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风的意境
中国风
中国风是指:具有中国风味的东西!!
如果您听了这个全球首播版的《千里之外》,您可以听到周杰伦的旁白:“每一张专辑一定要有一首中国风的歌曲。”不管您是否喜欢周杰伦,但他对中国风的青睐是有目共睹的,从《东风破》到《发如雪》,到《霍元甲》,再到现在的《千里之外》,无不洋溢着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
在我们对传统音乐没落而无奈叹息的时候,包括周杰伦、王力宏在内的流行歌手们则是无意之间担起了复兴传统音乐的重任。他们都是才华横溢的音乐人,除了关注流行音乐,也深谙传统音乐的价值,所以他们为了创作富有特色的音乐,就在流行音乐中加入传统音乐的元素,这样的结合使得音乐更具有可听性,更能满足国人耳朵的欲望。我相信不少年轻人听了这些偶像们的歌曲之后,会玩起二胡、大鼓、琵琶等传统乐器,也会对昆曲等传统的戏曲产生或多或少的兴趣。 这就是偶像的魅力,也正是富有才华的偶像们花费了极大的心思将传统的音乐融合到流行音乐当中,让这些几乎被大众遗忘的音乐形式得以在街头巷尾被播放 、被传唱,继续被发扬。也许有人会对这种现象感到无奈,甚至会觉得是一种悲哀,然而,我们换个角度去看待这种现象,这何尝不是一种发展形式,而传统的音乐形式能够出现在流行音乐当中,不也证明了流传数千年的传统音乐有着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非凡的价值吗?除了中国风的歌曲之外,还有一个最近曝光率很高的词汇就是“原生态唱法”。在第12届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新增了原生态唱法的团体赛,究竟什么是原生态,它跟民族唱法有什么不同呢?这种种问题引发了不少的争议。不管争论是如何纷纷扰扰,但正是增加了这样一个比赛,让全国的电视观众领略到了如天籁般的动人声音,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传统音乐的魅力。
所谓中国风的歌曲以及原生态唱法都是这个时代特殊的产物,也许我们觉得这已经掺进了很多功利的杂质,从而无法窥见纯粹的传统音乐形式乃至纯粹的传统文化。对于此,我更希望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看待,毕竟穷则思变,唯有发展才能生存,与流行元素结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正是在发展当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也相信“吹尽狂沙始得金”,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会越发向往纯粹,在对快餐式音乐浅尝辄止之后,纯粹的传统音乐必然会吸引着千万双耳朵以及心灵。
⑵ 中国古典音乐和外国古典音乐相比,特点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古典音乐就像打太极拳,外国古典音乐就像做广播操
中国音乐讲究的是神韵,有内涵
外国音乐讲究的是节奏,有动力
⑶ 为什么要注重传统音乐
首先你要了解什么是传统音乐:
一、 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音乐种类与范围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资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根据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
1、器乐音乐
中国的器乐音乐可以划分成两个类别:独奏和合奏。独奏音乐中再次划分成弓弦、弹拨、吹管、打击等类别。
同样,合奏类音乐也可进一步划分成弦索乐、丝竹乐、吹管乐、鼓吹乐和吹打乐。这五种合奏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2、戏曲音乐
中国有三百多种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根据音乐的不同可划分成四个类别:(1)皮黄腔;(2)梆子腔:(3)昆腔;(4)高腔。京剧属于皮黄腔。
3、说唱音乐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说唱音乐很丰富的国家。说唱就是指曲艺中所含的音乐成分。这类音乐的主要特点是在演唱中往往要叙述故事情节。根据初步的调查,全国有三百多种地方说唱曲种,它们可以划分成八个类别:(1)鼓词;(2)琴书;(3)弹词);(4)渔鼓);5(牌子曲;(6)走唱;(7)杂曲);(8)板咏。
4、民歌
民歌是各类民间音乐的基础。在中国,由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存有丰富多彩的民歌。一般来说,中国民歌可以划分成三大类别:(1)山歌;(2)小调;(3)劳动歌曲。
5、民间舞蹈音乐
中国的民间舞蹈也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其中最流行的有(1)秧歌;(2)腰鼓;(3)跑旱船;(4)花灯;(5)采茶;等等。
什么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特点是什么,包括那些内容,主要作品有哪些,怎样弘扬中国民族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在中国大陆又称作民乐,台湾地区称作国乐,港澳地区、新马及海外地区称作华乐)是指中国传统各种音乐为及以其为基础发展出来的种种音乐。其乐种包括各种中国民族乐器的独奏曲协奏曲、传统中国的各种器乐合奏、近代发展出来的民族管弦乐大合奏曲(国乐团合奏)及小合奏曲、以交响乐团演奏的中国民族风格乐曲、以及中国民族声乐等。
据考古发现,中国民族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论从形式上还是意境上都无比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它讲究艺术表现的中和、简约、适度、含蓄、空灵。以五声音阶为主。与西方传统艺术注重立体感不同,它更着重于表现线形态。20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音乐的大量传入,加上思想领域内的“欧洲中心论”以及国人缺乏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层认识,使得中国民族音乐渐受冷落。民国时期的上海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音乐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挖掘与研究,曾一度欲建立“中国乐派”。随着改革开放的加深,民族音乐受到了港台流行音乐等诸方面的冲击与挑战。近年来,不少音乐人提出了“新民乐”或“民族音乐交响化”的概念,并进行了相关的音乐创作,但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
中国民族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有重要影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外的中华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外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旅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的乐器之一。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自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生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之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周边各国,如朝鲜、日本等)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特点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趋于凝固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
我们抛开技巧性、技术性把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层面来审视时,我们就会发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透视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文化精神。
还有一写材料好象对你帮助不大,只能找到这么多,..
⑷ 你怎么看待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一、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传统民间音乐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就像我们的母亲河每年断流一样,民间音乐中的许多品种也出现了断流,濒临绝灭。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民族音乐教育被忽视。专业艺术院校招生和业余器乐考级中,报考西洋乐器和报考民族乐器的人数惊人的悬殊。更令人痛心的是多数学生都不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甚至对教材中的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用历史追朔法分析这些现象不难发现:
(一)近二十年来受外来文化、市场经济的影响,各种媒体播放民族音乐的比例较少,流行音乐所占比例较大,加上港台流行音乐的推波助澜,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趋之若鹜。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追星族与歌迷越来越多,而民族音乐的爱好者却越来越少。青年学生只知道四大天王、超级女生,对民族音乐知识可以说了解甚少,说不出几种民族乐器的名称、叫不出几位中国民族音乐家的姓名;
(二)应试教育长期不重视音乐教育,音乐课的情况无人问津、无人监督、无人指导音乐教学。致使音乐教育无法执行教学大纲,更无法完成规定的内容。音乐教学科研不足,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没有改变,致使学生对音乐课丧失兴趣。
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措施
长此以往,没有青少年对民族音乐的喜爱和发扬光大,民族音乐将会失去它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发展民族音乐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责无旁贷地成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的主要阵地。在教学中发挥民族音乐教育的优势,陶冶学生情操,增强民族意识,让绚丽璀璨的民族音乐自立于世界之林,乃是当前音乐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怎样落实呢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深厚感情。通过学习一些带有典型民族风味的歌曲,在掌握和灌输民族音乐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音乐离不开民歌,民歌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的道理,使学生从心理上崇拜民族音乐,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我国民歌浩若烟海,内蒙民歌的豪放、辽阔,江南民歌的婉转、秀丽,陕北民歌的高亢、奔放,云南民歌的明丽、清新,新疆民歌的活泼、欢快,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从中得到丰富的体验,体味到各民族的风俗民情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学生对这些民歌创作根源的追溯,会对民族音乐产生由衷的热爱之情。有了这样美好的感情,就会对学习民族音乐产生浓郁的兴趣,为学校进一步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打下浓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民族音乐的欣赏为契机,增强学生的体验能力,体验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学生自我感受为基础,启发学生展开形象的翅膀,令学生将民乐与自我的情感认识不断协调起来,使民乐的欣赏成为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在此活动中令学生自我振奋、自我感动。教师有意识地选择欣赏曲目,做到有浅到深、由表及里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怀着由衷的喜悦去吸收民族音乐的营养,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很有市场前景,关键是要有好的作品和市场运作。我认为,当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着创作和市场两个问题,需要下大功夫解决。“中国民族音乐的作品不够丰富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由于民族管弦乐的乐器和编制的特性,你不能用西洋的配器方式来写中国民乐作品,而当代作曲家的作品有许多却还是从西洋乐团的配器移植过来的,这样的作品并不适合民族乐团演奏。民族音乐的市场开发问题也十分明显,从我们在欧洲和美国的演出看,实际上民族音乐有市场,但国内缺少推广民族音乐的机制,没有专门的人才和经纪公司向世界各地推广中国民族音月
⑸ 以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前景为论题方向,写一篇3000字论文.关键字,摘要,结语都要哦,亲
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体系,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变化和发展,而且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作为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音乐是人类与人类的不同个体和各种群体创造的一种体现他们自身文化价值和文化特点的艺术形式[1]”。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根植于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音乐。一、民族音乐的历史文化构成中国民族音乐基本上由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构成。宫廷音乐:一部分是典制性音乐,如各类祭祀乐、凯歌乐、朝会乐等;另一部分是娱乐性音乐,如各种筵宴乐、行幸乐。这两大部分音乐体现了宫廷贵族文化的两个侧面,一是皇权至上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贵族阶层的精神享乐。文人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与词调音乐,它与书、绘画、诗词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文人文化,琴、棋、书、画,琴居首位。古琴音乐追求的是超尘脱俗的意境天人合一的思想,“清、幽、淡、远”的浪漫色彩,这种音乐最符合封建社会的“中和”思想,成为古人修身养性,塑造人格的最好手段。宗教音乐:(1)体现了中国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特点,佛教、道教、基督教、萨满教,在各自的文化基础上宗教音乐各有特征;(2)外来的宗教带来的外来音乐和乐器不断与本土音乐的融和;(3)较浓的民间风格,大量的宗教音乐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以改动使之仪式化、教仪化。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为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以综合艺术为主。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民间音乐的体裁、形式、风格、内容,成为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它的特点是:(1)丰富性:中国土地辽阔,民族众多,民间民俗千姿百态,形成了品种繁多的民间音乐。至今已收集到的民歌约有30万首左右,独奏、重奏、合奏乐曲不可胜数;民族乐器约200余种;中国的民族曲艺约200多个曲种;戏曲约有360多个剧种。曲艺和戏曲都是综合性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是各剧种、曲种特征和风格的主要体现者。至于这众多剧种曲种中丰富多彩的剧目、曲目,声腔、板式、曲牌、行当、流派、唱段、文武场音乐等,更是无法记数。(2)不确定性:民间音乐一般为口头产生,口头传授。口头发展使民间音乐更具有不确定性、变迁性、创新性、即兴性。(3)通俗性:民间音乐是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抒发了他们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意志和愿望,更具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色彩,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并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4)实用性:许多民歌还未完全摆脱实用功能的原始形态,如各类劳动号子仍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用。它的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它是劳动人民生活状况的直接反映。二、我国民族音乐发展存在的危机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造成了样板戏和语录歌几乎是我国音乐的全部。同时盲目的闭关自守、与世隔绝,以及长期的思想桎梏和政治迫害使得音乐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动力,音乐与政治的联姻更使得音乐创新成为一种奢望。随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入进行,人们的心理状态在长期的闭关锁国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世界音乐文化和学术思潮蜂拥而至时国人显得有点措手不及和茫然得一无所知。邓丽君,一个有着甜美的笑容、黄莺般轻柔的歌声也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魅力稍减的女歌手,她的歌声中是那种追求平静甜美的知觉,是经历动乱流离的中国人共同的感受。正是如此,首先进入大陆并产生巨大影响的是邓丽君等一大批港台歌星。当样板戏和语录歌已经让人民麻木而毫无激情的时候,邓丽君的歌像一股清泉荡涤着人们的干涸的心田,人们发现音乐还可以有这样的风格,还可以这样直截了当地抒发感情的时候,我国的流行音乐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我国的民族音乐却以一种弱势文化的姿势存在着,具体来看,民族音乐的危机与困难表现为:民歌传唱渐少,民间器乐传承后继乏人,地方戏曲反响淡漠,传统说唱效应不佳。即使曾因产生某个乐(剧)种而引以为豪的源地,也难有如痴如醉的追随者,更不用说由于语言的隔阂和审美趣味的差异而导致欣赏心态的抵触与拒绝了。怎样看待当下民族音乐面临的危机呢?“传统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它们也是很少完美的。传统的存在本身就决定了人们要改变它们[2]”。作为传统之一的民族音乐文化,当时代在改变时,它不可能一成不变。时空的移动,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克里斯玛特质(charisma,非凡物质)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在历史语境中形成的传统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迅速扩大,文化的撮合与变异成为必然。在现代社会化过程中,闭关自守和极力排外无疑是慢性自杀。也因此,中国在八十年代积极的改革开放,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以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然而,国门的洞开,却分明发现了我们多方面的差距和落后,于是,外来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导致了我们经济文化的吸收与变异。民族音乐就在这一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面临了所谓的“危机”。民族音乐的危机正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吸收与融合外来文化导致的文化发展(变异)现象。“从民俗学角度看,民俗的产生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适应环境的需要[3]”。民族音乐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大多记载在一定具体的民俗活动之中。即有民俗适应和满足了历史性的生存需要和环境需要。然而,生存空间和环境条件在当下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以迫使民俗改变以适应新的需要。于是,民俗的改变也会引起民俗音乐的变化。音乐民俗的功能随着现代化过程的发展而逐渐淡化,民族音乐也随着依存的土壤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表现为文化传承的变异,也即是民族音乐面临的危机。流行音乐之所以流行,不能完全肯定为音乐本身被认可,但是至少可以肯定这种手段如果被很好地利用也应该会有利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的。三、民族音乐在发展中传承几十年以来,围绕“民族音乐应该如何发展,民族音乐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专家学者们一直在方向上有不同的争论。一些专家说“中国音乐的主体应‘以西方音乐的根本精神进行重建’”,同时另外一些专家认为“要保持传统音乐固定不变的形态,对于中国音乐走西化的道路必须予以否定或纠正”。而事实证明,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兼容并蓄、借鉴并吸收外来音乐的形式技法,才能使民族音乐走上一条振兴和发展的道路。我们在继承民族音乐传统的时候,绝对不能持僵化的态度,自古以来我国的民族音乐就是在互相融合变异中发展而来的。中国民乐用的乐器如胡琴、琵琶、唢呐等都来自西域,这些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完全融合,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几千年以来历史的沉淀以及长久形成的兼容并蓄的特点,形成了我国民族音乐的难能可贵的交融品质,这些年来民族音乐与流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由表及里,由浅而深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失落自我中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有了民歌以流行音乐形式出现的例子。邓丽君演唱的大多是以民间小调为素材创作的歌曲,《小城故事》《原乡人》《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台湾高山族民歌《娜鲁湾情歌》的流传更是给了大陆音乐制作人很多启示。随着崔健的一首《一无所有》的流传,整个中国都刮起一股强劲的西北风,《黄土高坡》《高天上流云》《信天游》等一大批以西北民族音乐为素材的流行歌曲到处传唱、家喻户晓。如果说这些都还是一种追求所谓流行、纯粹为获得某种利益的思想使然的话,那么“北方歌王”腾格尔一直坚持把自己的音乐创作扎根在蒙古民族音乐的基础上,使自己能一直保持在中国流行乐坛拥有一席之地;上海著名二胡演奏家马晓晖与电声乐队的完美合作;冯小泉、曾格格夫妇的流行民乐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朱哲琴的《阿姐鼓》方兴未艾;“彝人制造”演唱组合迅速串红等等无不说明一点:中国民族音乐正在逐渐完成一次新的蜕变。“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已经进入现代社会,当代的音乐文化必然带有当代特征,音乐文化随着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的需要而变化发展,这本身便是一种创造,一种不脱离民族传统并以现代生活为根本的创造。四、结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广泛交流,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渗透、影响、融合,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有着其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价值,经过潜心学习、研究、感悟,我们会开阔视野、扩大眼界,丰富演唱与教学的思维方式和想象空间,从而有效地提升民族音乐的艺术品位,更好地促进民族声乐的繁荣和发展。参考文献[1]张天彤.论高师民族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4).[2](美)E·希尔期,傅铿、吕乐译.论传统[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徐仪明,陈江风,刘太恒.中国文化论纲[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作者简介:谭敏(1981-),女,东莞理工学院师范部艺术系专业教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⑹ 中国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多表现一种天人合一清微淡远的意境,为什么西方音乐表现这么多斗争和矛盾
历史~中国历代多大一统 统治需要讲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欧洲向来四分无裂~ 战争年回年有~对应我国古代少答几分恬淡祥和
地理~ 中国大平原多、两大母亲河造就华夏千年大一统~
欧洲山脉崎岖多河流小而纵横交错~割裂欧洲历史版图
文化~中国由于大一统 语言文字早一合一~ 历史上的大朝无太多外部强敌~天朝上国天下唯一~造成古人多探求本身 ~
欧洲 语言文字分布少说几十种~文学很多充斥着与别国的矛盾斗争的主旋律 像最早的欧洲文化发源地的希腊罗马~ 战争文学占很大比重~
综上。所以,,
⑺ 关于中国艺术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概念。
中国古代艺术家不大重视“美”。他们受老子哲学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妙”。“美”的着眼点是一个有限的对象。就是要把一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完美,而“妙”的着眼点是整个人生,是整个造化自然。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刻画得很完美。相反,他们要突破这个有限的对象,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在这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抒发他们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中国古代的画家,即使画一块石头,一条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也都要表现整个宇宙的生气,要使画面体现画家对整个人生的感悟,流露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而这就是古人说的意境。
中国古代山水画家喜欢画“远”,高远,深远,平远。中国古代很多山水画,近处是广阔的水面,有木桥、楼阁、小溪、渔船,远处有无数的高山幽谷,整个画面是由近处一层一层往远处推,越推越远。山水本来是有形体的东西,而“远”突破山水的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所谓“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所以,“远”,也就是中国山水画的意境。
同样,中国古代诗人也都喜欢登高望远。屈原、阮籍、左思、李白、杜甫都写过登高远望的诗。登高远望是为了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到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人生感和历史感。
中国的园林艺术也是如此。中国园林艺术在美学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中国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也不是一片孤立的风景的美,而是意境的美。中国园林的意境就是突破有限的对象,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物,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物的本身,而在于它们可以引导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从而丰富游览者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明代有位造园学家,名叫计成,他有一部书叫《园冶》,其中有这么一段话:“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这段话说得非常好。中国园林中的建筑物,为什么柱子这么高?为什么窗户这么大?就是为了“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也就是使游览者把外界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景色都“收”“纳”进来。在这里,窗子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园林建筑的窗子是为了使人接触外面的自然界。计成说“窗户虚邻”,这“虚”,就是外界广大的空间。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中国园林中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色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代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空间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就能够在游览者胸中引发一种对于整个人生、对于整个历史的感受和领悟。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据说唐太宗对它喜爱到了极点,所以把它作为陪葬品葬到自己棺材里了。王羲之在这篇序里,一开始就指出,兰亭给人的美感,主要不是在于亭子本身的美,而是在于它可以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句话是很有名的,意思是说,抬头一看,宇宙如此之大,低头一看,世界万物又是如此丰富多彩,生机勃勃。接下去说:“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游览者的眼睛是游动的,心胸是敞开的,游目骋怀,因此得到了一种极大的快乐。而这种仰观,俯察,游目骋怀,就引发了一种人生感。王羲之接下去又说:“向之所欣,俯仰
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为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宇宙是无限的,而人生是有限的,当然这个有限的人生是充满了价值、充满了意义的。这就是一种人生感。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一篇极有名的文章。王勃在文章开始也描写了滕王阁建筑的美,但接下去就说,滕王阁给人的美感,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而在于它可以使人看到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看到无限壮丽的景色。它有两句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一个无限广大的空间。然后他就写到,在这种空间的美感中,包含了一种人
生感:“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这就是一种人生感。中国云南昆明有座大观楼,楼上有一副对联,据说是中国最长的一副对联。上联是:“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这是一个广阔无边的空间。下联是写无限的时间:“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引发了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感叹。大观楼这副长联,和王羲之、王
勃的两篇千古名作,都说明,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就在于它可以使游览者在自然界前面打开眼界,敞开心胸,可以使游览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可以使游览者“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有限的时间空间进入无限的时间空间,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的区别,在于它不仅仅是揭示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是要超越具体的事物和事件,要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一个作品,可能是很美的,也可能是很好的,但如果它没有揭示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那就不能说它是有意境的作品。中国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对宋代词人姜白石有一个评论。他说,姜白石的词格调很高,但没有意境。姜白石不仅是文学家,而且是音乐家,他的词多半是他自己作的曲(自度曲)。他的曲谱一直保存到今天。例如他的一首歌曲,词牌是《鬲梅溪令》(1196年):“好花不与香人,浪粼粼。又恐春风归去绿成荫,玉钿何处寻?木兰双桨梦中云,小横陈。漫向孤山山下觅盈盈,翠禽啼一春。”距离现在有八百多年历史的这首宋代歌曲,今天听起来还很有韵味。但它只局限于抒发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的韵味,而不能使人感受到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所以格调虽高,但是没有意境。当然,中国古代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是有意境的。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一篇《前赤壁赋》。这篇文章描写苏东坡和朋友在明月之夜泛舟于赤壁之下,朋友之中有人吹起了洞箫。苏东坡形容洞箫的乐声,用了八个字,“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这八个字用得很好,说明在这个洞箫的音乐声中,包含了他这位朋友对整个人生的某种感受。人的一生是短促的。人生旅途充满了酸、甜、苦、辣。但是人生终究又是有价值、有意义、有情趣的。人生中有许多事使人遗憾,使人感叹,使人感到一种惆怅,但人生中也有许多事使人怀念,使人依恋,使人得到安慰。这大概就是所谓“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吧。
意境的美感,实际上包含了一种人生感、历史感。正因为如此,它往往使人感到一种惆怅,忽忽若有所失,就像长久居留在外的旅客,思念自己的家乡那样一种心境。中国古代诗人喜欢登高远望,用这种方法来引发自己对于人生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带给诗人的就是一种惆怅。很多诗人都谈到他们的这种
感受。例如清代诗人沈德潜说:“余于登高时,每有今古茫茫之感。”南朝诗人何逊有两句诗:“青山不可上,一上一惆怅。”李白有两句诗:“试登高而望远,咸痛骨而伤心。”这些诗都说明意境给人的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的意境,就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人生的很深的感悟。它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红楼梦》第五十八回,写宝玉病了一段时候,病好了,他就想去看望黛玉。小说是这么写的:宝玉从沁芳桥一带堤上走来,“只见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山石之后,一株大杏树,花已全落,叶稠荫翠,上面已结了豆子大小的许多小杏。宝玉因想道:‘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不觉到“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因此仰望杏子不舍。他又联想到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这一段描写,诗的味道很浓。作者把苏东坡的词“花褪残红青杏小”,杜牧的诗“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加以溶化,并且重重地染上了一层贾宝玉的情感的色彩,从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这棵大杏树使贾宝玉对人生有了某种哲理性的领悟,从而发出深沉的感叹。读者读到这里,会和贾宝玉一样,在诗意弥漫中茫然若失,感到一种惆怅。贾宝玉这个人可以说是《红楼梦》里对人生的感受最深刻的一个人。鲁迅说过:“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这种悲凉之雾,不仅是因为家族的衰败,而且是因为人世的沧桑。
唐宋词很多作品很有意境。如“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读这些词,感到的也是一种惆怅,好像旅客思念家乡那样,茫然若失。意境给予人的就是这种形而上的慰藉。这当然也是一种美感,也带给人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体验和感受,可以说这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⑻ 简析中国音乐中的神韵意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现象,其基本功能是审美精神的表达,在音乐艺术创造中,运用联想和想像心理和手法,塑造优美、鲜明的音乐强烈地感人的力量。
中国音乐不追求形式的美丽,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韵味和律动。含蓄、空灵的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音乐作品的最高境界。在中国,音乐无论是创作和表演,还是对其作品本身的聆听和欣赏,都始终不能脱离一个“韵”字。“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如果把“韵”的审美感受化为空间意象,那就是“意境”,空灵、幽深、阔远的意境。其特点是从有限见出无限,从虚实结合的空间意象中感受到弥漫的生气和绵长的余味。
⑼ 中国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多表现一种天人合一、清微淡远的意境,为什么西方音乐表现这么多斗争和矛盾
在十五世纪以前的西方中世纪音乐中,还很难谈到由于矛盾冲突的存在而形成的内在张力问题。这显然同基督教经院哲学的精神要求有关。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同信徒们虔诚、和谐、宁静的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相适应。信徒们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同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处在一种宗教的和谐之中;矛盾冲突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制作教堂音乐的修道士们压抑着自身的人类本能的自然情感,把它看作是一种邪念。他们还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同社会之间有什么矛盾和冲突。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和体验到的尘世苦难,只能指望在彼岸世界——即天国那里得到解脱。从最初的纯净的格列高利圣咏到后来在结构上高度理性化的复杂的多声部音乐,它们追求的都是一种内在的和谐、均衡;一切表露人类本性的情感冲动的东西,都被看做是一种背离宗教情感的邪恶。声部与声部之间,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戒律。这种对“内在和谐”的追求,使漫长历史时期中的西方宗教音乐呈现出一种缺乏活力的凝固感,很少动力性,音乐结构本身缺乏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在张力。我们不难看到,即使像非常富于创新精神的马肖这样的十四世纪法国音乐大师,他的最成熟的弥撒曲中也未能真正超越这种性质。
⑽ 中国传统音乐与传统文化多表现一种天人合一的清微淡远的意境,为什么西方音乐多表现矛盾与斗争
晕 你上大学选修课呢?
天人合一的音乐当然是去听道教音乐了
自己去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