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载体 >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不确定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不确定问题

发布时间:2021-02-21 05:40:54

『壹』 中国古代音乐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中国古代“诗歌”是不分的,即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相联系的。现存最早的汉语诗歌总集回《诗经答》中的诗篇当时都是配有曲调,为人民大众口头传唱的。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比如汉代的官方诗歌集成,就叫《汉乐府》,唐诗、宋词当时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今天,也有流行音乐家为古诗谱曲演唱,如苏轼描写中秋佳节的《水调歌头》还有李白的《静夜思》。
中国古代对音乐家比较轻视,不像对待画家,因为中国画和书法联系紧密,画家属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在宋朝时甚至可以“以画考官”(其实也是因为宋徽宗个人对绘画的极度爱好)。乐手地位较低,只是供贵族娱乐的“伶人”。唐朝时著名歌手李龟年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现在的人知道他也是因为他常出现在唐诗中,受人赞扬。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阶层认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应该精通“琴棋书画”,所谓的“琴”就是流传至今的古琴。不过古琴只限于士大夫独自欣赏,不能对公众演出。古琴音量较小,也是唯一地位较高的乐器。
中国古代的音乐理论发展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没有能留下更多的书面资料。但音乐和文学一样,是古代知识分子阶层的必修课,在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疑有着重要地位;民间则更是充满了多彩的旋律。

『贰』 关于中国音乐史的几个问题!

·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 · 关于宋代的戏曲
· 关于西周、东周时代的音乐 · 关于五四时期的音乐
· 三国、两晋、南北朝音乐 · 话说中国现代音乐
· 关于宋、金、元时代的音乐 · 中国音乐的文化特征
· 关于清末的音乐 · 中国战国时期的民间音乐
· 话说中国近代音乐 · 唐朝以后的中国琵琶
· 明清时期的音乐特色与流派 · 秦汉时期的中国琵琶
· 解放后的中国音乐发展
· 春秋时期的中国宫廷音乐
· 关于明清时代的音乐
· 关于秦汉时代的音乐
· 关于隋唐时代的音乐

你要问其中的哪个问题??

『叁』 急急急!!明考试 有到古代音乐史的题 继续答案!

周秦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主要标志,还在于从理论上奠定了我国古代乐律学的基础。约成书于春秋时期的《管子·地员篇》中,正式记载了计算五声音阶中各音的弦长比例的数学方法,史称“三分损益法”,并完整记述了我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的名称。在《左传·昭公二十年》及《国语·周语》中,还记载有与五声音阶同时并存的七声音阶,它的半音位置在四五度和七八度之间,各音分别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是运用三分损益法在求得五声音阶后进一步推算的结果。但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为九歌、八风、七音、六律以奉五声”的记载来看,变徵、变宫更多地是为丰富和装饰五声音阶所用,五声音阶在音乐实践中占有主导地位。为合乐和旋宫的需要,当时还确立了十二律制。《国语·周语》中将十二律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其中单数各律称律,双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也常称“十二律吕”。十二律亦用三分损益法求得,有了五音、七声、十二律,并有了音阶中以宫为主的观念,“旋相为宫”的理论也由此进一步确立。

在作为音乐科学认识的律调理论成熟的同时,体现着人们对音乐美认识的美学思想也在这一时期较有系统地相继问世。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士”的阶层的崛起,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音乐美学思想上,孔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等人都发表了有关论说,其中特别是儒道两家音乐思想不仅在当时,并对整个封建社会,乃至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心理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政治上崇尚“先王之道”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重视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在道德上感化人的能力,“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在音乐的评价上提出“善”和“美”的标准,但强调善的重要性;在音乐的情感表现上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之道;并且崇雅贬俗,对民间俗乐全盘否定。儒家音乐思想在之后相传为公孙尼子所编著的《乐记》中得到了更为系统的阐述。它在强调音乐的本源时候:“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认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音乐,是客观外界事物的反映。由此,它进一步把音乐和政治联系起来:“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正因为儒家的音乐观突出了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以及音乐对政治的实用功能,所以在之后长期成为封建统治者制定音乐政策的根据。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但近于虚无主义。在音乐上,老子的“大音希声”,庄子的“至乐无乐”,似乎消极地主张否定音乐,然而他们哲学思想中强调“意”而忘掉“形”,以及追求“无为”、“自然”、“率法天真”的观念,对后人在功利实用目的之外理解音乐自身某种特殊规律、以及音乐意境、情感率直的表现,给予了莫大的启迪。

『肆』 音乐考古对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1.史(料)学价值 音乐考古学以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物质遗存为基本研究对象,其调查、发掘以及专题研究的资料与成果,作为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实物史料和当今学术界据之而获得的认识,在探讨人类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历史悠久、史料丰厚的中国,相对于以文献史料为基本研究对象的传统历史学研究而言,音乐考古学的资料及其史学价值,至少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证“史”之有:证明历史文献记载的正确——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据《周礼春官大司乐》记载,两周时期贵族奴隶主有身份之别、等级之异,他们所使用的钟、磬乐器数量和设置方位也相应地存在“宫县(悬)”、“轩县”、“判县”和“特县”的差异。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中室发现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金石乐器组合,它们呈三面陈放,构成了一个“轩县”设置形式。而同墓出土文献资料表明,墓主人乙系诸侯国曾国的国君[19]。诸侯级别、“轩县”式陈列,不仅说明文献记载是史出有据,同时还为历史文献史料做了时代化、个性化的实物性具体阐释。 2)正“史”之误:纠正文献记载之史实的错误。作为对史实的记录,历史文献难免因作史者受到的时间、空间等客观条件限制和“世界观”、“方法论”等主观因素的制约以及时间的流逝所产生的损毁,而存在遗漏、阙如甚至错误。因此,正“史”之误、补“史”之无,当为出土文物史料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史记》记载,汉代武帝时期,创设了管理乐舞活动的最高行政机构——乐府。然而,1976年在陕西临潼秦皇陵出土了一件青铜钟[20],钟钮铭文表明,乐府早在秦代就已经存在。“乐府”钟的出土,纠正了历史文献之误,将乐府的历史提前到了西汉之前。 3)补“史”之无:补充文献记载之史实的遗漏、模糊与阙如。尤其是作为对时间艺术——音乐的记录,一般意义上的音乐文献永远只能将人类古代音乐文化活动的实际音响置于阙如状态,必须通过出土器物给予一定的补充。湖北随州擂鼓墩1号墓出土的钟磬乐器及其配件上,有铭文和墨书文字3756个,记录着同一律位在周、楚、申、曾等不同诸侯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名称及其相互关系、独特的“甫——曾”音名体系以及唱名在不同八度组别中的变异等乐律学理论[21](,堪称对先秦中国音乐理论文献的全面补遗。而20世纪70年代关于先秦中国合瓦形青铜编钟一钟双音原理的认识,更是全面展示了音乐考古资料及其相关研究的补“史”价值——音乐考古工作者根据青铜编钟形制、纹饰等方面的形态变化及其实测音响的相关规律,揭示出先秦中国合瓦形青铜编钟的双音原理及其在古代音乐艺术实践中的本来面貌。但是,传世文献对相关的史实几乎未作记录,仅有的只言片语在一钟双音的事实被认证之后,方有学者予以解释,然其结论学术界仍存争议。[22] 4)创写“史”前史:创写人类尚无文献记载之前的历史。考古发现及其相关研究成果证明,在有文献记载之前,人类存在于地球的历史,至少有两百余万年!也就是说,假如将人类用文字记录、传播文化的发展阶段称为历史时期的话,那么,在人类进入所谓的历史时期之前,还曾经历过时间更为漫长的史前时期。而这一时期,直接关系着人类的产生,关系着文化的形成,关系着文明的诞生,关系着艺术的起源,关系着作为艺术的音乐的萌芽等众多方面问题的认识与研究。 在中国有史时期之前的人类文化遗址中,考古工作者中发现了大量的音乐文化遗存。例如1985年以来,考古学家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笛就有数十件之多。这些骨笛制作规范、讲究,还保存有制器者有意设计、调整音孔距离的划痕,其中一支骨笛在七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吹奏发音,其乐音至少能构成六声音阶[23]。它们的出土,不仅将中国音乐的历史提到了距今八千多年前的史前时期,更为重要的是,围绕这些骨笛展开的系统性音乐考古学研究,将对全面认识当时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面貌,具有其它任何类别的非考古资料都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综上所述,从广义的历史学角度而言,作为探讨人类古代音乐文化面貌及其演变过程与规律的学问,音乐考古学的音响史料价值和史学意义是其它任何学科都难以替代的,具体而言,至少体现在“证”、“正”、“补”、“创”等四个方面。其中,前三个价值体现了音乐考古学与传统音乐史学的密切关系——在有“史”时期的人类文化历史研究工作中,它们宛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不可或缺,并相得益彰!音乐考古资料使历史文献记载的内容具体化、实物化,同时,音乐文献记载也使出土实物材料的内涵被揭示得更加全面、系统。二者相互印证,构成了近现代学术界开展史学研究工作的史料基础与学术基石。而第四方面的价值,则以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展示了音乐考古资料与音乐考古学研究的特殊意义和学术价值。

『伍』 中国古代音乐史总结

光辉的开端
(史前时代—前16世纪)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说黄帝时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后来的创造归功于黄帝的说法,与现代科学考古发现不合。)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枣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五声为主,并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谓“音阶发育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除骨笛外,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其中钟、磬、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埙和哨,还有与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称为“筹”)的乐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间。

埙是一种很有特点的乐器,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原始时期的埙只有1-3个音孔,只能吹出2-4个音,(这很可能与在不大的蛋形的埙上开孔,比在管状的笛上开孔要难以计算有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音阶发展的进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国音阶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程关系;当今有学者指出,那就是从只能发两个音的一音孔埙起便一再被强调的小三度音程。这一观点对于认识中国音阶的发展,音阶音之间的律学关系,乃至中国的七声音阶仍以五声为骨干现象的内在机理,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共有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最迟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称这种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乐”,甚至在音乐舞蹈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后,“乐”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乐,一直保存着它的模糊词义。今天“乐”已专指音乐,所以学者通称原始时期的“乐”为“乐舞”。现存的有些原始岩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原始乐舞的场面,那是一种群体的歌舞活动。据后来文献保留下的片断“记忆”可知,原始乐舞的举行跟祈求丰年等祭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其中必然包含有生产活动的再现成份。

原始时期,乐舞并不成其为社会分工对象,原始社会不存在专职的乐工,乐舞一般是部落社会的全社会活动。因此,原始时期的乐舞,并没有以专门的艺术形式的面貌和身份,从社会上独立出来。

严格地说,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终夏一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

由于原始乐舞即和原始巫术、祭祀等活动结合无间的缘故,人们对乐舞乃至一些乐器所抱有的神秘思想可能产生得很早。国家产生以后,统治者便会利用和加强音乐神秘观,以便操纵、控制乐舞,用来加强其统治。保存下来的一些音乐神话故事便是这样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传说分为章节的大型乐舞《九辩》、《九歌》都是夏代国君启从天上得来的。我们从出土的战国初年(公元前5世纪)的乐器上,还能看到启的图象,似乎他那时已具有司音乐之神的地位了。又传说黄帝得到一种长得象牛,名字叫夔的动物,便用它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敲打起来,“声闻五百里”,黄帝用这面鼓扬威天下。夔和雷兽都是想象中的神奇动物。那时的鼓,实际上和后世一样,多蒙牛皮,但也不乏用 (今称扬子鳄)皮的,因此 也成了神话材料。后来,夔转化成为主管音乐的“人”(神)。蒙鼓的夔成为主管音乐的神,应该看作是支配节奏的鼓这件乐器在乐舞中具有主宰作用的曲折反映。

贾湖骨笛的出土地点,靠近传说中夏代的夏台,这告诉我们,夏代的活动区域,正是中国音乐高水平发展的地区。传说中夏代乐舞明显超越前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剥去上述《九辩》、《九歌》是启从天上得来的神话成份,那么,就只剩下现实中的《九辩》、《九歌》确实无比瑰丽优美这一点了。唯其如此,才足以引发人们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遐想,并由此而进一步创造出神话来。

钟鼓之乐

(前16世纪—前 221)
这一段历史长达一千三百年左右,跨越商、西周、春秋、战国,直至秦统一中国。它又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是商代,西周以后则属后期。这两个时期既有共同之处,即以“钟鼓之乐”为主,又有比较明显的区别。
商代活动的区域比夏代大得多,但中心地区仍在今河南一带,和夏代一样。所以商直接继承了夏的音乐,并不断地向前发展,把它推到令人瞩目的高度。

商代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是尊事鬼神。虽说是“殷因于夏礼”(《论语·为政》),祭祀等巫术活动的繁复却是大大超过夏代的,所以史家对之有“巫文化”之称。凡祭祀等“礼”,举行时必然要伴以歌舞,这是从原始时期以来的传统,古人所谓“礼没有乐伴随便不能施行”的话,正是对于这种传统作的总结。即使晚至西汉中期(公元前二世纪),哪怕是穷荒之地,在祭祀当地的土地神时,依然要敲打起瓦瓶瓦盆伴奏,齐声歌唱。早在商代就更不用说,祭祀等巫术活动是一定要伴有隆重的乐舞的。商代的另一个社会特点恰恰是崇尚乐舞。商人以音乐与神鬼对话,是认认真真唱给神鬼听的。乐舞成为人们进献、事奉、娱乐神鬼,以使人神沟通的重要手段。
歌舞大曲

(前221—公元960)
这段历史将近1200年,它同样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包括秦、两汉、三国、晋(前221—公元420年),后一时期为南北朝、隋、唐、五代(420—960年)。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是:歌舞大曲是音乐的主要形式。它们的区别则在于:前一时期汉族音乐是主要的音乐成份,后一时期经过历史上空前的中外各族音乐大交流而达到了歌舞音乐的峰巅。
秦立国很短,只有14年时间,但它却并不是过渡性质,而是开创性质,汉只是承袭秦的制度而已。在音乐上,汉就承袭了秦创立的乐府机构。秦代管理音乐有两大机构。其一是“太乐”,从属于“奉常”,“奉常”是掌礼的,所以“太乐”是管的礼仪音乐。另一就是“乐府”,从属于“少府”,“少府”的职能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所以“乐府”也就是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机构了。

乐府在汉武帝时(前140—前87)受到格外重视,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搜集了“赵、代、秦、楚”(相当于今天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苏)广大地区的民歌,又请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等数十人创作诗赋、歌词,由李延年作曲。李延年是富有音乐传统的中山地方的人,父母兄弟都是从事音乐工作的伎人。李延年因为善舞的妹妹受汉武帝宠幸而被封为“协律都尉”,这是个不见于常设职位的临时封赠,但李延年在这个职位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智。所谓“协律”,指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李延年善作曲,也善改编新曲,人们称他的音乐是“新声”、“新声曲”、“新变声”。

新音乐品种的形成和
声乐器乐的全面发展
(公元960—公元1911)
这一段历史包括宋(辽、金)、元、明、清,其特点是:不但以前占主导地位的歌舞音乐继续有所发展,而且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品种,从而使声乐和器乐得到了全面发展,成为中国近代音乐的基础。
如前所述,中国的音乐,在隋唐以前一直被深锁在高门大宅里,普通平民虽然是音乐的创造者,也是新的音乐品种的提供者,但却并不能最终享有它们。这种现象在隋唐时终于有所改变,那时侯,佛教寺院的庙会之类附带着成了平民的音乐活动园地,酒楼也时有诗歌的演唱。到宋代以后,进一步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于工商业发展,都市繁荣,以市民为代表的平民有了自己的娱乐场所,当时称之为“瓦市”、“勾栏”,“瓦市”“勾栏”在都市之中,既经营贸易,也进行平民艺术的演出活动。如果说宋代以前的音乐几乎都是以宫廷演出为代表的话,那么,宋代以后的音乐就要以这些“瓦市”、“勾栏”,还有其后的“戏楼”、“茶馆”等的演出为代表;对于历史来说,宫廷音乐已无足轻重。所以,宋代前的中国音乐史几乎是宫廷音乐史,宋以后事实上已是市民(或平民)的音乐史。

『陆』 关于音乐历史的问题。谢谢

是教育机构啦!你题目都打错。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机构,与历代的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的社
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
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
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

《尚书·舜典》中提到的夔,是舜时的专职乐官,
主管乐舞之事,是氏族社会乐舞的组织者、指挥者,而
且具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技能,可以说他是原始氏族社
会早期的一位音乐教育家。

周时的音乐教育制度是十分完备的,也具有一定
的规模。周初时建立的宫廷音乐机构“大司乐”,可说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和第一所音乐学
中国古代音乐教育机构,与历代的社会发展、政治制度相适应,与宫廷、民间的社
会音乐活动的繁荣昌盛相适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完善其体制,促进
了音乐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了诸多音乐人才,在教育、表演、组织、管理等
方面,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经验。它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实施音乐教育(以“礼乐
教育”为其主体),培养的对象主要是“世子”(王、诸
侯的长子)、“国子”(公卿大夫子弟)和“学士”(平民
青年),并且按照“乐德”、“乐语”、“乐舞”三种施教内
容,系统化、程序化的进行音乐教育。
”周代
的音乐教育已经有了相当严格的教育程序和教育目
标,当然,“大司乐”的真正作用,是为了配合礼乐教
育,维护周王朝的最高统治,如《周礼》载曰:“以《六
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
“大司乐”机构庞大,管理人员与乐工多达#$%&
人,他们大都是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音乐家。这个机
构的职能有三个方面,即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
表演。在音乐行政方面,各级乐官分工明细,各司其
职。在音乐教育方面,对受教育的对象有一套相当严
格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程序。在音乐表演方面,主要承
担宫廷宴飨、祭祀、燕礼、射仪等场合的演奏任务。周公是周代音乐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人物,
姓姬,名旦,谥文公。他制礼作乐,倡导礼教、乐教,亲
自创作诗乐作品、创制乐舞为宫廷所用,相传反映礼
乐制度和音乐教育的重要典籍《周礼》即为周公所
作。“乐府”作为宫廷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是采集民
间曲调、创制乐曲为帝王权贵歌功颂德服务。乐府的
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创作、填写歌
辞,创作乐曲进行演奏、演唱活动。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最
早记载了汉代协律都尉李延年根据西域音乐精华创
作“新声二十八解”的事情。外域音乐的传入对“乐
府”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无疑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丰富
和推动作用。除此而外,汉时其它一些重要的音乐表
演形式,如相和歌、鼓吹乐、百戏等,同样作为“乐府”
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得以提高和发展。
李延年是汉代乐府中涌现出的杰出音乐家,中山
人(今河北定县人)。他性知音,善歌舞,能制曲,所谓
“为之新声曲”。每为新变声,闻者莫不感动,深受汉
武帝刘彻的赏识,被任命为协律都尉,主持乐府工
作。
隋、唐时期的音乐教育机构,是设立在中央的最
高行政管理机构太常寺管辖下的“大乐署”和“鼓吹
署”,属于政府管理下的音乐机构,兼管雅乐和俗乐。
隋、唐的太常寺机构规模庞大,乐工众多。《新唐
书·礼乐志》载曰:“唐之盛时,凡乐人、音声人、太常
杂户子弟,隶太常及鼓吹署,皆番上,总号音声人,至
数万人。”据有关资料显示,唐时全国约有#$$$ 万人,
太常寺的乐工占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几。
“大乐署”是主管对宫廷艺人进行训练和考核的
音乐管理机构,对学习音乐的标准要求相当高,而且
考核也非常严格。
“鼓吹署”即卤簿、军乐的官署,是专门管理宫廷
仪仗活动中的鼓吹音乐机构,主要职责是“掌鼓吹施
用调习之节,以备卤簿之仪”。
“教坊”是唐代从政府管理的音乐机构中分化出
来的宫廷燕乐音乐机构,该机构集中了不少技艺高超
的器乐、歌舞人才,专门为宫廷燕乐培养音乐演奏人
才,也是宫廷教习、管理音乐的重要场所。
“梨园”是专门教习、演奏法曲的音乐机构,因设
立在禁苑附近的梨园而得命。其弟子是从太常寺乐
工中选拔出来的优秀人才,以从事“丝竹之戏”的器乐
演奏为主,多为男性演员。唐代音乐机构较之于前朝
要复杂庞大的多,一是社会经济的繁荣昌盛刺激了音
乐文化的需要,二是为适应宫廷燕乐高度发展而建
立。
宋、元、明、清时期,音乐文化发展的重心移向了
民间,音乐活动不再以宫廷为主,而是以宫廷与民间
共同发展为其特征,民间的音乐活动则显得更加繁
盛,说唱艺术、戏曲艺术也得以确立和发展,并逐渐走
向成熟。
这个时期的宫廷音乐机构,基本上沿袭了隋唐时
期的模式,设有太常寺、大乐署、鼓吹署、教坊等音乐
机构。

中国历代音乐教育机构的建立,是为上层统治
阶级、为帝王权贵服务的,都是以雅乐、燕乐、祭祀郊
庙、仪仗鼓吹等音乐为其内容,实施音乐传教活动,
亦是我国古代实行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机构和场
所。历代音乐教育机构在音乐管理、音乐教育、音乐
表演等方面,都建立了完备的规章制度和实施法则,
而且在音乐机构的构建上分设其它管理机构,形成
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音乐教育组织和体系,有效地
实施了音乐传播与教育活动。

『柒』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音乐史谈谈对中国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急!!!!!!

既然是谈了解,那你就首先应该知道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构成,或者说种类:宫廷音乐分雅清燕(宴),还有民间音乐。民间音乐分民间器乐和民歌,这些你需要去查书,然后列出一个系统的表,如果是考试,就得好好的背一下。
“认识”就是很主观的东西了,可以展望未来可以总结过去,总之如果是考试,多说点好话。比如传统应该继承和发扬之类的。这些都是民族瑰宝不应该丢弃云云。老师会喜欢的O(∩_∩)O~
另外1、可以通过比较来谈:对比西方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从未出现哪一个“划时代”的人,而西方音乐史上有巴赫和贝多芬,一个结束了巴洛克时代,一个结束了古典主义。
2、还是比较:西方交响合奏讲究声部协调,中国传统乐器合奏则突出声部个性。

『捌』 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分期及个阶段的典型现象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一、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三、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四、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五、明、清(鸦片战争前),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简介

中国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等历史时期。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1]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

『玖』 请帮我找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知识。

这个贴子实在太长,转来太麻烦,还是你自己看吧,贴子题目《中国音乐简史》地址:
http://www.yuesha.com/bbs/dispbbs.asp?BoardID=65&ID=10862&replyID=&skin=1

阅读全文

与关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不确定问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