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传统音乐的艺术特色是什么急急急。 谈谈中和之美对传统音乐的影响 急急急。 这两题非常非常急。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结构特点
中国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创作概论
第一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第二讲 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特点
第三讲 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特色及其与传统音乐结构的联系
第四讲 继承传统、抓住机遇与开创未来
一、在解放前后,我国与国外音乐交流主要表现为:“以土唬洋,以洋唬土”。中外音乐几乎无法交流,而现代的中国音乐要中西贯通。现代中西音乐合壁的经典之作就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二、本讲座为什么讲的是结构特点而不是曲式特点,就是因为结构(的概念)范围较宽,曲式(的概念)范围较窄,因此我们要建立新的结构分析观。西洋音乐的曲式经多年的发展较为完备;中国音乐讲究“口传心授”,曲式较不完备。西洋音乐在音乐厅里演奏;中国文人音乐讲究个人欣赏,个性化很强。在分析大多数中国音乐时,分析的中心应该在音乐中特点的方面。现代的作曲家们,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大多寻求个性张扬。
三、中外音乐的区别
在分析中外音乐的区别时,应特别强调细节分析,特征主要表现在微观,如:旋律、音色、曲式、结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音阶都经历过从少到多的过程。例如:中国与日本都有五声音阶,但各具个性和特色。这使人们一听就知道一首五声音阶作品是中国味还是日本味。
世界音阶主要分三类:1、蒙汉语系,五声音阶;2、希腊语系,七声音阶;3、波斯(伊斯兰)语系,1/4音,一级音有多音。这三类特点中国音乐都具备,其主导者为五声音阶。
勋伯格将12个音都解放了,最初为无调性音乐服务;后来则便于作曲家们更好更多地创作,经常各种转调,中国作曲家们也常用。如:中国作品《涉江采芙蓉》,罗忠蓉为古诗谱写的艺术歌曲。他将12音作品表现出十足的中国韵味,令中外作曲家们倍感钦佩。
中国韵味一定要研究音腔。就象一个音如同中国书法的一笔,如:“点”,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中国的一个音具有腔式特点;换句话说,无论什么乐器,只要一个音,若带有腔式,就变成中国韵味。中国音乐重腔式,有腔式就有语音韵味。中国作曲家们重腔,例如很多中国作品,陈其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梁祝》小提琴曲,若不带腔(每个音的腔),就没有中国韵味。腔与中国语言中的四声“—、/、∨、\”有关。
同样是五声音阶,但东北和云南的五声音阶作品却各具个性,使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哪个地方的音乐,中国各地音乐即如此。在中国的五声音阶中,找到3就找到宫;若出现4也可以成为宫,这样就出现了双宫调作品。如:《兰花花》,多用4和6就出现双宫调。五声音阶在不同地区就有各自不同的和声音程。我们感觉有些地方的笛子音“不准”,其实这不是“不准”,而是“方言”,确切的说是“方音”。因而不能用12平均律来评判中国的五声调式。因地方语音和方言,使当地的乐曲、歌曲和器乐出现了某些音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如:湖南音乐中的5就偏高。韵律是现代作曲家们探求的目标之一。
第一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及其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一、中国音乐的分类
1、原声态
原声态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民间音乐,这种音乐被民间艺人磨砺得比较细腻,如:《茉莉花》,其细腻的感觉犹如大波浪缠小波浪。其二是民歌,中国各地的地方民歌有很强的生命力,这是因为中国人祖祖辈辈传唱下来的民歌,唱的是自己的命运。中国民歌一般用首调演唱,而不用12平均律的固定凋演唱,否则味道不对。
2、文人音乐
文人音乐同样分为两种。其一是唱颂凋,如:琴歌。其二是器乐曲。文人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中国民族音乐,同时体现着“园外之叟”的中国文人思想。文人是特殊的社会团体,他们在演唱歌曲或演奏器乐曲的目的是为了自我陶醉,给自己听,用超脱的方式来抒情。文人音乐主要是写给自己听,每一个音都是一个重要的心理过程。例如中国的古琴,弹奏者先弹一下,经自己欣赏、自我陶醉之后再来一下……反复几次后,才开始正式演奏乐曲。在西方则认为音是建筑,例如:a+b+a。在现代,世界范围内的音乐都较为成熟,所以中西音乐主要是比技术和比文化。
3、宗教音乐
(1)主要类型
宗教音乐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颂经音乐;其二是圣赞音乐;其三是宗教器乐音乐。中国的宗教有:道教、佛教(包括藏佛教、汉佛教即大圣教和小圣教共三种。小圣教与东南亚佛教关系更为接近)、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相应的宗教音乐也有一定的发展。
(2)主要特点
宗教音乐完全为宗教服务。如:藏佛教的寺庙音乐经常用于营造气氛,根据各种仪式其音乐形式也有相应的布局,经常伴随着宗教仪式的程序出现。外来宗教在引入中国的同时带来了外来音乐。这些外来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相结合,创作出来的新作品也不少。例如:
A.《芸芸众生》,是女声演唱的汉佛教歌曲,其中的一句歌词为“大慈大悲普渡众生观世音菩萨”……
B.《金刚经》,引入部分为男低音,主唱部分为男中音。
C.《列子》,为四部合唱曲,反映了道家思想。列子说:“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西方人在看到列子的话时大为感慨,他们认为,西方人从古到今都在为生死而苦恼,而东方的中国人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将看透了生死;从而体现出列子思想的先进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D.西川的一些诗也谱上了乐曲。歌词为:“我的精神已登达山顶,我和最高的星辰有一个约会……”这是一首由女高音领唱的合唱。
4、宫廷音乐
主要类型分为两种:其一是外朝音乐,如朝会音、祭祀乐和仪仗性音乐等。外朝音乐代表的是权威的或礼仪的音乐。其二是内廷音乐,多为娱乐性音乐。如清乐、歌舞乐、宴歌、宴乐等。在内廷音乐中,唐大曲对中国现代音乐曲式影响尤大。
5、戏曲音乐
(1)主要种类:中国戏曲种类很多,可分为联曲体和板腔体两种类型。
(2)主要特点:①中国的戏曲实质上是通过歌舞性综合表演来讲故事。②中国戏曲不采用西方歌剧原创性音乐写作方式,而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同剧种都以原有的“共性音乐材料”为基础加工音乐。③音乐的程式化倾向,即特定曲牌、板式和特定音色都有的特定含义,国人皆知。如“乱锤”,其知名度一点也不亚于“命运动机”。何占豪和陈刚所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展开部,“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所反映的戏曲板式。中国古代的唐大曲最主要特点是渐变。
第二讲 中国传统音乐语言与现代音乐语言特点
旋律、音响、音色、节奏及其陈述方式,即为中国传统音乐的语言构成。第二讲主要谈音响、音色、节奏几个问题。中国音乐原本就有的重直觉、重音响重色彩的“和音技术传统”。现代的中国音乐要实现的目的之一就是多声音响观念的继承与超越。
1、中国古代的音乐成就很多比西方早而且成熟,更有震撼力,这里主要指的是音响。例如:①内蒙民歌《圣主成吉思汗》;②云南少数民族多声部歌曲;③侗族大歌《嘎高增》。
2、举例说明
(1)在西式管弦乐队中寻求中国音响特色。如:朱践耳的《纳西一奇》,有四个小标题,《铜盆滴漏》、《蜜蜂过江》、《母女对话》、《狗追马鹿》。
(2)音响特点采用了多调性、多节拍叠置和多层次重叠写法。如:周龙的《唐诗四首》,管乐四重奏与乐队。
(3)运用的作曲手法使中外音乐家都能接受而且都能演奏。如:谭盾的《西北组曲》。
(4)除了多种乐器音色外,还有语言音色。为了获得粗糙的音响以表现一种原始的生命力作品,采取了微分音音色结构。如:翟小松的《Mong Dong》,为美术片《悍牛与牧童》而作。
(5)音色的主导作用与结构作用。如:华彦钧的《二泉映月》,位转换引来的音区音色交替。
(6)用音色来结构乐曲的做法,如:古曲《梅花三弄》,实音与泛音的交替,表现为阴阳平衡。《淘金令》等吹打乐也有明显的音色结构划分。
第三讲 中国现代音乐结构特色及其与传统音乐结构的联系
1、学习和继承传统音乐的陈述结构
(1)中国传统音乐不仅在旋律、音阶、音色、节奏等方面与西方音乐存在区别。如:叶小刚的交响乐《春天的故事》,运用了陈述方式来形成某种民族风格。
(2)中国传统音乐的陈述方式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中还有一些特定的终止方式;中国民族音乐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结构关系
文学中有对联,音乐中就有上下句;文学中有“起承转合”四句诗体绝句,音乐中就有类似的四句结构小曲;文学中有八句结构的律诗,音乐中就有与之结构原则极为相似的、并大量存在于器乐曲的“六十八板体”(它也是八句,只是其中有一句内部有扩展,不及律诗规整);文学中有章回体,音乐中有套曲体;文学中有使用成语的习惯,音乐中也有集曲等使用现成乐思的习惯……;文学中有“枣核诗”等通过数列形态控制的游戏性诗体,音乐中也就有“金橄榄”等结构形态与之对应。《六十八拍》为琵琶曲。
(1)参考中国诗词结构音乐。郭文景的交响合唱《蜀道难》(李白诗)
(2)参考古代章回体小说结构音乐。林乐培的《秋诀》
3、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和曲式对现代音乐的影响
(1)参照古曲来构思音乐。古曲《梅花三弄》
(2)唐大曲和戏曲音乐对现代音乐结构的影响。唐大曲的“散—慢—中—快”的渐变原则和后来的戏曲借助于板式速度结构来组织等线性结构思维,是我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西方音乐结构的最高成就是奏鸣曲。唐大曲的曲式结构特点是:
①音乐是一种多段体结构。
②体现着一种从“散起”到“入拍”又经轻歌曼舞而变作“繁音急节”的快速舞蹈(相当于“破”)的部分;收尾时节奏还有“散”(即“曲终长引声”)的渐变速度布局。整个乐曲在开始的时候,每个演奏者就开始调琴,他们预先不调琴,用这种方法将听众的感觉调进来,调进乐曲的感觉中来。
③用核心音调(而不是主题或曲牌),即兴展衍变形来发展乐思。
④新的声部控制关系。它是西方现代技术,也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写法相同。
⑤新的演奏法和新音色。如:乐器萧的“冒吹”和重直觉、重音响的现代多声语言等。罗永辉的《千章扫》,符合现代西方音乐中“有控制的偶然”的作曲理念。
4、中国现代音乐的分析思路
由于中国现代音乐作品是个性化的作品,所以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有些表现为西方的作曲思路与中国作曲思路相结合,如:《梁祝》。有些则主要是中国渐变式线性结构或弹性变速结构。基于唐大曲或戏曲板式变速结构的思维。但现代作曲家们在构思各种线性排列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同时参考各种外来结构原则,包括现代音乐结构的原则和理念。如:陈怡的《春夜喜雨》,是运用数学上的黄金分割(0.618)的思想来构思,酝酿—聚集—爆发—平静。
刘源的交响诗篇《土楼回响》(客家人的中原文化),则采用微观单个音描述宏观结构。
(1)内容:寻根(历史)、走向未来(现实),乐章分五个章节。
(2)音乐材料分析:①四、五度音程与“号角音调”。第一章即以号角式的四、五度音程作为“基本乐思”首次亮相。②四、五度音程来源于“二声腔”。该号角四、五度音程的音调正好与福建古老的二声腔相通。③从四、五度音程到“过蕃歌”,古老的四度音程二声腔不仅为“号角”的音程关系提供了依据,而且其语态还与二章的民歌独唱“过蕃歌”相近。④四、五度音程进入“风吹竹叶”。第三乐章开始旋律来自福建民歌《风吹竹叶》,它好象是前面古老福建歌腔的进一步加工和变体;它虽然使用了更多音,将原来简单的歌调做过了润饰,但仍保留了四、五度音程在旋律中的骨干地位,从而再次保证了该乐章与前面音乐的风格和结构的统一。⑤“客家之歌”对四、五度音程的最后肯定。在“号角”的回响和召唤中,第五章的“客家之歌”以豪迈的群众齐唱形式最后一次肯定了四、五度音程在该歌曲,也是该套曲中的支架作用,实质是固定旋律变奏。
(3)五个乐章的“宏观再现组合”极其结构依据。①三步性,《土楼回响》虽然有五个乐章,和Ⅳ—Ⅴ乐章间采用不断间奏。②对称性。③采用了反璞归真的终结方式。
(4)以调进行代替调回归。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的曲式结构,已从本质上有别于西方经典的“共性写作时期”,而倾向于个性化、多样化。
第四讲 继承传统、抓住机遇与开创未来
一、关于继承传统
我国作曲家大都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包括老一代人)。而中国现代作曲家的成功点,更是在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折射出作为现代中国人更新的审美视角、文化修养和精神风貌。
二、关于抓住机遇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大的历史机遇。一是唐朝;二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
三、关于开创未来
1、是不是“越是民族的就越国际”?我(李吉提)很怀疑。《梁祝》协奏曲比越剧更容易走向世界已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些方面,古人比我们想得开(如唐代),西方人也比我们想得开。我们今天比古人更有优越的条件面向世界,就应当能比古人在发展中国音乐、文化方面,做出更多的新贡献。
2、是不是音乐作品的技术越“前卫”,水平就越“高”或越能代表“未来”?我(李吉提)想未必。毕加索说,艺术只有“变化”,而不是“进化”。在20世纪作曲技术花样翻遍后,又回到平淡,回归自然。
3、多样化的音乐创作才能创造绚烂的未来。叶小刚的《大地之歌》,为女高音、男中音和乐队而作,是积极向上的。马勒的《大地之歌》是作悲歌写的,非常悲。而叶小刚的作品《大地之歌》却是非常绚烂,比较洒脱,很舒展,且唱且吟。这说明我们的作曲走向成熟。①《悲歌行》李白诗;②《宴陶家亭子》李白诗;③《采莲女》李白诗。
4、其他作品。①唐建平的筝曲《自鸣》;②秦文琛的管弦乐作品《五月的圣途》;③何训田的《声音的图案Ⅲ》,散文化的音乐语言强化了短笛、竹笛和电小提琴三件乐器色彩,属于宏复调作品;④陈怡的《中国神话大合唱》;⑤贾达群的《融Ⅰ》带有后现代主义色彩,将不同文化融为一体。
沈阳音乐学院音乐论文写作笔会
一、选择
选择主要决定因素是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自信,才能把最有价值的东西研究好;在研究学问时应注意普及与提高。如:巴托克通过自己的复调小品,教育了孩子们的思想,其方法主要是从音响和音色中去教育。因此,学生最好在选自己有兴趣的课题作,而且是最好的和最能做的,不要赶“火”。
1、一定要有自己的学习基础,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所谓撑杆跳要撑住地。
2、最好选一个导师长项的课题来作,使自己能够得到相应提高,能够学到导师的长处。
3、自己的生长环境。世界地域各地各有自己的特色,导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发扬其所在地域环境优势和文化修养。学生根据各种有利条件,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事业,来给自己定位。
4、一定要有自己的立论,一定要有自己的看法,论证自己看法的合理性;一定要发现了什么,论证自己看法是有的,是有价值的、合理的。
5、学风。不能盲目地选大课题,否则有解决不了的可能性。不能“唬人”,一定要踏踏实实,稳稳当当。偷来的锣敲不得,否则要串邦的。文献要大胆地看、写,应该占论文篇幅的四分之一。使用文献时要先搞清楚文献,看完文献后发现文献中有什么缺漏,自己可以去研究,来解决。研究应建立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来研究,不能闭门造车。有时也能有自己发现的课题。在研究课题时不能小题大做,也不能大题小做。研究透了一个课题,对硕士来说就是给自己建立起一套自己的思维方法。之后才能研究下一个课题。
李吉提教授在看完笔者的研究生论文《浅谈“阳春白雪”、“阳阿薤露”、“下里巴人”——文化需求与音乐教育》时指出:社会的变化导致音乐语言的变化;有些作品运用民间音调,但不能直接使用,而是去模仿。作课题应该具有个性,而不应该机械化作业。“小题大做”对于初写论文的人来说较为合适;而“大题小做”则适合于有着多年经验的学者来说较为合适。
二、座谈
关于对人物研究,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结果。其方法是围绕作品找背景,从办学找结果。研究应从立论开始,决定从哪里开始,最后一定要达到目的。比较音乐学并不是研究人物的唯一途径。
学士是要把导师教授的东西学到手;硕士是要能够运用导师的理论来解决几个问题;博士是要为自己的学科提供理论。研究学问要讲逻辑。写演奏方面论文的目的主要是对作者的研究,对技术的研究,对作品内容的研究。音乐剧与大众的关系很密切,早期音乐剧与小歌剧有联系;研究音乐剧的演唱,应通过对某个音乐剧的演唱,来研究表演的演唱方向。“写作能够使人的思想精确”,“站着写,坐着改”。——鲁迅
李吉提教授希望:研究学问要古今能打通,不要太学院派了。做一个好老师要尊重学生,教育学生首先要自重,这对青年教师来说非常重要。研究学问需要老师与同学搞好关系,老师对学生能说一就是一,能说二就是二,不会不能装懂;学生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往前发展,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讲座笔记整理完成时间:2007年5月9日
㈡ 中国音乐对西方音乐有什么影响
中国音乐对西方音乐的影响非常有限,近代以来日本音乐对西方音乐有一定影响,但更多的是西方音乐影响近代东亚。
㈢ 中国音乐的历史
中国音乐,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时代,据考古发现,中国音乐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
中国音乐曾经对中国周边地区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从孔子传六艺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乐,中国音乐又在吸收外来音乐要素的过程中不断充实发展。
中国素号“礼乐之邦”,古代音乐在人格养成、文化生活和国家礼仪方面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学习步骤。
(3)中原地区的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扩展阅读:
中国音乐从很早已经掌握七声音阶,但一直偏好比较和谐的五声音阶,重点在五声中发展音乐,同时将中心放在追求旋律、节奏变化,轻视和声的作用。中国音乐的发展方向和西方音乐不同,西方音乐从古希腊的五声音阶,逐渐发展到七声音阶,直到十二平均律。
从单声部发展到运用和声。所以西方音乐如果说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正像亨德尔的某些作品。
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㈣ 各位大哥~~谁能帮我写 隋唐时期西域歌舞大规模传入中原地区的历史成因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成就的影响~~
成因: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词,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十三世纪间贯通欧亚大陆,沟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经济的通道,因为以丝织品为主要货物,故称丝路。
丝绸之出现
1.1927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人工割制的蚕。
2.商代甲骨文中己有丝、蚕、桑、帛等字。
3.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关於育蚕缫丝的知识己很普遍。
4.汉朝,丝的产量大增,足以行销外国。
5.张骞通西域后,贸易活动加强,大宗丝绸运到外国。
路线
A.随著丝绸之路的出现,中西两地的商队络绎不绝的往来路上。汉代中国丝绸的主要顾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国丝绸输入大秦的主要孔道。当时的丝绢并非由中国人直接运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转运的,主要的丝绸顾客是大夏、安息等国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国的丝经他们转贩,才落入大秦人手裏。
B.二十世纪初年,英印度政府派斯坦因爵士就丝路之路线问题作考证,经过了四次在中亚细亚之考证,结果确立了丝路之路线,其线分五段:
1.自中国本土到敦煌一段(由兰州西北行,过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到瓜州入敦煌)。
2.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仑山北到达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达疏勒,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线合而为一。
3.自疏勒经葱岭到妫河为一段。
4.自妫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线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处,亦为一段。
5.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腊、罗马为最后一段。
C.这项考察的路线与汉书所记大致吻合,因此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路线大抵自中国西北甘肃省入新疆,横过克拉玛干沙漠,越葱岭,至中亚细亚,至地中海岸,入欧洲,这是里希霍芬首称之丝路。
D.丝绸之路在中国内不止一条,汉代时大抵有三条干线:
1.南线(始於西汉):敦煌-->楼兰(鄯善)-->于阗(和田)-->莎车(莎车)县-->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条支(阿拉伯)-->大秦(罗马)
2.北路(始於西汉):敦煌-->车师(吐鲁藩)-->龟兹(库车)-->与南道会合-->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大宛(苏联国境)-->康居(苏联国境)-->安息(伊朗)-->大秦(罗马)
3.新北路(始於东汉):敦煌-->伊吾(哈密)-->车师(吐鲁藩)-->天山北麓-->乌孙(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东罗马帝国)
E.唐时,还有二条路可出口丝绸:
1.吐蕃道: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吐蕃(今西藏),前往印度,经印度西行到中亚细亚。
2.永昌道:从永昌(今云南)前往印度,再转而至波斯、大秦等地。
丝路在东西化交流的作用
1.在物产方面:
a.西方传入的农产品: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
b.西方传入的动物:大宛的汗血马,西域的骆驼,安息的狮子,巨象,驼鸟等。
c.西方传入的矿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
d.西方传入的珍贵特产: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琅玕,水晶,玛瑙,朱丹,碧青,香料,红蓝花,金丝织品等。
e.西方传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烧饼,沙糖,胡服等。
f.中国西传的物产:丝绸,漆器,铜铁,金银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
2.在工艺技术方面:
a.西传中:大秦波斯的毛织品技术和织染技术,奄蔡的貂皮技术等。
b.中传西:开井术,炼铜术,修农田水利,造纸术,造火药技术等。
* 中国把农技术传到西域:汉时除在西域设置都护外,尚设置戊己校尉,监督屯田,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戟,敦煌人索励率兵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时,曾调集鄯善、焉耆、龟兹国士兵三、四千人,把发源於昆仑山的注宾河巨流横断,掘渠分井,灌溉农田,许多瘠田变成了沃壤。
* 凿井术的西传:又教大宛人穿井之其,而助其灌溉及饮用。今天吐鲁蕃地使用坎儿井,其开法就是由汉朝屯田西域的军队传入,且辗转传入中亚。
3.在学术文化方面:
a.汉时西域各国纷纷遣王子东来,留京师学习政教,在衣饰,奏乐,礼义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b.唐时中文物制度亦为邻近诸国,甚至远如大食所仿效,京师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文化都市,外国多遣学生至中国留学。
4.在艺术方面:
a.中国深受西方影响:西域胡人的角力,竞技假面戏,化装歌舞,杂技斗兽魔术等对日后中国本土戏剧艺术与要的产生,具有强烈的影响。
b.希腊系艺术也输送至中亚内地,再经由印度西域而抵达长城以南,汉朝间接导入了西艺术的成份,脱离了战国以来严谨单调的艺术范畴,蜕变为有希腊的精密优点,活泼的风格。
犍陀罗乃是大月氏隆盛时的贵霜王朝时代迦腻色迦王所建的国都。当时大月氏降服大夏,并吞安息、罽宾与天竺各国。其后,综合印度及希腊的艺术,另创一种内为印度佛教,外为希腊式的文化,表现在雕刻、美术及绘画各方面。传到中国,如海兽、葡萄镜的图案。中国美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特色,以至敦煌壁画及六朝、唐代佛像造形皆长头高鼻,类似希腊神话中的神像。凡此种种,都是受希腊人文主义影响具体艺术表现。
c.现存汉代石雕铜铸图像,大部都雕刻有域的特色与风俗习惯,如浮雕石狮,裸舞像,抱蛇吐火,兽身鸟首,海神鱼龙,有翼神人,巨象,孔雀等,全充满外来风格。
d.这类新雕铸图像分布最多首推山东,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由其分布地域可反映西来艺术风行的程度既深且阔。
5.音乐歌舞面:
a.中国传统的敲击乐器(如钟鼓磐钲之类),仅能敲击音乐节奏而很难独立奏成乐章。
b.以后,琵琶箜篌角篥,笳笛等乐器传入,从此新声新调急涌而出,为中国乐舞创造了辉煌的境界。
6.在宗教传播方面:
a.自张骞通西域以后的百多年间,西域的僧侣(尤以大月氏和安息人为多)追随4商队东来,将梵典输入。
b.西汉和东汉时,印度的佛教便是沿丝路而传入中国,此后印度和西域的僧侣不断东来,如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谦,康居人康孟详,天竺人竺佛朔等人相继来华译经,使佛教打下了发的基。
c.其他宗教如回教,景教,摩尼教,祅教等亦沿丝路传入中国。
7.在文学方面:
a.佛经中「譬喻」技巧对中国文学描写技巧及思考方法产生新鲜的剌激和影响。
b.印度梵文拼音法的传入,导致四声切韵的发明,影响近体诗的发展。
c.佛经故事及寓言文体,影响了中国小说,长篇歌曲体裁之发展。唐宋以后文学作品含浓厚佛学意味。
d.在翻译佛经时,许多梵典中字汇及成语亦为中国所吸收,使中国语文辞汇更为丰富。
8.在学术思想方面:
a.佛教哲学输入中国,使中国学术思想为之大变,魏晋士大夫多善研佛经,亦喜用佛教思想合流。
b.佛教亦日趋华化并导人从事心性,为日后宋明理学兴起奠下基石,丰富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涵。
9.在科学方面:
a.天竺,大秦的眼科,西域波斯大食及拂林的药物亦输入中国,天竺的天文学,数学也於唐时经丝路传入中国,了中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和发展。西域的琉璃制造术亦唐时传入中国,使中国瓷器制作更精美。
b.中国造纸法,印刷术火药西传推动欧洲文明。
造纸术的西传虽然是在唐朝坦罗斯战役才正式向西传播,然考古学家劳贞一曾在黑城发现约公元105年的古纸,斯坦因在敦煌及于阗的碉堡中发现公元250年至313年的古纸,证明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纸张己陆续经过西域辗转西传,对世界文化影响甚大。
自己捡重点写!
论文还要靠自己哦~
加油
㈤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对东亚地区音乐的影响
日本的雅乐被追溯为中国唐代燕乐
㈥ 中国传统音乐对流行音乐的影响越详细越好。
可参考这本书 中国流行音乐简史(1917-1970 ) http://book.jqcq.com/proct/830279.html 孙蕤,本名孙思溥,中国流行音乐史研究者、收藏家,北京现代音乐研修学院特聘研究员。1936年生于辽宁开原,196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学系,退休前为大连医科大学药剂学教授。 自幼喜爱中国流行音乐,从少年时代,便开始收集音乐资料 1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发展史 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迄今已有60年左右的历史。它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30年代至40年代是第一个高峰期,80年代是第二个高峰期。本文将以80年代为重点,简单叙述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概况。由于中国流行音乐在产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性,本文也将涉及其他类型的歌曲创作情况。 一、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 中国现代创作歌曲约起始于清末至民国初。清王朝的倒台,民国的创立所经历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造成了深刻的社会变化。在此期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逐步东渐,并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既相冲突又逐步结合的态势。当时已有直接借用外国歌曲的曲调填词作为军歌及学堂歌曲的现象,如:《中国男儿》(石更填词)、《汉族历史歌》(王引才填词)等。这可说是西方音乐因素为我所用的开始。 中国初期的创作歌曲是自萧友梅、黄自、青主、李叔同、赵元任等人开始的。 萧友梅是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家,也是最早的歌曲作者之一。《问》、《卿云歌》是他较著名的作品。他的作品虽有浓重的外国音乐的影响,但已开始注意吸收中国传统音乐的因素。 黄自是受过系统的西方训练的作曲家,在歌曲创作上的成就较高,《天伦歌》、《玫瑰三愿》都是有名的抒情歌曲。 此外,赵元任的《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陈啸空的《湘累》等等作品,都是现代创作歌曲初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在这一时期,西方音乐文化通过留学西洋的音乐工作者介绍到我国,音乐教育的推行和普及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部分影响了民众。同时,以大中城市为中心,新型的都市文化逐渐形成。这些都为中国现代歌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在现代创作歌曲的发端期,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已经出现,即一方面,大量采用或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模式,甚至多有完全“西化”的作品;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间音乐的基质也在创作中显露出来。这种情况大体上规定了日后歌曲创作的方向。 二、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 黎锦晖(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青年时代醉心于新音乐运动,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运动携手共进。基于这种认识,他创作了大量儿童歌剧、歌舞及歌曲。这些作品,不仅在大陆风靡一时,而且波及香港及南洋各地。《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可怜的秋香》、《月明之夜》等歌曲流传极广。这个时期的作品大多以保护儿童创造才能、反对封建教育为主题,文字通俗易懂,音乐语言简练、生动、明快,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及李叔同所倡导的学堂乐歌的传统。同时,他又是运用民间音乐素材的能手。在这些儿童歌曲里,民歌、小调、曲牌等均成为创作的素材。在歌曲创作民族化方面,黎锦晖无疑是一个先行者。 继儿童歌舞之后,黎锦晖转入了流行音乐的创作。《毛毛雨》、《妹妹我爱你》是他早期的流行音乐作品,标志着中国流行歌曲的诞生。 黎锦晖转入流行音乐创作并获得了成功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1928年,黎锦晖率“中华歌舞团”去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雨》等流行歌曲即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年,由于经费困难滞留于新加坡无法回国,他遂接受一家书局的订货,短期内编写了一百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由上海文明书局出版了16本歌集。《桃花江》、《特别快车》等歌曲即成于此时,大获成功。 “明月歌舞团”是中国流行乐发展中一个重要团体。中国第一代歌星如周璇、白虹、严华,流行音乐作家如黎锦光、姚敏都在这个团里。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 1931-1936年间,黎锦晖还为《人间仙子》等十几部电影配乐,其中的大部分插曲是流行歌曲。同时,他也搞舞厅音乐,把民间旋律爵士化。当时的“百代”、“胜利”等唱片公司大量录制出版他的流行歌曲。 黎锦晖的流行音乐创作奠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基本风格,即民间旋律与西洋舞曲节奏相结合。在当时,主要有探戈、狐步等。配器也模仿美国爵士乐的风格。上举《毛毛雨》、《桃花红》、《特别快车》等作品格调不高,有的相当庸俗,迎合了小市民的低级趣味,当时即受到广泛批评。聂耳就曾撰文斥责这些作品。可以说,中国流行音乐起步之初并没有走一条健康之路。除内容平庸外,音乐上的粗制滥造,演唱上的卖弄风情、嗲声嗲气都为其后的发展带来了不好的影响。但他在处理流行音乐中外来形式与民族传统关系上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后人借鉴的。 三、救亡群众歌曲创作及进步音乐工作者的流行歌曲创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侵华事实造成民族危机感的空前高涨。伴随着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群众性的救亡歌咏活动。广大进步音乐工作者创作了大批救亡歌曲。从而奠了我国歌曲创作的另一走向。 聂耳是救亡歌曲作家中的佼佼者。在短短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他所写的30余首歌曲绝大部分是广为流传的成功之作。《毕业歌》、《新女性》、《开路先锋》、《义勇军进行曲》是他在进行曲方面具有开拓性贡献的作品。《飞花歌》、《塞外村女》等则是民歌风抒情歌曲中很有特点的作品。 在救亡歌咏活动中,还可以举出像《大刀进行曲》(麦新词曲)、《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曲)、《游击队歌》(贺绿汀词曲)等进行曲风格的歌曲。这一时期奠定的进行曲风格的群众歌曲(日后称为队列歌曲)已表现出成熟的中国民族特点,如较少采用和弦分解化的旋律,而是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多级进,富于抒情性等等。 与此同时,进步音乐工作者也介入了以电影为主要媒介的流行音乐创作活动。如聂耳的《告别南洋》、《梅娘曲》、《铁蹄下的歌女》,任光和安娥的《渔光曲》、《王老五》,贺绿汀的《四季歌》、《天涯歌女》(田汉光词)、《春天里》(关露、贺绿汀词)、《秋水伊人》及刘雪庵的《何日君再来》(贝林词)等都是为进步电影所作的插曲。 总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歌曲创作除少数艺术歌曲外,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以黎锦晖为代表的流行音乐,另一支是以聂耳、冼星海等人为代表的群众性歌曲。流行音乐以西方流行音乐形式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与西产大小调式化的两种趋向,群众性歌曲以西方进行曲及民歌为蓝本,写作上则有民歌化和进行曲化的两种趋向。至此完成的类型分化奠定了日后群众性歌曲创作的基本态势。 四、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流行音乐和群众歌曲创作 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敌伪统治者十分重视流行歌曲的宣传作用。伪满时期,著名歌星李香兰曾成为流行音乐的风云人物。 李香兰本为日本人,生于中国,本名山口淑子。战后回到日本,入政界为日本参议员。她在抗战期间受人利用,演唱了大量流行歌曲,如《满州姑娘》、《戒烟歌》、《支那之夜》、《苏州夜曲》等,均以美化日本军国主义,宣扬“东亚共存”为主旨,在当时产生过恶劣影响,激起了有良知的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对。 当时活跃的中国流行音乐作曲家有黎锦光、陈歌辛、姚敏、梁乐音、严工上等人。其中影响最大的为黎锦光和陈歌辛。黎锦光的代表作有《夜来香》、《五月的风》、《疯狂世界》、《采槟榔》等;陈歌辛的代表作有《蔷薇处处开》、《渔家女》、《恋之火》、《高岗上》等等。 在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没有太重要的成就和发展。除技术上的某些进步外,整体风格没有超过早期的格局。 总的来看,中国流行音乐从产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发展,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条件下进行的。由于特定历史环境的限制,它的发展是不完善的。一方面,它带有浓重的殖民地气息,存在先天不足的软弱;另一方面,由于不发达的社会经济文化,流行歌曲只面向人数不多的小资产阶级及市民阶层。作品题材狭窄,制作技术粗糙。这决定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必将经历一条曲折的道路。 自抗日战争以来,以延安为中心的进步音乐工作者继续沿着救亡歌咏活动的方向发展创作。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词)、郑律成的《延安颂》(莫耶词)、李劫夫的《歌唱二小放牛郎》,还有《军民大生产》、《南泥湾》以及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作品的诞生都显示出生气勃勃的发展趋势。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又出现了《解放区的天》、《山那边好地方》、《咱们工人有力量》和《胜利进行曲》等优秀歌曲。 五、新中国建国后17年间的创作歌曲 随着全国解放,群众歌曲领域形成了一支阵容强盛的创作队伍。自《歌唱祖国》到《我们走在大路上》,王莘、李劫夫、瞿希贤、傅庚辰等作曲家在进行曲创作中大获成就,李劫夫尤为其中的佼佼者;晨耕、唐诃、生茂、傅林、遇秋、吕远等部队作家在新民歌创作上显示了很强的实力;雷振邦、石夫则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功。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红霞》等大型声乐作品中的选曲也在群众中产生了较大影响。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特别是群众歌曲的创作,呈现着良好的态势。合唱、齐唱、独唱、重唱、表演唱等体裁形式均有佳作。当属我国歌曲创作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仍以进行曲与新民歌创作为主,其中进行曲逐渐偏重于抒情性(如《一代一代往下传》)。新民歌创作则有以民间素材变化发展(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和在民间音乐基础上再创作(如《克拉玛依之歌》)两种趋向。此外,圆舞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说唱歌曲(如《八月十五月儿明》)等方面也有不少佳作。以《毛主席,我们心中的太阳》(乔羽词、沈亚威曲)为代表的颂歌类大型抒情歌曲发展成为独具一格的体裁。各种风格的歌曲在民族化上都有明显的成就。旋律或以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为基础,或以少数民族音乐为素材。配器或用民族乐队,或用管弦乐队,手法比较传统。广播电台是最主要的传播媒介,群众性集体歌咏是最普遍的音乐生活方式。 这一时期的歌曲演唱以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唱法为轴心,产生了像贾世骏、马玉涛、王昆、郭兰英、郭颂、胡松华、吕文科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歌唱演员。这一时期的优秀歌曲作品多收集在两集《革命歌曲大家唱》中。 完毕~!
㈦ 隋唐时期西域歌舞大规模传入中原地区的历史成因及其对中国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成因:为德人里希霍芬所倡之词,指的是公元前二世纪到十三世纪间贯通欧亚大陆,沟通二地政治、文化及经济的通道,因为以丝织品为主要货物,故称丝路。
丝绸之出现
1.1927年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一个人工割制的蚕。
2.商代甲骨文中己有丝、蚕、桑、帛等字。
3.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中国关於育蚕缫丝的知识己很普遍。
4.汉朝,丝的产量大增,足以行销外国。
5.张骞通西域后,贸易活动加强,大宗丝绸运到外国。
路线
A.随著丝绸之路的出现,中西两地的商队络绎不绝的往来路上。汉代中国丝绸的主要顾客是大秦人,西域便是中国丝绸输入大秦的主要孔道。当时的丝绢并非由中国人直接运到大秦,而是分若干段转运的,主要的丝绸顾客是大夏、安息等国人和地中海各海口的腓尼基人。中国的丝经他们转贩,才落入大秦人手裏。
B.二十世纪初年,英印度政府派斯坦因爵士就丝路之路线问题作考证,经过了四次在中亚细亚之考证,结果确立了丝路之路线,其线分五段:
1.自中国本土到敦煌一段(由兰州西北行,过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到瓜州入敦煌)。
2.自敦煌西南行,沿昆仑山北到达疏勒,又自敦煌西北行,沿天山亦到达疏勒,这是由敦煌至疏勒二线合而为一。
3.自疏勒经葱岭到妫河为一段。
4.自妫河上游可分三路入印度,其中一线由大夏西向,入安息等处,亦为一段。
5.由安息到地中海入希腊、罗马为最后一段。
C.这项考察的路线与汉书所记大致吻合,因此汉唐时期,中国丝绸西运的路线大抵自中国西北甘肃省入新疆,横过克拉玛干沙漠,越葱岭,至中亚细亚,至地中海岸,入欧洲,这是里希霍芬首称之丝路。
D.丝绸之路在中国内不止一条,汉代时大抵有三条干线:
1.南线(始於西汉):敦煌-->楼兰(鄯善)-->于阗(和田)-->莎车(莎车)县-->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高原)-->大月氏(阿富汗)-->安息(伊朗)-->条支(阿拉伯)-->大秦(罗马)
2.北路(始於西汉):敦煌-->车师(吐鲁藩)-->龟兹(库车)-->与南道会合-->疏勒(喀什)-->葱岭(帕米尔)-->大宛(苏联国境)-->康居(苏联国境)-->安息(伊朗)-->大秦(罗马)
3.新北路(始於东汉):敦煌-->伊吾(哈密)-->车师(吐鲁藩)-->天山北麓-->乌孙(伊犁)-->康居-->奄蔡-->黑海-->地中海-->拂林(东罗马帝国)
E.唐时,还有二条路可出口丝绸:
1.吐蕃道:从长安出发往西经过吐蕃(今西藏),前往印度,经印度西行到中亚细亚。
2.永昌道:从永昌(今云南)前往印度,再转而至波斯、大秦等地。
丝路在东西化交流的作用
1.在物产方面:
a.西方传入的农产品:葡萄,胡桃,蚕豆,石榴,苜蓿,胡椒,胡瓜,胡麻,胡葸,胡荽等。
b.西方传入的动物:大宛的汗血马,西域的骆驼,安息的狮子,巨象,驼鸟等。
c.西方传入的矿物:琉璃,明珠,璧玉奇石等。
d.西方传入的珍贵特产:犀角,象牙,珊瑚,玳瑁,琅玕,水晶,玛瑙,朱丹,碧青,香料,红蓝花,金丝织品等。
e.西方传入的其他物品:葡萄酒,烧饼,沙糖,胡服等。
f.中国西传的物产:丝绸,漆器,铜铁,金银器,瓷器,果品如桃梨等。
2.在工艺技术方面:
a.西传中:大秦波斯的毛织品技术和织染技术,奄蔡的貂皮技术等。
b.中传西:开井术,炼铜术,修农田水利,造纸术,造火药技术等。
* 中国把农技术传到西域:汉时除在西域设置都护外,尚设置 戊己校尉,监督屯田,使沙漠地区得到灌溉。据<<水经注>>所戟,敦煌人索励率兵千余人至伊循城屯田时,曾调集鄯善、焉耆、龟兹国士兵三、四千人,把发源於昆仑山的注宾河巨流横断,掘渠分井,灌溉农田,许多瘠田变成了沃壤。
* 凿井术的西传:又教大宛人穿井之其,而助其灌溉及饮用。今天吐鲁蕃地使用坎儿井,其开法就是由汉朝屯田西域的军队传入,且辗转传入中亚。
3.在学术文化方面:
a.汉时西域各国纷纷遣王子东来,留京师学习政教,在衣饰,奏乐,礼义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
b.唐时中文物制度亦为邻近诸国,甚至远如大食所仿效,京师长安成为当时国际文化都市,外国多遣学生至中国留学。
4.在艺术方面:
a.中国深受西方影响:西域胡人的角力,竞技假面戏,化装歌舞,杂技斗兽魔术等对日后中国本土戏剧艺术与要的产生,具有强烈的影响。
b.希腊系艺术也输送至中亚内地,再经由印度西域而抵达长城以南,汉朝间接导入了西艺术的成份,脱离了战国以来严谨单调的艺术范畴,蜕变为有希腊的精密优点,活泼的风格。
犍陀罗乃是大月氏隆盛时的贵霜王朝时代迦腻色迦王所建的国都。当时大月氏降服大夏,并吞安息、罽宾与天竺各国。其后,综合印度及希腊的艺术,另创一种内为印度佛教,外为希腊式的文化,表现在雕刻、美术及绘画各方面。传到中国,如海兽、葡萄镜的图案。中国美术『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特色,以至敦煌壁画及六朝、唐代佛像造形皆长头高鼻,类似希腊神话中的神像。凡此种种,都是受希腊人文主义影响具体艺术表现。
c.现存汉代石雕铜铸图像,大部都雕刻有域的特色与风俗习惯,如浮雕石狮,裸舞像,抱蛇吐火,兽身鸟首,海神鱼龙,有翼神人,巨象,孔雀等,全充满外来风格。
d.这类新雕铸图像分布最多首推山东,四川,河南,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由其分布地域可反映西来艺术风行的程度既深且阔。
5.音乐歌舞面:
a.中国传统的敲击乐器(如钟鼓磐钲之类),仅能敲击音乐节奏而很难独立奏成乐章。
b.以后,琵琶箜篌角篥,笳笛等乐器传入,从此新声新调急涌而出,为中国乐舞创造了辉煌的境界。
6.在宗教传播方面:
a.自张骞通西域以后的百多年间,西域的僧侣(尤以大月氏和安息人为多)追随4商队东来,将梵典输入。
b.西汉和东汉时,印度的佛教便是沿丝路而传入中国,此后印度和西域的僧侣不断东来,如安息人安世高,大月氏人支谦,康居人康孟详,天竺人竺佛朔等人相继来华译经,使佛教打下了发的基。
c.其他宗教如回教,景教,摩尼教,祅教等亦沿丝路传入中国。
7.在文学方面:
a.佛经中「譬喻」技巧对中国文学描写技巧及思考方法产生新鲜的剌激和影响。
b.印度梵文拼音法的传入,导致四声切韵的发明,影响近体诗的发展。
c.佛经故事及寓言文体,影响了中国小说,长篇歌曲体裁之发展。唐宋以后文学作品含浓厚佛学意味。
d.在翻译佛经时,许多梵典中字汇及成语亦为中国所吸收,使中国语文辞汇更为丰富。
8.在学术思想方面:
a.佛教哲学输入中国,使中国学术思想为之大变,魏晋士大夫多善研佛经,亦喜用佛教思想合流。
b.佛教亦日趋华化并导人从事心性,为日后宋明理学兴起奠下基石,丰富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涵。
9.在科学方面:
a.天竺,大秦的眼科,西域波斯大食及拂林的药物亦输入中国,天竺的天文学,数学也於唐时经丝路传入中国,了中国在科学方面的成就和发展。西域的琉璃制造术亦唐时传入中国,使中国瓷器制作更精美。
b.中国造纸法,印刷术火药西传推动欧洲文明。
造纸术的西传虽然是在唐朝坦罗斯战役才正式向西传播,然考古学家劳贞一曾在黑城发现约公元105年的古纸,斯坦因在敦煌及于阗的碉堡中发现公元250年至313年的古纸,证明在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发明纸张以后,纸张己陆续经过西域辗转西传,对世界文化影响甚大
㈧ 中国传统的音乐对于世界的影响有
1.“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专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属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2.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3.中国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主要有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舞蹈音乐(不知道是不是?)
4.我国民间音乐的五大类别——民间歌曲、民间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和民间器乐。
5.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㈨ 音乐中中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兼容
唐代各族音乐的进一步交融为唐代大曲的发展,提供了最方便的条件。前面已经提到,南北朝以来属于清乐系统的汉族民间音乐与各少数民族音乐经过长期交流与融合,在隋唐时代已产生称为“曲子”的新民歌。唐代大曲,实际上就是用这些“曲子”组合而成的一种大型套曲。与此同时,西凉、龟兹、疏勒、高昌等少数民族音乐,吸收了汉族音乐的养料,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在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已普遍突破了原有的歌曲、舞曲、解曲的简单形式,创造了本民族的“大曲”。其中一部分、曾以“胡部新声”的名义,在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从河西(今甘肃)地区传入长安一带,受到时人极大的重视。唐玄宗为此还公布了“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奏”的诏令(《新唐书·礼乐志》)。因此,当时大曲中的《胡旋》、《胡腾》等所谓“胡部新声”在社会上风靡一时。
此外,地处祖国东南、西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音乐,如琉球(今台湾)的一种“一人唱,众人和”(《隋书》)的歌舞音乐与南诏(今云南大理)、吐蕃(今西藏)的民间音乐,都陆续传入内地,对以“杂用胡夷里巷之曲”为特点的唐代大曲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同时,祖国内地盛行的《破阵乐》、《六么》、《凉州》等大曲,也在这时传入吐蕃与南诏,对当地音乐在艺术上的提高,起了有益的影响。
㈩ 汉语音乐对中国音乐发展有什么影响
柴可夫斯基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沙皇专制制度腐朽没落的时期。他热爱祖国,关心俄国... 赋予舞剧音乐以交响性的发展,使之更富于戏剧性,大大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