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音乐载体 > 中国动漫音乐发展史

中国动漫音乐发展史

发布时间:2021-02-21 08:58:29

Ⅰ 求中国动漫发展历史!!!!要齐全的!

建国初期是中国动画片蹒跚学步的时期,中国动画人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和艺术,主要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动画技艺上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动画的风格上不免受到这些国家动画的影响,如《小猫钓鱼》(1952)、《小梅的梦》(1954)、《野外的遭遇》(1955)等影片便留有苏联动画的影子。特别是1956年《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际动画节上获奖,
骄傲的将军
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厂长特伟提出了“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当中,民族特色十足,将军的脸谱化便借鉴了京戏人物造型,在动作的设计上也采取了京戏的风格。仅30分钟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的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同时,中国的动画艺术家们积极地致力于新的动画艺术手法的探索和动画技艺的提高。在发展中国动画的一大片种木偶动画时,著名的木偶片导演靳夕、钱远达,曾在20世纪50年代远赴捷克学习,
1958年中国动画人研制了中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为中国动画增添一个新品种且富有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接着又拍摄了剪纸片《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金色的海螺》(1963)等影片,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生动丰满,也使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得到发扬。[5]
20世纪80年代
到了20世纪80年代,剪纸片技术日益成熟,在此基础上,美影厂又研制成功剪纸“拉毛”新工艺,拍出了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该片荣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和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1985年出品的《草人》也获得好评,在日本第二届广岛国际动画电影节获儿童片一等奖和国内文化部1985年度优秀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二等奖。这一片种在国际国内都得到认可,且受到广大观众欢迎。此外,在1960年又摄制了折纸片《聪明的鸭子》,情趣盎然,活泼生动。同一时期又发明创造了水墨动画片,可谓是最具中国风格的动画片,它将中国的水墨画与动画电影相结合,使中国特有的笔墨情趣完美地再现于银幕,形成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风格,震惊了整个世界影坛。
《小蝌蚪找妈妈》(1960)、《牧笛》(1964)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富于韵律的画面、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动画艺术也达到一种审美的境界。
此时的动画创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是中国动画的一个高潮。也是民族风格成熟的阶段。动画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在造型、设景、用色等方面借鉴了古代绘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描述了家喻户晓的孙悟空,使这一形象跃然银幕,化无形为有形,“挖掘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即它完全地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
中国动画片所达到的艺术水准不仅得到国际的首肯,而且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片深入到世界民众当中去。中国动画片因为它独到的民族特色而独立于世界动画之林,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中国动画片在海内外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
可是由于“文革”的影响,中国的动画事业受到了阻碍,发展缓慢。“文革”结束后,百花开放,我国的动画事业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春天。中国的动画人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动画创作当中,秉承以往的“民族风格”的道路,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新的开拓,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同时由于实行开放政策,扩大对外交流,中国的动画业也更多地与国际接轨,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6] 问世,这部被誉为“色彩

哪吒闹海
鲜艳、风格雅致、想像丰富”的作品,深受国内外好评。民族风格在它的身上的到了很好的延续。
动画片《三个和尚》是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又吸收了外国现代的表现手法,在发展民族风格中做了一次新的尝试。动画片《雪孩子》画面优美富有诗意;《南郭先生》表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格调古雅;《火童》结合了装饰性造型和民族艺术特点。同一时期的影片中,还有《两只小孔雀》、《画廊一夜》、《狐狸打猎人》、《好猫咪咪》、《愚人买鞋》、《黑公鸡》、《小鸭呷呷》、《人参果》、《淘气的金丝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天书奇谭》、《兔送信》、《三十六个字》等也延续这一创作思想。
1984年的大型动画片《金猴降妖》,又一次将孙悟空搬上了动画银幕,塑造了一个感人的孙悟空形象;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将传统的民族风格和抽象绘画的手法和现代音乐融合,探索民族艺术的新发展。动画片《夹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画的古朴风格。剪纸片《草人》模拟中国工笔花鸟画的形式。《魔盒与歌声》以主人翁收集少数民族歌曲战胜邪恶为主线展开一系列冒险活动。此外,《女娲补天》,《抢枕头》、《海力布》、《水鹿》、《大扫除》、《网》、《偷东西的驴》、《巫婆、鳄鱼和小姑娘》等,也都富于民族风情。[5]
90年后新发展

在动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动画创作相对于世界动画发展出现缓慢趋势。在美日动画的冲击下,同时也由于缺乏市场化操作,动画的回收相对较慢,中国动画以往是纯国家投资,私人不愿投资,从而导致动画者的流失和中国动画业的发展缓慢。中国动画要改变以往的操作方式。为重振国产动画,美影厂历时四年摄制了动画片《宝莲灯》,这是中国迄今投资最大的一部影院动画长片,故事取材于中国的民间传说,在画面、人物造型上都精心设计,音乐制作极为考究,同时现代高科技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同时还有《气球上的五星期》、《马可波罗回香都》、《哎哟,妈妈》等一批优良的动画片诞生,给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动画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综观中国动画这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动画始终致力于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世界动画的大潮中也未放弃这一宗旨。动画片中洋溢着活泼清新的气息,给人以美的启迪。同时又十分注重教化意义,在动画片的创作中秉承“寓教于乐”,使动画片不致流于肤浅的纯娱乐搞笑。中国动画片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营建了一个动画王国。[5]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迟缓,产量高但是缺少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特别是说教式的动画大行其道,并且相关政策对题材大加限制,导致题材狭隘,几乎全为低年龄向。

Ⅱ 动漫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最初的动漫音乐可以追溯到1926年,那时虽然未有动漫音乐的概念,只有给动画配上的背景音乐。真正出现正式的动漫音乐是在1999年《宝莲灯》出现的时候,而期间出现的音乐我认为只能算是儿童歌曲,并没有体现到动漫音乐的特质。其实日本动漫并不比中国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动画都领先于日本,但是如同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一样,国人对动漫的定位出现了保守的错误,定位于幼童的中国动漫经历了一时辉煌之后便停滞不前了。

而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的动漫却高速发展起来,伴随着这种状况,动漫音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的日本动漫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专门的行业。1982年随着《超时空要塞》的出现,动漫音乐更加得到了动画制作人的重视,同时也发现动漫音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视觉效果技术的同时,音乐制作这一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状况看来,日本流行音乐远没有动漫音乐的制作水准高,相反就是中国大力发展流行音乐却忽视了动漫音乐的市场。

日本动漫音乐的大概现状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opening,即片头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题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分别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声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广播剧CD)、 single(单曲)。

一部动画里面有多少音乐要视制作所投入的资金而决定,拥有曲目的数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不像国内那样永远只有一首歌从开头唱到结尾。拿最常见的OP和ED来说,一部动画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这个问题基本上很难回答。1996年开始上演的《名侦探柯南》,每隔20集就会换一次OP和ED,目前已经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剧场版的主题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当然,《柯南》绝对是日本动漫史上的奇迹。日本的动漫比较像我们的网络小说,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让作者停笔。1995年《不思议游戏》中,渡濑悠宇本已经在13部单行本中已经终结了整个故事,但是由于热度不减被逼继续画了后面的14到18的单行本。几年后还得出其他番外。多亏了日本动漫有这个行规,《柯南》才得以创下了日本动漫史上播放最长动画的记录。因为《柯南》的主题曲数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个歌手,让她/他唱《柯南》里面的歌是最适合不过了。仓木麻衣、爱内里菜、Boyz、上户彩等都是靠《柯南》给捧红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赚到翻倍的钱,只要换汤不换药,改个包装,给唱片起个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创造几倍的经济效益。

衡量一部动画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题曲数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对于日本动漫来说,主题曲是对一部动画最好的包装。《柯南》目前为止拥有17首OP,25首ED,剧场版主题曲10首,绝对是动漫音乐数量最多的动画了。

以上提到收视高的动漫通常会被制作单位决定加长,主题曲也是这个道理,要不要再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主题曲,也与收视率有明显的关系。有些动画本不是大制作,没想到播出后收视率出人意料的好,于是制作单位一般会重新制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只是25集的小制作,但是《黑猫》在6集以后跳上了收视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国内地,《黑猫》也跃上了贪婪大陆下载榜的第六名。这个时候制作部门马上给黑猫换上了一个新OP的MV,然后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后,《黑猫》的包装完全焕然一新了!但是从里面反复出现的旧镜头还有音乐与MV间节奏的不配合,都表明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现在2004年的连载《今天开始做魔王》。这部动画是绝对省钱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连载到70多集。于是《魔王》的制作委员会就在70以后多配上一首主题曲,可惜换了主题曲以后《魔王》收视锐减(当时《高达SEED DESTINY》开始播放),虽然还能勉强撑下去,但是制作单位自此以后没有再制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漫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宝》的动漫音乐制作并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国式的。1994年,受到《狮子王》触动,金国平回国之后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动画《宝莲灯》正式上画,在片中制作者真正开始注意到动漫音乐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了几个小孩子说唱两句就算。《宝莲灯》受《狮子王》影响太大,几乎整部动画都是模仿作,连音乐的模式都一样。邀请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发行主题曲唱片并大肆宣传。《宝莲灯》共有两首主题曲,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纹《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刘欢《心中有天地》,并不是说这三首歌创作得特别好,但是就国内动漫史上说已经算是一个突破。在中国动漫的发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认真挑选过演唱者而不是找谁家的小孩说唱两句就算的动画,并且使用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优秀的插曲,这表明内地动画制作终于摆脱了单一主题曲的模式。

然而《宝》的音乐只注意到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整部动画看起来不勉有些华丽而空洞。主题曲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深化而且背景音乐做得也很不专业。金国平很想让这部动画成为《狮子王》那样的歌剧般的动画,可是怎么看这部动画的音乐都把《宝》变成了京剧式的动画。在动画音乐制作方面国内总是由外行人执行的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动漫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专业人才+独特风格=完美音乐

到目前为止,可以成为日本动漫音乐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电影动漫中当然就是宫崎骏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风之谷》最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动画的《罗得岛战记》。

宫崎骏最经典的两部著作就数《天空之城》与《风之谷》。而这两部作品的音乐均出自久石让之手。华丽的管弦乐,极富张力的表现方法,水准之高足以使其成为动漫音乐界神一样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风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了宫骑骏的经典之作。

久石让的音乐风格偏向于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动漫音乐家音乐风格的倾向的newage,强调多种配乐手法与主旋律的结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结合了管弦乐抒情性强,富于表现力与电子乐节奏性强,富于动感的特点,将管弦乐的张力展现到了极至,显示了其把握音乐的深厚功力。而他为风之谷所配的曲,特别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点缀着竖琴的音色,钢琴叠出的大段的和弦,简直就让人百听不厌。

不能不提的就是《罗得岛战记》。为什么这里要拿这部作品来举例分因为这部作品的音乐主要由两位大师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欢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动漫音乐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让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菅野洋子似乎从来都是用管弦乐队为其充满浓重电子风格的音乐配背景乐的。说到菅野洋子,我想她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是从游戏《信长之野望》开始的。而我觉得最能代表她风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乐,特别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轮》,《狼雨》里的音乐也完美得无可挑剔。这些动画的音乐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绫成为动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丝们心目中,菅野洋子与坂本真绫已经成为动漫史上最难得的黄金组合。洋子在《罗得岛战记》里创作了《奇迹之海》,此曲前头那段印度式的咏唱,和“sora”中虚无缥缈的清唱都体现了菅野洋子魔幻多变的曲风,及其擅长电子乐和民族音乐的特点。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动画配乐中的表现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经被公认为动漫音乐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网上曾出现“沟口肇(另一位风格与洋子相似的动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妇,他们的女儿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为日本动漫音乐界中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被说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儿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个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还常包办其作品的作词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总是带上一种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风则是古朴式的神秘。她的曲风典雅,音乐节奏缓慢,舒展,古典味十足,与她诗一样的歌词和极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绝的音乐来。光她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炎と永远》就已经迷倒了一大排乐迷,在《macross plus》中与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犹见其音乐功底之强。在她前段时间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现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从没用过的表现手法和曲调,说明她现在的风格正处在一个转变时期。

(永远的《罗德岛战记》)
?

事实上,动漫音乐都是在为动漫服务,以动漫为中心的,所以这些大师级人马要是没有遇上好的剧本,恐怕未必能写出如此经典的动漫音乐。华丽主义者久石让要是没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侦探柯南》,魔幻主义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义者新居昭乃要是没遇上《罗得岛战记》而是遇上了《樱桃小丸子》,那么今天他们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风格决定了他们只能为哪一类型的作品而写曲。一部动画它的音乐制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适合为它配乐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资金。2004年的51集超级大制作《钢之炼金术士》,里面明星主唱的主题曲一堆,但是却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仅仅只有一首《兄弟》是还算凑合的。《高达》系列的音乐虽然很多人冠上“经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终都远不及《罗得岛战记》一部中篇动画,这就可以说经费和数量并非重点。

除了这些名家,日本还有很多优秀的动漫音乐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国内就完全没有这样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内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内地日本化

说到动漫音乐,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当国人正因为自己的动画而妄自菲薄的时候,《小倩》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香港动画终于摆脱了《老夫子》的阴影。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完全改变了原故事的恐怖阴森,而变成了一个荒诞搞笑的爱情故事。虽然说这部动画以古代为体裁,但却大胆地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颂德还在里面发扬他一贯的电子风格,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同时为黄霑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创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电子音乐后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种现代气息,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松散的节奏和荒诞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动漫音乐此时取得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现。什么是角色歌?就是每个重要的是代表某个角色的音乐。《小倩》的角色歌都是为每个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现一个角色,除了台词还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借助角色歌把里面的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议游戏》开创了日本动漫音乐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虽然隐隐约约出现过类似的动漫音乐,但是最开始被定义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议游戏》开始。同样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划并制作了四年的杰作,而《不思议游戏》是1996年开始漫画连载,97年开始动画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时间绝对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说是国人动漫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继《小倩》后,2001年的《麦兜故事》里更加注重角色歌的作用。对于《小倩》来说,《麦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就成为了香港特色的动漫音乐。在动画里,麦兜的角色歌《麦兜与鸡》就是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填上粤语俚语作为歌词。除了角色歌,里面所有音乐都是粤语版的古典音乐,换上了明快的节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歌词,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当内地动漫拼命日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本土”化动漫音乐而获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内地,动漫的音乐日化现象越发严重,逐渐丧失本土气息。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2集的国产卡通片《我为歌狂》则标志着TV动漫已经开始走日本路线。北京提威广告的徐乙元介绍,2002年底《我为歌狂》作为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卡通片,从华东风靡全国。原声唱片仅在华东地区便售出50万张,成为了市场的大热。用动漫来卖唱片,这不难找到《高达SEED》和《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传》,则已经完全是日化的作品,虽然画工还差很远,但是音乐已经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传》把流行音乐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动画节目中,该片音乐制作方滚石国际唱片公司几乎动用了旗下所有当红歌手一齐上阵。

这种制作动漫音乐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线之差:日本用专门的动漫音乐人才;国内用流行音乐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本动漫的追捧越加狂热,内地的动漫音乐势必继续日化下去

Ⅲ 动画史的中国动漫发展史

中国动画片的发展经历了6个时期:
1922~1945年是萌芽和探索时期。1918年《从墨水瓶里跳出来》等美国动画片陆续在上海登陆,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对神奇的动画片着迷。抱着创造中国人自己的动画片的信念,以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动画人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动画片的开山祖。经过他们艰苦的探索与研制,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之后,1924 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1941年又推出中国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
1946-1956年是中国动画片的稳定发展时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之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电影制片厂生产力木偶片《皇帝梦》(1947)、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为建国后的生产奠定了基础。1950至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在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
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 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 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
1966~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年、1969年和1970、 1971年这4年时间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停产闹革命”。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 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
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 《哪吒闹海》 (1979)、 《天书奇谭》 (1983)、《鹿铃》(1982)、《山水情》 ( 1988),以及《狐狸打猎人》(1978)、 《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 (1980)、《猴子捞月》(1981)、《南郭先生》(1981)、《鹬蚌相争》(1983)、<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 《夹子救鹿》 (1985)、 《女娲补天》 (1985)、《鱼盘》(1988)、《不射之射》 (1988)等;首次生产电视动画片;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 (1987)、 《黑猫警长》 (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 1988)等;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 (1986)、《牛冤》(1989)等,对纠正“动画片即儿童片”的偏见,扩大动画片的受众群体,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动画片的社会影响和国际声誉也大幅度跃升,赢得了广泛的赞誉。1990~2002年是中国动画业陆续扩大规模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动画片开始走上有别于传统的道路。与国外动画片生产厂家的经验交流,数字生产手段的大量介入,各种体制的制作单位的多元发展,一专多能动画人才的不断成长,等等,这些都使中国动画片的生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飞跃。尤其是从1995年起,中国电影放映公司对动画片不再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政策,将动画业推向市场,改变了动画片生产状态和经营方式,逐步确立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观念。90年代国产动画片的一大特点是大型动画连续片系列片盛行。中国从影院动画艺术短片唱主角,转入电视动画片大型化、连续化、系列化的国际潮流。在制作方面,国内电脑动画技术实力也明显增强,电脑绘制背景技术已较为普及。三维和二维电脑动画发展迅猛,形成了从策划、创作、传播到系列产品开发的“大动画体系”新概念,从而推动了动画业的腾飞。
20世纪90年代成为中国动画片生产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生产的优秀动画长片有:《宝莲灯》 (1999)、 《熊猫小贝》(1999)、《马可波罗回香都》(2000);优秀动画短片有: 《鹿与牛》 (1990)、《雁阵》 (1991)、 《医生与皇帝》 (1991)、《抬驴》 (1991)、《眉间尺》 (1991)、《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 (1992)、《麻雀选大王》(1992)、《鹿女》(1993)、《音乐船》(2000)等;优秀系列动画片有:《大盗贼》 (1990)、《舒克和贝塔》 (1989~1992)、《葫芦小金刚》(1993)、《蓝皮鼠与大脸猫》(1993~1994)、《哭鼻子大王》(1994)、《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 《自古英雄出少年》 (1995—1996)、《l的旅程》(1997)、《傻鸭子欧巴儿》 (1997)、《学问猫教汉字》(1998)、《海尔兄弟》(1998)、《怎么来的》(1998)、《西游记》(1999)、《霹雳贝贝》(1999)、《的笃小和尚》(1999)、《中华传统美德故事》(2000)等。
进入2l世纪,中国的动画公司、生产企业和动画片产量持续增长。至2002年全国动画制作公司(包括相关企业)已有120多家,比上世纪80 年代末的20多家,增加了5倍。2001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短片7部,系列动画片42部,总产量约18000分钟,比2000年增长5000分钟;2002 年共生产53部动画系列片及短片,总产量共约17300分钟,接近2001年的水平。多年被忽视的艺术性动画电影短片,2001—2002年有一批作品问世。如:《回想》《谁的丈夫离得最远》《诚信漂流记》《大梦敦煌》《黑猫》《射线》《塘》等。电脑动画和网络媒体动画飞速发展。电视系列片《蓝猫淘气3000问》全部通过电脑完成制作,2001年推出的《小虎斑斑》是中国第一部全三维制作的动画片。各种动漫网站十分活跃,尤其Flash动画,已在青年学生和动画爱好者中流行开来。动漫创作和展播活动十分踊跃。动画教育发展迅猛,到2002年底,开办动画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超过70所,在校学生共约5000余人。动画理论研究方兴未艾,文章著作层见叠出。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仍以系列片为大宗。主要有:《小虎还乡》《可可、可心一家人》《千千问》《我们的家园》《西西瓜瓜历险记》《白鸽岛》《小将狄青》《我为歌狂》《城市野战排》《中华上下五千年》,等等。
据统计,从1922年万氏兄弟生产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起,至2002年,中国共生产动画片1168部。
中国的动画大师和有成就的动画家主要有:
万籁鸣,主要作品:《铁扇公主》(1940,合作)、《大闹天宫》 (1961—1964。合作);
万古蟾,主要作品:《铁扇公主》(合作)、《猪八戒吃西瓜》(1958)、《渔童》(1959)、《人参娃娃》(1961)、《金色的海螺》(1963,合作);
万超尘,主要作品: 《铁扇公主》(合作)、《机智的山羊》(1956);
特伟,主要作品:《骄傲的将军》 (1956,合作)、 《小蝌蚪找妈妈》(1960,艺术指导)、《牧笛》(1963,合作)、《金色的大雁》(1976,合作)、《金猴降妖》 (1984,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
阿达,主要作品: <哪吒闹海》 (1979,合作)、 《三个和尚》 (1980)、《蝴蝶泉》(1983,合作)、《三十六个字》 (1984)、 《三毛流浪记》 (1984,合作)、《超级肥皂》(1986)、 《新装的门铃》(1986,合作);
唐澄,主要作品: 《小蝌蚪找妈妈》(1960,合作)、 《大闹天官》 (1961,合作)、《草原英雄小姐妹》(1965,合作)、《鹿铃》(1982,合作);
钱家骏,主要作品: 《乌鸦为什么是黑的》 (1955,合作)、 《一幅僮锦》 (1959)、 《牧笛》 (1963,合作) (1963)、 《九色鹿》 (1981,合作);
靳夕,主要作品:《小小英雄》(1953)、《小梅的梦》(1954)、《孔雀公主》(1963)、 《画像》(1965)、《西岳奇童》(1984,合作)、《神笔》(1955)等;
王树忱,主要作品: 《过猴山》 (1958)、 《哪吒闹海》(1979,合作)、《天书奇谭》(1983,合作)、《选美记》 (1988)、《独木桥》(1989);
钱运达,主要作品:《丝腰带》(1962)、《红军桥》(1964)、《张飞审瓜》 (1980)、《天书奇谭》 (1983,合作)、《女娲补天》(1985)、《邋遢大王奇遇记》(1986~1987,合作);
虞哲光,主要作品: 《崂山道士》(1981)、《聪明的鸭子》(1960)、《湖上歌舞》(1964)、《三只狼》(1980)、《小鸭呷呷》(1980);
尤磊,主要作品:《半夜鸡叫》(1964)、《小八路》(1972)、《大橹的故事》(1975)、《愚人买鞋》(1978)、《喵呜是谁叫的?》(1979)、《蛐蛐》(1981)、《老猪选猫》(1983,合作);
詹同,主要作品:《真假李逵》(1981)、《假如我是武松》(1982)、《擒魔传》 (1987)、 《八仙与跳蚤》(1988)、《一半儿》(1990,合作);
胡进庆,主要作品:《长在屋里的竹笋》(1976,合作)、《丁丁战猴王》(1980)、《淘气的金丝猴》(1982)、《鹬蚌相争》(1983)、《草人》(1985)、《葫芦兄弟》(1986~1987,合作)、 《葫芦小金刚》 (1989—1990,合作)、《螳螂捕蝉》(1988)、《强者上钩》(1988);
何玉门,主要作品:《善良的夏吾冬》 (1981)、 《长大尾巴的兔子》(1987)、《木头姑娘》(1958)、《小鲤鱼跳龙门》(1958)、《小溪流》(1962年)、《渡口》(1975)、《好猫咪咪》(1979)、《狐狸列那》(1989);
张松林, 主要作品:《蜜蜂与蚯蚓》 (1959)、 《小燕子>(1960)、《谁的本领大》(1961)、《没头脑和不高兴》(1962);
林文肖,主要作品:《雪孩子》(1980)、《摔香炉》(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夹子救鹿>(1985,合作)、 《不怕冷的大衣>(1987)、《舒克和贝塔》(1990,合作);
戴铁郎,主要作品:《母鸡搬家》(1979)、《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小红脸和小蓝脸》(1982)、《黑猫警长》(1984—1987,合作)、《森林小鸟和我》(1990);
周克勤(1942.3.28~),主要作品:《猴子捞月》(1981)、《小熊猫学木匠》(1982)、《长了腿的芒果》 (1983)、 《水鹿》(1985)、《葫芦兄弟》(1986—1987,合作);
严定宪(1936.9.12~),主要作品:《我们爱农村》 (1965)、 《放学以后》(1972)、《试航》(1976)、《两只小孔雀》 (1978)、 《哪吒闹海》 (1979,合作)、《人参果》(1981)、《金猴降妖》(1985,合作)、《舒克和贝塔》 (1989~1990,合作);
阎善春,主要作品: 《老狼请客》(1980)、《网》(1985)、《邋遢大王奇遇记》 (1987,合作)、 《山水情》(1988,合作);
胡雄华,主要作品:《萝卜回来了》 (1959)、 《等明天》 (1962)、《差不多》 (1964)、 《东海小哨兵》(1973)、《狐狸打猎人》(1978)、《咕咚来了》 (1981,合作)、 《狐狸送葡萄》(1982);
常光希,主要作品:《蝴蝶泉》(1983,合作)、《夹子救鹿》(1985,合作)、《奇异的蒙古马》(1989~1990);
马克宣,主要作品:《大扫除》(1986)、《新装的门铃》<1987,合作》、《超级肥皂》(1987,合作)、 《山水情》 (1988,合作)、《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1992);
方润南,主要作品:《愚人买鞋》(1979)、《大盗贼》(1990)、《瓷娃娃》(1982)、《鱼盘》(1988);
王柏荣,主要作品:《抬驴》(1982)、《老鼠嫁女》(1983)、《火童》(1984);
曲建芳,主要作品: 《阿凡提的故事》 (1981~1988);
钟泉,主要作品《牛冤》(1989)、《雁阵》(1991)。
中国动画片的主要生产部门有:上每美术电影制片厂、中央电视台青少年节目中心动画片部、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青少年中心的动画片部,等等。
在世界动画舞台上,中国动画学派以独特的风姿,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赞誉。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中国动画片是一片净土这里没有血腥,更没有色情。这是任何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动画片做不到的。而坚持民族绘画传统,则是中国动画片显著的艺术特点。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绘画、雕塑、建筑、服饰,乃至戏曲、民乐、剪纸、皮影、年画等民族民间艺术,都为各种类型的动画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借鉴材料。例如,《鹿铃》《山水情》等水墨动画片,脱胎于中国画中的写意花鸟和写意山水;《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天书奇谭》等传统动画片,借鉴的是中国古代寺观壁画;《渔童》《金色的海螺》《牛冤》等剪纸片,吸取的是中国皮影和民间剪纸的外观形式,《南郭先生》《火童》融合了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刚健风格;《三个和尚》中,人物的举手投足,清新的背景音乐设计,均采用中国戏曲,《骄傲的将军》《医生与皇帝》,将京剧脸谱赋予角色;中国动画片中描写的神仙、鬼怪、法术也完全本土化,像峨冠博带、行走驾云的太白金星,时而钻出地面、爱管闲事、矮得像地缸似的土地爷,穿着红兜肚、脚蹬风火轮、可以变成三头六臂的白胖童子哪吒,手持如意金箍棒、一个斤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能辨别忠奸、善恶的獬豸、谛听,还有顺风耳、千里眼、人参娃娃……这些植根于中国神话、童话、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的动画形象,全然土生土长,别无依傍,与古希腊、古罗马以及欧美等国的神祗、魔鬼、魔法、巫术迥然不同;即使绘写现代生活的动画片,从服饰习俗、环境描绘到人物面貌、性格特征,也都纯然是一派中国气概。正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对本土现实生活的提纯,使中国的动画片呈现地道的中国风貌。此外,形式不拘一格,也是中国动画片的特点。五千年悠久文明史形成的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不同风格的中国动画家,带来了中国动画片百花齐放的格局。即便同是水墨动画片, 《小蝌蚪找妈妈》用的是齐白石的画意,《牧笛》取的是李可染的笔法,而《雁阵》掇的是贾又福的墨趣。捃摭各殊,造境相异。这使中国动画片在形式上,无仿无循,千姿百态,从而得以独树于世界动画之林。

Ⅳ 动漫音乐发展史

中国最初的动漫音乐可以追溯到年,那时虽然未有动漫音乐的概念,只有给动画配上的背景音乐。真正出现正式的动漫音乐是在1999年《宝莲灯》出现的时候,而期间出现的音乐我认为只能算是儿童歌曲,并没有体现到动漫音乐的特质。其实日本动漫并不比中国起步要早,甚至在很长的时间内中国动画都领先于日本,但是如同中国的文明发展史一样,国人对动漫的定位出现了保守的错误,定位于幼童的中国动漫经历了一时辉煌之后便停滞不前了。

而在我们停滞不前的时候日本的动漫却高速发展起来,伴随着这种状况,动漫音乐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如今的日本动漫音乐已经发展成一个专门的行业。1982年随着《超时空要塞》的出现,动漫音乐更加得到了动画制作人的重视,同时也发现动漫音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发展视觉效果技术的同时,音乐制作这一方面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目前的状况看来,日本流行音乐远没有动漫音乐的制作水准高,相反就是中国大力发展流行音乐却忽视了动漫音乐的市场。

日本动漫音乐的大概现状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opening,即片头曲)、ED(ending ,即片尾曲)、IN(插曲)、 IM(image,印象曲)、TM(THEME SONGS,主题曲)、BGM(background music,背景音乐)。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分别有:OST(orignal sound track,原声碟)、chara CD(角色CD)、Drama(广播剧CD)、 single(单曲)。

一部动画里面有多少音乐要视制作所投入的资金而决定,拥有曲目的数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不像国内那样永远只有一首歌从开头唱到结尾。拿最常见的OP和ED来说,一部动画里到底能有多少OP和ED?这个问题基本上很难回答。1996年开始上演的《名侦探柯南》,每隔20集就会换一次OP和ED,目前已经上演了10年,加上10部剧场版的主题曲,自然能出一大堆不同版本的CD了。当然,《柯南》绝对是日本动漫史上的奇迹。日本的动漫比较像我们的网络小说,越多人看,出版商就越不让作者停笔。1995年《不思议游戏》中,渡濑悠宇本已经在13部单行本中已经终结了整个故事,但是由于热度不减被逼继续画了后面的14到18的单行本。几年后还得出其他番外。多亏了日本动漫有这个行规,《柯南》才得以创下了日本动漫史上播放最长动画的记录。因为《柯南》的主题曲数量之多,使得唱片公司每年都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唱片公司如果要力捧某个歌手,让她/他唱《柯南》里面的歌是最适合不过了。仓木麻衣、爱内里菜、Boyz、上户彩等都是靠《柯南》给捧红的。唱片公司只要巧立名目就可以赚到翻倍的钱,只要换汤不换药,改个包装,给唱片起个名字,如“珍藏版”,“限量版”等,就可以创造几倍的经济效益。

衡量一部动画是否成功,看她的主题曲数量的多少就知道了。对于日本动漫来说,主题曲是对一部动画最好的包装。《柯南》目前为止拥有17首OP,25首ED,剧场版主题曲10首,绝对是动漫音乐数量最多的动画了。

以上提到收视高的动漫通常会被制作单位决定加长,主题曲也是这个道理,要不要再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主题曲,也与收视率有明显的关系。有些动画本不是大制作,没想到播出后收视率出人意料的好,于是制作单位一般会重新制作出新的ED或者OP,2005年的《黑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只是25集的小制作,但是《黑猫》在6集以后跳上了收视第五的位置。而在中国内地,《黑猫》也跃上了贪婪大陆下载榜的第六名。这个时候制作部门马上给黑猫换上了一个新OP的MV,然后配上一首全新的ED,所以在15回后,《黑猫》的包装完全焕然一新了!但是从里面反复出现的旧镜头还有音乐与MV间节奏的不配合,都表明这些都是匆忙完成的。反面的例子出现在2004年的连载《今天开始做魔王》。这部动画是绝对省钱的作品,但是居然可以连载到70多集。于是《魔王》的制作委员会就在70以后多配上一首主题曲,可惜换了主题曲以后《魔王》收视锐减(当时《高达SEED DESTINY》开始播放),虽然还能勉强撑下去,但是制作单位自此以后没有再制作更多的OP和ED。

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漫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宝》的动漫音乐制作并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国式的。1994年,受到《狮子王》触动,金国平回国之后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动画《宝莲灯》正式上画,在片中制作者真正开始注意到动漫音乐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了几个小孩子说唱两句就算。《宝莲灯》受《狮子王》影响太大,几乎整部动画都是模仿作,连音乐的模式都一样。邀请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发行主题曲唱片并大肆宣传。《宝莲灯》共有两首主题曲,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纹《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刘欢《心中有天地》,并不是说这三首歌创作得特别好,但是就国内动漫史上说已经算是一个突破。在中国动漫的发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认真挑选过演唱者而不是找谁家的小孩说唱两句就算的动画,并且使用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优秀的插曲,这表明内地动画制作终于摆脱了单一主题曲的模式。

然而《宝》的音乐只注意到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整部动画看起来不勉有些华丽而空洞。主题曲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深化而且背景音乐做得也很不专业。金国平很想让这部动画成为《狮子王》那样的歌剧般的动画,可是怎么看这部动画的音乐都把《宝》变成了京剧式的动画。在动画音乐制作方面国内总是由外行人执行的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动漫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专业人才+独特风格=完美音乐

到目前为止,可以成为日本动漫音乐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电影动漫中当然就是宫崎骏系列,其中以《天空之城》和《风之谷》最为突出;另一部是代表TV版动画的《罗得岛战记》。

宫崎骏最经典的两部著作就数《天空之城》与《风之谷》。而这两部作品的音乐均出自久石让之手。华丽的管弦乐,极富张力的表现方法,水准之高足以使其成为动漫音乐界神一样的存在。而他在《天空之城》和《风之谷》中的完美演出,也使这两部作品成为了宫骑骏的经典之作。

久石让的音乐风格偏向于似乎已成为大多数动漫音乐家音乐风格的倾向的newage,强调多种配乐手法与主旋律的结合。在他的代表作《carrying you》(《天空之城》)中,充分结合了管弦乐抒情性强,富于表现力与电子乐节奏性强,富于动感的特点,将管弦乐的张力展现到了极至,显示了其把握音乐的深厚功力。而他为风之谷所配的曲,特别是那一首片尾曲——提琴中点缀着竖琴的音色,钢琴叠出的大段的和弦,简直就让人百听不厌。

不能不提的就是《罗得岛战记》。为什么这里要拿这部作品来举例分因为这部作品的音乐主要由两位大师所完成,其中有我最喜欢的菅野洋子,其次就是动漫音乐界另一位才女新居昭乃。

和久石让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菅野洋子似乎从来都是用管弦乐队为其充满浓重电子风格的音乐配背景乐的。说到菅野洋子,我想她为大多数人所熟知是从游戏《信长之野望》开始的。而我觉得最能代表她风格的就是《Raxephon》里的所有音乐,特别是《the garden of everything》。另外就是《天空之艾斯嘉科尼》里的《指轮》,《狼雨》里的音乐也完美得无可挑剔。这些动画的音乐不但使演唱者坂本真绫成为动漫界最出色的歌手,在粉丝们心目中,菅野洋子与坂本真绫已经成为动漫史上最难得的黄金组合。洋子在《罗得岛战记》里创作了《奇迹之海》,此曲前头那段印度式的咏唱,和“sora”中虚无缥缈的清唱都体现了菅野洋子魔幻多变的曲风,及其擅长电子乐和民族音乐的特点。她在《cowboy bebop》,《gundam turn a》等动画配乐中的表现也都有口皆碑。

(《狼雨》已经被公认为动漫音乐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网上曾出现“沟口肇(另一位风格与洋子相似的动漫作曲家)和菅野洋子是夫妇,他们的女儿是新居昭乃”的字眼,但是作为日本动漫音乐界中又一个大师级的人物,被说成是菅野洋子的女儿未免太委屈新居昭乃了。

新居昭乃是一个典型的才女,除了作曲还常包办其作品的作词和演唱。相似地她和洋子的曲都总是带上一种神秘色彩,但是洋子的是魔幻式的神秘,而她的曲风则是古朴式的神秘。她的曲风典雅,音乐节奏缓慢,舒展,古典味十足,与她诗一样的歌词和极有磁性的嗓音,常搭配出令人叫绝的音乐来。光她的那首脍炙人口的《炎と永远》就已经迷倒了一大排乐迷,在《macross plus》中与菅野洋子合作的《voice》更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犹见其音乐功底之强。在她前段时间所出的CD《落下的白金》中,出现了大量新居昭乃以前从没用过的表现手法和曲调,说明她现在的风格正处在一个转变时期。

(永远的《罗德岛战记》)
?

事实上,动漫音乐都是在为动漫服务,以动漫为中心的,所以这些大师级人马要是没有遇上好的剧本,恐怕未必能写出如此经典的动漫音乐。华丽主义者久石让要是没有遇上《天空之城》而是遇上《名侦探柯南》,魔幻主义者菅野洋子和神秘主义者新居昭乃要是没遇上《罗得岛战记》而是遇上了《樱桃小丸子》,那么今天他们仍然是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作曲家的风格决定了他们只能为哪一类型的作品而写曲。一部动画它的音乐制作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是否适合为它配乐的作曲家而不是投入的资金。2004年的51集超级大制作《钢之炼金术士》,里面明星主唱的主题曲一堆,但是却无法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仅仅只有一首《兄弟》是还算凑合的。《高达》系列的音乐虽然很多人冠上“经典”的字眼,但是成就始终都远不及《罗得岛战记》一部中篇动画,这就可以说经费和数量并非重点。

除了这些名家,日本还有很多优秀的动漫音乐作曲家及其代表作。是否国内就完全没有这样的人和作品呢?有的。但是不在内地,而在香港。

香港本土化,内地日本化

说到动漫音乐,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当国人正因为自己的动画而妄自菲薄的时候,《小倩》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香港动画终于摆脱了《老夫子》的阴影。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完全改变了原故事的恐怖阴森,而变成了一个荒诞搞笑的爱情故事。虽然说这部动画以古代为体裁,但却大胆地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颂德还在里面发扬他一贯的电子风格,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同时为黄沾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创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电子音乐后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种现代气息,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松散的节奏和荒诞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动漫音乐此时取得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现。什么是角色歌?就是每个重要的是代表某个角色的音乐。《小倩》的角色歌都是为每个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现一个角色,除了台词还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借助角色歌把里面的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议游戏》开创了日本动漫音乐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虽然隐隐约约出现过类似的动漫音乐,但是最开始被定义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议游戏》开始。同样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划并制作了四年的杰作,而《不思议游戏》是1996年开始漫画连载,97年开始动画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时间绝对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说是国人动漫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继《小倩》后,2001年的《麦兜故事》里更加注重角色歌的作用。对于《小倩》来说,《麦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就成为了香港特色的动漫音乐。在动画里,麦兜的角色歌《麦兜与鸡》就是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填上粤语俚语作为歌词。除了角色歌,里面所有音乐都是粤语版的古典音乐,换上了明快的节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歌词,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当内地动漫拼命日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本土”化动漫音乐而获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内地,动漫的音乐日化现象越发严重,逐渐丧失本土气息。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2集的国产卡通片《我为歌狂》则标志着TV动漫已经开始走日本路线。北京提威广告的徐乙元介绍,2002年底《我为歌狂》作为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卡通片,从华东风靡全国。原声唱片仅在华东地区便售出50万张,成为了市场的大热。用动漫来卖唱片,这不难找到《高达SEED》和《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传》,则已经完全是日化的作品,虽然画工还差很远,但是音乐已经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传》把流行音乐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动画节目中,该片音乐制作方滚石国际唱片公司几乎动用了旗下所有当红歌手一齐上阵。

这种制作动漫音乐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线之差:日本用专门的动漫音乐人才;国内用流行音乐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本动漫的追捧越加狂热,内地的动漫音乐势必继续日化下去

Ⅳ 中国动画发展史的概述

1922年,万氏兄弟就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其后拍摄的动画长片《铁扇公主》更是达到当时的巅峰。这在当时,除美国的长片《白雪公主》而外是绝无仅有的,这是中国动画的萌芽期。

1993年以后,中国动画市场开放了,国家不再限制产量但也取消了政府收购。这也令国内动画行业开始受到来自两方面的挑战,一个是国外动画片进入中国市场不再受限制,但中国动画片的产量少。

中国动画产业在这10年发生了许多变化,首先是产量和从业人员的数量扩大了,以制作时间为例,从300分钟增加到了40000分钟,据了解,2014年仅在广电总局申请立项的动画片已达到了七八十万分钟之多。

2000年全国开设动画专业的大专院校超过200所,就读的学生有20000多人。



(5)中国动漫音乐发展史扩展阅读:

独特的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动画片开始了它更为广阔的发展。早在1947年,人民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专家方明(持永只仁)等创作了中国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他们在人员不足、设备简陋的艰难条件下完成摄制工作,为新中国动画片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中国的动画片在此后的发展中便自觉开始了民族风格的道路的探寻,这是时代和世界环境使然。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特伟任厂长,此时中国动画人已发展到两百多人。

有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钱家骏、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马国良、包蕾等一大批著名艺术家、文学家先后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为中国的动画事业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Ⅵ 日本动漫音乐的发展历史

传统音乐 日本的古代音乐 5~9世纪 日本人早已固有自己的音乐文化。虽然早期的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音乐未传下来,但根据考古资料和8世纪编纂的《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等文献记载,日本人在古代已有自己的歌谣、舞蹈和乐器。古代和琴张 5弦比 6弦的和琴小,古笛有竹管笛和球形的石笛、陶笛。都豆美鼓的鼓腹为圆筒形。铃有金属制、陶制和木制。铃在当时既作为乐器,也作为装饰品使用。铎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前后,铜铎的形状与中国的钟、铎不同。乐器的基本种类在古代日本已经齐全。进入农耕社会之后,最早有男女相聚歌舞的歌垣(又称嬥歌)以及巫女的音乐舞蹈。 日本与国外的音乐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与亚欧大陆文化的交流主要通过朝鲜和中国进行。公元前已输入青铜器,并出现铜铎。5世纪后半叶~7世纪从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新罗乐、百济乐、高句丽乐,在日本称为“三韩乐”。7世纪初,为振兴佛教,圣德太子鼓励引进大陆音乐,让百济的味摩之定居大和的樱井,向日本少年 (真野首弟子、新汉斋文等人)传授伎乐。伎乐又称吴乐,所用的伴奏乐器有横笛、腰鼓(又名吴鼓)和铜钹。在7~8世纪,中国隋唐时代的音乐传入日本。 701年,据《大宝律令》,在治部省管下设置雅乐寮,掌管称为和乐的日本传统乐舞以及外来的音乐舞蹈。752年在东大寺举行的大佛开光典礼上,由雅乐寮和各寺院的数百名乐人、舞人表演日本传统的乐舞以及三韩乐、唐乐、散乐、林邑乐、度罗乐等。这说明日本已开始出现了职业音乐家。 注:前 4种为日本音乐的基本调式。谱例中符头白的音符 为调式中的核心音。节奏方面分为固定节拍的节奏(基本上是二拍子)和散板节奏。演唱、演奏方法上有其独特性,并且重视音色的细微变化。 近现代音乐 1868年,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期,日本音乐进入近现代发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日本急速汲取欧美音乐文化,从而形成延续至今的“邦乐”(传统音乐)与“ 洋乐”并存的局面。这时期的传统音乐变化很大。1871年废止盲人职业组织“当道”和查禁普化宗,使筝曲、尺八乐得以普及。源于盲僧琵琶的萨摩琵琶和筑前琵琶,先后从九州地区进入东京并流布全国。受到新政权支持的宫廷雅乐,逐渐恢复元气,并扩大其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由宫城道雄等人发起的采用日本传统乐器,借鉴西欧古典音乐作曲技法来创作新曲的“新日本音乐运动”,使传统音乐得到进一步发展。他创作的筝与尺八二重奏曲《春之海》(1929)获得了巨大成功。宫城道雄创制的十七弦筝,是当时传统乐器改革的一大收获。50年代中期以来,作曲家们致力于采用传统乐器创作现代邦乐。其中三木稔对发展日本的器乐体裁,使日本传统音乐具有现代气息和生命力作出了贡献。影响较大的邦乐演奏团体,有三木稔和长泽胜俊主持的日本音乐集团,由尺八演奏家北原篁山等人组成的邦乐四人会等。他们的音乐实践给邦乐界带来了新风,并为填平邦乐与洋乐之间的鸿沟创造了条件。 明治时期最早传入日本的欧美音乐是军乐。1872年,日本政府开始引进欧美音乐教育制度,规定在中小学设立音乐课程;1879年10月成立文部省音乐调研所(后称东京音乐学校,现名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由东京师范学校校长伊泽修二兼管。从此音乐师资的培养和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选工作走上轨道,专业音乐教育也初具规模。以著名作曲家泷廉太郎创作的学堂歌曲《花》(1900)、《荒城之月》(1901)为标志,20世纪初日本音乐创作已结出第一批成果。 1912年以前的日本音乐创作几乎都是歌曲。到大正时期(1912~1926),山田耕筰最早创作大型乐队编制的管弦乐曲《曼荼罗之花》(1913)等。从20年代起,独唱歌曲、合唱曲、器乐独奏曲、交响音乐等外来音乐体裁的创作,逐渐在日本音乐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日本广播协会(简称NHK)交响乐团的前身新交响乐团,从1927年2月开始公演。同年创办的国民音乐协会举办合唱比赛,推动了全国的业余音乐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共有270个团体加入该协会,全国的管乐团共有3800个。当时已知名的作曲家有在专业音乐教育方面桃李满天下的诸井三郎和池内友次郎,自学成才而重视民族特征的箕作秋吉、清濑保二、松平赖则、早坂文雄、伊福部昭以及菅原明朗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在军国主义统治下,正常的音乐活动受到摧残。从1938年起外国音乐家在日本的演出活动中断,1

Ⅶ 能问一下,动漫音乐的起源吗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ED、IN、TM、BGM等,而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可能包括:OST、角色歌、Drama、印象集等。
一部动画所使用的主题曲可能根据动画量身定做,也可能从已有的歌曲中(通常为JPOP)经过考量挑选出使用曲。一部作品中负责音乐的人可能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创作出一系列音乐,视情况使用,因此一些作品可能会出现"未使用曲",有些作品的未使用曲会单独收录于原声CD或附加音乐CD中,大部分情况中,我们只能听到动画中使用的乐曲,未使用曲则大多散佚了。一部动画的音乐质量和制作所投入的资金有重要的关系,曲目的数量没有绝对规定,收视率高的长篇作品可能会更换不同的OP/ED。有些动画本不是大制作,没想到播出后收视率出人意料的好,于是制作单位一般会重新制作出新的ED或者OP。事实上,动漫音乐都是在为动漫服务,以动漫为中心的,一部动画它的音乐制作是否成功,选择适合为它配乐的作曲家也很重要。
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画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宝》的动画音乐制作并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国式的。1994年,受到《狮子王》触动,金国平回国之后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动画《宝莲灯》正式上画,在片中制作者真正开始注意到动画音乐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了几个小孩子说唱两句就算。《宝莲灯》受《狮子王》影响太大,几乎整部动画都是模仿作,连音乐的模式都一样。邀请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发行主题曲唱片并大肆宣传。《宝莲灯》共有两首主题曲,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纹《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刘欢《心中有天地》,并不是说这三首歌创作得特别好,但是就国内动画史上说已经算是一个突破。在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认真挑选过演唱者而不是找谁家的小孩说唱两句就算的动画,并且使用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优秀的插曲,这表明内地动画制作终于摆脱了单一主题曲的模式。
然而《宝》的音乐只注意到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整部动画看起来不勉有些华丽而空洞。主题曲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深化而且背景音乐做得也很不专业。金国平很想让这部动画成为《狮子王》那样的歌剧般的动画,可是怎么看这部动画的音乐都把《宝》变成了京剧式的动画。在动画音乐制作方面国内总是由外行人执行的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动画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香港本土化,内地日本化
说到动画音乐,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当国人正因为自己的动画而妄自菲薄的时候,《小倩》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香港动画终于摆脱了《老夫子》的阴影。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完全改变了原故事的恐怖阴森,而变成了一个荒诞搞笑的爱情故事。虽然说这部动画以古代为体裁,但却大胆地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颂德还在里面发扬他一贯的电子风格,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同时为黄沾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创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电子音乐后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种现代气息,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松散的节奏和荒诞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动画音乐此时取得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现。什么是角色歌?就是每个重要的是代表某个角色的音乐。《小倩》的角色歌都是为每个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现一个角色,除了台词还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借助角色歌把里面的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议游戏》开创了日本动漫音乐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虽然隐隐约约出现过类似的动漫音乐,但是最开始被定义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议游戏》开始。同样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划并制作了四年的杰作,而《不思议游戏》是1992年开始漫画连载,97年开始动画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时间绝对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说是国人动画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继《小倩》后,2001年的《麦兜故事》里更加注重角色歌的作用。对于《小倩》来说,《麦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就成为了香港特色的动画音乐。在动画里,麦兜的角色歌《麦兜与鸡》就是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填上粤语俚语作为歌词。除了角色歌,里面所有音乐都是粤语版的古典音乐,换上了明快的节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歌词,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当内地动画拼命日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本土"化动画音乐而获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内地,动画的音乐日化现象越发严重,逐渐丧失本土气息。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2集的国产卡通片《我为歌狂》则标志着TV动瓃已经开始走日本路线。北京提威广告的徐乙元介绍,2002年底《我为歌狂》作为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卡通片,从华东风靡全国。原声唱片仅在华东地区便售出50万张,成为了市场的大热。用动画来卖唱片,这不难找到《高达SEED》和《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传》,则已经完全是日化的作品,虽然画工还差很远,但是音乐已经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传》把流行音乐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动画节目中,该片音乐制作方滚石国际唱片公司几乎动用了旗下所有当红歌手一齐上阵。
这种制作动画音乐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线之差:日本用专门的动画音乐人才;国内用流行音乐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本动漫的追捧越加狂热,内地的动画音乐势必继续日化下去。

Ⅷ 动漫音乐的发展现状

在日本,一部动画里的音乐包括:OP、ED、IN、TM、BGM等,而围绕这部动画所发行的音乐专集可能包括:OST、角色歌CD、Drama、印象集等。
一部动画所使用的主题曲可能根据动画量身定做,也可能从已有的歌曲中(通常为JPOP)经过考量挑选出使用曲。一部作品中负责音乐的人可能根据主题和情节的需要,创作出一系列音乐,视情况使用,因此一些作品可能会出现“未使用曲”,有些作品的未使用曲会单独收录于原声CD或附加音乐CD中,大部分情况中,我们只能听到动画中使用的乐曲,未使用曲则大多散佚了。一部动画的音乐质量和制作所投入的资金有重要的关系,曲目的数量没有绝对规定,收视率高的长篇作品可能会更换不同的OP/ED。有些动画本不是大制作,没想到播出后收视率出人意料的好,于是制作单位一般会重新制作出新的ED或者OP。事实上,动漫音乐都是在为动漫服务,以动漫为中心的,一部动画它的音乐制作是否成功,选择适合为它配乐的作曲家也很重要。
而在中国内地,动漫音乐的分类就单一得多,并且无法像日本那样取得如此巨大得经济效益。首先可以看出的是国人对动画的偏见和忽视,其次就是就是投入的不足,制作粗糙。制作者往往只随便找哪家的孩子从第一集唱到结局,而且唱的都是同一首歌。直到美式动画《宝莲灯》的出现,国人才开始在音乐方面认真起来了。
《宝》的动画音乐制作并不模仿日本,更多的像是美国式的。1994年,受到《狮子王》触动,金国平回国之后开始筹划动画电影《宝莲灯》。199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动画《宝莲灯》正式上画,在片中制作者真正开始注意到动画音乐的重要性,不像以前那样随便找了几个小孩子说唱两句就算。《宝莲灯》受《狮子王》影响太大,几乎整部动画都是模仿作,连音乐的模式都一样。邀请大牌明星主唱,上演前先发行主题曲唱片并大肆宣传。《宝莲灯》共有两首主题曲,一首插曲,分别是李纹《想你的365天》,张信哲《爱就一个字》,刘欢《心中有天地》,并不是说这三首歌创作得特别好,但是就国内动画史上说已经算是一个突破。在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上,她是第一部真正认真挑选过演唱者而不是找谁家的小孩说唱两句就算的动画,并且使用了两首主题曲和一首优秀的插曲,这表明内地动画制作终于摆脱了单一主题曲的模式。
然而《宝》的音乐只注意到了宣传和包装的作用,虽然已经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整部动画看起来不勉有些华丽而空洞。主题曲无法让人看到主题的深化而且背景音乐做得也很不专业。金国平很想让这部动画成为《狮子王》那样的歌剧般的动画,可是怎么看这部动画的音乐都把《宝》变成了京剧式的动画。在动画音乐制作方面国内总是由外行人执行的多,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动画音乐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香港本土化,内地日本化
说到动画音乐,一定要提到1997年徐克作品《小倩》。当国人正因为自己的动画而妄自菲薄的时候,《小倩》诞生了!这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香港动画终于摆脱了《老夫子》的阴影。根据电影《倩女幽魂》改篇的电影动画《小倩》完全改变了原故事的恐怖阴森,而变成了一个荒诞搞笑的爱情故事。虽然说这部动画以古代为体裁,但却大胆地加入了流行音乐的元素,著名作曲家雷颂德还在里面发扬他一贯的电子风格,创作了主题曲《亲亲桃花》,同时为黄沾所配音的角色燕赤霞创作了《天黑黑人神神》。混入电子音乐后的《小倩》更添加了一种现代气息,同时也很好的配合了影片的松散的节奏和荒诞的情节。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动画音乐此时取得了一个飞跃式的突破,那就是角色歌的出现。什么是角色歌?就是每个重要的是代表某个角色的音乐。《小倩》的角色歌都是为每个角色度身定做的,例如姥姥的《姥姥之歌》,黑山老妖的《黑山老妖》等,要表现一个角色,除了台词还有其他方法,《小倩》就是借助角色歌把里面的角色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1997年《不思议游戏》开创了日本动漫音乐中角色歌的先河,先前虽然隐隐约约出现过类似的动漫音乐,但是最开始被定义为“角色歌”的就是由《不思议游戏》开始。同样是1997年的作品,《小倩》策划并制作了四年的杰作,而《不思议游戏》是1992年开始漫画连载,97年开始动画化的,所以徐克在注意到角色歌的时间绝对不比日本要晚,可以说是国人动画史上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情。
继《小倩》后,2001年的《麦兜故事》里更加注重角色歌的作用。对于《小倩》来说,《麦兜故事》里的角色歌又上了一个台阶。本土化语言与古典音乐就成为了香港特色的动画音乐。在动画里,麦兜的角色歌《麦兜与鸡》就是采用了舒伯特的曲调,填上粤语俚语作为歌词。除了角色歌,里面所有音乐都是粤语版的古典音乐,换上了明快的节奏,填上了反映市民平时生活的粤语歌词,使人更感到亲切,并能与本土观众产生共鸣。当内地动画拼命日化的时候,香港却因为“本土”化动画音乐而获得了成功。
把目光收回内地,动画的音乐日化现象越发严重,逐渐丧失本土气息。同样是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出品的52集的国产卡通片《我为歌狂》则标志着TV动瓃已经开始走日本路线。北京提威广告的徐乙元介绍,2002年底《我为歌狂》作为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卡通片,从华东风靡全国。原声唱片仅在华东地区便售出50万张,成为了市场的大热。用动画来卖唱片,这不难找到《高达SEED》和《名侦探柯南》的影子。而到了2003年《隋唐英雄传》,则已经完全是日化的作品,虽然画工还差很远,但是音乐已经模仿了八成。《隋唐英雄传》把流行音乐完美融入到精彩的动画节目中,该片音乐制作方滚石国际唱片公司几乎动用了旗下所有当红歌手一齐上阵。
这种制作动画音乐的手法,和日本模式只有一线之差:日本用专门的动画音乐人才;国内用流行音乐的明星。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日本动漫的追捧越加狂热,内地的动画音乐势必继续日化下去。

阅读全文

与中国动漫音乐发展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爱情围墙歌词 浏览:230
道奇酷威广告背景音乐 浏览:106
比喻轻音乐之美的文字 浏览:542
小号音乐下载 浏览:578
歌曲专辑图下载地址 浏览:867
财神驾到歌曲mp3下载 浏览:734
琴歌指弹海阔天空吉他谱 浏览:355
下载mp4格式的音乐 浏览:352
电脑听音乐用什么 浏览:512
最好酷狗音乐播放器 浏览:502
信乐团队的假如简谱 浏览:243
平安酷狗音乐 浏览:760
佳人轻抚桃花mp3下载 浏览:453
infinite网易云音乐 浏览:844
岁月赵忠祥背景音乐 浏览:980
如何将电脑的歌体添加到苹果音乐 浏览:672
fade钢琴mp3 浏览: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乐 浏览:806
成都彩虹小学音乐老师 浏览:496
凤凰传奇星光歌曲点评 浏览: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