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简评中国古代音乐史
在初民的原始狩猎与祭祀等活动中,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歌,也揭开了五音汇聚的音乐史页。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中国音乐始终向世界敞着开放的胸怀,始终激发出自由和真切的呐喊,吞吐吸纳,借鉴融会,共构成七彩缤纷的中华乐章。
中国音乐的历史,古代文献一般追溯到黄帝。尽管关于黄帝的传说夹杂着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内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说黄帝时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后来的创造归功于黄帝的说法,与现代科学考古发现不合。)要把黄帝作为中国音乐的源头,也嫌太晚了:现代考古发现已把中国音乐的历史,从黄帝时代大大向前推进枣其历史远比黄帝时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至少16支骨笛,据碳14测定,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这些骨笛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还遗留着钻孔前刻划的等分标记,个别音孔旁边另钻一小孔,应是调整音高用的。这些情况起码说明,那时人们已对音高的准确有一定要求,对音高与管长的关系也已具备初步认识。经音乐工作者对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测音可知,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这一历史事实雄辩地说明,中国音乐后来以五声为主,并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谓“音阶发育不完善”,而是一种历史的、审美的选择结果。)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除骨笛外,新石器时期的乐器,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磬、鼓等。这些乐器分布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时间跨度也很大,说明它们是中国原始时期的主要乐器。其中钟、磬、鼓在后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至于埙和哨,还有与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称为“筹”)的乐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间。
埙是一种很有特点的乐器,用土烧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种变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头,中空,顶端开一吹孔,胸腹部开一个或数个指孔。埙是除骨笛之外,已发现的原始时代乐器中唯一能确定地发一个以上乐音的乐器,原始时期的埙只有1-3个音孔,只能吹出2-4个音,(这很可能与在不大的蛋形的埙上开孔,比在管状的笛上开孔要难以计算有关。)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音阶发展的进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国音阶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程关系;当今有学者指出,那就是从只能发两个音的一音孔埙起便一再被强调的小三度音程。这一观点对于认识中国音阶的发展,音阶音之间的律学关系,乃至中国的七声音阶仍以五声为骨干现象的内在机理,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始时期的音乐和舞蹈密不可分,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历史上共有的现象,中国也不例外。最迟在公元前11世纪,中国已称这种音乐舞蹈结合的艺术形式为“乐”,甚至在音乐舞蹈各自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之后,“乐”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乐,一直保存着它的模糊词义。今天“乐”已专指音乐,所以学者通称原始时期的“乐”为“乐舞”。现存的有些原始岩画非常生动地描绘了原始乐舞的场面,那是一种群体的歌舞活动。据后来文献保留下的片断“记忆”可知,原始乐舞的举行跟祈求丰年等祭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其中必然包含有生产活动的再现成份。
原始时期,乐舞并不成其为社会分工对象,原始社会不存在专职的乐工,乐舞一般是部落社会的全社会活动。因此,原始时期的乐舞,并没有以专门的艺术形式的面貌和身份,从社会上独立出来。
严格地说,到大约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以后,乐舞才真正作为一种社会分工,从社会中取得独立。传说夏代初期的国君启和最后的国君桀,都曾用大规模乐舞供自己享乐,说明终夏一代,社会已造就出一大批专职的乐舞人员,这正是乐舞作为艺术而独立于社会的标志。
由于原始乐舞即和原始巫术、祭祀等活动结合无间的缘故,人们对乐舞乃至一些乐器所抱有的神秘思想可能产生得很早。国家产生以后,统治者便会利用和加强音乐神秘观,以便操纵、控制乐舞,用来加强其统治。保存下来的一些音乐神话故事便是这样的社会背景的产物。传说分为章节的大型乐舞《九辩》、《九歌》都是夏代国君启从天上得来的。我们从出土的战国初年(公元前5世纪)的乐器上,还能看到启的图象,似乎他那时已具有司音乐之神的地位了。又传说黄帝得到一种长得象牛,名字叫夔的动物,便用它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敲打起来,“声闻五百里”,黄帝用这面鼓扬威天下。夔和雷兽都是想象中的神奇动物。那时的鼓,实际上和后世一样,多蒙牛皮,但也不乏用 (今称扬子鳄)皮的,因此 也成了神话材料。后来,夔转化成为主管音乐的“人”(神)。蒙鼓的夔成为主管音乐的神,应该看作是支配节奏的鼓这件乐器在乐舞中具有主宰作用的曲折反映。
贾湖骨笛的出土地点,靠近传说中夏代的夏台,这告诉我们,夏代的活动区域,正是中国音乐高水平发展的地区。传说中夏代乐舞明显超越前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们剥去上述《九辩》、《九歌》是启从天上得来的神话成份,那么,就只剩下现实中的《九辩》、《九歌》确实无比瑰丽优美这一点了。唯其如此,才足以引发人们产生“此曲只应天上有”的遐想,并由此而进一步创造出神话来。
『贰』 中国传统舞蹈音乐历史从什么时期开始
中国传统舞蹈音乐历史久远,在原始社会时期,华夏祖先便创造出与舞蹈合为一体的歌回唱艺术与器乐答艺术。《尚书•益稷》所记“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以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所记“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内容,所述即舞蹈与器乐相结合和舞蹈与歌唱相结合的概况。
『叁』 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起源一共有几种学说,请逐一列出并解释其大概的含义
第一节音乐起源说种种(《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3页)
音乐是怎样起源的?音乐起源于何物(“什么”不等于““什么”不一定是“物”)7这是人们长期以来探亲的课题《人们提出了很多命题或论点下面我归纳并简介如72
一、照搬说
《山沟经“大荒西经》曰:“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w7有人洱两青皖乘两龙,名曰夏后无开上三摈于无得《九辩》与“九歌》以下(皆天帝乐名也开登天而窃以下用之也。开短曰:节被九冕是与帝《辩》同官之民是为《九歌bo’又曰:‘不得窃《辩》与《九歌p以园子70’)。”
古希腊关于文艺女神缪斯们的神众
希腊相处图《伊安篇》:“每个诗人都各依他的特性,悬在他所特届的诗神身,L,由那诗神凭附着—…。…—。正如巫师们听到凭附自己的那种神所特别享用的乐调,都觉得很亲帆歌和舞也就自然随之而起了;遇见其他乐调,却好像听而不闻。”
” 德国gI队兰德欧《音乐起源论》:“原始音乐中.更明显地(《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4页)显示出艺术与非自然、非现实性的紧密联免原始宗教中,杏乐舞蹈被视力上帝赐予之风如一个澳洲部落所传说那样,第一个人给后来创造出来的人们传授全部仪式、舞蹈、音乐,另一个部落的善神传授相应的歌曲给巫医们。我们己谈到,宗教和仪式歌曲在几乎所有的原始民族个占据了突出地亿到处可见音乐与定期、庄严的巫术仪式形影相随。”
二、横声说
《吕氏春秋•古乐》曰:“昔黄帝令份伦作为律。份伦“…•听凤凰之鸣,以别十二律。”“帝尧2,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歇。”
古希脑德漠克利特(前朋L前3ro)在他的《著作成篇》里溉人们“从天鹅和黄茸等耿gB的鸟,学会了唱歌。”
柏拉图(前4N—前阳)认为音乐是一种模仿。现实世界来源于理念世久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现实世界是肘理念世界的模讯因此,音乐是影子的影子、模仿的模仇
宙希腊亚里斯多德(前384—前跳)《诗学》中曰:“人从孩提时候起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分别之一,就在于人最拉于模仇他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得来的)y人对于模仿助作品总是感到快感。……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至于“韵文”则显然是节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枫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节奏和乐调是一种最接近现实的根仇能反映出预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性情。”
古罗马卢克莱茨(前99—前邱)《沦事物的本源》中曰:“人(《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5页)们在开始能够编出流畅的歌曲而给听觉以享受的很久以前p就学会了用口模拟鸟类隙亮的鸣民 最早教会居民吹芦苗的,是西风在芦苇空茎中的响声。”
英国海里斯(1roL一1r助)《关于音乐、绘画和诗歌的论文》说:“无生命的自然中,音乐可以模仿从容不追的运执涡温的流水声,喧嚣、怒吼声,以及水在喷泉、瀑布、海、河及其他地方发出的一切声备雷和风也是一样……。在动物界中p音乐可以模仿个别动物的声备首先是模仿鸟的歌唱。”
三、数理说
《吕氏春秋•仲夏纪》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Ao生于度E,本子太一。太一生两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Ty合而成氮……先王定5F由此而生。”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阿希特《泛音》曰:“育的高度依琴弦的长短而危同时声音的高低和琴弦的长度成反比例而变信。声音愈瓦弦愈短。而且机械地把弦划分并不能对音的高低有所理解。八度的划分不是按照算术方式分成两个不同的音Sp而是按照相声方式分成两个不等的音程,四度3:4和五度2:30”
罗马的圣•奥古斯丁(的4—430)《沦音乐》中B2“(奥古斯丁认为音乐必须立足于数字的对比关系1,没有数字对比的知识就不可能有节奏和节拍感而数字是用听觉和视觉感受的美的基础。——原编者注),美面的东西所以便人喜欢,既是全靠有数字关氮正如我们已经指出的数字中显示了追求相等的意志。所说的意志不只显示在屈于听觉的美中,或物体的运动中,而且也显示在可见的形式中。在这种形式中的这种意志已经比较经常代在美了……。对过皮强烈的闪光,我们就会回况对于太暗(《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6页)的东冈我们就想看清楚,就奸俭在声音中,太响的声音伎入厌恶,我们因为它嗡嗡响而不喜欢它。问题不在于时间的间隔,而在声音本身,声音在这样的数量中好像是光统静默是和声音相对立N7好像黑暗和颜色是相对立的一样。”
德国莱布尼茨说:“音添就它的基础来说,是数学池就它的出现来说,是直觉No”〔转引自劳”巴鲁揉《莱布尼茨和它的集外如)
四、凭空创造说
德国汉斯立克(1825—1004)《论音乐的美》中曰:“诗歌、绘画、雕刻都从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中汲取永不枯竭的素材。“6G若自然界不是先有范本的论画家一革一木都画不出来雕刻家假如不知道真实的入的形象,把它作为典范,那他也塑造不出人原来。”“音乐没有现存的范本没有使作品有所凭依的索林没有可以给音乐作样本的自然美的事物。”“作曲家不能改造什么东6y他必须从头创造一切……从自己的胸中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东西。”“音乐用乐音形成旋律与和武这是音乐艺术的两个主要因素。它们在自然界并不存高它们是人类精神的产物。”“大自然没有给我们一套现成的、准备好了的乐音体系作为艺术素材,它只给了我们一些物质的原材路我们利用这些材料,使之为音乐服务。对我们沈重要的不是动物的声音,而是动物的肠子,音乐不是从夜荤而是从绵羊得到最多的好处。”
德国格罗塞(1肋一199Y)《艺术的起源》中曰:“一切其他艺术都从有形的世界里,从大自然里采取他们的材料和模路它们是模仿的、抵画的艺术但是音乐,至少在纯粹助音乐作品见并不抄袭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7页)
五、社会生活说
1.性爱说。
达尔文提出,音乐姑子动物的性爱。
2.游戏说。
毕海尔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
3.巫术宗教说。
英国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巫术宗教说”:“野蛮人的世界观就是给一切现象凭空加上无所不在的人格化的神灵的任性作用。”
美国托马斯•芒罗《艺术的发展及其他文化史理论》中曰:“在早期村落定居生活的阶段,巫术和宗教得到了发展并系统化丁。……而礼仪的活动,说、唱、舞蹈都被用来保证巫术助成丸这些技巧常有所改a,但巫术总能够鼓励艺术的发展。”
4.需要说。
《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曰:“昔古朱变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汛万物敬佩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罗马尼亚艾涅斯库(188l一1956)说:“音乐是最简单的、甚至于是原始的情感表现方法,这是很清楚队要知道即使是—个最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农民,在体验到深刻的悲痛的时低他是从不说话比他呻吟眷这就已经是类乎欲唱了。……音乐是表达内心感受的各种微妙变化的唯一方法。”(摘自固多尔:《艾涅斯库》)
俄国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说:“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兵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8页)唤起这种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
6.劳动说。
音乐起源于劳动。《吕氏春秋•淫辞》:“今举大木备前呼舆弓,后亦应之。此其于举大木善Ao“我国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中论“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y8hu),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 鲁迅在421AL文谈》中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协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斯渐地线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党得吃力了,却恩不到发表,其中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化大家也要佩服:应用Nf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了下落这就是文学他当然是作氛也就是文学鼠是肮育杭育’掂。”
6.反映产物说。
王土达《音乐是怎样产生的》中说:“我们认九人类表达情感的需要是促使音乐产生的根本动因。因为无论是对自然音响现象的模6J或是对于言之不足’的语言的升华或是为了求偶而歌倩唱爱,或是为了巫术活动、宗教仪式的需要,或是伴随劳动而发出的呼气归根结蒂,无非都是为了人与人间抒发、表达和交流情思的需要。而这种情感的来狐正是人们受到客观事物、现实生活影响的产物。”
六、语言说
1.同惦说。
《中国大网络全书•音乐舞蹈卷》赵讽和赵宋光在音乐序文中B;“在人类的有严格语义的语言逐步形成之抵必然有一个运用情感性呼号的阶岛近人在对黑狸猩的观察中已记录到类(《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9页)似的现象。这种18感性的呼号,既是语言的前身.也是音乐的萌芽。在音乐的萌芽中,有伴以手舞足蹈的节奏效击,有或高或低成长或短的呼号在带有各种滑音的音调中出现的确定购音律为数不多;这些萌芽的形态虽然简单却是原始人类群体之间交流愿望与情感,表达要求与意志协同进行劳动或战斗所不可缺
少的重要手段。”
9.模语说。
法国狄德罗(1g二3——2身84)《捡摩的侄儿》中曰:“音乐家或曲子的模型是什么呢7如果模型是有生命的有思想比那便是朗诵,如果模型是没有生机叭那便是声音。应该把朗诵看作一报线,把曲子看作缠绕着第一根的另一根线。曲子的原观朗诵,越有力量和越真实模仿着朗诵的曲子和它相交的点越多,这曲子就越真实越美丽这是我们育年音乐家们所很好地了解脱……我暂且不谈到节奏那是歌曲的另一个条件,我只限于表现,没有比我在某处所读到的一段话更明显的了:音节是曲调的苗圃。从这里可以判所能够作好一文好的吟诵风是多么因难又是多么要紧助。决没有一个美丽的曲7,不能作一个美丽吟诵调,也决没有—个美丽助吟诵调,有技巧的人不能由它作出曲子来的。我不是耍肯色谁背诵得好,就会歌唱得肠但是如果一个人歌唱得好,却背诵不好,我就觉得奇怪了。”
意大利伽里略(7—1591)《关于古代和新音乐的对话录》中曰:“当为了消遗去看市场演员演的悲剧和喜剧暗诸抑制一下涅无节制约笑声吧!诸你们也观察一下如果是一个贵族和另一安静的贵族谈话冰演员是用什么方法说话,看他们说话用什么声音(局还是低的音色),用多少长短音、重备姿势的力量是怎样机如何表达运动的快慢程度。如果其中一个人和仆人谈6,或他们彼此谈话时,请稍微注意一TP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区别。(《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10页)甫你好好想一想:一个愤怒和激动的人怎样说6l一个已结婚的女人一个姑娘、一个普通儿童、一个狡猾的妓女如何说60还有当一个堕入情网的男人和他的情人谈论努力使她对自己的爱情有好感时是如何说话比发牢骚、喊叫、害怕胆怯、欢天喜地的人是如何说话队如果你们仔细地观察用到地研究这些不同的情况你们就可能得出为表现任何别肋情况时应当怎样作的规律。”
法国卢按(1Y1Y一1Yr8)哦论语言的起源》中曰:“旋律模仿入声的变化表现出怨诉,表现出痛苦或喜悦的呼民表现出威吓和叹屁一切情感的发声表现部属于旋律表现的范围。旋律模仿着语言的声调和那些在每一方言中都符合一定心灵活动的语气它不只是在梯你它是在说筋而那不分音节的、但生动热情的语言是比日常语言要强烈百倍的。这就是音乐模仿的力量的来肠这就是歌曲的感人体腮的力量的来源。”
英国弗•哈奇生(2694—1Y4Y)《论美与德行两个概念的根源》中曰:“假如我们在不论是唱出的或以乐器奏出的一首歌曲的旋律之间,在它的节拍或抑扬,或在其他情形下,辨别出它同人在某种激情中声音相似,我们便一往情深地受它感汰一种感应或感染的力量在我们心中唤起了忧郁、快乐、严肃、深思等情绪。”
3.升华说。
德国格林况“由于着重于词的背诵,歌唱、韵文和曲调才出现。韵文一且被反复诵昭,就带来了诗歌的形式而曲调的高度抽象就产生了其他一切的音乐。”
6.起源说。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科楷,无相夺他神人以和.”’.(《音乐源流学论纲》 , 第11页)
《乐记》曰:“故歌之为盲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暖叹之,磋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唐代武则天救撰《乐书要录》曰:“凡情性内充,歌咏外发即有七声,以成音调。”
’我国藏族格言:“会说话的人就会唱歌,会走路的人就会跳舞。” ’‘
; 弗雷德里克•罗博瑟姆也主张:“歌唱性的音乐的起源一定会在激动的说话声中找到。”
德国舒巴尔特(1739——1791)《关于音乐美学的思想》中曰“一切乐器只是模仿歌曲:歌唱好像国王坐在宝座上,转绕他的乐器好像他的庶民脆在他的面前。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他声备只是这个神圣的原音的遥远的回声。”
英国斯宾塞(1820-1903)认为:“音乐本质上是从易动情感的说话声调那里产生的……歌唱必须通过存在于说话之中的抑扬顿挫和夸张的特征才能被发展进化
『肆』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
= =。历史越向前,音乐流传越广。
从远古祭祀等活动到历朝个代掌权者将其列为宫内。
http://..com/question/99507256.html
http://wenku..com/view/0eaafbe9e009581b6bd9ebf4.html
PS:字很多的,本来想自己给你概括的,越看越绝望。。。
『伍』 中国古代舞蹈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及各时期舞蹈的形式
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舞蹈,统称为中国古代舞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经历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独特形态和神韵的东方舞蹈艺术。
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夏代已有了,《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班固《东都赋》描写了汉代四夷乐舞齐集洛阳表演的盛况,有东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好胡乐胡舞,京都贵戚皆相效尤。在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幻术和鼓舞的形象。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近年才发现在安徽、陕西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氐族吕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把平西域获得的《龟兹乐》与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六、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
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等东、西方乐舞,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从九部伎、十部伎发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为代表,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安徐娴雅,有的充满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诗型舞蹈的创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艺术风格的,是小型娱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健舞中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为代表。软舞中以《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为代表。代表唐代乐舞艺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唐代大曲是集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二者之大成。汉代大曲在结构上有“艳”(引子)、“解”(乐段)、“趋”、“乱”(结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在结构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节的高潮;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结束前的缓板)、“煞”(急促的结束乐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形态。《教坊记》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其节奏复杂、曲调丰富,结构严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级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为“法曲”,富于《清商乐》的优雅情调。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誉为唐代舞蹈之冠。
七、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
宋代舞蹈主要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器》。《鄮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八、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
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的科”等。当时的杂剧艺人,还给一些技巧性的舞蹈动作起了名字,如“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东汉桓帝等,祠佛“做倡乐,以求福祥”;北魏洛阳的景乐寺,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乐”等,名为正乐,是宣传佛法的。唐代十部乐之一的《西凉乐》中,有《于阗佛曲》,宋代宫廷队舞中有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喇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中还有妇女作花鞚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九、明清时代的舞蹈
这一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
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舞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乐队站两翼,歌者13人,奏《庆隆》乐章,表演《扬烈舞》,有穿黄画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跃扑跌,像奇异的野兽。又上骑竹马的8人,周旋驰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兽,群兽随而慑服。这时,《喜起舞》舞队上场,大臣朝服18人,对舞欢庆。
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5类:
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
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马”、“走边”。
③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如水袖、翎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多种。
④刀枪把子。
⑤跟斗。
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宗教、文化和风俗不同,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舞。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这些舞蹈绝大多数在明清时期已定型成熟。
『陆』 中国古代舞蹈史有三个高峰时期、是哪三个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一、高峰时期:
1、第一高峰期是周代,周代从社会制度上来看,逐渐从奴隶制进人封建制。在
经济上比过去有了较大的发展,文化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2、第二高峰期是汉代,汉代正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国内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因此是中国乐舞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
3、第三高峰期是唐代,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乐舞艺术高度繁荣和发展的时期。由于唐朝国立强盛,政治稳定,对外贸易发达,文化交流频繁,这就为乐娜艺术的萦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相同点:
1、都是长治久安的盛世大一统王朝。
2、皇帝政治都有相对清明的时期,所以带来人们艺术上的追求。
三、不同点:
1、政治文化不同。
2、对异民族文化吸收不同所带来的舞蹈风格迥异。
(6)中国古代音乐舞蹈史话扩展阅读
舞蹈历史: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
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
『柒』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沿革
其主要形式是有关狩猎、劳动的舞蹈。在内蒙古阴山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上,刻画着狩猎舞的形象。人扮成飞鸟、山羊、狐狸等动物。有的头饰鹿角、羽毛,有的带尾饰。这种舞蹈的产生,与狩猎密切相关。 由于原始社会的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理解不足,产生了畏惧感,逐渐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崇拜。把动物、植物或自然物作为圈腾,认为图腾能为人赐福或降灾,把图腾奉为祖先和保护神从出土文物和古代岩画上见到的人面蛇身、鸟身人面、人面兽身的形象,就是氏族图腾的形象。传说中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是以“龙”为图腾的华夏族先祖。伏羲氏舞名《凤来》,唱《网罟》之歌;女娲舞名《充乐》,是颂扬伏羲氏发明网罟,教民捕捉鸟兽和女娲制定婚配、教民嫁娶的业绩的。传说中牛首人身的炎帝,是以“羊”为图腾的羌族的先祖,炎帝的乐舞《扶犁》,唱《丰年》之歌,是歌颂炎帝教民播种五谷,发明农业的功绩,尊称他为神农氏。阴康氏舞名《大舞》,教民体育锻炼,以抗阴湿之病。葛天氏舞名《广乐》,三人操牛尾而歌八阙(段),祈求五谷丰登,鸟兽繁殖。黄帝以“云”为图腾,《云门》是黄帝氏族的图腾舞蹈;“凤鸟天翟”舞是帝喾时的图腾舞;“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是帝尧时各氏族的图腾乐舞。这些远古氏族的乐舞,充满着青春与力量的斗争生活,也反映了原始宗教的祈求幻想和巫术礼仪。
集古舞之大成的周代礼乐自夏禹传子于启进入了奴隶社会。经过夏、商两朝(公元前21~前11世纪)到西周建国,奴隶制达到鼎盛时期,周代的统治阶级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乐舞用于政治的社会作用,而制定出礼乐制度。为了贯彻这种礼乐制度的实施,周王室整理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的乐舞《云门》唐尧的乐舞《大咸》、虞舜的乐舞《大韶》、夏禹的乐舞《大夏》、商汤的乐舞《大濩》及周武王的乐舞《大武》,总称为六代舞,用于祭祀。并设立了庞大的乐舞机构“大司乐”,贵族子弟要受严格的六艺(礼、 乐、 射、御、书、数)教育。13岁入学,循序渐进,先学习音乐、朗诵诗和小舞。15岁开始学习射箭、驾车和舞《象》(《象》传说是一种武舞,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鱼虾等图腾的舞蹈)。20岁时学习各种仪礼和大舞。
在举行大祭时,由大司乐率领着贵族子弟跳六代舞。不同的场合演奏不同的乐舞,胜利凯旋时奏《凯乐》;燕享宾客,表演《四裔乐》、《散乐》;举行射仪时跳《弓矢舞》。在所有的祭仪场合中,一方面强调受命于天的神圣性,另一方面强调等级区分的尊严。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奴隶社会政治文明的重大创造,集周以前古代舞蹈之大成。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日渐衰落,诸侯争作霸主,礼乐制度已无法维护,奴隶社会的历史大厦已面临土崩瓦解之势。 巫舞及民俗祭祀舞蹈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崇拜图腾和迷信神鬼,逐渐产生了沟通人神之间的“巫”。由“巫”掌管祭祀占卜,求神福佐或祓除不祥。“巫”原是由氏族领袖兼任的。传说中的夏禹不仅是治水的英雄,又是一个大巫。他在治水中两腿受病,走路迈不开步,只能碎步向前挪移,这种步法称为“禹步”,成了后世巫觋效法的舞步,又称“巫步”。晋代葛洪《抱朴子》记载了两种“禹步”的跳法。商代开国的成汤也是一位大巫,商代初年大旱不雨,成汤以自身为牺牲,祷雨于桑林,降下了大雨。这种祷雨祭,在春秋战国时代还有遗留。汉代春旱求雨,暴巫祭共工,小儿舞8丈青龙。夏旱求雨,祭蚩尤,壮者舞7丈赤龙。秋旱求雨,暴巫祭少昊,鳏者舞9丈白龙。冬旱求雪,祭玄冥神。舞6丈黑龙。天涝淫雨不止,伐鼓而攻之以止雨。龙舞已变成民间欢庆节日的舞蹈。
源于巫术的蜡祭,传说开始于伊耆氏时代,是一种在年终举行的祈祝丰收、酬谢神的祭典。蜡祭的神有8位:①先啬(神农氏);②司啬(后稷);③农(农夫神);④邮、表、(茅棚、地头、井神);⑤猫、虎(猫、虎神);⑥坊(堤神);⑦水庸(河道神);⑧百种(百谷神),蜡祭时穿着黄衣黄冠的巫唱祭歌,乐队吹《幽颂》,打土鼓,跳《兵舞》和《舞》。举行蜡祭的这一天,成为农民休息娱乐的日子。蜡祭中的猫神、虎神都以神尸的具体形象出现,在楚国祭神歌舞《九歌》中神的形象是由巫觋扮演的。从《九歌》的诗篇可以看出这个大型巫舞表演情况:祭坛上布置着琼花芳草,桂酒椒浆;主祭者身佩美玉,手持长剑;乐队五音合奏,拊鼓安歌;“神灵”穿着彩衣翩翩起舞。 汉代初年巫风仍很盛,汉高祖常以巫祭祠天地山川。晋代著名的巫女有章丹陈珠等。传说他们姿容秀丽,善于轻步回舞,灵谈鬼笑,又会拔刀破舌、隐形匿影。《古今乐录》记《神弦歌》11首,是巫的降神乐歌。 巫舞流传在广大的地域。汉高祖祭祠天地山川就用了北方的秦巫、晋巫和南方的荆巫、汉巫等。巫教的流传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歌舞娱人,利用巫女的美色,用杂技、幻术、戏曲、绘画种种艺术手段,为人佑福、驱邪、医病,有眩人耳目的色彩。“巫”、“舞”同音,“巫,以舞降神者也”。至今残存在各地各民族的巫师,如:汉族的神巫、神婆,羌族的端公,满族的萨满,壮族的师公,纳西族的东巴,景颇族的董萨,藏族的羌姆,蒙古族的查玛,虽然所降的神灵不同,风俗各异,但活动都不外乎祈福禳灾、降神驱鬼,与原始巫教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汉高祖曾令天下立灵星祠,祭祀灵星成为全国性祭祀活动。灵星是天田星,主谷。祭祀时跳灵星舞。舞者为童男16人,舞蹈动作是教民种田的劳动过程:除草、耕种、耘田、驱雀、舂??》中尚存“灵星小舞谱”。
俗乐舞兴盛的两汉时代秦汉时代民间俗舞有显著的发展。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初年,高祖刘邦喜好民间的楚声、楚舞,并把俗乐舞用于宫廷祭祀。汉武帝扩大了“乐府”机构,任命李延年为协律督尉,大力采集民间乐舞,记录了吴、楚、燕、代、齐、郑各地歌诗 314篇,乐府中的乐工舞人有800余名。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年年增变,内容日趋丰富,因而又称为百戏。百戏中包括的项目有:①杂技──寻、跳丸、走索、冲狭等。②幻术──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③武打──棍舞、剑舞、刀舞、对打等。④假形舞蹈──凤舞、鱼舞、龙舞等。⑤舞蹈──巾舞、舞、铎舞、舞、长袖舞、盘鼓舞、《巴渝舞》、建鼓舞、双人对舞。⑥歌舞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由此可知舞蹈在百戏中的比重是很大的。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从《盘鼓舞》这一节目体现出来。它既有“罗衣从风,长袖交横”,飘逸美妙的舞姿,又有“浮腾累跪,跗蹋摩跌”高超复杂的技巧。《盘鼓舞》不仅注重舞蹈形式的提高,而且讲求以外在的舞容表现内在的诗意,对舞蹈的意境有所追求。融合众技的另一成果,是歌舞戏的出现。《东海黄公》中有人物,有假形;巫师黄公厌服白虎,表演人与兽斗是角抵戏的典型套路。黄公的法术不灵,终为白虎所杀,富于讽刺喜剧色彩。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图腾舞蹈和巫舞的进一步发展。 两汉时代由于封建制度趋于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有了提高,各地乐舞有了相应发展。各地著名的歌舞有:《东歌》、《东舞》、《赵讴》、《赵舞》、《荆艳》《楚舞》吴《越吟》《郑声》《郑舞》。 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交流中华民族古老的乐舞文化,是在各族乐舞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中形成的。这种交流,夏代已有了,《竹书纪年》载:“少康即位,方夷来宾,献其乐舞”。“后发即位,元年,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入舞”。周代的六代舞也是各族乐舞的集中和交流。西域乐舞的传入,约在秦汉之际,汉初宫中已有《于阗乐》。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传入《摩诃兜勒》之曲,协律都尉李延年因胡乐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在接受外来乐舞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班固《东都赋》描写了汉代四夷乐舞齐集洛阳表演的盛况,有东夷的《矛舞》,西南夷的《羽舞》,西夷的《戟舞》和北夷的《干舞》。东汉灵帝好胡乐胡舞,京都贵戚皆相效尤。在汉画像石上有胡人表演杂技、幻术和鼓舞的形象。汉代的《盘鼓舞》,把中原的优美典雅和西域的热烈奔放相交融,形成了汉代舞蹈审美的特征。这个舞蹈在六朝时期就已湮没无闻,直到21世纪才发现在安徽、陕西的民间尚有流传。
中原和西域乐舞交流的另一成果,产生于北朝的征战时代。西晋丧乱,关中人士纷纷避难凉州,带去了汉魏传统乐舞。氐族吕光和匈奴族沮渠蒙逊把平西域获得的《龟兹乐》与传于凉州的中原旧乐相合,产生了新型乐舞《西凉乐》,甘肃敦煌是西凉国都,敦煌石窟壁画记录了《西凉乐舞》的韵律神采。
自南北朝以来北方最重胡舞,隋大业年间的九部伎中,西域乐部占有6部,至唐贞观十六年(642)十部伎中又增《高昌乐》。盛唐健舞《胡腾舞》和来自康居的《胡旋舞》更是风靡一时。出自中亚石国的《柘枝舞》,流传到宋还盛行不衰。宋代的《柘枝舞》与中原的大曲歌舞形式相融合,改变了胡舞的原貌,发展成一种新的民族舞蹈形式。《柘枝舞》可算是继汉代《盘鼓舞》、北朝《西凉乐》之后又一中西乐舞结合的典型产儿,丰富了中国传统舞蹈的宝库。 鼎盛发展的唐代燕乐自周代开始,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重视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影响。
至唐代,乐舞机构有太常寺、教坊、梨园、宜春院等,集中了大量技艺高超的乐舞伎人,重视舞蹈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唐代继承了隋朝大一统的成果,既有南朝的清商乐舞,又有北朝的西凉、龟兹、高丽、天竺、康国、安国、疏勒等东、西方乐舞,特别是接受了西域各族乐舞的影响,旧乐新声,汉胡交融,促进了唐代乐舞的发展。
[隋代的乐舞俑:长袖舞及伴奏乐队]
从九部伎、十部伎发展到坐部伎、立部伎,以规模宏大的三大舞──《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为代表,有的气势雄伟,有的安徐娴雅,有的充满幻想色彩。三大舞可算唐代史诗型舞蹈的创造。真正代表唐代舞蹈艺术风格的,是小型娱乐性舞蹈健舞和软舞。健舞中以《剑器》、《柘枝》、《胡旋》、《胡腾》为代表。软舞中以《绿腰》《凉州》《春莺啭》、《乌夜啼》为代表。代表唐代乐舞艺术高峰的是歌舞大曲。唐代大曲是集纵向的继承和横向的借鉴二者之大成。汉代大曲在结构上有“艳”(引子)“解”(乐段)“趋”、“乱”(结束部分)等部分。大曲形式在唐代受了西域乐舞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在结构上有“散序”(慢板不舞)“中序”(有拍起舞包含“排遍”若干段)、“入破”(繁弦急节的高潮;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结束前的缓板)、“煞”(急促的结束乐段)等,形成完整的表演艺术形态。《教坊记》记载,唐代有46种大曲,其节奏复杂、曲调丰富,结构严密,具有大型歌舞的高级形式。
大曲中有一部分名为“法曲”,富于《清商乐》的优雅情调。法曲中的《霓裳羽衣》被誉为唐代舞蹈之冠。 宋代舞蹈及其戏剧因素宋代舞蹈主要有 3个方面:宫廷队舞、民间队舞和百戏中的舞蹈。 宋代在唐代队舞的基础上发展为小儿队舞和女弟子队舞(见宋代宫廷队舞)。
宋代的民间舞蹈十分兴盛。每逢新年、元宵灯节、清明节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民间舞队非常活跃。《武林旧事》所记的元夕舞队有70种,这70种舞队有许多节目至今尚在民间流传(见宋代民间舞队)。
宋代百戏中的舞蹈,在军旅中常有演出。《东京梦华录》“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条载,军士化装成假面披发的神鬼、判官等,在鼓笛齐奏,烟火弥漫,爆竹、喝喊声中,表演《抱锣》、《硬鬼》、《舞判》、《哑杂剧》、《七圣刀》、《歇帐》、《抹跄》等,表演者从一两个人到百余人,有的戴面具,有的用青、绿、黄、白各色涂面,金睛异服,两两格斗击刺,摆阵对垒。这些扮演了各种人物的舞蹈,各成一出,又似有一定的戏剧情节的联系。
中国舞蹈中的戏剧因素并非始源于宋代。春秋时的《大武》是表现武王伐纣的故事,汉代的歌舞戏《东海黄公》已具有戏剧的雏形。唐代歌舞戏剧有《兰陵王》、《拨头》、《踏摇娘》。《踏摇娘》已具备了舞蹈、音乐、表演、歌唱、说白等表演手段,由演员装扮人物,表现故事情节。宋代宫廷队舞和大曲中增加了戏剧因素。如队舞中的参军色,又名竹竿子,担任勾队、放队、致辞、与领舞人对话,不但起了报幕人的作用还是节目中有机的一员,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宋代大曲也增加了故事性,如大曲《绿腰》,宋代有《崔护六么》、《莺莺六么》。大曲《熙州》,有《迓鼓儿熙州》《二郎熙州》。大曲《剑器》,有《霸王剑器》。《峰真隐大曲》中的《剑舞》,包括了两个内容,前半部表现鸿门宴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故事;后半部表现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草书大进的故事。这些大曲都有了较强的戏剧性。
从北宋开始有了杂剧以后,在春秋圣节三大宴的娱乐节目中,仍然是以百戏、队舞、杂剧相间演出,一直到明代中叶,还保持着这种组合形式。它们长期并行发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中国戏曲中包含的载歌载舞、武术杂技种种要素,与中国古代的歌舞大曲、参军戏、歌舞戏等,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 元代的戏曲舞蹈和宗教舞蹈元代的戏曲艺术称元杂剧。元杂剧中的“唱”、“云”、“科”是它的艺术表演手段。三者之中的“科”,主要是做工,包括表情、舞蹈和武功。其中舞蹈有插入性的,如《铁拐李度金童玉女》第4折:“可看俺八仙舞一回你看(八仙上,歌舞科)。”此外,《刘玄德醉起黄鹤楼》中用了民间舞队舞《村田乐》,《追韩信》中用了跑竹马等。元杂剧中这种插入性舞蹈还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中安禄山的《胡旋》舞和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等。元杂剧中的武功技巧,也包含着许多舞蹈因素,如各种器械舞、对打、翻跟斗、扑旗踏跷等。另有一些剧如《小尉迟》中有“做调阵子科”、《马陵道》中有“卒子摆阵科”,这是一种队形舞蹈。元杂剧中其他做工,逐渐演变为程式化的舞蹈动作,用以表现人物情态,如《拜月亭》中的“正旦做害羞科”,“正旦做慌折惨打悲蹈动作起了名字,如“扑红旗”、“拖白练”、“踏跷”等。 中国古代的宗教舞蹈,主要是巫教、道教和佛教舞蹈。巫教和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自东汉以来,由印度传入的佛教大兴,至南北朝以及隋唐五代一直不衰。东汉桓帝等,祠佛“做倡乐,以求福祥”;北魏洛阳的景乐寺,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南朝梁武帝制“善哉”、“大乐”等,名为正乐,是宣传佛法的。唐代十部乐之一的《西凉乐》中,有《于阗佛曲》,宋代宫廷队舞中有菩萨献香花队,也都是宣扬佛教的乐舞。
元代以信仰萨满教(巫教)和嘛教(佛教)为主,在元朝的宫廷队舞充满了宗教迷信色彩。元代宫廷队舞,共分4队,元旦用《乐音王队》,天寿节用《寿星队》,朝会用《礼乐队》,宣扬佛法用《说法队》。每队分10个小队。在《乐音王队》的10个小队中,引队是乐队,有两个妇女队,一奏长春柳之曲,一执牡丹花舞,在第10小队中还有妇女作花稍子鼓舞,其余都是男子队舞,扮成神鬼相。在《说法队》中还有扮成八大金刚相的舞蹈。此外,还有《宝盖舞 》《日月扇舞》《幢舞》、《伞盖舞》、《金翅鹏舞》,都是具有宗教色彩的舞蹈。
元朝最著名的赞佛舞蹈,是元顺帝时创制的《十六天魔舞》,名为赞佛,实为娱人,在宫中演出时只有受过秘戒的宦官才准观看,并严禁民间演出。 明清时代的舞蹈这一时期的舞蹈,大致可分为3类:宫廷队舞、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 明代宫廷舞,大祀庆成大宴用《万国来朝队舞》、《缨鞭得胜队舞》。万寿圣节大宴用《九夷进宝队舞》、《寿星队舞》。冬至大宴用《赞圣喜队舞》、《百花朝圣队舞》。正旦大宴用《百戏莲花盆队舞》、《胜鼓采莲队舞》。
清代宫廷宴乐队舞的总名为《庆隆舞》,其中包括介胄骑射的《扬烈舞》和大臣对舞的《喜起舞》。舞的内容是有寓意的,开始乐队站两翼,歌者13人,奏《庆隆》乐章,表演《扬烈舞》,有穿黄画布套者16人,穿黑羊皮套者16人,各戴面具,跳跃扑跌,像奇异的野兽。又上骑竹马的8人,周旋驰逐,像八旗兵。一人射中一兽,群兽随而慑服。这时,《喜起舞》舞队上场,大臣朝服18人,对舞欢庆。
明、清的戏曲舞蹈,是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分为5类:①插入性的舞蹈,如明刊本《目莲救母》剧中的《跳和合》、《跳钟馗》、《哑子背风》。②程式化的舞蹈段子,如:“起霸”、“趟马”、“走边”。③程式化的舞蹈动作,如水袖、翎子、甩发、髯口、扇子、手绢、长绸等多种。④刀枪把子。⑤跟斗。戏曲舞蹈是在中国古代舞蹈的基础上,又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发展而形成的。它不仅具有中国古典舞蹈的特色,并且保存了中国古代舞蹈的精萃,这对打开中国古典舞蹈的宝库,研究古代舞蹈的发展规律,有着启示性的作用。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因为各民族的生活、历史、宗教、文化和风俗不同,产生了丰富多采的民族民间舞。从流传至今的各民族民间舞蹈来看,这些舞蹈绝大多数在明清时期已定型成熟(见明清舞蹈、汉族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蹈)。
『捌』 音乐与舞蹈的起源
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上古时代,它就充当原始人们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工具。它的起源是随着人类生产劳动而产生的。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不管是哪一种劳动,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手用以拍打,脚用以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呼喊或打击石块和木棍,最原始的舞蹈就出现了。
在人类原始部落里,舞蹈具有全社会性,在他们组织散漫和生活不安定的状况下,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不论是狞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部落为了有个共同标志,这就出现了图腾。图腾不仅作为部落区别的标志,同时亦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信仰。每逢祷告或庆贺,都对着图腾跳舞,这叫图腾舞蹈。图腾舞蹈在世界各地原始民族中都是一样存在的。北美洲印第安部落跳的野牛舞,他们迷信野牛和自己部族有血缘关系,跳这种舞野牛就会出现并让他们狞猎:澳洲土人跳他们的图腾蛇舞时,舞者纹脸纹身,作为对自己部落祖先的纪念。龙和风是中国古代民族的图腾。由于各个部族互相归并,一个图腾已经不能代表整个部落敢盟的共同祖先,于是把儿种图腾特征,如以鹿的角、蛇的身、鱼的鳞、鹰的爪综合成龙的形象,以孔雀、山鸡等特征综合成凤的形象,用它们代表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作为"帝德"与"天成"的标识。后来才把龙和风当作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
原始社会解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从此,图腾崇拜开始和巫术迷信相结合。因而就产生了巫舞。图腾崇拜和巫术虽然都是原始宗教信仰,但两者性质不同,活动形式也不相同。图腾是原始人类崇拜的偶像,而巫师则是作为人与神之间的桥梁;图腾舞蹈是社会性的集体舞蹈,而巫舞则是巫师的表演。在巫术中,歌和舞被利用为巫术的手段,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以保证巫术的成功。从舞蹈发展的角度上看,巫舞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它从比较粗糙的集体舞蹈转向专业的、个人的舞蹈表演,而且还表现出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
奴隶社会末期,巫舞逐渐向娱君娱种的方向发展。男巫已开始改为女巫。从此巫就失去了原来受崇拜的地位。到了封建社会,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分为祭祖性质的乐舞和宴饮助兴的乐舞。中国的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宫廷内设有专门管理收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和乐员。唐玄亲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亲自参加编制乐舞。东方国家如印度、日本、朝鲜等,同样也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和舞伎。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酉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教权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带有世俗性质的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之外而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
西方17世纪后的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这种舞蹈是向民间吸收了若千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和传授,以适应宫廷中的社交仪式,这是西方社交舞蹈的起源。
芭蕾是从欧洲宫廷舞蹈发展而来的,首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它制订出一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称之为古典芭膏。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它传播面很广。20世纪初,现代舞在酉方兴起,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只有民间舞蹈才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条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但他们叉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民间舞蹈源远流长,它并不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