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各位认为古风音乐与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关
古风是一类新型文化,一般用于形容音乐、文学和艺术。
在我看来,是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创作习惯,而衍生的一种略带古意但又更符合主流审美的风格。
就音乐来说,古风歌曲/乐曲曲调可能较为舒缓或悠扬,编曲内会出现大量的古典乐器如琴、筝、箫、笛、唢呐等,但依旧保有现代风格的基本调,比如鼓点和钢琴;填词则会用到更多偏书面甚至文言文的词汇,风、花、雪、月、水这些诗词中常用的意象也会频频出现,形成一种独特的流派。代表创作团队有墨明棋妙、鸾凤鸣等。
如果是文学,内容大多发生在古代或是架空时代,最受青睐的原型可能有先秦、魏晋、唐、清等(我个人认为清朝为背景的小说算不算古风似乎还需商讨),文字更偏向文言文或古调的风格,譬如沧月;也有一种形式是行文中夹杂方言,近年来似乎也变成了古风写作的一种形式,例如唐七公子。
再说绘画,一般会在画面中加入大量的水墨元素,背景气氛渲染强烈,色调基本统一,作画对象若是人物也一般着古装;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物的面部刻画一般还是遵循现代规则的。这一类的代表画手可以说是伊吹五月了。
以上例子仅作形式上的参考。
在我看来古风并不是什么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是现代文化与古代文化的一种有机结合。虽说敷衍潦草的也有,但不能否认有拥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还尝试以一种比较浅显的方式传播给群众的人的存在。
我很佩服他们!
㈡ 中国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多表现一种天人合一、清微淡远的意境,为什么西方音乐表现这么多斗争和矛盾
在十五世纪以前的西方中世纪音乐中,还很难谈到由于矛盾冲突的存在而形成的内在张力问题。这显然同基督教经院哲学的精神要求有关。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同信徒们虔诚、和谐、宁静的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相适应。信徒们与世无争的内心世界同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处在一种宗教的和谐之中;矛盾冲突在这里没有立足之地。制作教堂音乐的修道士们压抑着自身的人类本能的自然情感,把它看作是一种邪念。他们还不可能真正意识到自己作为“人”,同社会之间有什么矛盾和冲突。人们在现实世界中所经历和体验到的尘世苦难,只能指望在彼岸世界——即天国那里得到解脱。从最初的纯净的格列高利圣咏到后来在结构上高度理性化的复杂的多声部音乐,它们追求的都是一种内在的和谐、均衡;一切表露人类本性的情感冲动的东西,都被看做是一种背离宗教情感的邪恶。声部与声部之间,音与音之间的关系,都必须遵循严格的规范和戒律。这种对“内在和谐”的追求,使漫长历史时期中的西方宗教音乐呈现出一种缺乏活力的凝固感,很少动力性,音乐结构本身缺乏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在张力。我们不难看到,即使像非常富于创新精神的马肖这样的十四世纪法国音乐大师,他的最成熟的弥撒曲中也未能真正超越这种性质。
㈢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在音乐领域的表现有哪些
很多带有古韵的抄歌词袭能给人以难以言说的美感,周杰伦的《菊花台》等歌曲就是典型范例啊!
筝曲《莲花谣》是较为经典的作品,反映了"出淤泥而不染"莲花似的人物,也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作品的技巧和节奏使演奏者开拓了视野,提高了演奏水平,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前门情思大碗茶》流行元素与京韵大鼓相结合
《说唱脸谱》流行歌曲中借鉴了很多京剧唱腔
《沧海一声笑》借鉴了古曲《广陵散》的曲调
《家在东北》是来自东北传统戏曲“二人转”
《梦回唐朝》(唐朝乐队)中的念白(京剧小生)
《千里之外》中费玉清的唱腔
对了,看过<西安虎家>这部情景喜剧吗?片尾曲李琦唱的,有很明显的陕西秦腔味道,呵呵
另外还有吸取别国传统元素的
《波斯猫》(S.H.E)印度传统音乐
《木乃伊》(林俊杰)古埃及音乐风格
㈣ 论述题,中国传统音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劳动实践和社会生活的人的歌曲,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直接反映了一方百姓的生活
㈤ 吴晓辉急求:为什么说中国的以五声音阶为主的音乐是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致
都知道现代音乐7个音调为主音节。而中国传统音乐是五个音阶,即宫、商、角、徵、羽。是古人根据发声部位宫—喉音、商—齿音、角—牙音、徵—舌音、羽—唇音。总结出的音乐知识。
始见于距今2600余年的春秋时期,在《管子·地员篇》。
也称五音。是中国古老的文化汇集与大众娱乐,总结出的结晶。是息息相关与中国古典文化的。
就像著名的十大古曲。既是古人对音乐的表达,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和态度,乃至人生,思想等等的诠释。听古曲,我们能有一种很深刻的感受,就是去接近古人的意境,他们是用另一种语言在传递和表达着情愫。这样,和古典文化(传统文化)和思想,相得益彰。
也就是这和古典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所以中国古典音乐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这样理解五音为传统文化,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㈥ 中西方传统文化与音乐审美的异同
书名:中西方传统文化比较
图书编号:1383697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30.0
ISBN:721505787
作者:王祥云
出版日期:2005-09-01
版次:1
开本:16开
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为指导,在廓清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与艺术文化的基础上,对两类不同质的文化进行了甄别和比较、提炼精华,剔除糟粕,为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资源。
目录:
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
第一节文化的定义和分类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二章西方传统文化的沿革
第一节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古希腊罗马的文化景观
第三节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概览
第四节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欧洲文化
第五节近代西方文化的流播
第三章中西方传统思想文化之比较
第一节儒道两家的思想传统与基督教的宗教情结
第二节天人和谐与驾驭自然
第三节群体本位与个体本位
第四章中西方文学的发展与辨析
第一节《诗经》的文化内蕴
第二节“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三节两汉乐府的民歌情愫
第四节唐代诗歌与儒、道、释的文化思辨
第五节唐宋八大家与“文以明道”
第六节明清小说与市民文学
第七节《荷马史诗》的英雄主义
第八节《圣经》的文化价值
第九节人文主义的文化精神
第十节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
第十一节19世纪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
第十二节中西方文学的比较
第五章中西方戏剧的文化存异
第一节奇葩初绽的宋代戏剧
第二节繁花盛开的元杂剧
第三节明代戏剧的艺术魅力
第四节古希腊悲剧的神性与人性
第五节荡气回肠的莎士比亚戏剧
第六节古典主义与法国悲喜剧
第七节中西方戏剧艺术异趣
第六章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文化品格
第一节写实表意的水墨肖像画
第二节峻朗幽奇的山水画与惟妙惟肖的花鸟画
第三节古希腊罗马绘画的艺术风格
第四节文艺复兴绘画的人性张扬
第五节18世纪新古典主义的绘画特征
第六节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绘画
第七节现实主义绘画艺术的崛起
第八节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比较
第七章中西方建筑不同的美学追求
第一节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蕴
第二节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
第三节城市的文化品位
第四节雄浑大气的帝国宫殿
第五节典雅秀美的园林艺术
第六节西方建筑中的灵与性
第七节古希腊建筑的辉煌创造——巴特农神庙
第八节拜占庭建筑的最高成就——圣索菲亚大教堂
第九节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巴黎圣母院
第十节文艺复兴的纪念碑——圣彼得大教堂
第十一节古典主义的杰作——凡尔赛宫
第十二节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缜思哲辩
第八章加入世贸组织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㈦ 论文 中国古典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论文 1000
音乐作品鉴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院 系: 商 学 院
班 级: 08广告学本科班
姓 名: 谭 巧 玉
学 号: 081105045
指导老师: 肖 春 晓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内容提要:《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一个在我国流传已久的爱情故事,与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其名。故事女主角祝英台系祝家庄祝员外之女,在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的途中邂逅了同样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并在随后的共同求学生活中互相倾心。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梁山伯抑郁成疾,不久身亡。祝英台悲恸不已,誓以身殉。最终与梁山伯化为双蝶,自由而去。这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正是以这个故事为蓝本,以音符诠释了作曲者对于这个美丽故事的理解。我的鉴赏主要从《梁祝》传说、作曲者的背景资料、以及在乐曲演奏过程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变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音乐鉴赏 梁祝
正文: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而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正是以其为创作背景。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9年。作者是何占豪和陈刚。何占豪熟悉小提琴和越剧音乐,陈刚则较全面地掌握各种作曲技法。在创作《梁祝》时,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陈刚现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
为了探索我国交响乐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两位作者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破除迷信,勇于实践,选用了我国广大群众所熟悉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一爱情故事为题材,以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采用了协奏曲这种外来体裁,吸取了我国戏曲音乐中丰富的表现手法。迷人的旋律、生动的音乐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鲜明的地方特色,使这部作品深深地扎根在人们心中,被广大群众深情地称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三十年来,它飘洋过海,飞往世界各地,先后在苏、美、英、法等国演出,得到了世界乐坛的高度赞赏,为祖国争得了荣誉。在香港,它连续四次荣获金唱片奖与白金唱片奖;在国外,这首乐曲被称作“蝴蝶的爱情”而广泛传颂,受到不同肤色人民的欢迎。
乐曲开始是引子。简短的引子音乐,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美丽动人的图画。
随后在轻淡的竖琴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显得纯朴、甜蜜而深沉,表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真挚、甜美的爱情。接着,大提琴奏出的旋律与独奏小提琴形成对答,这段音乐感情深挚婉转,为我们展现了梁祝草桥亭畔深情结拜的动人情景。对答以后,乐队的合奏再现了爱情主题,充分展示了梁祝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信念。接下来由独奏小提琴奏出由主部到副部的过渡段音乐,末尾引出活泼、明快的小快板,这段欢跳、轻盈的小快板与温柔、深情的爱情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接着是独奏小提琴与乐队交替出现。这段音乐时而明朗欢快,时而温柔幸福,时而热情奔放,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梁祝三载同窗、朝夕相处的各种生活画面:他们或是欢歌笑语,或是促膝长谈,或是追逐嬉戏,或是脉脉含情。这段音乐再一次从不同角度充分体现了梁祝之间纯真无间的学习生活和逐渐萌生的真挚爱情这两个生活侧面。
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由主部爱情主题变化而来的似断似续的音乐,它表现了祝英台羞怯、有口难言的内心感情。接着,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缠绵而深情的对答旋律,它将梁祝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难舍难分的情景惟妙惟肖、细腻亲切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诗情画意,引人遐想。
突然,低沉、阴森的锣鼓声,暗示了不祥的预兆。乐队奏出刻板、重复的音调,把我们带到了一场悲剧性的抗争中。接着,由独奏小提琴奏出了祝英台惊惶不安和悲痛欲绝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对封建礼教誓死不从、挺身反抗的英勇精神。接下来,祝英台的抗婚音调与残暴的封建势力音调交替出现,形成了矛盾的焦点,最后推展为英台惨烈抗婚的悲愤场面。紧接着这激扬、卓烈的抗争旋律之后,全乐队奏出一个较明朗的音调,这个音调取材于前面结束部中十八相送的旋律,它代表了善良的人们幻想的希望之光,形成了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可幻想瞬间消失,刻板的音调再次出现,它预示封建统治重如磐石,善良人们的美好希望难以实现。
音乐转入慢板,独奏小提琴奏出委婉的曲调如泣如诉,揪人心肺,与大提琴再次出现对答,描写了梁祝楼台相会互诉衷肠、沉痛哀怨的情景。
板鼓突然闯入,声声的敲击声,造成了紧张气氛。音乐时而激昂,果断,时而低回,幽咽,把祝英台面向苍天对封建势力的罪恶进行愤怒控诉和泣不成声、悲痛欲绝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祝英台指天踏地发出最后一声呼喊时,锣鼓管弦齐鸣,英台纵身投入坟中,全曲达到了最高潮。
音乐又重新出现安详、宁静的气氛,长笛再次奏出引子部分的乐句。这时,小提琴抒情而缓慢地再次奏出爱情主题,更增添了朦胧的仙境色彩。这里,作者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展示了人民的善良理想,仿佛严冬已经过去,明媚的春天又来到了人间,一对彩蝶相依为伴,在万花丛中翩翩起舞,他们时而翻飞、时而憩息,十分逍遥自在。这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化身,他们生前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比翼双飞。
最后,全乐队齐奏爱情主题,它又似汪汪洪流倾泻而出,表达了人民群众对梁祝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乐曲表现了梁祝这对青年男女对封建礼教的强烈反抗精神,歌颂了他们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欣赏这首乐曲的同时,也达到了美的享受。
㈧ 中国的传统音乐和传统文化与西方音乐的对比
我觉得你对西方音乐的这种表达比较片面,
其实给你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内是中国传统一般是容独奏;而西方的一般为合奏.
我们用的乐器如二胡,古筝,琵琶都是轻盈优雅的曲风,西方用的小提琴,黑管,圆号,长号等都是比较浑厚的交响乐曲风,非常隆重。这可能就是问题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