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谁知道关于潮州音乐的历史
《潮剧 也叫潮州戏》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潮剧的声腔》
潮剧的声腔在明代称为“潮腔”,也称“潮调”现在存世的潮腔剧本,有明嘉靖丙寅(1566)刊刻的《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诗词北曲勾栏荔镜记戏文》、万历辛巳(1581)刊刻的《新刻增补全像乡谈荔枝记和万历年间刊刻的《重补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附《苏六娘》)等。万历辛巳刻本《荔枝记》,署有“潮人李东月编集”,用潮腔演唱是与嘉靖刻本《荔镜记》同一故事内容的不同演出本。嘉靖刻本《荔镜记》,在曲牌名之下标有“潮腔”或“泉腔”字样,是两个声腔剧种通用的剧本。两个声腔通用一个剧本,这不是唯一的一个。清顺治辛卯刊刻的《新刊时兴泉朝雅调陈伯卿荔枝记大全》,也是潮、泉两个声腔的通用本,反映了粤东的潮剧与闽南的梨园戏两个古老剧种在历史发展上的一些关系。
《潮剧形成的年代》
据戏剧专家考证,约在“明中叶以前”。如果从明本《荔镜记》的刊刻年代(1566)算起,潮剧作为一个独立声腔种的历史,也有430年了。
潮剧的剧目,大体上有这几类:一类是来源于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的剧目,如《蔡伯皆》、《破窑记》、《白兔记》、《高文举珍珠记》、《越鲤记》等。这类剧目,是潮剧的传统剧目,保留了传统的曲牌唱腔音乐和关目表演动作,文词比较典雅。潮剧一些优秀的锦出戏,如《蔡伯皆认像》、《扫窗会》、《芦林会》、《井边会》等,多出于此。一类是根据地方民间故事传说编写的剧目,如《荔镜记》(陈三五娘的故事)、《苏六娘》、《金花女》、《黄月容》(揭阳县令冯元飚与黄月容的故事)、《潮阳案》、(陈蓉娘的故事)、《龙井渡头》(余娓娘的故事);以及地方人物故事的剧目,如《林大钦》、《刘进忠下潮州》、《刘龙图骑竹马》、《萧端蒙打死江西王》等。在地方题材的剧目中,有一类比较独特的,就是反映华侨生活的剧目,如《官硕案》(写旅居
⑵ 谁有潮州音乐--《景春萝》的乐谱啊
不为分数,只为下一位找景春萝的潮乐朋友!!!
⑶ 哪里有潮州音乐可以下载
小桥流水吧
⑷ 中国音乐大全·潮州音乐的艺术特色
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经常演奏而广泛流传的《画眉跳架》、《粉蝶采花》等就是潮州小锣鼓的优秀作品。弦丝乐又叫弦诗乐,是一种由几个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悦耳,具有南派音乐的韵味,是潮汕农村最流行最普及的乐种。而笛套音乐可分笛套锣鼓和笛套音乐类,它是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风格庄重古朴。
潮州细乐则是潮州弦丝乐的变种,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要乐器组合演奏的乐种,清新细腻,极具抒情韵味。庙堂音乐则是一种从事佛事活动时演奏的曲子,悠扬典雅,各庙堂演奏的就是这种乐曲。所以潮州音乐是一种宠大而完整的音乐体系。
潮州音乐内涵丰富,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潮州音乐所独有的 二四谱是十分古老的谱式,在其独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灵活变化体现了潮乐独特的韵味,同时构成潮乐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多种调式以及演奏上强调充分发挥作韵和即兴加花两种技法。
潮州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虽然五大类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称为 潮乐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这十大套的名称是《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红》、《平沙落雁》、《凤求凰》、《月儿高》、《玉连环》、《黄鹂词》、《大八板》、《锦上添花》。这十大套,多数是古谱,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旋律古朴优美,完整地保留了古典的韵味。潮州音乐常用乐器约有二十余种,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唢呐、深波等。代表性曲目有《抛网捕鱼》、《双咬鹅》(大锣鼓)、《昭君怨》、《小桃红》(细乐)、《晏灯楼》(苏锣鼓)等。潮州音乐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变奏手法都具有独特的章法和美学依据,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⑸ 潮州音乐的历史渊源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广东粤东地区各类民间器乐的总称,除粤东地区外,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其源头可追溯到唐宋之际,至明清时期发展成熟。 唐宋是潮州音乐的形成期,明清两代是潮州音乐的演变、发展期。唐代音乐艺术空前繁荣,其时潮州与江南各州郡一样已逐步进入文化发展的上升期,潮属境内丝竹吹管之音,钟鼓和鸣之声,遐迩可闻。早于晋代潮阳县西建有西岩寺,到了唐朝佛教空前盛行,举国上下寺院林立。潮州于唐开元二十六年(238)建开元寺,唐德宗贞元四年(788)潮阳建灵山寺(建成于791年),其后潮州府各地先后又建了不少寺院。由于中原佛教音乐随之传播入潮,潮州及潮阳这两大寺院更成为其时法乐佛曲最大的集散地,唐高宗时奉旨平定泉、潮蛮僚骚乱的陈政父子(何南人)是精通音乐的乐官,陈政原是隋朝协律郎,其子陈元光精通音律,任过漳州镇抚(管辖潮、泉),素以乐、武汉化潮泉二州著称。陈元光曾咏::秦箫吹引凤,邹律奏生春,缥缈纤歌遏,婆娑妙舞神。描写宴乐歌舞。中唐韩愈贬潮时,已有民祭神的音乐活动,韩愈在《韩昌黎文集》中记叙唐代潮州民间祭神活动有:吹击管鼓,侑香洁也;侑以音声,以谢神贶;躬斋洗,奏音声等名句,史籍还记载:潮仕皆倡琴瑟,重乐以治民。
宋代潮州出现一种祭孔的大成乐。据饶宗颐先生在海外搜集到的《永乐大典》、《三阳志》中记述嘉定十四年重修供奉孔子的宣圣庙大成殿,恢复旧制云:自宋以来,潮城孔庙每年于仲春及仲秋举行祭孔典礼,演奏大成乐。所用乐器有编钟、编馨十六枚、琴自一弦至黄十张、笙、瑟、凤箫等,初由士子执器登歌、到淳熙年间由民间乐工演奏……。可见演奏阵容之庞大与正规。这是当时儒学文化所提倡的礼乐,是宋代大晟府教坊音乐,原名叫大晟乐。也是当时宗庙祭典用之雅乐。此为中原古乐在潮州(府)传播的明证。
南宋末年。宋帝南逃,宋室左藏朝散大夫吴丙随文天祥率勤元之师抵潮。吴丙是宫廷乐官,其时带乐工、歌伎、礼乐。后来吴丙在潮阳安居落户。明代江西提学李龄(潮阳棉城人)告老回乡于潮阳修建学宫,传播宫廷音乐;及后任过广西副使的陈淳临因奉旨平交趾有功获御赐,荣归故里潮阳棉城时,圣上赐予一班乐师、歌伎随其还乡。这是宋明时期中原音乐辗转传播入潮的例证,故潮阳素以笙、箫、管、笛为主器的笛套音乐闻名。《潮阳县志·风俗志》有记载日:帝乡万里虽非唐魏比,然被化深矣,方其盛时弦歌达于四境……可见其时潮阳音乐风行盛况。而潮地南海之滨北有五岭之嶂,使上古的中原之音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于此。
明清时期,城市较为繁荣,潮州(府)城镇商贸手工业也有所发展,人口有更大增长,其时,适应于市民生活的戏曲、弹词说唱、丝竹乐、鼓吹乐更为兴盛,每逢节日常请来这些民间乐社、艺人肋兴演奏,此外各乡镇还普遍设有半职业性的吹首馆,八音馆的组织,多为民众做红白事,以吹鼓奏乐为业。这些乐馆组织,每逢节日庆典或游神赛会演出,各显其高超择艺,常搭台对阵竞演,因此清天潮州(府)享有成名的揭阳拍鸡(乐曲名,潮州话拍鸡即斗鸡);海阳咬鹅,潮阳得胜令(曲牌名)都是反映各地具有代表性的演奏曲目,都是为群众公认的精湛技艺。其时民间还有职业性的纸影班、皮影、傀儡戏演出,这些伴乐艺人还常以模仿唱腔吹奏的禾曲(即唢呐卡戏演奏),多以吹奏外江曲出名,揭阳大吉师,则有双吹过支绝技,引人瞩目,五花八门的音乐品类,为潮州(府)人民群众音乐生活增添丰富的内容。
明清以来,外来(外省)戏曲剧种相断入潮,商业性演出十分频繁,这为潮音戏又注入新血液。使潮州音乐有更深厚的艺术滋养,可以说,来自这方面的影响更大,得益不浅。如晚明正音戏(属南戏)自浙东、赣南至闽南接诏安、东山诸县至潮州(府);西秦花鼓戏在清乾隆时经湖南、粤北、惠阳、海丰、闽西经客族嘉应州至潮州(府);此外还有昆山腔,弋阳腔、桂林戏等剧种也先后入潮;正音戏、酉秦戏、外江戏已在潮州(府)、海丰、陆丰、兴梅地区落户,渐已演变,它对潮音戏的影响极深。尤其是正音戏有着南戏一套深厚打击乐传统技法和丰富完整的曲牌音乐,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原正是脱胎于正字戏《二度梅》的音乐锣鼓伴乐,经过改编整理而来。大锣鼓《追舟》、《十仙庆寿》、《掷钗》也脱胎于正字戏锣鼓伴乐。大锣鼓《秦琼倒铜旗》是从西秦戏传奇武打和白字戏锣鼓伴乐脱胎而来。外江乐是汉剧音乐(新中国成立以前称汉剧为外江戏),故也称汉调,它的音乐成份包含南北合套的板腔体皮簧调,具有高亢豪放气概,打击乐则以苏锣鼓伴乐主要特色。潮州大锣鼓《灯楼》也是吸收外江戏打击乐,外江乐(汉调)曲调的演奏以弦索乐为主。清光宣之际,曾风靡全潮,尤为文人贵族、士儒所嗜好,被雅称为儒乐、国乐。潮州(府)境内这种檀板清音随处可闻,潮乐艺均会演奏汉调,乐手名师辈出,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洪沛臣、王泽如、荣贞、丁鸿业、蔡少梅、刘隆炎、郑映梅、李嘉听、饶淑枢、魏松庵、方修伦、张汉斋、洪如炎、余永宏、洪炳合、何天佑、林玉波、徐涤生等。其时乐社林立,这种外江乐社有汕头最出名的公益社、以成社、澄海的泳怀天、阳春幽处,揭阳的榕江、普南轩、雅南轩,普宁的钧天,庵埠的咏霓裳、庵江,潮州的友声、扬风、亦融等。
⑹ 潮州音乐包括哪些乐曲品种
潮剧由南戏演变而来,是潮汕的地方戏,也是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全国十大剧专种之一,距今已属有500多年历史。潮剧也被称之中国艺苑奇葩,获得海内外广泛的好评。
流传于潮汕地区的民间音乐统称为潮州音乐,包括锣鼓乐、弦诗乐、笛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品种,是一种既有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地方色彩、又有深厚群众基础和高度艺术价值的古老乐种。
⑺ 昨晚潮州音乐交通广播电台播放的歌曲有哪些
请问您是在广州来这边吗?源如果是可以听东莞电台交通音乐频道107.5有李想李泽小珍主持的传情歌飞扬(17:00至20:30)音乐飞流行(20:30至10:00)快乐双自新(11:00至12:00)还有周末的超级星期天(每周日下午3点半至5点半)
⑻ 关于潮州音乐
潮州音乐是一种民间音乐,主要流行于潮汕地区,在福建南部、香港、澳门、台湾和东南亚各国潮人聚居的地区也很流行。潮州音乐原来是民间自娱自乐的艺术,但现在也已搬上了舞台,在正式舞台演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了。
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
潮州音乐品类繁多,如按器乐组合来分,可分为锣鼓乐、 弦丝乐、笛套乐、细乐和庙堂音乐五大类。锣鼓乐又有潮州大 锣鼓、小锣鼓、苏锣鼓、花灯锣鼓和鼓伴音乐之分。现在经常 演奏而广泛流传的《画眉跳
架》、《粉蝶采花》等就是潮州小锣鼓的优秀作品。弦丝乐又叫弦诗乐,是一种由几个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悦耳,具有南派音乐的韵味,是潮汕农村最流行最普及的乐种。而笛套音乐可分笛套锣鼓和笛套音乐类,它是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风格庄重古朴。潮州细乐则是潮州弦丝乐的变种,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要乐器组合演奏的乐种,清新细腻,极具抒情韵味。庙堂音乐则是一种从事佛事活动时演奏的曲子,悠扬典雅,现在各庙堂演奏的就是这种乐曲。所以潮州音乐是一种宠大而完整的音乐体系。
潮州音乐历史悠久,曲目丰富。它形成于唐宋,发展于明清,最初是中原音乐和土著音乐融合的民间音乐,但自宋元以来南戏传人潮州后,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互为影响,于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派系。至清末,已成为独立而完整的音乐体系;潮州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虽然五大类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称为"潮乐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这十大套的名称是《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红》、《平沙落雁》、《凤求凰》、《月儿高》、《玉连环》、《黄鹂词》、《大八板》、《锦上添花》。这十大套,多数是古谱,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旋律古朴优美,完整地保留了古典的韵味。
新中国成立后,潮州音乐经过整理、改编和创新,曲目更加丰富,演奏水平也不断提高,受到各界普遍好评。早在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出的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就获得了金质奖章。各国电台也纷纷选播潮州音乐。潮州音乐在世界也很受珍视。据说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到瑞典访问,国王接见时拿出他珍藏的唱片来播放,说是周恩来总理赠送的,赵玉斋一听,原来是潮州音乐片:赵玉斋非常激动,没有想到潮州音乐在国外受到这么高的评价。潮州音乐保存有古代的一些特殊调式,如活五调等,很受重视,专家学者纷纷到潮汕来采风。
这说明:愈有地方性的东西就愈有全国性,愈有民族性的东西就愈有世界性。潮州音乐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更加发扬光大,在世界的乐坛上一定会更加受到注目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