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载体 > 音乐剧中国发展

音乐剧中国发展

发布时间:2021-02-16 21:32:01

㈠ 中国音乐剧应该如何发展

不推翻现在的体质中国音乐剧(其实不光是音乐剧)基本永无出头之日,文化管制才是遏制文化发展的罪魁祸手

㈡ 什么是音乐剧怎么定义音乐剧中国适合发展音乐剧吗

对于音乐剧一般有2种看法: 其中的一种看法就是:咳!音乐剧不就是有歌有舞的吗?看得多了。另一种看法则是:中国的戏曲不就是中国的音乐剧嘛。

要想说明什么是音乐剧,我们不妨先来绕一下道儿,从戏剧的概念说起。 在国外,谈起戏剧,一般指的就是话剧,而在中国,说起戏剧,很容易首先想到的是戏曲。实际上,在中国,戏剧的定义应该是戏曲和话剧。戏曲是源于本土的东西,它起源于生活中的有感而发。话剧则是舶来品,源于古希腊,是祭酒神时唱的,在歌舞中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被介绍到中国是清朝末期。

话剧在我国发展到今天,也有两种样式:其一是纯外国样式的话剧,其二则是中国自己民族的话剧,以人艺演出的话剧样式为代表。所以,戏曲和话剧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时至今日,谁也不会把戏曲和话剧混同。

我们不妨拿音乐剧和它们做一个比较。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能歌善舞的中华民族早就有自己的歌舞剧,人们用载歌载舞的形式来抒发对生活的感受,比如《红湖水》。如果把此类的歌舞剧比作戏曲,那么音乐剧可比作话剧,是舶来品,所以歌舞剧和音乐剧是有本质区别的,是两种概念,两个意义上的不同的剧种,

那么到底什么是音乐剧呢? 音乐剧诞生于本世纪初的欧美大陆,融合了各个艺术门类的特点,将音乐、舞蹈、话剧道白的特殊魅力紧密结合起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感情,从而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其中,音乐源于地道的美国黑人的爵士音乐,舞蹈综合了爵士舞和踢踏舞。

1927年,隆·科恩的《水上舞台》掀开了音乐剧时代到来,其中的插曲《老人河》在当时家喻户晓,流传全球。从此后音乐剧以它特有的魅力,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而迅速、不断地繁荣,直到今天。

今天的音乐剧主要包含了三个元素:

1.歌、舞、道白发挥到极至的综合性表演。

2.豪华,场面气派的舞台布景大制作。

3.娱乐和文化交流相交融的现代艺术水准。

音乐剧在表现手段上可分为音乐戏剧、舞蹈音乐剧和歌剧式音乐剧三种。

音乐戏剧的情节多以小说或戏剧改编,剧中人物时以道白交待情节,在人物内心感受情激荡,戏剧矛盾尖锐时,即以歌曲式音乐及轻快优美的舞蹈语言。如《音乐之声》和《窈窕淑女》。

舞蹈音乐剧中,舞蹈较多用舞蹈的表现力与震撼力来展示情节塑人物,像《西区故事》、《猫》等,

歌剧式音乐剧,声乐要求较高,全剧歌唱是重点,有的甚至没有对白,象《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

如今,美国百老汇的《俄克拉荷马》、《窈窕淑女》、《西区故事》、《西贡小姐》;英国的《猫》、《悲惨世界》和《歌剧院的幽灵》等都成了世界各国竞相上演的保留剧目和经典剧目。在美国及经济发达国家,欣赏音乐剧已经成为人们的一大爱好。

在短短的五六十年中,美国百老汇音乐剧的要价由4.85美元上升到了60美元左右,而欣赏的大众化也赢得了企业家的投资——音乐剧的投入由原来的十万美元上升到了几千万美元。市场上通常的情况是有十几出音乐剧在同时演出。它不但令本土的观众陶醉,而且深深地吸引了人员的外国游客。可以说,美国的音乐剧是真正的美国文化,它热烈、明快、华丽、悦目,雅俗共赏而没有节制。它是娱乐戏剧的代表形式,真正的大众化艺术。

㈢ 音乐剧现在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求大神帮助

中国音乐剧,发展空间有多大? 1998年,美国音乐剧前辈史蒂芬·桑坦对百老汇音乐剧发展颓势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现在百老汇有两种演出——旧剧重推和像《狮子王》这样的大制作。后者观众可以不惜代价一年只看一次,但这种剧目不过是电影的舞台版。好像现在音乐剧已经无事可做了……”桑坦清醒地意识到,随着世纪末影视产业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狂飙突进,国际演艺市场的格局也在发生着革命性的转变。电子游戏、网络电影和多媒体剧院等高科技娱乐手段正在迅速取代传统的演艺方式。人们对观看剧院演出的热情逐渐降低,不再将其视为娱乐文化发展的主流代表。于是,音乐剧同其他传统舞台戏剧一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 对于中国音乐剧来说,从国内目前的演出市场、编演条件和大众需求等几个方面进行一下冷思考,我想也是很有必要的。仅从大众需求的角度考察,中国观众对现场观看商业演出的兴趣到底有多大?从国内持续低迷的电影票房和音乐会收入上就能看清一二。电视、电脑、VCD、DVD的普及使普通居民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能欣赏各种演出,如此经济的收视手段,使得那些费尽心机的商演营销策略相形见绌。另一方面,音乐剧作为欧美娱乐文化的产物在中国传播,必然与本土文化发生矛盾和冲突。部分文化差异虽然可以在上演某些“超文化”剧目时得到弥合,但从音乐剧长远发展要求来看,文化差异带来的思维隔阂,会在很长时间里左右观众对这种歌舞演出形式的态度,甚至挫伤他们观看的信心。中国要创造出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音乐剧,势必要在文化移植和转化上下苦工夫。然而,目前中国上演的原创音乐剧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大多流于形式,部分作品甚至给人留下模仿、抄袭的不良印象。在市场竞争力减弱、大众需求降低的双重压力下,音乐剧已经被压缩到异常狭小的发展空间里,更难以步入高雅艺术的行列。 音乐剧自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作为一个戏剧艺术领域内的舶来品,已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中国要发展音乐剧,这一目标自然无可厚非。但是,仅仅根据音乐剧商演的表面繁华就认定这门艺术在中国大有作为,未免过于乐观。 笔者以为,中国音乐剧的发展存在两种可以预见的结果。第一,原创音乐剧在创作编排上吸取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经验和文化滋养,逐渐发展成一种以本土文化为根基的综合演剧形式;第二,中国音乐剧打破欧美经典剧目的表演模式,以先锋实验的演出观念引领未来的发展潮流。尽管如此,音乐剧在中国也很难如部分人士预言的那样被发扬光大。它只会成为众多演艺类别中的一个分支,在有限的发展空间里延续生命。其实,中国音乐剧发展的真正障碍来自市场。目前的演艺市场如果得不到有效改革,再好的艺术品种也会被扼杀其中。种种事实表明,音乐剧在中国呈现的繁华景象并不完全真实,当我们放眼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只希望大家面对的不是一片虚空。 来源:新华网

㈣ 为什么音乐剧在国内的发展如此缓慢

对于国内观众来说,能否接受西方式的文化是一个问题。比如说西贡小姐里面的大尺度基本就很难被有关部门和相当大一的部分中国观众接受。而Rock of Ages、Jersey Boys之类的需要很深的文化背景。对于我这个Queen的歌迷来说,全场大合唱波西米亚狂想曲是人生中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人群在国内有多少,能不能卖出票,是引进方要考虑的。再就是英语的语言障碍,如果一边看字幕翻译一遍听歌,很多音乐剧英文原词的美感就理解不出来。要说本土制作的音乐剧,我没听说过当今比较有影响的。中国的京剧或者当年的8个革命样板戏都可以说在文字和音乐上比较有音乐剧的感觉,但是如何与时俱进,开发新的本土音乐剧是个很大的问题。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样板戏编写组可是可以集中当时最好的词曲作者和舞蹈、舞台、剧情设计人员。

㈤ 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探索阶段:(1919--1944)的新歌剧,或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或是为了适应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斗争的需要。前者,如:黎锦晖的儿童歌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在倡导科学、民主精神上,在艺术形式通俗化、民族化上,都做出了有益贡献。后者,如:聂耳的《扬子江暴风雨》、向隅的《农村曲》、冼星海的《军民大生产吧》等,都在反映群众革命斗争的内容上、在借鉴西洋歌剧的经验上、在艺术形式民族化的问题上作出了宝贵的尝试。
奠基阶段:(1944----1955)是以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新秧歌运动为起点的。那是,一大批秧歌剧,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为新歌剧的创作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此后,《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又获成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进一步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草原之歌》等相继问世。
深入探索阶段:(1956---)是遵循“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方针,进一步大胆探索新歌剧的创作经验的。这批新歌剧大致有三个创作道路。一、紧靠戏曲的创作道路,如:《红珊瑚》、《红霞》;二、基本上坚持《白毛女》的创作道路,如:《洪湖赤卫队》、《江姐》;三、音乐语言及风格都建立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创作手法上又借鉴西洋歌剧经验的创作道路,如:《阿依古丽》等。
十年动乱,新歌剧停止了创作。1976年之后,新歌剧又有了新的突破,如“《伤逝》、《芳草心》《第一百个新娘》等。
二十世纪中国歌剧创作的拓荒者是黎锦晖,他创作了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共12部,在当时的中国曾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为中国歌剧创作开了先河。1934年聂耳和田汉推出《扬子江暴风雨》,这种“话剧加唱”的做法后来也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歌剧结构形式。从三十年代中期起,上海、重庆一些专业作曲家在创造民族歌剧方面作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出现了《西施》(陈歌辛,1935)、《桃花源》(陈田鹤,1939)、《上海之歌》(张昊,1939)、《大地之歌》(钱仁康,1940)、《沙漠之歌》(王洛宾,1942)等作品,其中大多借鉴西洋大歌剧的创作经验,力图解决音乐戏剧化问题。在这些作品中,成就较高、影响最大者,当推黄源洛的《秋子》。在延安也出现了《农村曲》(向隅等作曲)和《军民进行曲》(星海作曲)这两部作品。不久,在延安秧歌运动基础上产生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安波作曲)、《夫妻识字》(马可作曲)这种载歌载舞、新颖活泼的广场歌舞剧形式,改变了中国歌剧艺术的发展方向并且直接孕育着大型歌剧《白毛女》(马可等作曲)的诞生。《白毛女》在中国歌剧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中国歌剧终于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美学品格。继《白毛女》之后,又出现了《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作曲)等优秀剧目。后来歌剧史家把从《兄妹开荒》到《白毛女》《刘胡兰》《赤叶河》等优秀剧作在短时期内连续出现称为“第一次歌剧高潮”。

㈥ 音乐剧的发展历程

音乐剧起源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的轻歌剧()、喜剧(Comedy)和黑人剧(Minstrel Shows)。

早期发展史

在17世纪~18世纪的欧洲,音乐成了人们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有力工具。在欧洲,各种各样的音乐都得以茂盛发展,出现了清唱剧和歌剧。但华丽或庄严的歌剧或清唱剧并不能完全满足观众,于是出现了被称之为“居于杂耍和歌剧中间”的艺术形式。

历史上第一部“音乐剧”是约翰·凯的《乞丐的歌剧》(The Beggar's Opera),首演于1728年伦敦,当时被称为“民间歌剧”,它采用了当时流传甚广的歌曲作为穿插故事情节的主线。

美国娱乐

19世纪,城市在美国纷纷建立,音乐剧随之繁盛起来,它们以城市观众为对象,出现了轻歌舞剧(vaudeville)及其更为粗俗的姐妹剧种———滑稽表演(Burlesque)。

快乐的少女

1893年曾经活跃一时的英国人琼斯完成了一部后来载入史册的音乐剧《快乐的少女》,在伦敦王子剧院首演时激起观众狂热反响。剧情故事生动连贯,舞蹈演员即是剧中人物,采用相关的舞蹈动作和话剧式的丑角说白,清晰叙述了这些演员如何千方百计跻身于贵族社会的故事。

20世纪初

进入20世纪,欧洲的作曲家给美国带来的一种小歌剧形式。由于多年来受到欧洲歌剧如吉尔伯特和苏利温的英国喜歌剧,加上其他的天才如约翰·斯特劳斯的维也纳小歌剧,

奥芬巴赫的法国轻歌剧等的影响,使观众自动地有了一套评判音乐好坏的标准,而且也影响了观众的欣赏口味。有意味的情节,优美的音乐和文雅的歌词成为编创者追求的目标。

现代

在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前卫剧场的观念渗入主流作品;摇滚乐、社会变迁丰富创作的素材,欧陆作品进口美国,百花齐放。

20世纪60年代,甲壳虫和摇滚乐由英国冲向世界,各国音乐剧作曲家对这股不可抗拒的力量由抵制逐渐转向吸收,英国的韦伯率先在《耶稣基督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这部以古老的圣经故事改编的内容沉痛、主题严肃的音乐剧中采用了轻音乐及摇滚乐,

使之具有了现代感,歌曲变得活泼,通俗、易于演唱。在配器上也打破了管弦乐的严格限制,将电声乐器引入音乐剧,从而加强了它的时代感和表现力。

(6)音乐剧中国发展扩展阅读

流派代表

1、安德鲁·洛依德·韦伯

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国伦敦,音乐剧作曲家。

1968年韦伯的音乐剧《约瑟与神奇彩衣》首次登上舞台。截至2013年,他一共创作了13部音乐剧,一部声乐套曲,一组变奏曲,两部电影配乐和一首安魂曲,获得7次托尼奖,

7次奥利弗奖,3次格莱美奖,并且凭借《艾薇塔》中的歌曲《You Must Love Me》赢得奥斯卡和金球奖的最佳原创歌曲奖。

2、乔治·格什温

乔治·格什温(George Gershwin,1898-1937),原名雅各布·格肖维茨(Jacob Gershowitz),出生于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俄国犹太移民家庭,美国著名作曲家,写过大量的流行歌曲和数十部歌舞表演、音乐剧,是百老汇舞台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

1924年为保尔·怀特曼的爵士音乐会写了《蓝色狂想曲》获得巨大成功。格什温的卓越贡献是把德彪西和拉赫马尼诺夫的风格与美国的爵士乐风格结合了起来,虽缺乏熟练的写作技巧,却是个了不起的旋律天才。格什温1937年夏因患脑癌去世,去世时三十九岁。

㈦ 音乐剧在中国有发展的前景吗

有 我认为有 这几年间在中国知道音乐剧的人越来越多 从事这项专业的人也越来越多 从国外引进国内的音乐剧也越来越多 所以 音乐剧在中国发展起来是早晚的事情!

㈧ 中国音乐剧发展从哪些方面入手

首先,音乐剧内容制作更具本土特色。由于严格的版权制度、演出制度等因素,国外音乐剧的中文版发展一直很缓慢。自中文版《妈妈咪呀!》在国内巡演获得巨大成功后,引发了国外音乐剧中文版制作的热潮。从中文版制作机构来看,亚洲联创、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演出机构与国外音乐剧制作机构合作不断加深,这从邀请国外知名导演、购买国外经典音乐剧版权、成立中外合资公司等方面都得以充分体现。最近,亚洲联创公司与英国真正好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每年一部的速度,推出《歌剧魅影》等一系列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音乐剧中文版制作步伐将不断加快。
其次,国内原创音乐剧与话剧、戏曲等元素的融合度不断加强,原创音乐剧的题材更加多样化和本土化。
最近一两年,国内原创音乐剧开始尝试与话剧、中国传统戏曲等融合,或在话剧剧情中加入音乐、舞蹈元素推动情节发展,或者将中国传统戏曲的唱腔与现代流行音乐、舞蹈等元素融合,各种创新不断涌现,体现了音乐剧本土化的新发展(详见表一)。
同时,中国本土原创音乐剧剧目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主要是改编国内观众比较熟悉的古老传说、经典故事、现代小说、漫画、影视剧等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和媒体的关注,如根据花木兰代父从军故事改编的《花木兰》、根据梁祝爱情故事改编的《蝶》、根据民间传说白蛇传改编的《白娘子爱情四季》以及根据武侠小说、漫画、电影改编的《天龙八部》、《三毛流浪记》、《杜拉拉升职记》等。

㈨ 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为什么不发展

自己本身热爱音乐剧,也读过一些音乐剧发展史的书。加上有个老师从英国待了很多年,也很热爱音乐剧,唱跟我聊。所以有了以下这些看法。成不成熟的您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
其实我觉得其他几个人说的也有道理。
但是........主要原因是咱们国家自身的原因。
要知道咱们国家的音乐剧市场为什么不发展,要先知道音乐剧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
西方的,在舞台上的,以声、台、形、表为表达形式的音乐类剧种。是由最早的严肃大歌剧,发展出喜歌剧,再发展出轻喜歌剧,直到发展出今天我们看到的音乐剧。这样的发展过程。让传统的艺术在不失传统的基础上,一点点迎合当代人的品味。从这个脉络可以看出,西方将声、台、形、表的音乐剧种。由最初的严肃大歌剧,一点点变得轻松,变得让后来人可以接受。
而我国的声、台、形、表的音乐类剧种。有我们熟知的国粹京剧等等。
西方人最早的歌剧也有咏叹调等等比较固态的形式,恰似京剧里的急急风之类的固态形式。
而西方人通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打破了很多固态形式,使声台形表的艺术,变得自由化了。
与此同时,我们自身的声台形表的艺术依然处在原有的固化模式下。并且极其缺乏发展和创新。
所以很多人说爱看音乐剧的人崇洋媚外,不支持传统艺术。这点我并不支持。
同样是传统艺术。西方传统艺术已经发展成为我们现代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可我们自己的传统艺术却缺乏创新。受众在欣赏的时候自然而然的选择可以接受的形式。这是传统艺术自身的问题,不是受众选择的问题。
而我们传统的声台形表的艺术形式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们自身的,国内的社会大环境,都还没有达到将自身的声台形表的艺术发展成符合时代需求的水平。又怎么能指望这个社会大环境能够给外来的同类艺术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呢。
您说是吧。
西方人的这类艺术形式,是通过上百年逐渐演变而来的。而在上世纪、由于咱们国家的国内外环境、这类艺术形式在国内的发展缓慢是必然的。
所以想要国内的音乐剧市场发展起来。确实是急不得啊~~~
一个字儿一个字儿敲得啊~~~楼主您看看对您有无帮助吧 T T

阅读全文

与音乐剧中国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