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载体 >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后作业免费答案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后作业免费答案

发布时间:2021-02-16 20:59:02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第二十二讲国立音专课件ppt

主要课程:演唱、乐理与视唱练耳、和声与实用键盘、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外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合唱、形体与舞蹈、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概论

⑵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

学习肯定是有用的

⑶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程》

说着,已听到话筒那儿传来“吱嘎吱嘎”踩雪的声音,如此遥远,如此空灵,版却犹在耳边……权
望着我的窗外,午后的阳光正懒懒散散地照着,可是,隔着那样遥远的时空,我仿佛看见了你,看见你

的天空风雪飘飞,看见你的内心火热依旧。时间荏苒,岁月匆匆,从红袖里相识也已有六七个年头,虽然不

曾相见,我们却在彼此的文字里早已熟识如老朋友。我们都很用心地感受彼此的一份真情。
不管见或不见,不管彼此的天空如何变化,不管时间如何流逝,我相信我们的心一如既往的真挚。

⑷ 2018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音乐的考试大纲是什么分值比例是多少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音乐)
一、考试性质:主要是为教师命题和音乐教育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就业的学生备考提供依据。
二、考查内容:1.音乐基础理论知识;2.音乐教育学;
A .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一)基本乐理:1.掌握乐音体系、乐律。2.掌握五线谱记谱法、节拍、节奏、速度、力度、装饰音及各种常用几号。3.掌握和识别音程、和铉及转位。4.理解调与调试,把握大、小调试和民族调试。
(二)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
(三)中国音乐史
(四)西方音乐史
B.音乐教育学
五、参考书目
第二部分,模拟试题(音乐)
该部分共有两卷,满分120分,第一卷是基础知识部分,满分100分,第二卷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部分,满分20分。
第一卷专业基础知识(满分100分)
A.选择题
一、基本乐理(从每小题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从每小题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三、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从每小题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四、音乐学科教育学(从每小题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号内,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五、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共20分)(从每小题A、B、C、D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填入括号 内,本部分共7小题,每小题1分,共7分)
B.写作题(共13分)
第二卷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满分20分)
六、简答题(本大题共2题,每题5分,共10分)
七、论述题(本题共10分)

⑸ 为什么要学习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

一.紧扣音乐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强化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化要求。这套教材是在21世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编写的。“为基础教育服务”是《方案》和《纲要》着力突出的理念,并正逐步成为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这一教育背景下,教材编写者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材料组织、范例选取、活动设计、练习要求等方面,力求突出教材的“师范性”。
二.教材体现了不同课程自身的逻辑体系,教材构架和教学内容体现了基础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师范性”与“学术性”不应该是对立相斥的。这套教材突出强调了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但并不是以降低、削弱课程应有的学术含量为代价。这里的关键在于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标准来衡量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教材的学术性。这套教材的编写者以培养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目标为出发点,精选本课程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关注本课程的发展前沿,将与本课程相关、并在学术界有定评的最新知识成果纳入教材中。
三.这套教材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体现了不同学科课程的交叉与融合。《方案》对以往音乐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作了必要的整合,这样的整合,虽然在一些高师院校已有不同的教学实践基础,但一直缺少公开出版的成型教材。这次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合唱与指挥》等教材,都是相关学科课程交叉与融合的产物。即便是像《钢琴》、《声乐》这样的传统教材,也新增了。歌曲伴奏实践”、“自弹自唱”等教学内容,不同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结合,突出体现了注重教学实效性的编写理念。

⑹ 求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技法答案........绿门村的

浅谈中学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诗歌作为四大文学样式之一,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中学生,应该通过课本诗歌的阅读而具备赏析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教师对教材诗歌的处理,只是教会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一个个体和载体,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
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的良好文化涵养,所以自1993年诗歌鉴赏在高考试题中出现以来,就深受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好评。但由于考生文化底蕴薄弱,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直偏低。以前诗歌鉴赏的复习,往往强调指导学生认真分辨题型、明确试题选项常见的错误方式、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等。2002年高考的诗歌鉴赏题打破以往客观选择题的命题方式,以主观表述的形式考察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这种命题方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诗歌鉴赏的难度。面对新的题型和要求,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考场上圆满完成诗歌鉴赏的答卷呢?根据我诗歌教学的体会,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1、 文体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应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流变有相当清晰的认识,不仅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其次,还应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再次,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2、诗歌内容
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①、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谢脁、孟浩然、王维、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②、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③、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④、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o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
3、诗人风格�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张九龄诗风的委婉蕴藉;孟浩然诗风的语淡者味重、恬静浑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 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韦应物诗风的清新典雅;韩愈诗风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贾岛诗风的萧瑟悲愁;李贺诗风的忧郁激愤;元稹诗风的艳丽浅近;白居易诗风的平白清新;刘禹锡诗风的清峻明朗;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欧阳修词风的清丽明媚;范仲淹词风的苍凉悲壮;晏殊词风的明朗疏淡;苏轼的旷达豪迈;柳永词风的缠绵悱恻;黄庭坚词风的自然流畅;秦观词风的情真意切;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杨万里词风的新鲜活泼;陆游诗风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语言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5、诗歌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等。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6、表现手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7、抒情方式� 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三、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学生在回答主观鉴赏题时要重视"三注意":
首先要注意题目,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提示性:象杨炯的《从军行》、李白的《越中览古》《送孟浩然之广陵》、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杜甫的《春夜喜雨》等等。
其次要注意作者,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 诗中有画 "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
再次要注意注释,注释虽短短一二句,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可以这样说,做到了"三要",诗歌鉴赏就成功了一半。
四、强化书面表达
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之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悟。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思维却往往大打折扣,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从阅卷效果来看,阅卷教师也往往喜欢那些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的答卷。因此,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卷面清爽的要求不必细说。虽然鉴赏的文字较作文少很多,但是考生也一定要遵循"意在笔先"的原则,先构思后再落笔,避免涂涂抹抹。卷面清爽,阅卷教师自然心情愉快,考生在无形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印象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矛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以上主要从诗歌的内容、形式以及答题技巧几方面,对诗歌鉴赏进行了粗略的谈论。我相信,同学们只要对诗歌饶有兴趣, 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就一定能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在平时的学习和高考中游刃有余。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是新《考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的热点考题是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而现代诗歌的鉴赏倍受人们的关注。那么,如何来鉴赏现代诗歌呢?
从高考的命题实际来看,现代诗歌的测试多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对艾青诗
《我爱这土地》的赏析等。在具体的应试过程中,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一些解题技法。
一、借技巧,抓关键,透过现象看本质。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在应试时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从而顺利解答关于主旨一类的考题。例如:
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本诗以马为描绘对象,但作者决不会是在说现实中的马如何如何。作者显然是在以马喻人。本题A、B两项都是错误在不懂得这种技法。C项能联系该诗写作的时代背景来展开想象和联想,懂得以马喻人,但对诗的主旨理解错了。“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肚里咽”这些关键语句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非“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可见答案应为D。
二、按需要、看搭配,注意表达合语境。
与古典诗歌一样,现代诗歌也十分讲究语言的锤炼。有一类考题是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的。做这类题,一要看词语的搭配,二要看表现方法的需要,三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从而达到排误存正。例如: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
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 飘 树 B、弄 吹 片 C、拨 刷 伞 D、射 掠 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比较四个选项,答案当为C。
三、读原诗,据题干,综合思考防片面。
有些对思想内容与写作手法的理解的考题,往往采用以偏概全的方法来设置迷惑项,干扰考生。应试时,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解答。仍以闻一多先生的《也许(葬歌)》为例
(原诗见上):
①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②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第①小题考查的是对诗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有些考生知道闻一多是个民主主义战士,知道他的诗集《死水》内容多抨击黑暗现实,因而在做题时不加考虑地选择B项。这是不正确的。本题题干已经提示:这首诗
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天折而作。即是为亡女而作,抒发的就一定是哀痛之情。所以答案应为A。
第②小题考查的是对写作方法的理解。依据上面对诗歌的分析,B项不正确。诗中有比拟,但不是这些事物都用于比拟了,A项以偏概全,也不正确。D项“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表现主旨偏离太远。只有C项与悼念亡女紧相联系,是正确的。
四、找矛盾,扣诗题,把握意象辩真伪。
现代诗歌的考查,一般侧重于诗歌的主题、意象、意境等方面。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往往会采用肯定或否定的矛盾方法来干扰考生。因此,应试时宜先找出矛盾之项,再紧扣题目和旨趣,把握诗歌的形象特点,辨出真伪来。例如(1999年高考语文第10题):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看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
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合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
‘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
“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
了。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我们只要把握好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以上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不管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歌,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我们就会自如应付了

⑺ 电大文学籍要导读平时作业答案

赏析]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特色]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观沧海》是这年九月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这首四言诗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是建安时代描写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国古典写景诗中出现较早的名作之一。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丰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一诗全篇写景,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初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后在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懂卓的战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为衮州牧,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从此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河北割据势力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辞海》1989年版)。

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上雅好诗书文籍,虽在军旅,手不释卷。每每定省,从容常言: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袁伯业名遗,袁绍从兄。)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钟嵘《诗品》)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译文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1.《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东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

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 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2.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3.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水何”六句是正面铺写大海。其中真正写大海的只有两句。虽然字数不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水何澹澹”是写大海在无风情况下水波动荡的样子,而海水一遇到大风,就会立即掀起轩然大波。“洪波涌起”仅四字就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那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这句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作者虽写观海,但并不单纯写海。如果只写茫茫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水,即使写得再好,也会给人以枯寂之感,所以作者在描写大海时,又插以山岛草木来点染,有了山岛草木的点染烘托,就把大海写得生机勃发,欣欣向荣,使人感觉到,大海不仅浩瀚壮阔,而且美丽多姿。我们试把这几句联起来吟诵一下,就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茫茫苍苍的大海,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图画啊!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4.关于“日月之行”四句

面对这迷人的海上风光,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何等的气魄啊!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虽然是高度的夸张,但作者还是紧紧抓住了大海气势磅礴这个特征来写,夸张是合情合理的。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诗人丰富的想象,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更加宏伟的境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寥寥十六个字,就写出了沧海之大,写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天连水,水连天,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实在是壮观极了。“星汉”就是天上的银河。这四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和月亮每天从东方升起来,绕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太阳、月亮和银河可算是自然界最辉煌、最伟大的形象了,可是诗人觉得它们的运行仍然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就仿佛是日月星辰的母亲一样。这种博大的境界在古人的诗里是并不多见的。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5.《观沧海》景情结合的特点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前面已经表明,作者通过写沧海,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这种抒情方式与其他古代许多写景诗的抒情方式有所不同。古代许多写景抒情诗是情景分写,或上文侧重写景,下文侧重写情。如荆轲《易水歌》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侧重写风水;下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壮士决死的感情。又如杜甫的《登岳阳楼》,上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侧重写景,气魄也很大;而下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则侧重写情。《观沧海》完全是把情包含在景中的,寓情于景中。《观沧海》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同上)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

⑻ 谁有五年级上册的寒假作业答案呀!!!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yān huā sān yuè xià yáng zhōu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wéi jiàn chá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释义】
1、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
2、之:往,去。
3、广陵: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下:沿江顺流而下。
8、尽:消失。
9、唯见:只能见到。
10、天际:天边。
译文: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与老朋友在黄鹤楼告别,孤单的小船好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能看见长江在滚滚翻动。

【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
月夜下的黄鹤楼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黄鹤楼景区的景点分布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黄鹤楼景区荣誉:国家5A级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了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黄鹤楼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矾头,1700多年来屡建屡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名楼多传说,因此使它更有神奇色彩。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文”名遐迩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楼共五层,高50.4米,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瑾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编辑本段]神话传说
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关于这则美丽的神话故事,历年有三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这位仙人是黄子安,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费祎,第三种说法没有仙人的名字,介绍如下:
一、以为是仙人黄子安:
依《南齐书州郡志》记载:「古代传说,有仙人子安尝乘黄鹤过此,故名。」指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因为曾有一位名子安的仙人,乘黄鹤经过此地,所以命名为黄鹤楼。
二、以为是仙人费祎:
依《图经》的记载说:「昔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还憩于此,遂以名楼。」认为黄鹤楼命名的由来,是指费祎尸解为仙后,曾驾着黄鹤回来,并在这栋楼休息,所名为黄鹤楼。
《太平寰宇记》则说:「蜀费文袆登仙,尝驾黄鹤憩此。」此指出费祎是蜀人,而与前面的费祎多了一个「文」字,《三国志蜀传》中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字文伟,尸解为仙的费祎、费文袆,是不是就是这位蜀人费文伟,因不见其它记载,不得而知,但是因为都是神话传说,年代久远,记载会有一些出入。
三、只说是一位仙人:
这个传说的记载比较详细,出自《报应录》。原文是:「辛氏昔沽酒为业,一先生来,魁伟褴褛,从容谓辛氏曰:许饮酒否?辛氏不敢辞,饮以巨杯。如此半岁,辛氏少无倦色,一日先生谓辛曰,多负酒债,无可酬汝,遂取小篮橘皮,画鹤于壁,乃为黄色,而坐者拍手吹之,黄鹤蹁跹而舞,合律应节,故众人费钱观之。十年许,而辛氏累巨万,后先生飘然至,辛氏谢曰,愿为先生供给如意,先生笑曰:吾岂为此,忽取笛吹数弄,须臾白云自空下,画鹤飞来,先生前遂跨鹤乘云而去,于此辛氏建楼,名曰黄鹤。
这则神话的大意是说,以前有一位辛先生,平日以卖酒为业。有一天,这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看起来很贫穷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先生,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先生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经过半年,辛先生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先生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黄色的鹤在墙上,接着以手打节拍,一边唱着歌,墙上的黄鹤也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其它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如此经过了十年,辛先生也因而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先生上前致谢说,我愿意照您的意思供养您,客人笑着回答说:我那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一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白云飞上天去了,辛先生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在此盖了一栋楼,取名黄鹤楼。
这三则神话,除了说明黄鹤楼命名的由来之外,还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酒店的主人辛先生因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而得到仙人帮助,成为巨富。
以上当然是神话传说。三国时在这临江的山巅建楼,首先还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后来逐渐成为文人荟萃,宴客、会友、吟诗、赏景的游览胜地。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干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
[编辑本段]建筑特色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黄鹤楼将成为位于我国心脏地带的中心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念奴桥·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⑼ 中国文化要略书面的问答题,望知道的人给予答案!谢谢

中国传统文化的分类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民族起源、语言文字、政治经济、宗教法律、国学思想、科学文化、民风民俗等内容。

第1盘 中华民族

血缘,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形成;文化,使一个民族拥有了延续发展的内在精神源泉;相同的精神又使无数不同的民族融会在一起,相互渗透着、展现着各自的精彩,和谐相处——无论是伏羲的东夷部族,还是神农的南蛮部族,或者是黄帝的西戎部族,这就是今天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主要栏目:民族概述、古代民族、现代民族、民族图腾

第2盘 中国历史名人
《中国历史名人》以年代为序,为您讲述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800位名人的故事,当他们再次粉墨登场时,您或许会感到那些早已逝去的古人其实一直在呼吸,并深刻地影响着今天的我们。

主要栏目:上古、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北宋、南宋、辽夏金、元朝、明朝、清朝

第3盘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

汉字是人类的历史上最古老最神奇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中国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世界第五大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语言文字文化》全方位地展示了汉语言文字的发展,让您了解中国语言文字知识,带您全面解密汉字,品味汉语言文字的艺术以及中华语言文字文化底蕴,探索中华语言文字辉煌历程。

主要栏目:概述、古代汉字、文字例话、熟语点拨、对联、语林趣话

第4盘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

《山海经》里的奇文传说,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骨;回荡千载、扬名海内外的唐诗、宋词、元曲;在这支滚滚东去的中国文学浪涛之中,沉淀出了无数篇美妙醉人的诗词文赋;遗落出了一篇篇沁人心脾的哲理铭文、寓言典故……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名篇》让我们走进古代的诗情画意里,去读唐诗,品宋词,赏元曲,去感受那沁人心脾的墨香,去体会那作品中的优美韵律和深邃意境。

主要栏目:古文百篇、唐诗百首、宋词百首、元曲百首、寓言故事、神话故事

第5盘 中国文史典籍

古人云:春读诸集;夏读史;秋读诸子,冬读经。

经,万学之源,铸成华夏文明基本肌骨,博大精深;史,钩沉上下三千年文明线索,一以贯之;子,海纳百川,融哲人智慧,百家争鸣;集,汇聚宇宙灵秀,孕育蓬勃昂扬生机,汪洋恣肆。

《中国文史典籍》对卷帙浩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的文史典籍进行了一次全面梳理。为您打开了中国历史文库的大门,读经,论史,观子,品集,让我们在这里吮吸祖先留给我们的雨露琼浆。

主要栏目:概述、经部、史部、子部、集部、小说、戏曲

第6盘 中国宗教文化

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以及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文化,林林总总,构成了中国多姿多彩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元素之一。
主要栏目:概述、中国佛教文化、中国道教文化、中国伊斯兰教文化、中国基督教文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

二、中国宗法礼俗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源于原始社会父家长制家庭公社成员之间牢固的亲族血缘关系,是这种血缘联系与社会政治等级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团结的产物。春秋时期的孔子把“礼”推向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汉武帝时期“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礼仪成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精神支柱。

主要栏目:概述、祭祀、宗亲、家谱、婚育、丧葬、服饰、饮食、起居、交往、避讳

第7盘 中国姓氏文化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称,在遥远的古代,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于人类早期生存的原始部落之中,在距今约五千年三皇五帝之前,就有了姓。据传,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
你是谁?你来自哪里?你祖先的起源地又在哪里?在你的家族里又有那些名人光宗耀祖?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走进《姓氏文化》寻根问祖、追根溯源,追寻自己的姓氏谱系,一同寻觅我们的姓氏之根,聆听先哲的教诲,感受先祖的呼吸。探究中华姓氏文化及姓氏发展,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根本”。

主要栏目:姓氏概况、姓氏起源、姓氏始祖、姓氏图腾、迁徙分布、姓氏称谓、避讳制度、姓氏趣谈、胜迹寻根、姓氏大全、百家大姓

第8盘 中国国学思想

浩大中华,圣贤血脉,所思所历,化为国学。国学,乃一国的学术;国学思想,则是国学之灵魂!

老子创造了全人类的思想巅峰;《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根据老子的阴阳学说提出的二进制思想,是现代数理逻辑的雏形。

儒学对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产生了的深刻的影响,孔子被尊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学院已风靡全球。
先秦诸子学说思想,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经过孔孟老庄、韩非吕尚,以及董仲舒、王夫之等这些历代哲学巨擘的创新和发展,其超时代的价值已充分展现。中国的国学、中国的国学思想,已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国学思想》从九大方面,高角度、大视野、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国学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影响,并把国学思想中的先哲宗师和经典著作一一进行介绍,精选出国学思想的名言进行赏析,以给所有国学爱好者一次精神的洗礼。成为本专题的点睛之处。这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

主要栏目:概说、诸子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释家思想、传播影响、先哲宗师、经典著作、名言赏析

第9盘 中国传统道德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基础,而古往今来所有中国思想家“究天人之际”的根本目的是求善。“彰善痒恶”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使命。

“善”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目标和伦理基础。孔子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见”。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传统道德思想就是求善的学问,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则是培养“善人”的学说。

中国传统道德理论,内容宏富,博大精深。让我们一起分享古人的智慧,聆听先人关于人伦、品德、修身、养性的种种见解,发扬传统道德的光芒,去粗取精,传承博大精深的华夏传统文化。

主要栏目:历史发展、基本内容、人性论、义利论、仁爱论、公私论、家庭伦理观、交往道德观、修身论、人生论、传统道德故事、传统道德典籍

第10盘 中国世界遗产

故宫、长城、殷墟、秦始皇陵、莫高窟,或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或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典范,或开创了以都城建制规划陵园布局的肇端,或代表了中国佛教艺术最辉煌的时代,无一不是人类文明史上辉煌壮美、璀璨绚丽的篇章。

庐山的雄奇险秀,刚柔并济,黄山的千峰万壑,比比皆松,“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三江,九寨山水,天然原始,四季景色变幻无穷,这些天工的杰作,鬼斧的神功,将锦绣中华装点的更加神奇瑰丽……
主要栏目:走进世界遗产、中国文化遗产、中国文化景观遗产、中国自然遗产、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11盘 中国古建筑文化

从雄伟壮丽的皇宫金殿,到造型奇特的客家土楼;从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到奇巧别致的宝塔古桥。五千年来,中国人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标志和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

主要栏目:古建筑概述、宫殿陵寝、祠祀建筑、宗教建筑、古塔石窟、民居建筑、园林建筑、名楼名亭、军事建筑、桥梁建筑、公共建筑

第12盘 中国园林文化

东晋曲水流觞的兰亭,宋时诗画入园的沈园,明中叶谐趣精雅的拙政园……不论是在各朝代中声名远扬,却已踪迹无处的皇家名园,还是在古今千年风华百代、恒久如斯的私家秀筑,在历史的沧海桑田,它们深深浸润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
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富丽堂皇的北方园林,咫尺乾坤的苏州园林,或者迤逦如画的岭南庭院——中国古典园林,以其灵秀的美,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书写了小院春雨打芭蕉的清新与沉思;以其堂皇的美,为世界的园林艺术镌刻了浓墨重彩色绚烂的华丽与经典。

《中国园林文化》带您畅游在似诗如画的中国园林文化之中,让中国古典园林醇厚的韵味款款扑面,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自然。

主要栏目:园林文化概述、北京皇家园林、河北皇家园林、江苏古典园林、浙江古典园林、广东岭南园林、其他特色园林

第13盘 中国的古桥

中国的古桥,是一道道美不胜收的风景线,有“小桥通巷水依依,落日闲行到市西”的水乡小榭,有“折柳送别”的灞桥,有“卢沟晓月”的卢沟桥,有“奇巧固护,甲于天下”的赵州桥……它们有的奇巧玲珑、姿态万千,有的青龙入潭、古朴典雅,有的长虹卧波、气魄宏伟。

古桥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灞桥是伤心送别的代名词;断桥相会是爱情的美好赞歌;汀泗桥、贺胜桥是民族英雄的象征。古桥充满着诗情画意,古桥凝聚着悲欢离合……

《中国古桥文化》带你看小桥流水,赏卢沟晓月,念折柳送别,通过古桥史话、古桥诗词、古桥传说等文化现象,我们一睹中国古桥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要栏目:文化概览、古桥名胜、古桥史话、古桥诗词、古桥传说、古桥风俗、古桥名篇、古桥名画

第14盘 中国名山文化

中国名山,誉满天下,雄、奇、灵、秀,各具特色。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恒山之奇崛、嵩山之萃秀,百态千姿,各怀绝景。而黄山更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中外。。。。。。

“山有大美境界,游山恋山,贵在悟山。”山,在中国历来就是佛家、道家崇敬之地,因而也成就了以佛、道名扬天下的多座名山;山也是中国神话传说最多的地方,从三皇五帝、君王大臣到民间的凡夫俗子,都留下了或喜、或悲、或怒、或怨的美丽传说,山也因此而充满了灵性;山,更是中国古往今来诗文辞赋、碑文篆刻里经常为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而历代名人留下的诗词题赋则更增加了这些名山的文化底蕴,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仁者乐山”,中国的山是人文景观、风土人情、丰厚的文化积淀、浩荡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连的精神载体。绵延千年的中国名山已经延伸成一种独特的中华名山文化。赏华夏之美景,寻千古之胜境,觅峰峦之奇绝,探溪谷之幽秘,此乃山之盛宴!

《中国名山文化》以中华五岳、佛教名山、道教名山、旅游名山为纲目,以名山历史、景区介绍、名寺名庵、文物瑰宝、诗词书画为指引,让人于峰峦迭峰,含烟凝翠,飞瀑流泉,鸟语花香间,细赏名山风景,探寻千年山水中的人文脉络。

主要栏目:概述、东北名山、华北名山、华东名山、华中名山、华南名山、西北名山、西南名山

第15盘 中国文化名城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便是中国这块古老文明大地上的一面面色彩斑斓的旗帜,一段段沉淀的历史。
《中国文化名城》从地理、文化、历史三者兼顾的角度,带你走进那自然的杰作、感受宫殿的威严、大山的雄奇、古城的纯朴,这一刻,城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主要栏目:京津沪渝、晋冀名城、内蒙古黑吉辽、山东名城、江苏名城、浙江名城、皖赣名城、福建名城、河南名城、湘鄂名城、粤桂琼名城、陕宁名城、新甘青名城、蜀藏名城、滇黔名城

第16盘 中国文化名镇

“吴根越角”的浙江古镇西塘,小桥、流水的“中国第一水乡”周庄,“桃花源里”西递,徽州古镇婺源, 还有“晋商”的发源地平遥……

《中国文化名镇》带着我们似乎了走进了一幅幅淡彩的宣纸画,在布满皱纹的老人们的脸上,阅读它们曾经的荣耀与沧桑。

主要栏目:走进古镇、浙江古镇、江苏古镇、安徽古镇、四川古镇、重庆古镇、江西古镇、山西古镇、广西古镇、福建古镇、其它省古镇

第17盘 中国茶文化

茶之道,在心,在艺,在魂;茶之理,由境,由人,由品。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是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在《茶经》中谈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这是称颂茶是美木之最,一部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洋溢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光辉。
主要栏目:概述、茶史渊源、茗茶档案、茶具、茶道、茶与礼俗、茶与健康、茶的鉴定、茶的品饮、名人与茶、茶经书院、茶之传说、书画篆刻、茶事散文

第18盘 中国酒文化

“吴带当风”的画圣吴道子,醉后为画,挥毫立就。“元四家”中的黄公望也是“酒不醉,不能画”。“书圣”王羲之醉时挥毫而作《兰亭序》,“遒媚劲健,绝代所无”。李白写醉僧怀素:“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飞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怀素酒醉泼墨,方留其神鬼皆惊的《自叙帖》。草圣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于是有其“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古诗四帖》。

了解酒的历史,品鉴酒的诗文,走进酒的世界,品味酒与人生。

主要栏目:酒的起源、酿酒历史、酒的类别、酒礼酒俗、酒政酒制、酒的器具、酒的品评、酒之最、酒之典故、酒与诗文、酒与艺术、酒与名人、养生保健、饮酒禁忌

第19盘 中国陶瓷文化

“CHINA”英文的意思是“中国”,“CHINA”英文的意思也是“陶瓷”。

陶瓷是中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在欧洲,拥有中国的陶瓷被认为是财富与身份的象征。陶瓷是一张古老中国的名片。
主要栏目:陶瓷历史、陶瓷分类、陶瓷工艺、陶瓷常识、陶瓷赏析、收藏鉴别、陶瓷名城、陶瓷名窑、历史人物、陶瓷诗词、陶瓷习俗、传说故事、陶瓷与文化、陶瓷在世界

第20盘 中国钱币文化

中国的古人相信天圆地方,秦代的方孔圆钱似乎是个佐证。透过钱孔看历史。钱币便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载体,它们全面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宗教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主要栏目:中国钱币概况、中国古代钱币、中国近代钱币、中华人民共和国钱币、古代钱币单位、古代货币释名、中国钱币之最、中国钱币史话、古代钱币收藏、古币真伪鉴定、钱币博物馆、古代钱币欣赏

第21盘 中国丝绸文化

两千多年前,随着中国西部沙漠深处一声清脆的驼铃声响,华夏文明也开始缓缓起程。沿着那无边无际的沙漠,中国的丝绸、蚕种、栽桑养蚕技术、丝织工艺及火药、造纸、印刷术纵伸到彼岸之邦,这就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丝绸之路”。

“西域敞襟怀,冰山雪莲开;天涯醉佳酿,道是故人来。” 丝绸之路像一条连接泱泱大国和西域疆国的黄金通道,将辉煌的华夏文明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丝绸的文化渊源在中国源远流长。衣袂飘飘、慢捻轻纱的丝绸制品在古代曾是王公贵胄的专用的奢侈品,到如今它已放下身段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这光辉而漫长的岁月里,苏绣、湘绣、蜀绣、粤绣这些美仑美奂的丝绸制品已成为中华文化的精粹闻名海内外。
主要栏目:丝绸概述、蚕桑丝绸、丝绸史话、四大名绣、丝绸之都、丝绸之路、丝绸欣赏、其他绣种、丝与文化、丝绸知识;

二、中国服饰文化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称。从洪荒时代,我们的祖先披着兽皮与树叶,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到贵者衣帛,贱者衣布,贵贱之别,望而知之的封建时期,再到民国时期旗袍高跟鞋相杂糅的装扮,几千前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犹如堂皇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这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栏目:服饰概述、原始服饰、商周服饰、春秋战国服饰、秦汉服饰、魏晋南北朝服饰、隋唐五代服饰、宋辽夏金元服饰、明代服饰、清朝服饰、近代服饰、民族服饰、服饰趣谈

第22盘 中国书法文化

“点”如含苞之寒梅,凝神屏思,清冽暗香……

“竖”如苍遒之老树,筋骨瘦矍,精气峥嵘……

“撇”如月下之竹叶,虚心飒飒,临空飞翘……

“捺”更如大漠长刀,朔气弥散,寒光铁骨……

“无形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音乐之和谐”。作为四大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在水墨一提一按间,展现刚柔精神,在笔尖一转一折中、勾画万千气象。中国书法以意境美为最高境界,诠释着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博雅而细腻,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国书法文化》包含了书法历史、书法特点、篆书书法、隶书书法、楷书书法等各大书法派系板块、历代书法名家,以及笔墨纸砚和有关书法鉴定、收藏的知识,并介绍了书法名家和他们的近千幅传世名作,详尽精彩,献天下志趣书法之友人共享。

主要栏目:书法历史、书法特点、篆书书法、隶书书法、楷书书法、行书书法、草书书法、书法名家、笔墨纸砚、赏析指南、书法鉴定、书法收藏、书法欣赏

第23盘 中国绘画文化

名山大川、佳风胜野、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奇花异草、珍禽灵兽、历史名迹”无不入画;荆关董巨,风格各异。“黄家富贵”“徐家野逸” 格调不一,春蚕吐丝,铁线兰叶,惟妙惟肖。塞林平远,败荷凫雁,洛神水畔,皆尽其妙。

《中国绘画文化》详尽叙述各个时期中国绘画的成就和特点,精心搜罗挑选历代绘画名家名作,真实地再现了中华数千年的绘画史。力求使读者多角度领略中国绘画的民族风格和美学价值,提高奖赏能力,体验文化时尚。百幅传世经典赏析,千幅历代名画欣赏,一览万古风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绘画博大精深!

主要栏目:中国绘画的概说、先秦时期的绘画、秦汉时期的绘画、魏晋南北朝绘画、隋唐时期的绘画、五代时期的绘画、两宋时期的绘画、辽金西夏元绘画、明代时期的绘画、清代时期的绘画、近代时期的绘画、中国绘画之术语、中国绘画的鉴藏、古代的名画赏析、古代绘画的欣赏

第24盘 中国民俗文化

中华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斑斓多姿。

上元火树银花,七夕牛郎会织女,中秋放天灯、走月亮,重阳赏菊插茱萸……

奇特的民居和祭坟俗,壮观的和尚顶灯舞,热闹欢快的赛龙舟,别出心裁的骂社火,“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汉子齐吼秦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浓郁的民俗风情给这块中华古老的大地涂上了如诗如画的色彩。

走进《中国民俗文化》,一同感受中华民族历经世世代代所锤炼和传承的民风民俗,也许,在您的生肖中、在您所过的节日里,还有许多你不曾知道的故事。

主要栏目:民俗文化概述、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地方民俗、二十四节气、民俗与生肖、民间财神信仰、民俗故事传说

第25盘 中国民乐文化

箫和古琴,带着避世者独特的洒脱与不羁;鼓和唢呐,高亢振奋,展示着那份直爽和敞亮;笛和扬琴,如高山流水,张扬着亮丽和清新;二胡和琵琶,拨动心弦,且歌且泣……
高山流水遇知音,音韵传情谱心曲。《中国民乐文化》从民乐之器、史、韵、曲、旅等方面讲述中国民乐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民乐悠悠,历久弥新,遍览古代乐器,叹仰先人智慧。更有助于提高您的民乐的知识素养和艺术鉴赏力。

主要栏目:民乐概述、器乐网络、民间乐器、地方乐种、国乐名家、民族乐团、民歌专题、乐府专题、民乐佳话、经典乐曲

第26盘 中国曲艺文化

中国曲艺文化源远流长,起源于坊间,兴盛于民间;从市井、巷陌中走来,在瓦舍、勾栏中洗练。经过数百年的艺术实践,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润泽下,在中华民间艺人数百年的艺术实践中,终成中国曲艺这一魅力无限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精彩的说唱,悠扬的曲调;丰富的曲目,众多的流派;中国曲艺种类众多,活跃在民间的曲艺品种有400个左右,分布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说和唱。它运用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形象的说唱化了的语言来讲述故事,描绘人物,状物写景,抒发感情。唱要有伴奏或击节乐器,乐器则弦多于管,同时辅以做功,有动作,有表情。演员口吐莲花,字字珠玑,听众拍案叫绝,啧啧称奇。
主要栏目:曲艺概述、大鼓曲艺、弹词曲艺、琴书曲艺、评书曲艺、快板曲艺、弦类曲艺、相声曲艺、其他曲艺、名家风采、曲艺逸事、曲艺欣赏;

二、中国戏曲文化

主要栏目:戏曲概述、京剧、昆曲、秦腔、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河北梆子、蒲剧、湘剧、淮剧、川剧、其他戏曲、戏曲

第27盘 中国民间艺术
惟妙惟肖的泥塑、面塑、雕刻,巧夺天工的编织、刺绣、剪纸、蜡染,流光溢彩的翡翠、琉璃、宫灯,精妙绝伦的皮影、布艺、木偶艺术……
中国民间艺术主要栏目:概述、纹饰艺术、泥塑艺术、面塑艺术、雕刻艺术、编织艺术、刺绣艺术、剪纸艺术、风筝艺术、民间扇艺、民间灯彩、年画艺术、皮影艺术、民间布艺、木偶艺术、民间绢人、烙画艺术、纸扎艺术、盆景艺术、蜡染艺术

第28盘 中国武术与传统体育
主要栏目:武术概说、武术历史、武术文化、武术流派、武术精粹、武术名人、武术谚语、传说典故、趣闻轶事、蹴鞠、马球、捶丸、中国象棋、围棋、抖空竹、赛龙舟、其他传统体育运动

第29盘 中国养生文化

主要:养生文化概述、道家养生、彭祖养生、中医养生、二十四节气与养生、四季养生、古人与养生、养生诗词、养生故事、养生杂谈、中华养生药膳食谱

第30盘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
主要栏目:概述、八大菜系、其它菜系、中华老字号、饮食器具、饮食礼仪、古代名厨、饮食典故、名人与饮食、饮食杂谈、吃出健康

第31盘 中国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它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保证人类健康做出了伟大贡献,而且在此基础上衍生的中医药文化,也无不在各个领域闪烁着灿烂光辉。

主要栏目:中医理论、诊治方法、发展影响、古代名医、中医之最、中医典故、中药典故、医药漫话、医药诗文、医药对联、传世医书

第32盘 中国性文化

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主要栏目:性概说、性历史、性生理、性心理、性疾病、性杂谈、房中术、性美学、性名著、性图谱

第33盘 中国神秘文化
主要栏目:概述、周易、阴阳五行、天人感应、风水堪舆、太乙神数、奇门遁甲、六壬神课、四柱八字、紫微斗数、梅花易数、手相面相、星相术、姓名学、占梦术、测字术、巫术、养生术、著名典籍

第34盘 中国图腾文化
主要栏目:图腾概述、图腾崇拜、图腾禁忌、图腾神话、民族图腾、姓氏图腾、图腾崇拜与原始岩画、图腾舞蹈、图腾标志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图腾文化与地名官名、图腾文化与民族服饰、图腾的传承与派衍、华夏四大图腾、图腾与面具文化群落、图腾生殖崇拜、生肖与图腾崇拜、《山海经》中的图腾文化

中国龙文化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采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犷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更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人们激动、奋发、自豪。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是中国人的独特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龙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是崛起的伟大中国人们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大胆创造、诚信和谐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

主要栏目:龙的起源、龙的发展、龙的本质、龙的种类、龙与吉凶、龙的形式、龙的传说、龙的艺术、龙的影响

本盘包括:《中国色彩文化》《中国数字文化》《中国龙文化》

第35盘 中国科技与发明

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中国之所以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科学文化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页。古代,我国的科学技术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的前列。
包括:《中国科技与发明》《中国天文历法》《中国度量衡器》

第36盘 中国皇室文化
包括“中国皇室文化”“中国古代官职”“中国科举教育”“中国法律刑罚”“中国宫室车马”“中国衣食什物”“中国古代军事兵器”“中国古代商贾贸易”,你可以试下

阅读全文

与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课后作业免费答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