歌曲的概念
流行歌曲是指与古典、正统的音乐不同的一种音乐形式,能够让城市中的大多数听众所接受,易于掌握,能使普通大众都感兴趣的音乐。这类音乐作品旋律清晰,音域适中,伴奏和和声手法都非常简易。
2.特点:
娱乐性,一般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什么音乐知识的听众都能接受;
生活性,它直接宣泄人的情绪和感情;
通俗性,歌词大多近似白话,而且表达的内容很贴近生活。
3.流行歌曲起源于欧洲主要为满足城市大众的业余生活。随交通工具的进步以及印刷工业的发展,流行歌曲开始普及并广泛流行。传到美国,融合了各种不同种族的音乐,在表演风格和技巧上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到了二战后,美国成为国际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中心。60年代蔓延到世界各国,而且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听众,成为一种独特的音乐形式。
二、19世纪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9世纪的流行音乐是以器乐为主的音乐形式,当时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华尔兹舞曲、进行曲和序曲等器乐作品。
1.华尔兹——来源于德国民间舞蹈
19世纪中叶,一种源于德国民间的华尔兹舞走进城市舞厅,它与宫廷舞蹈风格完全不同。舞曲属慢三拍或快三拍形式,节拍强弱分明,突出第一拍的重音,节奏清晰,表现出外露热情的情绪。华尔兹的流行,使人们对舞曲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需要更多新颖动听的音乐作品来满足其要求,许多作曲家转向写作舞曲。圆舞曲创始作家约瑟夫·兰纳、“圆舞曲之王”约翰·斯特劳斯是杰出的舞曲作家,他们的《蓝色的多瑙河》《多瑙河之波》等世界名曲至今仍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2.波尔卡——来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
1840年左右,来源于波西米亚的波尔卡以较快的速度在城市流行。它与华尔兹不一样,多用较快的二拍子形式,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感。
3.探戈舞——来源于阿根廷民间舞蹈
1900年左右,起源于阿根廷民间音乐舞蹈形式的探戈舞开始传入欧洲,虽遭到一些贵族的敌视,但未能阻止探戈舞的普及和发展,相反起了迅速推广的作用。
探戈舞是一种二拍或四拍的双人舞,因受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在伴奏中使用切分节奏,给人以顿挫之感。
二、20世纪40年代以前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布鲁斯
由美国黑人创造,流行于19世纪初的美国社会的流行音乐。“布鲁斯”的意思是“哀怨、忧郁的”,采用一种慢4/4拍节奏,歌词多半是伤感、哀愁的内容,在曲调上b3和b7音及滑音效果。布鲁斯是声乐曲,主要在黑人社会流传,20世纪20年代进入美国白人社会,成为白人社会流行音乐的主流。《我已穷极潦倒》。
2.爵士音乐
爵士乐是流行音乐领域影响最大,占有重要地位的音乐形式,它作为美国的一种流行音乐对世界影响之广、之深、之久是任何其他流行音乐与民间音乐不能与之匹敌的。
“爵士”原是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一位黑人音乐家的名字,爵士乐起源于美国黑人。
爵士乐保留了布鲁斯音乐的风格其演奏很大部分是模仿布鲁斯的歌唱风格。其特征:a. 它是一种喧闹的、强调节奏的器乐曲。在节奏上采用切分音效果,形成一种令人想离开地面而跳动的轻松感;b. 它是一种即兴演奏形式,乐队以小型乐队形式出现。
爵士乐的发展,经历了20年代的“热”爵士乐,30年代的摇曳爵士乐,40年代末的“冷”爵士乐。
三、50年代以来的流行音乐形式及特点
1.50年代的摇滚乐
摇滚乐是由一位叫普雷斯利的歌星开创的,摇滚一词出自一首黑人歌曲。它是一种以黑人中流行的节奏与布鲁斯综合而成的音乐形式。这种演奏非常喧闹,节奏很重,而且带有挑衅性。摇滚乐的代表乐队有甲壳虫、滚石等。
2.60年代的摇摆乐
摇摆乐的背景是反对侵越战争,反对种族压迫和种族歧视。在音乐上最初没有明显的特点,它借鉴了布鲁斯、爵士乐等音响,在演奏中体现了不同风格。其特点:a. 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乡村音乐和布鲁斯,在演奏时充分利用扩音器产生的效果,造成失真的音响;b. 节奏部分主要以鼓为主,击奏出强烈的重拍;c. 歌曲内容大部分是涉及反对侵略战争,反对种族歧视;d. 在舞台上充分利用灯光技术,造成非常热闹的气氛。
3.70年代的迪斯科
迪斯科原意为唱片夜总会,它是一种具有强烈而单一节奏的跳舞音乐,没有强弱交替的重拍,具有一种轻快跳跃的感觉。迪斯科每分钟固定125拍。
迪斯科音乐从1974年以后开始进入极盛时期,它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年和舞迷;首先在英、美流行,以后遍及世界各国。
第三节 流行音乐对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的布鲁斯、爵士乐曾在我国一些租界红过。但流行音乐真正在中国普及还是近10年的事,从萌芽到普及、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
80年代是港台流行歌曲传入大陆,同时美国摇摆乐也传入我国。其后我国音乐工作者相继创作了我国自己的流行歌曲。80年代末期“西北风”的流行标志着中国流行音乐开始走向成熟。
流行音乐在发展中往往出现两种情况:首先,当新的音乐诞生时,往往会遭到社会上正统观念和保守势力的反对,但由于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各种偏见也就自然消失,被社会所承认。其次,流行音乐在发展中由于商品化的趋向日益扩大,一些出版商和歌星们为了盈利的目的,出版、制作、表演一些格调不高的节目,使流行音乐与黄色音乐混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欣赏流行音乐时要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⑤ 中国各个时代的流行音乐
「四大天王」90年代代表
「中国唱片百周年展」开幕典礼中民政事务局主席助理秘书长冯浩贤、香港音乐汇展筹委会主席吴雨、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赵大新、国际唱片业协会主席洪迪等,连同潘迪华、汪明荃、草蜢、李克勤、容祖儿等歌手主礼,各歌手更捐出具纪念价值的个人珍藏放入展柜内,潘迪华有60年代推出的首张唱片、汪明荃捐金针奖、克勤是一张18年前的黑胶碟,「草蜢」是有亲笔签名的最新演唱会DVD,容祖儿是99年推出的首张EP。
展品中代表了不同年代的乐坛,90年代的表表者该是「四大天王」的华仔、城城、学友和黎明,其中华仔拿出演唱会穿过的「龙袍」、学友有「雪狼湖的造型服」、城城是演唱会著过的头盔和闪鞋,还有他们的唱片等,反见黎明和天后郑秀文只捐出一张简单的演唱会海报和一只CD,支持程度显然不及其他三位天王。
已故歌手展品更珍贵
梅艳芳展出的皮褛和唱片等全是歌迷提供,其家人未有参与。大会负责人黄志淙有口难言说:「好多复杂原因借唔到,大家都明啦,都有问过刘培基借阿梅的衫,对方话不是时候。」
其他对乐坛有贡献的已故艺人,包括张国荣凭《风继续吹》仅有的一张金唱片,因其后哥哥所得的皆是白金唱片,这是张国荣生前的珍贵品,每次搬屋后都会放置在书房;罗文的展品是向其姐及沙田文化历史博物馆借出,现场还有陈百强和黄霑的琴谱和曲谱手稿;家强提供哥哥家驹的两支结他等。
黄志淙希望藉著今次活动引起政府关注,安排这些有纪念价值的物品放置在博物馆。
阿姐选择金针奖,觉得这是属於个人音乐唱片路上的成绩,努力了40年才获认同,从而希望鼓励后辈歌手亦努力去发挥所长,阿姐对今次展品相当感兴趣,不忘带备相机拍照留念。草蜢捐出近期演唱会DVD,认为此汇聚草蜢20年的精华,他们更在师傅阿梅的展品前拍照留念。
==========================
乐坛珍藏品见证百年风云
2006.03.23 成报
「中国唱片百周年展」前晚於会展正式揭幕,现场展出超过二百件百年来的珍藏,包括不同时期的唱片,有代表性歌手的手稿、舞台服饰、乐器等。<采访>丘红 <摄影>吴国明
前晚的开幕典礼邀来潘迪华、汪明荃、草蜢、李克勤、容祖儿等歌手出席,各歌手更捐出个人珍藏,潘迪华捐出60年代推出的首张唱片、阿姐选择了金针奖、克勤挑选了18年前推出的黑胶碟,草蜢是亲笔签名的「我们」演唱会DVD,Joey是人生推出的首张EP。
展品中分成不同的主题,最具代表性的是金培达赢得的银熊奖及学友在蒙地卡罗赢的奖项,而「四大天王」均捐出不少私人物件,包括《雪狼湖》的造型服、城城拍唱片封面的头盔和水晶舞鞋,Leon只捐出一张海报。而张国荣凭《风继续吹》仅有的一张金唱片,这是哥哥生前最珍贵的奖项,罗文的展品则是由其姊及沙田文化历史博物馆借出,以及家强借出哥哥家驹的两支结他等,而阿梅展出的皮褛和唱片都是歌迷珍藏,希望藉今次活动引起政府关注。
====================
大公报报道:
「中国唱片百周年展」开幕典礼,前晚假湾仔会展中心举行,出席揭幕典礼包括:民政事务局主席助理秘书长冯浩贤、香港音乐汇展筹委会主席吴雨、中国唱片总公司总经理赵大新、国际唱片业协会主席洪迪、歌手潘迪华、汪明荃、草蜢、李克勤、容祖儿等。一众歌手们相继捐出一些具代表性的展品,放进时间廊,包括:潘迪华有六十年代推出的首张唱片、阿姐捐出金针奖、克勤是一张十八年前的黑胶碟,草蜢则是亲笔签名的最新演唱会DVD,祖儿是九九年推出的首张EP。
逾二百展品
展馆内,共收藏逾二百件珍藏展品,当中不乏具代表性歌手捐出的珍藏,有九十年代「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郭富城和黎明的物品。华仔捐出演唱会穿过的龙袍、学友捐出《雪狼湖》的造型服、城城捐出演唱会著过的头盔和闪鞋,反观黎明捐出海报,就欠心思。而几位已故的红歌手,包括:梅艳芳、罗文、陈百强、黄家驹、张国荣,透过他们的亲友,大会亦收集了他们的珍藏品作展览。当中有阿梅的皮褛和唱片、「哥哥」《风继续吹》仅有的一张金唱片,继这张金唱片后,「哥哥」所得的全都是白金唱片,所以这张金唱片对「哥哥」来说是很珍贵,每次他搬屋都会将这张金唱片放在书房内。而陈百强和黄霑的手稿琴谱和曲谱亦是展品之一,还有家驹生前用过的两支结他等。其余较具特色的展品,包括:二次大战前出版的曲集、画报,战后面世的唱片,不同年代著名歌手的舞台服饰和乐器等。
===================
SUNDAILY REPORTS:
由「香港音乐会展」筹委会举办的《中国唱片百年展》前晚揭幕,请得潘迪华捐出60年代推出的首张唱片、汪明荃捐十大中文金曲「金针奖」、草蜢捐《我们的演唱会》DVD、李克勤捐18年前推出的黑胶EP,以及容祖儿捐99年处女EP,放入一个专柜
⑥ 介绍我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时期,谢谢!
第一发展阶段:1917-1936年(上海时期)
从中国流行音乐先躯黎锦晖先生从事音乐活动算起,中间以其封建的明月歌剧社为线索,先以儿童歌舞剧如《三蝴蝶》、《麻雀与小孩;歌舞表演曲如《可怜的秋香》、《寒衣曲》等开始,继而创作了中国第一批家庭爱情歌曲,即流行歌曲《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本期终止于明月歌剧社音乐团体的解散,众歌星大都进入电影界为止。
此期的演唱风格不甚优美,常用类声喊叫的唱法。
代表歌星有黎明辉、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胡笳、严斐、英茵、徐粲莺、蔡一鸣、钱钟秀、张仙琳等。
作曲家有黎锦晖、严工上、许如辉、任光等。
词作家有黎锦晖、高天栖、安娥、王乾白、魏如晦等。
第二发展阶段:
前期:1937-1949年(上海时期)
本期从周璇进入电影界后,在影片《马路天使》中所演唱的两首插曲,《天涯歌女》和《四季歌》传遍全国。由她开创一代歌风影响整个中国歌坛,这种风格可形容成婉转、轻柔、松弛、甜美。但音量、力度都不大。
此期歌坛整个情况是没有歌舞表演团体表演。专门靠灌唱片和电台播音来演唱的歌星是少数,大多数歌星都以拍电影为主,演唱电影插曲的影歌双栖形式出现。本期到共和国成立后,大部分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为止。
代表歌星有周璇、白虹、龚秋霞、姚莉、严华、姚敏、张翠红、李丽华、白光、李香兰、张帆、黄飞然、黄源尹、吴莺音、欧阳飞莺、梁萍、逸敏、屈云云、金溢、白云、邓白英、佩妮、张伊雯、韩菁清等。
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严华、李厚襄、严折西、严个凡、梁乐音、陈瑞祯、刘如曾、严工上、刘雪庵、贺绿汀、张簧、张昊等。
词作家有吴村、陈栋荪、李隽青、范烟桥、田汉、叶逸芳、张准、鲁旭、包乙等。
后期:1950-1969年(香港时期)
本期从姚敏、姚莉兄妹为首,很多主要代表歌星都转移到香港发展开始。最初还是以影歌双栖为主,随时间推移,靠演唱和录制唱片的歌星比例有所增高。影片中不是由演员本人唱插曲,请专业歌星配唱的情况也多起来,但仍无明显有影响的歌舞团体表演。
演唱风格无太大变化,轻柔曼妙的特点有所减少,趋向于自然、平淡。另外由于白光的影响,以低音域演唱,具有中音特色的歌星增多;用西洋传统发声方法演唱或更多借用西洋传统发声技巧的歌星也增多了,这是受到李香兰的影响。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国语流行歌曲在香港渐趋衰落,粤语歌曲中兴,在歌坛上占据主导位置。主要代表人物是许冠杰。
本期主要代表歌星潘秀琼、崔萍、张露、葛兰、刘韵、顾媚、席静婷、潘迪华、董佩佩、蓓蕾、夏梦、石慧、江岩、杨光、石林等。
作曲家有黎平、杨龙、励鸣、王福龄、周蓝萍、顾嘉辉、黄露、夏端龄(日本作曲大师服部良一)、江适、叶纯之、草田、于粼等。
词曲家陈蝶衣、陶秦、易文、卢一方、司经明等。
第三发展阶段:1970-1981(台湾时期)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台湾的流行音乐逐步发展起来。取代了国语流行歌曲渐趋衰落的香港歌坛的位置。其标志是谢雷一曲《曼丽》、姚苏蓉一曲《今天不回家》红遍东南亚,奠定了台湾流行歌坛的领先地位。
之前,台湾歌坛所演唱的歌曲有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民歌(包括闽南语歌曲);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的国语流行歌曲;以及受日本影响的创作歌曲。后来逐步创作出处于上海时期流行歌曲与现代城市流行歌曲之间具有自己特点的时代曲。这种风格的歌曲,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才渐趋衰落,而被新城市流行歌曲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曾出现过著名的校园民歌运动。由学生首先发起创作、演唱,影响深远,以至波及到香港及内地歌坛。直到八十年代前期,才汇入了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发展,为流行音乐注入了新鲜血液。
⑦ 我国流行歌曲从哪一年开始流行起来了
中国第一复首流行世界的制歌曲,也是世界上国外翻唱中国的第一首歌。。 大家已经听惯我们翻唱国外经典歌曲了吧,可知道我们自己的乐坛也曾经辉煌过?最早在上海成立的百代公司,就培养了多名红歌星,其中有大家熟悉的有一首歌,很多人大概都会哼唱吧,就是这首Rose Rose I Love You ,其实是国外歌星翻唱中国的作品,来听听吧,体验一下音乐的魅力! [歌曲小档案]四十年代,陈歌辛创作的“玫瑰玫瑰我爱你"不但走红全国歌坛,二战结束后,美国流行乐坛还有人把这首歌译成英文Rose Rose I Love You,改编成爵士乐,出版了唱片及乐队曲谱,流行于美国及世界各地,很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也是第一首在国际上流行的中国歌曲。今天我们听到的是Frankie Laine演唱的版本。
⑧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历史
一、流行音乐的起源与发展(一)流行音乐的定义。流行音乐(Popularmusic)是泛指一种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它有别于严肃音乐、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亦称“通俗音乐”。流行音乐,在这里我们或者说流行歌曲应该更加贴切,在内容上直面人生,贴近生活,注重感情的宣泄和交流,在形式上较短小精炼通俗上口,音域偏窄,易于流传,已成为各国普遍存在的音乐体裁之一。(二)流行音乐发展的状况。“流行音乐”的发源地是美国,它的基础是黑人民间音乐,包括黑人的劳动歌曲、宗教歌曲“灵歌”(Spitiyusl)和舞蹈音乐。从流行音乐的渊源看,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了,如果从它成长到广泛流行于欧美两大洲算起,至少也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了。19世纪下半叶南北战争以后,黑奴得到了解放,但是他们没有土地,仍然过着极端贫苦的生活。有一些有艺术才能的黑人,或单个或几个组成小组进入中小城市的咖啡店和酒馆,以唱歌献舞糊口,他们在歌唱中倾诉痛苦的生活遭遇,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爱情的坚贞或哀叹失恋的忧伤,也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带有风趣的歌曲和舞蹈。久而久之,黑人音乐就广泛......
⑨ 中国流行音乐的起始和发展
可参考这本书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孙蕤,本名孙思溥,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特聘研究员。1936年生于辽宁开原,196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退休前为大连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 自幼喜爱中国流行音乐,从少年时代,便开始收集音乐资料
1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
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